中東狀|夾縫中的伊拉克:當總理真難!

2020-12-19 澎湃新聞

5月7日,穆斯塔法·卡迪米宣誓就任伊拉克新一任總理。至此,持續半年之久的伊拉克政府危機暫時落幕。

去年10月,伊拉克多地爆發民眾示威遊行。12月1日,時任總理的阿卜杜勒·邁赫迪辭職。此後,伊拉克總統先後授權兩位總理候選人組閣,但均未成功。今年4月9日,薩利赫總統授權卡迪米在30天之內組閣,終於成功。

卡迪米之所以能夠成功組閣,關鍵在於美國和伊朗都能接受他。美國看好卡迪米,認為他在薩達姆時期是自由派人權運動人士,曾經做過記者,而擔任伊拉克情報部門負責人的經歷確保他有足夠的行政能力和人脈。在美國看來,卡迪米願意與美國改善關係是個好消息。

實際上,卡迪米的思路是在美國和伊朗之間尋求平衡,並不是完全親美。這也是為什麼伊朗也能夠接受他。伊拉克國民議會中最大的兩個黨團——反美的穆克塔達·薩德爾領導的「行走者聯盟」和親伊朗的哈迪·阿米裡領導的「法塔赫聯盟」,都對他加以支持。

除了美國和伊朗,卡迪米還必須對示威者的要求有所回應,畢竟前總理邁赫迪是因此下臺的。伊拉克在2011年、2015年和2018年都曾爆發過大規模示威遊行。這些示威都爆發於夏季,民眾的訴求很具體,主要是抱怨電力緊缺,難以熬過炎炎夏日。2019年的遊行示威有些不同,爆發於初秋,訴求不再局限於具體的民生問題。

這一波示威者的不滿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腐敗問題。各大政黨通過國民議會選舉和政府組閣謀取並分配政府職位和相關利益。二是年輕人失去耐心。40%的伊拉克人出生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之後,超高比例的年輕人口缺乏耐心,日益不能接受政府效率低下、公共服務嚴重不足的局面。三是低油價導致的經濟困難。2003年伊拉克戰爭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油價保持高位,伊拉克政府握有充足資金,通過擴大政府規模的方式吸納了大量人員就業。2008年和2014年油價兩次下跌,政府收入隨之萎縮,2016年之後就凍結了政府部門的擴張,導致年輕人就業形勢嚴峻。

2019年9月29日,伊拉克特種部隊參謀長、曾在打擊極端組織的戰鬥中建立卓越戰功的阿卜杜·瓦哈布·薩阿迪中將遭總理解職,轉到國防部任職。這一事件成為誘發大規模示威的導火索。所以卡迪米剛上任,便於5月10日恢復了薩阿迪中將的職務,並提升他為反恐部隊司令。他還承諾釋放被關押的示威者。

以上這些都是緩和示威者情緒的應急性舉措,對卡迪米來說,真正挑戰來自拉克面臨的長期性和深層次問題。

第一個挑戰,是對伊拉克政治體制的結構性調整

伊拉克示威者以年輕人為多,他們不再接受老牌政黨勢力對權力的壟斷。2018年5月國民議會選舉只有45%的低投票率,已經將這個問題凸顯出來。為此,立法者試圖改革選舉制度。2019年12月24日,伊拉克國民議會通過新《選舉法》,將以省為選舉單位的黨派名單制,改為每10萬人一個選區、每個選區競選1名議員的新選舉體制。在新體制下,選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支持的候選人,而不受黨派名單的限制。因此,得到更多草根支持的「薩德爾運動」和「法塔赫聯盟」會得到更多議席,遜尼派和庫德傳統政黨勢力的議席則會萎縮。

目前,這一改革面臨巨大阻力。國民議會內部對如何劃分選區仍存在分歧,示威者則認為不能以簡單多數決出勝選者。國民議會立法需得到總統批准才能生效,而新《選舉法》至今仍未提交給總統。卡迪米有意在執政順利的情況下將2022年的大選提前,但如果新《選舉法》遲遲無法生效,提前大選勢必無法進行。

第二個挑戰,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在美國看來,伊拉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融入國際社會,向外國投資人開放市場,尤其是能源領域。為了讓伊拉克疏遠伊朗,美國有意促進沙特及其他阿拉伯國家與伊拉克的經濟往來。2019年,伊拉克與約旦籤署自貿協定並決定實施巴斯拉-亞喀巴輸油管道計劃,與海灣合作委員會互聯互通署籤署關於電力進口的框架協議,同時還加強了與埃及的經濟合作。

但是,伊拉克向阿拉伯世界的回歸同樣面臨巨大障礙。沙特、阿聯等國對伊拉克的實際投資有限。2018年2月在科威特舉行的伊拉克重建國際大會上,儘管有76個國家參加並募集到300億美元,但海灣國家承諾的都是投資或貸款,而非捐贈。目前由於疫情及油價等壓力,海灣國家自身資金緊張,即便是投資和貸款也無力兌現。總之,沙特、阿聯等阿拉伯國家對伊拉克的影響力,還無法與伊朗相抗衡。有鑑於此,美國5月6日宣布,繼續給予伊拉克120天的豁免以從伊朗進口電力。

第三個挑戰,是當前新一輪低油價的衝擊

2020年伊拉克政府的預算為1350億美元,其中93%來自於石油出口。3月以來世界石油價格暴跌,遠低於制訂預算時設定的每桶56美元的預期水平,對伊拉克的財政和經濟造成巨大衝擊。4月,伊拉克石油銷售保持在每日385.4萬桶的高位,但收入僅有14.2億美元,為十年來的最低值;而去年4月,伊拉克的石油收入高達70億美元。

第四個挑戰,是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

今年2月26日,伊拉克出現首例新冠病毒確診病例。截至5月中旬,現存確診病例約1000例,累計確診病例3200多例,感染率為0.0083%。儘管目前疫情還沒有達到峰值,但總體發展比較平緩。為了控制疫情,伊拉克政府於3月17日宣布實施宵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 伊拉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從2019年的3.9%降低到2020年的-4.7%,但在2021年會恢復到7.2%。較之疫情本身,疫情帶來的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伊拉克經濟的打擊更大。

第五個挑戰,是如何處理「民眾動員力量」(Popular Mobilization Forces/PMF)的問題

2014年6月,極端組織佔領摩蘇爾後,應伊拉克什葉派宗教領袖西斯塔尼動員民眾抵抗的號召,「民眾動員力量」成立,主要由什葉派民兵組織組成,在打擊極端組織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經過數年的發展,民眾動員力量現在有16萬人,年度預算為21.6億美元。

為了控制和約束民眾動員力量,阿巴迪政府於2016年2月發布《91號行政命令》,規定民眾動員力量隸屬於伊拉克武裝力量,但擁有自己獨立的指揮體系;11月,又通過《2016年民眾動員委員會法》,規定民眾動員力量的部署必須服從總理的命令,師級指揮官的任命需經議會批准。民眾動員力量事實上被排除在伊拉克軍事指揮體系之外,由總理直接控制。

而事實上,民眾動員力量的指揮系統為副主席艾布·馬赫迪·穆罕迪斯所控制,基本不受總理轄制。穆罕迪斯領導的「真主黨軍團」(Kataib Hizbollah)與伊朗關係密切,是民眾動員力量中支配性的派系。今年1月3日,穆罕迪斯和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司令蘇萊曼尼將軍一起被美軍襲殺。

哈迪·阿米裡領導的「巴德爾組織」(Badr Organization)是民眾動員力量中另一支親伊朗的派系,他本人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關係密切。2018年大選中,阿米裡領導民眾動員力量的政治派別「法塔赫聯盟」贏得47個席位,成為國民議會第二大黨團。

民眾動員力量及其政治派別被美國視為伊朗在伊拉克的代理人,其快速崛起令美國及其盟友十分不安,他們擔心親伊朗的什葉派勢力要把民眾動員力量打造成伊拉克版的伊斯蘭革命衛隊。美國本希望阿巴迪政府壓制這股勢力,但阿巴迪卻將之納入伊拉克正式武裝力量體系。美國襲殺蘇萊曼尼和穆罕迪斯,就是為了創造機會,把民眾動員力量消解掉。

美國正推動卡迪米政府對民眾動員力量採取「去武裝、非動員、再融入」的政策,但它也清楚目前還無法迅速達到這個目標,所以優先選項是凍結民眾動員力量的發展。

除了這五個挑戰,卡迪米還面臨兩個隱憂。

一個是極端組織有可能捲土重來

。4月以來,極端組織在伊拉克的襲擊活動有上升的勢頭,5月2日,他們在薩拉赫丁省襲擊了民眾動員力量。

另一個是受到美國和伊朗地緣戰略競爭的波及

。去年8月20日,以色列出動戰機打擊伊拉克民眾動員力量武裝;今年1月8日,伊朗對美國襲殺蘇萊曼尼的行動進行報復,用飛彈攻擊了美軍在伊拉克的阿薩德軍事基地。

卡迪米希望美國和伊朗都不要將伊拉克當作競爭的主戰場。但伊拉克是連接伊朗及其重要盟友敘利亞和黎巴嫩真主黨的關鍵通道,勢必成為美國和伊朗的必爭之地,就像美國的伊拉克問題專家蘭達·斯裡姆所說,伊拉克是阿拉伯世界最為關鍵的平衡力量,誰控制了伊拉克,誰就會在中東地區的地緣戰略競爭中贏得先機。不只是美國和伊朗,以色列、沙特、阿聯、卡達乃至極端組織,都會一直緊盯伊拉克。

-----

作者吳冰冰,系北京大學副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黎巴嫩「變天」:大國夾縫中的亂局
    一戰奧斯曼帝國戰敗後,英、法兩國秘密籤訂了瓜分阿拉伯地區的《賽克斯-皮科協定》,約旦、伊拉克、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黎巴嫩和敘利亞成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從1860年到1943年黎巴嫩獨立,法國差不多「殖民」了黎巴嫩近80年,自此法國的影響就沒有離開過黎巴嫩。如今黎巴嫩的基督教馬龍派、議會中的長槍黨都是法國施加影響力的重要紐帶。
  • 伊拉克總理卡迪米會見伊朗外長扎裡夫
    當地時間7月19日,伊拉克總理卡迪米在巴格達會見了來訪的伊朗外長扎裡夫,就兩國關係和各領域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討論。△伊朗外長扎裡夫與伊拉克總理卡迪米卡迪米表示,伊拉克將尋求在地區和平與發展中發揮平衡與積極的作用,為該地區所有人民的穩定、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影響。
  • 伊拉克新任總理卡迪米:伊方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係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巴格達5月24日電伊拉克新任總理穆斯塔法·卡迪米23日在巴格達會見中國駐伊拉克大使張濤時說,伊方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係,感謝中方為伊方抗擊新冠疫情所提供的大量無私幫助。卡迪米說,伊中傳統友誼深厚。伊方願繼續深化雙方各領域務實合作,推動伊中戰略夥伴關係邁上新臺階。張濤說,中伊傳統友好,兩國戰略合作不斷深入推進。伊拉克發生新冠疫情以來,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伊提供了大量醫療物資援助。
  • 中東面面觀2020丨2020年卡在尷尬節點上的駐伊美軍
    為什麼曾在伊拉克長期駐紮,甚至「賴著不走」的美國在2020年態度大變,2021年駐伊美軍是否真能撤,而一旦撤軍成真,伊拉克又將是什麼樣?哈裡爾軍事基地位於伊拉克庫德自治區首府埃爾比勒,基地內有至少8臺美國支奴幹直升機,曾在擊斃極端組織頭目巴格達迪的戰鬥中發揮重大作用。此外,美軍在埃爾比勒國際機場內也有一座小型基地,並在埃爾比勒設有中央指揮部。
  • 美軍在伊拉克去留兩難
    伊拉克的政治生態本來是一個脆弱的平衡,薩達姆所代表的遜尼派穆斯林在伊拉克人口中佔少數,但依靠所掌握的政權和國家機器,統治著佔國民人口多數的什葉派穆斯林。美軍師出無名推翻薩達姆政權,激起遜尼派穆斯林的激烈反抗。這造成了美軍佔領之初,伊拉克幾乎整天處在人肉炸彈、路邊炸彈造成大量傷亡的恐怖之中。
  • 19年的最後一天,為什麼成千上萬的伊拉克民眾要衝擊美國大使館?
    現在突然為什麼要派將近5000名士兵到中東去呢?原來讓川普抓狂的事情發生了。2019年的最後一天,成千上萬的伊拉克人開始圍攻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現場非常火爆,完全可以拍一部大片兒。使館的大門被撞開,玻璃被砸碎,周邊的很多東西都被焚燒了。大使館裡的士兵被迫退到主樓上,用槍嚇唬伊拉克人退出。伊拉克人會不會打死美國人呢?
  • 「中東雄獅」薩達姆:富強伊拉克,為女人締造人間天堂
    薩達姆,「中東雄獅」,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男人。1979年,他上臺執掌伊拉克之後,重視石油經濟,發展基礎設施,使得伊拉克一躍成為阿拉伯國家中的佼佼者。其實不止於此,在他執政期間,女性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使得伊拉克成為「阿拉伯女人的天堂」。
  • 伊拉克戰爭中,美國賺了多少錢
    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損失了上萬億美元,相對於美國的經濟損失,美國在地緣政治利益上的損失更大,伊拉克戰爭對美國長期的影響力正在顯現,一場伊拉克戰爭是美國中東霸權走向終結的戰爭,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失去的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美國最終還要失去中東霸權。
  • 伊拉克總統任命情報部門負責人穆斯塔法·卡澤米為新候任總理
    伊拉克總統任命情報部門負責人穆斯塔法·卡澤米為新候任總理 新華社 資料圖央視新聞4月9日消息,當地時間4月9日,據伊拉克電視臺消息,伊拉克總統巴哈姆
  • 科威特:中東和平穩定器
    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的薩達姆忘恩負義,對在兩伊戰爭中幫助自己的科威特倒打一耙,先是威脅恐嚇,繼而在1990年入侵科威特,導致建國僅29年的科威特暫時亡了國。1991年,在薩巴赫的斡旋和美軍的幫助下,科威特才得以復國。薩巴赫深諳戰爭永遠無法最終解決中東亂局,因此提倡中立主義和不結盟立場。1970年,約旦和巴解組織之間爆發了「黑九月」事件。
  • 川普為伊朗劃出「紅線」,伊拉克卻成為第一個遭殃的
    儘管不都是美國人動的手,但伊朗人可謂是群情激憤,成群結隊走上街頭,要求對美以實施報復,而伊朗一些軍政大佬也紛紛表示必定會採取報復行為,所以目前的美伊關係,甚至整個中東局勢都頗為緊張。在這種局面之下,伊拉克就成為最「擔驚受怕」的那個國家了,為什麼這麼說?
  • 中東諜戰水有多深?CIA與摩薩德聯手,用美人計偷竊伊拉克戰機
    不會再有下一次了,這裡耳目眾多,只要有一個人消息走漏,那他就會死在中東的某個監獄裡。 幾經周折,這個男人還是進了大使館。他對以色列職員要求和武官見面。猶太人很謹慎,但還是見面了。對方開門見山,他提供了一個巴格達地區的聯絡渠道。事由很簡單,一個伊拉克飛行員要求到以色列進行政治避難。來訪者留下伊拉克的聯絡人姓名:焦傑夫,隨後匆匆離開大使館。
  • 趕緊為伊拉克禱告 ! !(視頻)
    禱告吧呼籲弟兄姊妹一起為伊拉克禱告以下文字內容摘自【國度復興報6月26日編譯Asenath】伊拉克第二大城摩蘇爾到處散落基督徒男女老幼的屍首,因為穆斯林極端份子展開大屠殺,使這個曾被當地基督徒視為最後安全堡壘的城市備受脅迫。
  • 海灣戰爭中那些被伊拉克俘虜的美國女兵後來怎麼樣了?
    而在現代化戰爭中,陸軍的作用卻在無形之間被削弱了,美國用一場曠世的海灣戰爭告訴世界各國,現代信息化戰爭已經來臨。海灣戰爭實際上是美國進行的諸多戰爭中,少數的以正義目的為導向的戰爭。雖然美國每次進行戰爭之前都會為自己找藉口,而且海灣戰爭對於美國來說肯定也是有利可圖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海灣戰爭的最初目的確實是在反侵略。
  • 以色列總理率團訪華 中東國家頻演「東遊記」?
    繼沙特國王率龐大代表團來華後,以色列總理又率團來訪  原標題:中東國家何以頻頻演繹「東遊記」  -本報記者 廖勤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4天中國行於22日圓滿落幕。在中以建交25周年之際,內塔尼亞胡此行為中以關係注入哪些新動力?他與沙特國王的前後腳來華又傳遞出中東國家對中國怎樣的期待?
  • 兩伊戰爭40周年,伊朗和伊拉克達成共識——驅逐美軍!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由於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等問題,爆發了兩伊戰爭。整個兩伊戰爭打了8年,事實上無論是伊拉克還是伊朗都是拼盡了全力,傷亡數據均為數十萬,消耗了積攢多年的財富和國家資源,漫長的兩伊戰爭可能也與伊拉克在1990年海灣戰爭中不敵以美國為首的各國聯軍埋下了一定的伏筆。
  • 我的朋友是戰地記者:在爆炸聲中演奏的伊拉克交響樂團
    這幾年他在伊拉克、敘利亞親歷戰事前線,做了大量採訪報導。遠方不遠已獲得授權轉載楊兄所作中東戰爭前線系列紀實文章。下文是其中一篇,講述了伊斯蘭國入侵巴格達時,伊拉克國家交響樂團的故事。 返回巴格達的馬吉德重新加入到樂團中,但他們沒有自己的排練場地和演出場所,只能臨時到伊拉克音樂和芭蕾學校,將學生們練芭蕾的舞廳當作排練場地。
  • 「新中東和平計劃」是美國逼迫巴勒斯坦籤的城下之盟
    所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第一時間就對這個方案表示歡迎,並急忙去莫斯科遊說普京兜售此計劃,當然俄方是不會買帳的。而巴勒斯坦方面對這個計劃表示堅決反對,宣布斷絕與美以的一切外交關係,向聯合國控告美以的罪行。美方的做法同時也招來中東各國民眾的強烈抗議,中俄伊等國強烈譴責美國的「新計劃」,即便是美國的傳統盟友也一改往常的態度,紛紛對美方的行為表示不滿。
  • 美國威脅伊拉克:和伊朗好 就會變成下一個敘利亞
    木叔這篇國際評論,來關注中東問題。 伊拉克總理卡迪米剛訪問美國,表面上看談的是兩國關係,其實背後隱藏的秘密是——伊朗。 美國對伊拉克的關注,並不是什麼很多網友所認為的石油,因為美國如今是全球第一大石油生產國,美國公司在伊拉克開採石油也並不佔優勢地位。
  • 銳評:或藉機在伊拉克北部設立安全區
    央廣網7月7日消息 (記者 李悅)當地時間7月4日,伊拉克總理髮言人針對土耳其在伊拉克境內發動襲擊一事發布聲明稱,土耳其應立即停止其攻擊行為及對伊拉克主權的侵犯,並對由此產生的人員和物質損失承擔法律及道德上的責任。那麼,土耳其為何連續越境在伊拉克發動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