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賣菜,不是資本的競技場

2020-12-2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靠補貼獲取用戶,這是很多流量產品的一貫討論。各大資本關注的「網際網路賣菜」也會是這樣的遊戲嗎?本文是作者分享的關於網際網路賣菜的分析以及對未來的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當網際網路玩家們以同樣的套路試圖攫取新發展紅利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以一種以更加理性和客觀的方式為出發點的新情緒正在醞釀。

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於薅羊毛的熱衷不同,現在的人們對於資本的看法更加客觀,這一點在網際網路賣菜的身上表現得較為明顯。

對於網際網路賣菜的抵抗情緒並不是從與網際網路賣菜直接相關的小商販開始,而是最為直接的消費者開始萌發。

分析其中的原因,我們就會發現經過網際網路時代的洗禮,普通大眾對於資本和網際網路的認識正在趨於客觀和理性,即,他們不再認為網際網路是萬能的,而對於資本的作用同樣開始發生改變。

從這個角度來看,以網際網路賣菜為分水嶺,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或將真正從資本驅動開始轉向技術驅動。

01

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在於,雖然資本驅動的發展方式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獲得快速的發展,甚至可以幫助網際網路玩家們迅速確立他們在市場當中的地位,但是,如果僅僅只是局限於這種急功近利的發展方式,而不去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思考有關網際網路發展的新模式。或許,我們曾經奉若圭臬的網際網路模式同樣會失去光環,最終泯然眾人矣。

不可否認的是,網際網路模式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行業的運行效率,甚至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模式,但是,我們同樣要看到網際網路模式的淺嘗輒止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特別是在消費升級依然成為大趨勢的背景下,僅僅只是按照經典的網際網路模式進行撮合和中介,而不去探索更加深度且全面的發展模式,所謂的網際網路模式或許將會一步步跌落神壇。

這一點在網際網路賣菜身上表現得較為明顯。

反過來,廣闊的產業市場亟待需要一場以技術驅動為肇始點的全新變革。然而,網際網路玩家們卻沒有將太多的精力投身到新技術的研發身上,而是繼續沿著業已約定俗成的道路發展。

儘管這種發展模式尚且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是,一味地忽視產業變革,一味地無視技術上的短板,僅僅只是停留在收割和躺賺的思維上,就算是再強大的力量都無法建構起新經濟的大廈。

正是因為如此,當處於頭部的網際網路巨頭們不斷將觸角伸向以網際網路賣菜為代表的社區團購領域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兩極分化的狀態。

對於網際網路玩家來講,他們看到的是以網際網路賣菜為切入點的攫取新的發展紅利的機會,並且不斷擂鼓吶喊,磨刀霍霍;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講,他們看到的是一個與「千車大戰」、「百團大戰」似曾相識的畫面。

面對紅利,網際網路玩家們自然會擠破了腦袋投身其中,而普通的消費者似乎看清了這種套路的本質,所以,他們在網際網路賣菜的問題上表現得更加理性與客觀。

基於這種邏輯,網際網路賣菜,正在開啟了網際網路發展的分水嶺。

02

從網際網路賣菜開始,單純地燒錢補貼或許將無法再取代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同樣的效果,原本對於經典的網際網路模式已經輕車熟路的玩家,或許要跳出原有的舒適區,真正實現破圈,才能在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的雙輪驅動的大背景下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同經典網際網路模式的平臺模式和流量思維不同,在這個新階段,網際網路的發展新模式更多地是發端於技術驅動的,特別是發端於新技術對於產業的深度賦能和改造上的。

儘管這種技術驅動型的發展模式可能沒有資本驅動型的發展模式那樣快速,但是,這種基於底層產業的深度改造為肇始點的新發展則可以為我們打開一個全新的、更加廣闊的想像空間。

除了網際網路模式本身正在遭遇越來越多新挑戰之外,當今世界,逆全球化的聲音正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在當前這樣一個在核心關鍵領域不斷遭遇「卡脖子」困境的背景下,從資本驅動型轉向技術驅動型的發展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網際網路企業同樣未能倖免。

對於享受了流量紅利的網際網路玩家們來講,或許應該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藉助掌握的海量的數據資源,去探索更多與新技術真正結合的領域,在承繼網際網路時代紅利的基礎上實現更多的新發展。

當他們在技術上實現了突破,並且真正開始將技術應用到實體行業當中,當新技術真正給傳統行業帶來改變,甚至可以滿足用戶消費升級的新需求的時候,他們或許才能重新俘獲廣大消費者的心。

對於那些在網際網路賣菜的問題遭遇困境的玩家們來講,拋棄以資本補貼的方式來獲取用戶的固定思維,真正將資本的力量更多地與新技術進行結合,促使新技術實現創新,從而給傳統行業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或許才是突破當前這樣一種發展窘境的關鍵。

03

當網際網路賣菜的聲音此起彼伏,當資本的聲量再度甚囂塵上,我們或許需要一種更加客觀理性的態度來看待它。在這個過程當中,真正認清資本驅動與技術驅動的本質,真正了解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相信那些沉迷於資本萬能思維的網際網路玩家或許將會對網際網路賣菜有一個相對清晰且全面的認識。

當網際網路賣菜不再是網際網路巨頭們資本的競技場,而是成為技術驅動產業變革的新沃土,或許才是昭示著網際網路行業進入到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標誌。

只有這樣,消費者才不會擔心再度被套路,產業才不會擔心被收割,所謂的新發展才不是一紙空頭支票,而是真真正正能夠給供求兩端帶來本質改變的新進化。

此刻,網際網路賣菜才不會是一場以流量爭奪為終極目標的新戰役,而是正在給行業發展帶來新動能,給消費者生活帶來新便利的全新存在。

#專欄作家#

資深撰稿人,特約評論員,行業研究專家。長期專注行業研究,累計發表財經科技文章超400萬字。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
    這麼冷的天,還刮著風飄著雨,那些或推著小車或蹲在露天裡賣菜的小攤販,以及那些租了菜市場的攤位或者租了門面房賣菜的小生意人,他們起早貪黑的辛苦守候,在網際網路巨頭瘋狂補貼的攻擊下,是不是很快就會成為一場空?
  • 網絡平臺賣菜:一場資本遊戲?
    原標題:網絡平臺賣菜:一場資本遊戲?來源:今晚報網絡平臺賣菜:一場資本遊戲?富有生活氣息的菜市場,迎來了網際網路公司的挑戰。圖為南開區一家菜市場。傳統菜市場仍有產品可選、價格可議等方面優勢。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賣菜平臺,其正在燒錢補貼消費者,價格比較便宜。在家點點手機屏幕,就能買到新鮮的蔬菜,這是很多市民期待中的網際網路便利。近來,網際網路公司正在入局這一市場,只不過換了一個名稱,叫「社區團購」。
  • 不賣菜,網際網路巨頭應該賣什麼?
    觀點幾乎涇渭分明,一派人指責巨頭不講武德,不搞創新卻在搶賣菜小販的生意,另一派則認為,這些巨頭都是網際網路屬性的,最擅長的是「收平臺稅」,不要苛求所有的網際網路公司去做研發。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都自詡科技公司,但為什麼不僅爭相「放貸」,還都捨不得放棄電商、「賣菜」的蛋糕?
  • 網際網路巨頭都在搶賣菜大媽飯碗,這就是我們的「高科技」公司?
    其實不光是比亞迪,中國很多網際網路巨頭,一方面還在不斷壟斷國內所有細分市場,另一方面,他們在產品表現力上和國際品牌的差距也越來越大。比如說,很多人都認為賣菜是個很苦B的行當,每天起早貪黑還賺不到什麼錢,但是現在,中國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巨頭都加入了和賣菜大媽搶飯碗的行列。
  • 俠客島:網際網路巨頭入場「賣菜」 你會買嗎?
    新用戶優惠(圖源:社區團購平臺截圖)那為啥巨頭們今年又突然扎堆「賣菜」市場?因為在網際網路企業眼中,它已成為新風口——能增加流量、持續變現,給越發逼仄的業務版圖打開新空間。這對巨頭們太重要了。當下廣義網際網路人口接近峰值,流量新增困難,獲客成本大增,新客增長緩慢。
  • 網際網路巨頭為何賣菜?找不到更好的空間,開始降維打擊
    現在的網際網路巨頭更是如此,有了資本在背後撐腰,無論做那個行業都如同三體中的高維度生物一樣,輕鬆碾壓低維度生物。比如最近炒的比較火的賣菜,其實就是一場高維度打擊低維度的遊戲,利用自己的優勢,碾壓各個層級的對手。但這些巨頭為何會想著去跟小商小販們搶奪食物呢?
  • 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原標題: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兩年前曾興盛一時的社區團購又「殺」回來了。在武漢、長沙、莆田等眾多二三線城市,只需要幾毛錢甚至幾分錢,就能從小區「團長」那裡買到一瓶可口可樂、6兩新疆庫爾勒香梨、3兩金針菇……繼2018年「社區團購熱」冷卻後,社區團購的復活賽拉開大幕。
  • 一位退役軍人的網際網路賣菜心得
    「不喜歡走捷徑,就是踏踏實實把『賣菜』這件小事做好。」從部隊退役後,梁昌霖連續創業數次,最後執著地選擇在「菜籃子」上下功夫,運用網際網路技術「讓美好的食材像自來水一樣觸手可得、普惠萬眾」。▲「叮咚買菜」上海浦東雲山路前置倉內,分揀員根據網絡訂單配貨(4月17日攝)。
  • 巨頭扎堆「賣菜」,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真的沒有夢想?
    在與國外網際網路企業的對比下,有輿論表示,為何國外網際網路企業看向了星辰大海,而我國網際網路巨頭們只會下場「賣菜」?國內網際網路企業沒有夢想,一心只為賺錢,或者說壟斷才是它們的夢想?資本是逐利的,無國別差異時代財經:為何巨頭爭相進入社區團購?這對小商販等群體實際影響會有多大?楊思群:美團、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進入社區團購,主要是因為獲客邊際成本低,有足夠的獲利空間,還可以增加流量提升用戶黏性。
  • 為啥不爽網際網路公司賣菜?救命稻草還是洪水猛獸?
    作為今年最大的風口,無論是阿里、騰訊還是美團、滴滴,數得上來的網際網路巨頭,都在布局,架勢不輸此前的任何一次大泡沫。甚至連一些死了的企業也借屍還魂。網際網路賣菜,肯定也是這個套路。那為啥別的行業不見這麼大力度的喊話,賣菜咋就不行了呢?這裡面門道還是有點多的,咱們一一來說說。要說這社區團購,還真不是啥新鮮玩意兒。
  • 同是網際網路巨頭,別人放眼星辰大海,我們街頭菜市場火拼
    資本拽著網際網路高科技巨頭的手,誓言要把社區生鮮消費,這最後一塊市場佔領,最後一塊利潤搶走。便宜得幾乎不要錢。當然,更有為資本站臺的人,鼓吹歐美如何整合社區團購,有多麼的成功,有多麼的方便。總之意思,就是希望監管部門放開手腳,然後讓資本充分的進入,縱情的舞蹈。說這是社區居民的福音,是網際網路發展的必然趨勢。
  • V評|彭波:為「社區電商」辯——網際網路企業為什麼不能賣菜?
    一張謠言的截屏圖片,把社區電商及網際網路平臺賣菜的網絡輿論,推到風口浪尖。社區電商遭到非議,網際網路平臺賣菜成為「罪過」,扣的帽子也挺大:不應該剝奪菜販子的生存權利!這種情況並非始於今日,網絡訂票,網際網路消除了「票販子」;網上掛號,網際網路消除了「號販子」;新媒體崛起,網際網路消除了「報販子」;網絡購物興起,網際網路消除了批發商……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見面,少了流通環節的費用,生產者更加實惠,消費者更加便利,這是網際網路給億萬中國民眾看得見的紅利。
  • 唯利是圖的資本,請你慢一點,給底層人留一點最後的希望!
    在道路邊上賣菜的老人 生活不容易呀,年齡這麼大了還出來賣菜一旦讓網際網路巨頭們完全拿到了市場控制權後,就會讓上百萬乃至上千萬的底層小生意人失去了活路。那麼這到底是一種科技創新還是資本的逐利呢?原來聽到網際網路就覺得是高科技,現在呢網際網路成了掠奪底層人生存權利的一個工具。
  • 人民日報評社區團購 平臺賣菜對菜販衝擊有多大?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上要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有觀點稱,近一個半月,中央接連出臺反壟斷政策及多次反壟斷表態,或預示著網際網路反壟斷強監管時代已經到來。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報昨天就近期的「社區團購」熱潮發表了一則評論。  文章稱,這段時間,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相繼投入大量資源入局生鮮社區團購,「社區團購」成為網際網路行業及資本市場熱議的話題。
  • 「賣菜」江湖沉浮 低成本衝擊傳統行業秩序
    「賣菜」江湖沉浮   低成本衝擊傳統行業秩序   近年來,從網約車、在線零售到共享單車,網際網路平臺型企業進入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域,改變了行業競爭模式。如今入局社區團購,看中的則是「賣菜」的市場潛力: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生鮮電商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   在輿論爭議下,對於是否退出社區團購,記者向阿里、拼多多、美團等網際網路企業求證,但截至發稿,上述企業均未明確回復。知情人士透露,大部分網際網路企業內部暫無退出計劃。記者也注意到,在拼多多等APP上,目前也還可以完成在線團購買菜等操作。
  • 賣菜大叔在冬瓜上刻「美猴王」走紅,網友:一個被賣菜耽誤的畫家
    許多顧客每天到這裡來可能不是為了買菜,只是為了看看大叔新的作品,後來啊慢慢的,大叔的顧客越來越多,他們把菜市場當成了展覽,賣菜大叔才因此走紅。 這位賣菜大叔名叫郭玉紅,已經40多歲了,在這裡賣菜也已經有了十幾年。郭玉紅從小就非常喜歡畫畫,但是家裡的條件根本就不允許,父母都是賣菜為生,經濟狀況非常一般,別說學習畫畫了,郭玉紅從小隻讀過短短的幾年書,就輟學回到家裡幫助父母了,這個賣菜的攤位一直都是郭玉紅家的唯一經濟來源。
  • 產業網際網路,不是消費網際網路的「畫皮」
    當流量與資本的紅利見頂,對於產業網際網路的深度布局顯得更加迫切。實踐已經證明,僅僅只是依靠資本的驅動,僅僅只是依靠收割流量無法帶來長久的發展,只有真正能夠回歸行業,回歸實體,才是後網際網路時代的正確發展之道。產業網際網路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
  • 網際網路菜市場?誰來控制資本壟斷的魔咒!
    只有能夠正常的工作、社交,我們才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生活在虛擬網絡中的人。中國社會,有必要認清網際網路巨頭們的真相,那就是每個網際網路巨頭都是資本集團。我們所談到的網際網路巨頭企業,只不過是披著科技外衣的資本集團罷了。你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的服務品牌,每個品牌的背後卻是龐大的資本。
  • 「社區團購」不能任由逐利資本無序角逐
    來源: 深圳新聞網近來,「社區團購」攪動生鮮市場,同時也攪動了輿論場:「賣菜」成了網際網路又一個風口的同時,也站到了爭議的風口。但是,在另一面,某些「社區團購」企業高價搶人、超低價賣菜,這些無序競爭的亂象擾亂了市場秩序,「擠壓」了傳統攤販的經營生存空間,甚至導致部分正常經營企業不得不退出市場,阻礙了行業良性發展。融資、燒錢,培養用戶習慣,重構行業生態,提價收割……某些網際網路巨頭進軍「社區團購」,玩的還是「老套路」,所謂的業態創新、模式創新不過是在重複著「昨天的故事」。
  • 經不起「賣菜革命」折騰的小販怎樣了
    最近,圍繞網際網路巨頭該不該進入社區團購的問題,成為一場各方積極參與的爭端。社區團購早已有之,但社區團購作為一種風氣,興盛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特別背景。巨頭們像是在一夜之間發現了社區團購的寶藏,必欲布局、爭奪為快。這種景況,似曾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