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深圳新聞網
近來,「社區團購」攪動生鮮市場,同時也攪動了輿論場:「賣菜」成了網際網路又一個風口的同時,也站到了爭議的風口。
從積極的角度看,「社區團購」在刺激競爭、倒逼企業減少中間環節、提升服務水平方面起到了正面作用。但是,在另一面,某些「社區團購」企業高價搶人、超低價賣菜,這些無序競爭的亂象擾亂了市場秩序,「擠壓」了傳統攤販的經營生存空間,甚至導致部分正常經營企業不得不退出市場,阻礙了行業良性發展。
融資、燒錢,培養用戶習慣,重構行業生態,提價收割……某些網際網路巨頭進軍「社區團購」,玩的還是「老套路」,所謂的業態創新、模式創新不過是在重複著「昨天的故事」。人們憂慮疑懼的可能不是「社區團購」本身,而是害怕巨頭們一陣踩踏進入市場之後,會像此前某些網約車、共享單車、長租公寓等項目那樣,留下一地雞毛。更令人擔憂的是,健康的市場生態一旦被破壞,就很難修復,譬如傳統攤販被非常競爭手段「擠出」市場的過程常常是不可逆轉的。
根據我國價格法有關規定,「經營者不得有低價傾銷行為」。《反壟斷法》第三章第十七條明確,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這就是說,目前一些「社區團購」的做法,不僅暗含著令人擔憂的經營風險、消費風險,還可能涉嫌違法違規。
「社區團購」事關億萬百姓的生活,事關無數小微企業和攤販的生計,是重大的民生課題,不能任由逐利資本無序角逐。近日,南京市場監管局發布了《電商「菜品社區團購」合規經營告知書》,要求經營社區團購的平臺不得以低價傾銷等方式,排擠競爭對手獨佔市場,擾亂正常經營秩序;同時,平臺不得虛構斷貨、搶購、優惠,不得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信息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當市場的「無形之手」失靈或者市場出現違法違規的亂象之時,政府的「有形之手」就當發揮作用,該出手時就出手,南京的做法值得學習和借鑑。
維護一個乾淨、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根本而言也是在為促進創新清掃道路。進軍「社區團購」的網際網路企業都應該明白,暢遊在法治的海岸線內,才能不斷由淺海遊向光明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