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是最近飽受爭議的新興事物,但其實這個「新興事物」早在2016年便已經有了雛形。它是一種新型零售方式,簡單點說,就是選出一個團長,對社區成員的需要作出匯總後,進行相應的採購,從而在解決需求的同時還能節省時間和金錢。疫情的出現使得社區團購的優勢最大化地凸顯出來,使更多的人接觸到了這種新型的消費方式,也得到了更多群眾的青睞。
社區團購最早出現在湖南,有2000萬用戶的平臺。網際網路產業的高度發達為社區團購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土壤,它所瞄準的就是人們追求的便利。忙於工作年輕人與擁有工作與家庭雙重壓力的中年人,身體不便的老年人都是他們的目標對象,社區團購的出現則幫助這類人群解決了問題。
社區團購不僅便利,節省了時間精力,而且同樣可以以量大為由得到一個較為優惠的價格,這也是它的優勢之一。
而它的優勢也成為了其與實體商家競爭的優勢,況且從事社區團購的平臺也擁有足夠的人才與技術。只要前期建立顧客對其的信任,保證提供貨物的質量穩定,那麼就有了穩定的顧客來源,而一旦有了固定的顧客來源,那麼集中固定的需求也就有了相應的保證。實體商店的需求則是零散的,要想形成穩定且數量較大的回頭客群體著實不容易,況且社區團購的方式相較實體商店購買對顧客吸引力更大,這就使得實體商店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在這場競爭的衝擊下,有些實體商店不堪重負選擇關閉商店,而有些商店則選擇「轉型」,加入這場變革。不管怎麼樣,站在商家的角度,短期內這場改變帶給他們的似乎只有壓力,沒有團隊,不會運營,沒有商業上的積累也沒有所謂的供應鏈,實力尚不如那些小公司,更不用說那些實力雄厚的電商平臺了。他們只能被迫改變,拒絕改變的則只能選擇退出市場競爭。
武漢自營生鮮糧油超市的郭老闆認為,現在大多數平臺上的價格低得離譜,持續下去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他自己仍打算再堅持一下,對於日後的經營道路,他表示視情況而定,如果情況緩和那就繼續幹下去,如果情況沒有好轉那只能停業。很多人都是和他抱有一樣的想法,因而形成了現在「家家戶戶成團長」的局面。
對於小店鋪老闆的各種選擇,大多數網友表示理解與同情,表示小商小販根本無法與大公司相比。而大公司參與社區團購的行為也招到了網友的反感與抵制,認為現在很多人生活不易,靠著這點小買賣養家餬口,而大公司連這點小錢都要搶,簡直是斷人生路。還有網友認為大公司為了競爭而低價傾銷使得日常民生遭到壟斷。
網友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有數據表明2019年通過主流電商平臺銷售佔比達74.8%,而通過生鮮即時到家電商平臺銷售佔比達25.2%,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4月的經濟數據,城鎮失業率已經達到6%,屬於警戒線的水平,同比增長1%,這也從事實上表明了資本入局對基層市場的擠壓。
此事同樣引起的國家機關的關注,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也對社區團購發布了網際網路平臺要嚴格遵守的「九個不得」,以對其加以約束。社區團購未來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社區團購畢竟是新興事物,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解決,不論是社區團購本身與實體商店的競爭,還是資本入駐後對該行業的擠壓都是必然會出現並引起熱議的話題。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解決方案是否得當有效更是應當被關注的。
社區團購本身並不是引發這些現象的原因,也並非完全沒有優勢點的,比如在滿足社區成員需求的同時,與實體商店進行有機銜接,有效加強對於人民息息相關領域行業的管理等等。
大家是怎麼看待這些問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