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獨立出品【國際聚焦】
編譯/《境界》記者 趙傑
喬納森原以為人們會心懷仇恨,叫囂報復和回擊,但殉道者的親人們選擇了平靜和饒恕,並愛他們的仇敵。阿塔拉看到,ISIS心存惡念,本希望用這場屠殺挑起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宗教衝突,但結果完全相反,這場屠殺讓穆斯林也對基督徒受害者們展現愛與關懷。
2015年1月3日凌晨兩點左右,利比亞海濱城市蘇爾特一間民工宿舍,正在熟睡的米拉德·易卜拉欣(Milad Ibrahim)被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驚醒,然後聽見有人大聲叫囂:「我們來是要找基督徒,都滾開!」
米拉德躲到門後,透過門縫看見幾個持槍的蒙面人闖入隔壁宿舍,帶走了自己的兩個表弟,20歲的耶格斯·薩米爾(Gerges Samir)和25歲的邁萊克·易卜拉欣(Malak Ibrahim)。
面對這一切,這名從埃及南部小鎮Al Aour來到蘇爾特打工的27歲男子,除了膽戰心驚地躲著,束手無措。「我無能為力,因為我手無寸鐵。」事後,米拉德告訴前往試圖用鏡頭還原當時場景的獨立攝影記者喬納森·拉施德(Jonathan Rashad)。
距那個「可怕的夜晚」一個多月後的2月15日,米拉德看到了一段由伊斯蘭極端組織ISIS發布的最新斬首視頻,21名埃及基督徒被驅趕到海灘遭殘忍殺害,「血流成河」。令他心如刀絞的是,自己的兩個表弟都在其中。那一天,他的家鄉小鎮Al Aour到處迴響著女人和孩子撕心裂肺的尖叫聲。
就在米拉德面對視頻倍嘗失親之痛時,喬納森在電腦前做了一個決定:前往Al Aour小鎮,試圖走進受害者的家庭,「我更關心的是真實的生活:死亡給他們的家人帶來了什麼。」事後,他在接受《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電話採訪時說。
Al Aour小鎮的親人們:勝過死亡的力量到達Al Aour小鎮之前,喬納森的頭腦裡盤旋著各種悲傷或者仇恨的畫面。走進米拉德的家鄉,打量著這個小鄉村,村民大部分是農民和建築工人——他們「非常傳統」而樸實,還有那些自己蓋的房子、養的雞、鋪的土路,「我一直在猶豫是否要拿出相機。」
親人驟然去世,傷痛是無法避免的,Milad是受害者Gerges Samir和Malak Ibrahim的表兄,「Gerges跑遍了利比亞,儘可能為他的兄弟交大學學費,他的死給我們造成了莫大的傷痛,這種傷痛任何人都無法比擬。」Milad說。
但除此之外,一些家屬們的反應令喬納森極為震驚。據喬納森在《伊斯蘭月刊》(The Islamic Monthly)發表的一篇題為《21名埃及人被ISIS殺頭》的報導中說,當52歲的伊卜提薩姆開口向米拉德談起自己同為受害者的兒子——29歲的塞繆爾·亞伯拉罕(Samuel Abraham)時,這位母親的話語打碎了喬納森的全部想像。她說:「ISIS向人們展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基督教。我們感謝上帝,感謝他讓我們的親人進入天堂。」
那一刻,米拉德看見了死亡的另一面。其中除了這位母親的感恩,還有非羅貝斯·弗齊(Feloubes Fawzy),後者是一位43歲的主教,同樣在此次屠殺事件中失去了自己的侄子和四個堂兄弟。他讓米拉德看見了喜樂和信心:「我因我的親人們感到喜樂,他們有著對神的真信心,有著對耶穌基督的真信仰。而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他們為信仰而死,為基督而死。」
「我原以為,人們會非常憤怒,心懷仇恨,叫囂著要報復和回擊,但真實情況是,他們仍有喜樂,因為他們的兒子、兄弟、丈夫如今成了殉道者。他們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借他們之手在傳教,就像基督的獻身一樣,其中有位母親一直面帶微笑。」米拉德在接受訪談時為眼前的景象震驚。
「殉道者」這個歷史感十足的詞彙頻繁出現在受害家屬口中。塞繆爾的妻子面對鏡頭一臉平靜,抱著幼小的兒子說:「ISIS以為殺了我們的親人就能將我們摧毀,其實不然,這讓我們燃起重生的希望。我的丈夫是一名殉道者。」她說這番話時,站在身邊約7、8歲的大兒子咬了咬嘴唇。
「我們的教會是偉大的教會,它由殉道者們的鮮血所築成。長久以來,它一直將英雄和殉道者帶入世界。」另一名主教波特羅斯(Botrous)告訴米拉德,他為自己23歲侄子米納·費耶茲(Mina Fayez)的死感到驕傲,稱其為「殉道者」。
米拉德碰到菲菲(Fifi)時,又看到了饒恕和憐憫。這位在屠殺事件中失去了父親的女孩將41歲的父親稱為勇敢的獅子,她說:「ISIS沒有真信仰和憐憫之心,願神赦免那些殺手。我們不憎恨他們——這才是基督教。神饒恕所有罪人,我們也要效法。」
這些基督徒引用《聖經》教導,站在死亡的另一面看到了祝福。《聖經》中耶穌論八福之「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藉此他們深信自己遭到殺害的親人已然身在天國。
菲菲的言行同樣是在踐行《聖經》教導:「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並且她所信仰的主耶穌在臨死前曾為兇手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同樣是效法耶穌,另一位失去親人的主教菲羅波斯(Felobous)說:「上帝告訴我們要愛仇敵。」因此,當他聽說家人被殺當天埃及出兵攻打ISIS的消息時,甚至「非常悲傷」。
在Al Aour小鎮,喬納森得以還原遇害者生前的生活片段。如果沒有被ISIS殺頭,32歲的漢尼·阿卜杜勒-邁西赫(Hany Abdel-Messih)在家鄉時,每天都會去教會,這是他妻子瑪格達在回憶他時候著重提及的。
前往利比亞之前,和漢尼一樣,這21名男子都會從日常生活中抽出時間到教會去,這為他們的信仰打下堅實的基礎,以至於菲菲注意到自己的父親和其他人面對兇手,「沒有低頭。」這意味著,他們沒有在ISIS的屠刀前放棄信仰。
他們的死亡除了再度引發世界範圍內對ISIS的控訴,還使得他們的身份頗受關注,那就是「科普特人」(Copts),這個詞在古阿拉伯語中的意思即「所有埃及人」,後來專指埃及的基督徒。
科普特人是在公元1世紀時信奉基督的古埃及人的後裔。基督教在公元400-800年是埃及絕大多數人接受並堅持的宗教。從公元639年被穆斯林徵服到10世紀中葉,基督信仰仍是當地主要信仰。直至12世紀之後,科普特人逐漸成為埃及的一個少數民族。目前,在埃及的科普特人是中東地區最大的基督教族群,人口約佔埃及超過8千萬總人口的10-15%。在穆斯林當政時期,科普特基督徒被視為次等公民,要交人頭稅,在職業上也受到種種限制,不能參與政治,證詞在法庭上無效,不能對外傳教,社會地位很低。許多人為了爭取社會和經濟地位,只好改信伊斯蘭教。
科普特人絕大多數屬於「科普特正教會」(Coptic Orthodox Church of Alexandria)。歷史上它是從「希臘正教會」(Greek Orthodox Church)分出來的,有自己的教宗,身在亞歷山大的「聖馬可科普特正教堂」(Saint Mark's Coptic Orthodox Cathedral)。他們相信耶穌基督是自己的救主,並堅信他身上有著神人二性的完美統一。
歷史上普遍認為,科普特人的信仰最早始於公元42年馬可在埃及亞歷山大城所設立的教會。馬可曾與跟隨耶穌的門徒彼得一起傳道,並撰寫《聖經》四福音書之一《馬可福音》,他曾在利比亞和亞歷山大城之間來往傳道,並最終遭到嫉妒他的埃及人殺害,成為初期使徒第一位在埃及的殉道者。馬可在科普特人的信仰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由此可以解釋喬納森所看到和聽到的一切。他隨著人流走進Al Aour教會,那裡空前爆滿,科普特人將罹難者的畫像掛在教堂周圍,舉起十字架徹夜高唱讚美詩,擠不進去的人則站在門口為自己的受難弟兄禱告。
科普特正教會將受害者正式封為「殉道者」和「聖人」。科普特人和自己的主教們一起,尋求饒恕的力量。他們不能原諒暴行,但為著遵行耶穌教訓的緣故,願意赦免這幫身為罪人的劊子手。否則,「我們將被仇恨所淹沒。」
夜晚,喬納森走出Al Aour教會,扭頭看見教會房頂的十字架,在斜射過來的燈光中無比醒目。教會白色的圓形建築物在這個物質匱乏的貧瘠小村莊裡堪稱豪華而莊嚴。他舉起相機對著十字架和圓形房頂拍照,科普特正教會的十字架徽被攝入其中,上面的科普特文寫著:「耶穌基督,神的兒子。」
回溯歷史,埃及穆斯林與科普特人之間的矛盾貫穿上千年,而此番埃及鄰國利比亞的穆斯林極端主義組織ISIS對科普特人痛下殺手,可謂歷史在空間和程度上的延伸。
就在距今不遠的2013年6、7月份,埃及南部村莊就曾發生過大規模的穆斯林追殺科普特人事件。據美聯社題為《埃及基督徒遭到穆斯林追殺》的報導,當時有一大群穆斯林暴力極端分子追殺一對基督徒叔侄,最終41歲的叔叔納西姆被殺死。隨後,暴徒在一個叫Nagaa Hassan的村莊燒了許多基督徒的房子,殘忍殺害了另外三名基督徒。
這起暴力殺戮事件的原因在於納西姆等基督徒堅決要求時任埃及總統穆爾西下臺。而穆爾西在任時,他的強硬派支持者針對基督徒的敵對情緒日益強烈,直至當年6月30日,國內抗議穆爾西的浪潮開始,兄弟會的媒體聲稱這是基督徒操控的旨在反抗穆斯林統治的運動。穆斯林隨即開始追殺基督徒。
與此相對應,在2011年穆巴拉克倒臺之際,作為少數民族的科普特人開始要求在國家事務中佔據一席之地。當年的科普特新教宗塔瓦德羅斯(Tawadros)二世一改以往教宗長期遠離政治的傳統主張,告訴基督徒們可以自由參與政治,這一表態激發了一些基督社團積極分子的政治熱情。
美聯社的報導認為,埃及科普特人的生存狀況正變糟,穆斯林利用自己在人數、政治上的絕對優勢,將這些基督徒逼向角落。早在公元639年穆斯林侵入埃及後,一直到18世紀,迫於現實需求,大部分埃及人脫離基督信仰轉而皈依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他們既掌握國家大權,又支配社會財富,維持基督教信仰的原住民科普特人在政治上處於從屬地位。期間經歷穆罕默德·阿里、納賽爾、薩達特和穆巴拉克統治時期,宗教衝突此起彼伏,從未止息。到穆爾西時代,這種局面再度被破壞,直至雙方關係崩潰,以至於上述追殺事件層出不窮。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2014年6月29日,利比亞伊斯蘭極端主義組織領袖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自稱為哈裡發,將政權更名為「伊斯蘭國」(ISIS),並宣稱自身對於整個穆斯林世界(包括歷史上阿拉伯帝國曾統治的地區)擁有權威地位。乍一成立,該組織就來勢洶洶地直逼基督教,迫使成千上萬的基督徒背井離鄉。
「2·15屠殺事件」爆發,處於內外夾縫中的科普特人何去何從?這似乎成為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難免讓人想起《聖經》中的《出埃及記》。彼時,神的選民以色列人在埃及身陷苦境,痛苦不堪,神親自帶領他們出死入生。
作為埃及國內的少數民族,科普特人同樣一直遭受逼迫。尤其是近些年來,由於埃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興起和不斷出現的教派襲擊,大量科普特人開始移民海外。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由於國內處境改善無望,大批中產階層的科普特人向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移民。
20世紀70年代以來,身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科普特移民創辦報刊,「揭露埃及政府對科普特人的壓迫」,又遊說當地政府向埃及政府施壓。目前,在國外影響較大、非常活躍的科普特人組織是由米歇爾·穆尼爾(Michael Meunier)於20世紀末建立的「美國科普特人協會」 (U.S. Copts Association)。
米拉德們是另外一種出埃及的人,他們千裡迢迢奔赴利比亞,只是為了謀生。米拉德的侄子邁萊克到利比亞的目的就只是為了打工給自己的弟弟賺取足夠的大學學費。
但是,在官網上定位為「所有埃及基督徒」的美國科普特人協會,於3月24日發布特別報導《科普特教會呼籲在利比亞的埃及人返回家園》,其中顯示,從「2·15屠殺事件」以來,已經有超過45000埃及人離開了利比亞。據國際移民組織估計,在利比亞打工的埃及人大約有33萬至150萬。
另外,引人注目的是,屠殺事件發生後,埃及聖經協會開始在埃及境內發放《聖經》經文單張,數量超過160萬張,創下埃及歷史記錄。據報導,負責發送的機構代表拉門·阿塔拉說:「這是埃及有史以來福音單張發放數量最多的一次。」
阿塔拉介紹說:「我們希望能幫助民眾撫平哀傷。現在人們深陷絕望之中,也對這群無辜青年為何遭到殺害有諸多疑問。儘管沒有簡單明了的答案,但《聖經》仍提醒我們,即使遭遇試煉,上帝對他子民的愛仍是永恆的。正如彼得前書所說:『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
他還介紹說此次聖經經文的發放非常順利,「因為埃及全國都對這次的殘忍殺戮行為感到震驚,願意接受傳單。基督徒在街道、商家、公車與火車站等地點發放傳單,當中也有穆斯林收下這些傳單。」
阿塔拉看到,ISIS心存惡念,本來希望用這場屠殺來挑起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宗教衝突,但結果完全相反,這場屠殺讓埃及境內的基督徒和穆斯林能夠團結起來,「基督徒悲傷地向上帝呼喊,而穆斯林也對他們展現愛與關懷。」
顯然,出不出埃及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科普特人正在成為令喬納森等外界人士震驚的見證。他們靠著上帝迅速修補起失去親人的傷痛,並勝過死亡,踩著馬可的道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配圖攝影:Jonahan Rashad 照片主題:受害者親屬們,來自「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本文成稿主要編譯了《伊斯蘭月刊》英文報導《21名埃及人遭ISIS殺頭(21 Egyptians Beheaded by ISIS)》、《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網報導《ISIS斬首行動後續:受害家屬的意外反應》、美國科普特人協會網站U.S Copts Association http://www.copts.com/英文報導《科普特教會呼籲在利比亞的埃及人返回家園 Coptic Church calls on Egyptiansin Libya to return home》、維基百科等相關報導和資料)
境界·回聲
回應《當腎癌第四次轉移之後》 常約瑟
夕顏:祝福常弟兄,如同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樹,按時結果子,
劉尚靈:我們教會現在有很多自己患病或者親人患病倒下的,
讓你回答他
一個疑惑的讀者:基督徒可以割雙眼皮嗎?
請留言分享你的回答。
境界奉獻
因《境界》無固定投資者,全靠讀者奉獻支持運轉,
微信錢包奉獻步驟
1.長按下圖二維碼,選擇「保存圖片」到手機。
2.啟動微信掃一掃功能,點擊右上角「相冊」選取剛剛保存的二維碼就可以了。
支付寶通過支付寶轉帳:境界支付寶帳號: jingjie2013@gmail.com
招商銀行一卡通:6225-8812-4883-5166
戶名: 劉陽開戶行:招商銀行瀋陽分行
國際匯款Paypal:jingjie2013@gmail.com
境界徵文
80後、90後的信仰見證故事;
「醫治愛的河流」主題徵集,被神醫治的愛情、婚姻、家庭;
人在職場:職場見證故事,基督徒在各行各業的真實見證;
人物:提供值得報導的人物線索或值得翻譯的經典人物信仰故事;
我的生命如何被信仰改變的故事
分享我的心理掙扎,我的困境、疾病或苦難,如何勝過或共存
熱辣時評:對熱點事件、文化新聞從信仰角度的評論或觀點
教育前線:講述發生在校園的見證故事,講述你的親子關係故事,全職媽媽和在家教育心得,或孩子如何影響改變了你、從信仰角度評論教育現象和價值觀。
(投稿請發至 jingjietougao@gmail.com ,字數在4500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