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是在專業參考書上了解到導演阿倫-雷乃,並了解到《廣島之戀》是法國新浪潮的電影代表作,所以儘管有點排斥關於戰爭的電影,還是決定要一起看一下。我設想的《廣島之戀》是一個受戰爭打擊的女人和從未經歷過戰亂的男人,女人因為戰爭慘狀對內心的蠶食而無法愛人,後來被男人安慰重新擁抱愛的故事,確實像這樣對故事的猜測永遠是猜測而已。那麼你呢?在沒有看電影之前你設想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我設想的其實是在廣島這個地方有一對兒青梅竹馬的男女,可能對彼此有心動,但因為時代環境,因為年齡尚小等等,都沒有說,可能也沒有什麼明顯交集。然而原子彈落了下來,一切都變了,死的死,逃的逃,本來正常的秩序被打亂了,男女生進入了不同的軌跡,比如一個受傷被送往外地醫救,一個家人全不在了,最後一絲掛念就是對方,然而卻沒有找到,最後也不得不離開廣島在外學習技能養活自己。直到某一天,在某個契機下,尤其是對廣島有cue到的某些時機下,往往是過了很多年,他們再次相遇——不用說都彼此明了的心意和感恩對方仍然活著的心情,你會知道,這一刻,他們已經原諒歷史了……
2.你說覺得外國人拍電影的方式和中國人拍總不太一樣,想知道你認為的不一樣是什麼,結合這部電影講一講吧。
其實很多時候都覺得有很多的不一樣,但是在觀看過程中所強調的其實是導演鏡頭的捕捉,會覺得我們的機位,取景,包括演員的表演方式都太經過設計,太準確,好像每一幀都是精心布置得,就像吐槽過的某些演員演技,難過是哭,高興是笑,接到突如其來不可置信的消息,一定會大聲回「什麼?!」要不然「你說什麼?!」,你太知道他的規律,套路,關於下一秒根本不會有期待。但在電影這樣的藝術載體裡,準確也許反而會讓人不舒服,出戲,反觀像很多外國電影,包括這部電影,這些方面就會比較「隨意」或者說顯得隨意。
加之,生活本就是瑣碎的日常中夾雜著某些精彩時刻,如果時時都注意著設計,和某種每一幀畫面感呈現的美,對演員,對景別,對一切,電影會是僵硬的沒有血肉更不會是貼近生活的,而外國很多的電影就會做得很自然,然後也很美(像大名鼎鼎的《墜入》,每一幀都可以屏保的美妙,可你總覺得他們的畫面會呼吸),沉浸感更好,還讓人覺得電影的的確確有著正宗藝術的藝術血脈。
3.我一直都不能理解戰爭中施暴者的人的思想。他們明明也有家庭有朋友,他們殘殺的明明是和自己一樣的人,甚至他們也明白,他們屠殺的人們其實並沒有做錯什麼。我想或許是烏合之眾帶來的群體狂熱,又或者他們真的十分忠於自己的祖國和信仰。但我有想到一點特別令我害怕——或許人的內心深處本來就是有這種殘忍的施暴快感的,只是被壓抑著,而他們恰好有機會得以完全釋放,尤其像《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以及《美麗人生》中納粹德國的行徑……你怎麼理解戰爭中施暴者的心理?
記得背景為二戰的小說《偷書賊》裡那個小鎮上的人,就像你我想當然理解的一樣,並不憎恨猶太人,並不真的認為猶太人就是骯髒的,是豬,可是他們若是理會猶太人就會被代表官方的警察貼上和那些人一樣的標籤,生意會做不下去,性命甚至受到威脅,他們不按上級要求的去砸猶太人的店,搶劫猶太人的家,自己和自己愛的人就會受到危險,所以因為恐懼,尤其是因愛而生的恐懼,深深的鉗制住了他們。
在電影《鋼琴家》中我看到納粹黨人中也有很多樂於助人平等友愛者,他們中有很多人甚至也被體制蒙在鼓裡完全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將無辜的生命送往「地獄」去(那個時候很多項目都有另外的聽起來很美好的名字,很多實驗基地的了解者非常少);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中的軍官父親,是為了升職,為了讓自己家庭平安,為了在那個時代獲得更高的被認同的榮譽,於是以非常複雜的心情站在真相的身邊,冷靜看待一切的發生;電影《潘神的迷宮》中的軍官男人,看似完全就是嗜血殘忍的變態,可他每分每秒緊繃的神經同樣也提醒著大家,他也是戰爭的創傷者,如果他能夠在一個健全平安的家庭中長大,誰又會如此被內心的惡魔所操縱?
所以我想,所有的被我們貼上「施暴者」標籤的人群其實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原因驅動,至於如果說最核心的施暴者是「希特勒」「秦始皇」這樣的人,他們的心理,我是這麼理解的——人在太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太崇拜一樣事物的時候,往往就會被操控,成為一個冷漠的機器,而能夠對千萬人發號施令,令人恐懼,是一種充滿魔力的權力。並且那些每天死幾十萬人的場面並不發生在他們的眼前,他們感受不到那份衝擊,更沉溺於自己和那樣自己追逐的事物之間的小環境,他的世界變得很小很小,他也就離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越來越遠。
所以從本質上,我認為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希特勒,成為秦始皇,我更看重的是這些施暴者身上的普通性,命運對他設了局,而他正好走進去,所以尼採那句「未經審視的生活不止一過」的道理,也值得提醒在我們每個人眼前。
4.遺忘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法國女人從未忘記過她的初戀,就算她裝瘋賣傻尋歡作樂,哪怕十四年後她決意要留在廣島開始一段新的感情。有些痛苦一輩子都排解不了。但我們也不斷看到內韋爾關於離開還是留下來的矛盾,如果以內韋爾最終留在廣島為結局,你覺得她和他會開始一段怎樣的感情?她會怎樣帶著過去的痛苦開始一段狂熱的愛呢?或者說到底是什麼讓她最終決定留下來呢?
我對「內維爾」留下來這件事是非常不看好的。他們倆的關係常常讓我想到電影《相見恨晚》,同樣也是黑白電影的風格,講述兩個已婚人士偶然相遇隨後發展出難捨難分仿佛彼此才是命運註定的一段婚外情,但當然是註定無法長久的,因此他們決定告別,整部電影加上導演的文學系出身,非常的優美和哀傷。
婚外情雖然從道德上…但在藝術上,它也是有美的角度的,它若打破本來和諧的婚姻體系,就容易變得狗血,讓人厭煩,若再進一步讓人拋棄家庭,那就像紅玫瑰和白玫瑰的故事,硃砂痣常常變蚊子血,也失去了紅玫瑰為之紅玫瑰的美。婚外情就像夢中的女神,本身就有因在開始時就已預設的不可得到,不可擁有,短暫,新鮮,等特質而具有美感,所以就算內維爾留下來,她也不會再與廣島發生關係(當然,我不希望她留下來)。
唯一能夠想像到的是她騙廣島說她走了,其實留下來,然後住在不遠不近的某個地方,時不時的在想看看廣島及他一家時去偷偷看看,其餘時間也繼續零零散散地做一些自己喜歡的工作,某一日西餐店裡,廣島和妻子孩子吃著西餐,驀然一抬頭,看到內維爾在隔著幾個桌子距離的一張桌子上一個人喝著酒,視線相對,內維爾一笑……(終——我竟然還挺喜歡這個橋段…可能…因為自己隱隱喜歡才會這麼寫吧)
5.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結構,以及類似結構的電影,給我一種「詩化剪輯」的意境,會覺得整部影片故事線被打散卻又井然有序。關於這部電影的剪輯手法,你有印象比較深刻或者比較喜歡的地方嗎?
印象比較深就是前面男人的裸背和女人「深情」的手指運動,穿插著廣島那段血淋淋的歷史加上旁白(雖然部分語言我覺得不夠克制,我喜歡克制一點的情感抒發),讓我感受到兩個人的結合都帶著深深的傷痕氣息。
在整部電影期間,尤其是在表現日本受原子彈之苦,之慘烈的畫面時,我的腦海裡有兩個聲音,一個是來自於初中一篇印象深刻的課文(題目叫《親愛的爸爸媽媽》,將一群來自各國的作家來到奧斯維辛緬懷歷史)——
「南京大屠殺是事實,可是,別忘了,我們也有廣島原子彈,也有一片沉寂。」
「我要問他三個問題,中國人侵略過日本嗎?中國人屠殺過日本老百姓嗎?美國在日本進攻珍珠港之前扔過炸彈嗎?他們先發動戰爭,他們先殺人。」
還有一個聲音來自書籍《菊與刀》,大意是講,日本的百姓也無辜,真正惡劣的是日本政府,可政府行為卻要讓百姓買單——不能永遠去等時間來解決問題,廣島問題應該誰來負責?
6.喜歡哪個問題?為什麼?
4,因為我喜歡我想像的那個結尾,都有畫面了,但如果不是那個問題,或許我永遠都會覺得內維爾真正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