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敏博物館·夢之公園」 | 指導:成師傅 | 3month
Q1:做這個作品的契機是什麼?堺的老師給了您怎樣的幫助?
博物館其實是我大三時候的學校課題,算是我們做的第一個大型公共建築設計。當時是題目、場地自選,我就選了自己最喜歡的動畫導演今敏,希望為他設計一個紀念博物館,場地也選在了他上高中的地方北海道釧路縣的一個公園附近的空地。
這個設計的初衷有兩點。一是利用空地和公園的關係,設計「本館」和「附屬場館」兩部分,讓這個博物館和公園融合在一起,用「正式」與「非正式」的博物館空間表達一種對今敏熱愛的「造夢」的紀念。兩部分的場館通過一條地下通道連接起來,於是自然而然就出現了「地下」和「地上」兩種空間,這就是第二點,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間的差異表達「現實」與「作品」之間的某種聯繫。
用地下與地上的關係表達「現實」和「虛擬」的某種聯繫,是在成師傅的幫助下提出的。最初懵懂的、靈光乍現的一個概念,在和成師傅的探討中,逐漸生長成一個完整的、環環相扣的、深入的方案。從這個作品中,我開始掌握到將一個概念從一而終、不斷發散的設計方式,從概念圖的手稿繪製,到建築的結構和景觀的植物的選擇,再到效果圖色彩和氛圍的表達,原來每一步都和概念息息相關。我認為這是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Q2:為了完成這個作品您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有哪些心德?
大部分的努力在於對概念的思考,以及概念表達的準確性。坦然說這個設計在功能性和規範上是不嚴謹的,但當時我非常確定,這個設計要做的就是把概念表達做到一定深度。
這個過程中就發現,一方面工作量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主觀的概念演化成具體的形式時,它的自洽和美感特別難操作,(其實現在回看也覺得有些手法太拙劣了)。但是這個過程是一個非常棒的學習過程,不斷思考,不斷和老師交流,讓概念變得完整和豐盈,這樣整個設計才變得有厚度。
今敏1963年出生於札幌,在釧路縣度過了他的高中,那時他就決心要做成為動漫的大師。
1982年他進入武藏野美術大學開始學習,並逐漸獲得了國內國際的認可。1997年開始他作為腳本師和監督,開始了自己的第一部動畫電影創作:《未麻的部屋》。
他的作品很少,電影一共有四部:《未麻的部屋》《千年女優》《東京教父》《紅辣椒》,最後一步未完的作品名為《造夢機械》。2010年,他因肝癌去世。
博物館選址在釧路縣最繁華的商業街後的一片小空地,以及後面的和平公園。熱鬧的商業街和靜謐的公園間自然的形成了對比。參觀序列由南端開始,將人流擬作能量帶穿過主館, 通過地下通道跨過馬路進入公園的地下空間。
主館部分的展示館主要展示今敏在職業生涯中的作品和原稿,地下還設有沙龍和商店。公園部分則通過地下空間和地上景觀的設計,將今敏的五部動畫電影作品空間化,融入到公園中。夢幻的能量在地下交融混合,衝出地表形成景觀。而通過地面上的植物與構造,也能窺見地下夢幻場所的影子。
今敏逐夢的開始,也是進入這個博物館的開始。它像一片雲霧漂浮在空中,吸引著人們去探索。以一條長水池為引導,通過蜿蜒曲折的坡道, 先進入一個小小的、水池下方的庭院,然後進入主館的地下空間。
主館空間設計了兩個空間原型作為「夢境」與「現實」的參考。「夢境」的空間為展示手稿的展廳,由中央的承重牆懸挑出帶有簾幕外牆的屋頂,外牆內再設計了由樓板承託的、在轉角處地面開有光縫的矮牆。光線通過縫隙和矮牆頂部進入黑暗的空間中,帶來夢幻的體驗。「現實」空間為地下的大廳,由橢圓形的柱承託結構,帶來明亮、清晰的感受。
公園部分通過地下與地上的關係來表達「夢境」與「現實」。借取今敏五部電影中的元素,將公園共分為五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包含地下展廳與地面的景觀,將每一部的電影中抽取的元素轉化為一種空間原型。地下的混凝土空間與進入的光線發生關係,地上的景觀則與植物相聯繫。
《未麻的部屋》是一部驚悚懸疑電影,講述了偶像歌星未麻退出 CHAM 組合,轉型做演員後生活變得混亂不堪的故事。外界的反對聲、為出鏡率而丟失的尊嚴及身邊人的連續遇害,讓她倍感焦慮,經常在恍惚中看見鏡子裡的另一個自己。
設計提取了「鏡像」作為空間原型, 以地上和地下的關係表現現實與鏡中的虛幻的對應關係。
地景的高低起伏與水池相結合,並形成了一種靜謐沉思的空間氛圍。選用傍水類植物群作為植被元素,如菖蒲、水竹、慈姑和小型灌木。
《千年女優》講述了電影女明星藤原千代子在戰亂中與戀人失之交臂的千代子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重複著對戀人的追尋的故事。蒙太奇的剪輯手法將現實與虛幻融為一體,千代子仿佛在時空中永恆地追尋著。
提取了彭羅斯樓梯作為空間原型,表現電影「永恆追尋」這一主題。永無止境的彭羅斯樓梯在現實設計中通過一座鐵道橋形式的廊橋來實現最低處和最高處的連接,對應千代子以「電影角色」完成的時空追尋。
地面景觀也以樓梯和廊橋為原型,並增加引導性的片牆。使用爬山虎、常春藤等攀援類植物增強「引導」「追尋」這一概念。
《東京教父》講述了東京的三個拾荒者:離家出走的少女美紀、同性戀「人妖」阿花和沉迷賭博酗酒的大叔金,意外撿到一個被遺棄的女嬰後為她尋找親生父母的故事。這個嬰兒如同天使一般讓三個人凝聚在一起,收穫了自己的親情。
設計提取了圓形迴廊作為空間原型,表達電影所傳達的人們因為共通的愛而相逢、理解的信念。這一空間原型也與公園原本的中心結合起來,中心花園與地下迴廊讓人們可以在迴廊的每一處望向中心盛開的花樹,與身邊的人交談。
這是今敏最溫暖的電影,也因此希望公園的中心是一種幸福而溫馨的感受。選用了櫻花、桂花、茉莉等花樹,讓這部分的景觀一年四季均有花的色彩與香氣。
《紅辣椒》描述了美女醫師千葉墩子和同事研發的檢測患者夢境的儀器被盜後,引發的人們夢境混亂重疊、現實與夢境混淆的故事。夢境原本是一種單向、私密的場所,因為科技的介入卻成為一種公共的、奇幻的虛擬空間。
設計提取了打破的網格作為空間原型,表達封閉的單元「夢境」被重組、共享後的無界狀態。打破的網格在設計中通過交叉的拱來呈現,拱的尺度變化、上下反轉,使勻質的格網空間產生異變。地面與地下元素相同,感受卻不同。
地面景觀希望交叉的拱能與樹木的樹幹形成一種呼應,選用榕樹、柏樹、水杉等形態上強調豎向線條的樹木,模糊人們在建築空間和自然林間穿行的感受。
《造夢機器》是今敏去世前並未完成的遺作,講述在已經沒有人類的地球上,兩個機器人羅賓和莉莉子的旅途故事。2010 年今敏因病去世,這部作品也被擱置,至今還未完成。
設計中使用了延伸的曲線狀的坡道作為空間原型,作為對今敏的造夢事業、夢境的未完狀態的表達。這部分是從地下回到地面的過渡空間,坡道兩側的牆面被設計為傾斜的、可以用粉筆在上面書寫的鋼面牆體,就像一塊畫布,人們可以在這裡書寫、畫出自己的夢, 大雨一來,又會把這些文字表達的思緒衝刷掉,又變成一張嶄新的畫布。周而復始。
這裡成為這個公園以及今敏的夢之旅的一部分。
地面景觀設計了臺型花田,人們可以在這裡領取花種,並種植到花臺中。人們各自種下的花就像自己的小小夢境,每個來到這個博物館的人留下的痕跡,既是自己關於夢的理解,也是一種完成今敏夢想的方式。
我覺得這個作品算是我從「知道怎麼做設計」走進「知道怎麼樣才能把設計做好」的重要一步。對於概念的思考和延伸有了更充分的思考,對於建築的形式、空間氛圍的把握、景觀和植物的運用、圖紙表達等等都有了更深的認識。我更感到許多藝術是相通的,要以更開放的心去觀察,去吸收世界中的養分。這個過程中,成師傅給了我特別多的信心和啟發,即使現在回想做這個設計的過程,也仍然覺得充滿能量。
官方網站 https://www.atelier-j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