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因個人原因(工作太忙)停更兩個月,今日重啟,感謝厚愛。聊一部動畫"神作「《未麻的部屋》,導演是令人敬畏的動畫大師今 敏。
今 敏,日本動畫導演、編劇、漫畫家,1997年發布第一部動畫長片作品《未麻的部屋》,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而備受矚目。他的一生短暫卻令人敬重,於2010年8月24日去世,那一年他才46歲。但他的作品《未麻的部屋》、《千年女優》、《東京教父》、《妄想代理人》、《盜夢偵探》卻值得一輩子珍藏與研習。
拍攝過《黑天鵝》《夢之安魂曲》的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在其電影中出現了與今 敏在《未麻的部屋》中完全一致的分鏡畫面;執導《星際穿越》《信條》的克里斯多福·諾蘭,也因今 敏導演的《盜夢偵探》而被一部分影迷將《盜夢空間》定義為抄襲,或缺乏創意的作品。
今 敏導演的偉大,在於他非同一般的想像力與宛如天花板級別的分鏡設計。就像宮崎駿導演的處女作《風之谷》一樣,大師今 敏的第一部導演作品《未麻的部屋》同樣是一部堪稱神作的動畫電影。它的高明之處不在於主題背景的宏大,或細膩的人物情感,而是教科書般的鏡頭語言、複雜的敘事結構,以及現實與心理的相互映射。
本文以拉片的形式,分析《未麻的部屋》開場段落的場景敘事與鏡頭語言。(非影評,屬電影拉片筆記)
《未麻的部屋》在製作時,命運多舛,不僅經費極低,連製片人也更換了數次。對於一部影片來說,是致命的影響。但這部作品多虧了今 敏才得以問世,而他所負責的工作也越來越多,原畫90%的修改幾乎都由他一人操持。這些細節紛紛寫在了今 敏的《我的造夢之路》這本書中(也包括他有趣的吐槽)。
沒有資金、缺少人力、工作量大、緊急上映。問題輪番上陣,但它絲毫沒有阻礙今 敏的認真和努力,他沒有把《未麻的部屋》做成平庸之作,每一個場景來回打磨,每一個鏡頭反覆設計,最終這部作品影響了許多傑出的導演。
今 敏在訪談中表達過「動畫片的任何一個場景中的任何一個設計都有所意圖,沒有意圖的事物不會出現在影片中」。這句話也適用於所有的動畫作品。
《未麻的部屋》推文預計四期,根據今 敏的書、動畫作品和採訪整理而成,結合個人對電影理解梳理成文。
▲第一場 卡通人物大戰:製造反差
今 敏說:如果第一幕很無聊,就無法引起觀眾的興趣。
《未麻的部屋》被投放市場時,它的標籤被定義為「驚悚」、「懸疑」甚至「色情」。而今 敏卻在影片一開始用了卡通人物大戰來製造反差,以此來捉弄觀眾,「是拿錯錄像帶了嗎?」觀眾帶著這樣的疑惑看下去。
卡通與成人元素的反差是表層的視覺作用,設計卡通人物的另一意圖在於——與電影的主題保持一致。卡通人物的面罩,是一層現實的偽裝。只不過在這場戲中,它是用兒童的視角來表述的,用小孩子熟悉的卡通情節方式,來告訴大人們電影的真相。
卡通人物被現場的觀眾觀看,也被熒幕前的我們觀看。面罩所代表著虛假的真實,這些都在今 敏的訪談中被提及。
說回劇情,在影片中首先出場的是三個威力戰士(powertron),他們的衣服顏色精心設計,由紅、綠、藍(RGB)組成,這是光的三原色。而他們所打倒的卡通角色是被稱為臭蟲之王的「King Bug」,但此處Bug的真實含義是程式設計師的「bug」(錯誤)。
也就是威力戰士打到的不是臭蟲國王,而是網路錯誤的Bug國王。
就像三個威力戰士在臺詞中說到:「我們一定會保護網路世界的和平」。《未麻的部屋》正是講述的這一主題,網路與真實,虛擬與現實,因為Bug的出現,主人公「未麻」產生了人格的錯誤。
這是今 敏想借卡通人物所指涉的內涵。
▲第二場 粉絲的議論:線索拼湊與視覺引導
這一場景中,導演用多組人物拼湊偶像團體Cham的境況,「鬧事者」、「傳聞」等字眼反覆出現,這極大引起了觀眾的好奇。
而今 敏在鏡頭與鏡頭的銜接上,用場面調度和色彩進行視覺引導。紅色是影片中最顯著的顏色。
從威力戰士的「紅」,到觀眾醒目的頭盔「紅」,再到紅衣男孩的「紅」。最後我們的視線從這個紅衣男孩,由場內拉到場外。
場外仍以「紅色」為主色調。紅色椅子前,粉絲們討論著他們的偶像Cham,她們的海報出現在畫面右方。臺詞提到了「上次的鬧事者」、「那個傳聞」。
第二個視覺引導的人,是一個穿著藍色衣服,扎著辮子,戴著眼鏡的男孩。他手裡拿著雜誌,販賣偶像Cham的雜誌。這個「藍衣人物」頗像今 敏導演本人,辮子和眼鏡符合導演的外貌特徵,而雜誌的特寫鏡頭,映射了電影作品的呈現。
《未麻的部屋》的英文名是」Perfect blue「,被譯為藍色恐懼,而今 敏所著的《我的造夢之路》中所經歷的種種不公正遭遇,perfect blue 譯為「完全憂鬱」似乎更合適。既貼合了未麻不安的心理,又符合今 敏的創作日常。
導演藉助調度使畫面運動起來,信息與信息的疊加形成了內部邏輯。臺詞「最後宣言」、「只有未麻成了演員」、「鬧事的人又來了」、「上個禮拜來鬧事的」等信息反覆出現,成為未麻宣言和粉絲鬧事的鋪墊。
▲第三場 化妝間:隱性登場與心理影射
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未麻並沒有在這裡登場,她的正臉沒有出現。這裡登場的有偶像團體Cham的另外兩名成員,經紀人留美,以及其他路人。
鏡頭從一雙局促不安的腳部特寫鏡頭開始,鏡頭的快升與快搖,鏡子的鏡像,走來走去的人影,經紀人的提示,開門闖入的急促。這些鏡頭營造出了身為偶像的真實生活,也顯現出了逼仄、混亂和不安的後臺環境。
為什麼要有這一場戲?這一場戲並未影響劇情的發展。而它的真正意圖是展現另一個「反差」,臺前與幕後的「反差」,也是被不同人物觀看的「反差」。
▲第四場 紅色時鐘:鈴聲與警戒
化妝間的情節過後,切入一個空鏡頭,畫面中央是紅色時鐘,鈴聲響起,象徵電影的真正開始。紅色是警戒的標識,也是這部電影的主色調。
▲第五場 舞臺登場:背面的觀看
舞臺幕布後,偶像團體Cham等待表演的指令。未麻處於暗處,她的緊張與不安由肢體傳達出來。
隨著音樂響起,三人穿越到舞臺前,畫面是未麻的中景鏡頭,他面向舞臺下的「虛擬」觀眾,背對著熒幕外「真實」的觀眾,形成了有意味的兩種被觀看的角度。
閃白——出片名《perfect blue》。
到這裡,我們還不知道身為偶像團體的「未麻」長什麼樣子,她到底是誰,只從粉絲的隻言片語和化妝間的奇特氛圍感受未麻的形象,但這個形象從敘事上來說是準確的,從環境營造上來看也是準確的。
這是一個即將發表宣言,從偶像歌手轉型演員,懷著不安情緒的「未麻」形象。
而下一場戲,卻以一個極為普通的開場,展現了真實的「未麻」……
感謝支持「瓦力教室」
文章原創,圖片轉自網絡,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讚、分享或點擊在看,你們的支持,也是我保持更新的動力,謝謝各位朋友。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