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節食維持而來的健康也是一種煩人的病。」——孟德斯鳩
C'est une ennuyeuse maladie qu'une santé conservée par un trop grandrégime. - Citation de Montesquieu
對飲食的嚴肅態度,世界上只有廣東人和法國人能夠媲美。
相比起直接繼承羅馬帝國傳統的義大利菜,法國菜不算是歷史最悠久的歐洲菜系,卻是在歐洲成為了其他國家菜系不斷參考學習的典範。相比起淳樸草根的義大利菜,法國人做飯能夠做出巧奪天工的程度,花樣百出,讓人感到嘆為觀止。
法國王室吃什麼,怎麼吃,吃的時候搞什麼儀式,成為了其他歐洲王室貴族模仿的標杆。隨後,這些王公貴族的飲食規範又逐漸擴散到民間,形成西餐以法國菜係為核心的格局。
瑪麗王后吃甜點有多野?
瑪麗·安託瓦內特是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后,她的窮奢極欲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成為了所有人的談資。在法國百姓飢不果腹的時候,瑪麗王后一句「讓他們吃蛋糕」為日後最終被送上斷頭臺埋下了伏筆。
在反映其生平的電影《絕代艷后》,中瑪麗王后幾乎蛋糕不離口,而且香檳也是一口一口地喝。
瑪麗王后的審美標準絕對是加法。
詫異的是,愛吃蛋糕的瑪麗王后到死的時候一點都不發胖。據說,在生下孩子後,瑪麗王后依然可以穿下少女時候留下的裙子。在現代的標準看,瑪麗王后的腰圍只有58cm,也算是苗條佳人了。
有人總結,老吃甜點不發胖的「瑪麗王后的食譜」背後是這樣的道理:掐準吃甜點的鐘點。瑪麗王后吃蛋糕的時候多數隻集中在早上。人們這樣總結:在早餐吃一定量的甜點,讓自己有一點膩膩的感覺,實際上降低了自己的食慾。
其次,當時法國王室能夠吃上最新鮮的食材——法國王室的食譜有大量的家禽、牡蠣和隨手可得的蔬菜。這些當時平民難以獲得的新鮮食材以非常原汁原味的方式烹飪製作,少鹽少油,更加不會加大量的香料去掩蓋味道,也是瑪麗王后身材不臃腫的原因之一。
瑪麗王后吃美食的頻繁程度不一定意味著攝入量隨之成正比。在滿滿的餐桌上,瑪麗王后往往只吃最好的那一塊,其他的食品充其量算是裝飾而已。直到現在,歐洲王室在餐桌上的習慣依然是,君王只吃最好的那一塊。在那個時期,法國宮廷餐桌上開始出現了一種一口酥「 bouchées」的前菜吃法。這種細小的一口酥一直到現在在法餐裡還是非常流行,量小而精緻的前菜讓人能夠在無形中控制住了食量。
而且,影片中瑪麗王后喝香檳酒的情節也被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與史實不符。瑪麗王后除了在早餐喝咖啡之外,大部分時候只喝清水。
在晚上,瑪麗王后吃得更少。多數情況下,瑪麗王后在晚上只喝一些清淡的法式燉湯( consommé),又或者只吃一塊雞肉。
沒有隱私:被人圍觀的國王大餐
十八世紀的法國是一個王權高度集中的絕對君主制。在「太陽王」修建好的凡爾賽宮,幾乎所有貴族都好像眾星伴月那樣圍著國王轉。法國國王從起床到入睡,基本上都有貴族在圍觀和服侍。
即使是上廁所這麼私密的行為,法國國王也有一群貴族在旁邊幫忙觀察和清潔,誰服侍得周到,誰自然受寵。
如果五穀輪迴都要受注視,那麼國王伉儷就餐也就更加是被觀看和學習的重要場所了。在路易十五時期,國王的每一頓飯都是被貴族圍觀的儀式。國王舉個叉子,嗝個屁,都會成為宮廷議論一個星期的談資。這種被圍觀吃飯的儀式,也就是「Grand Couvert」。
到了後來,法國的國王發現這樣吃飯實在太難為情了,名為「Grand Couvert」的儀式從每日一次變成了每周一次。
首先,僕人在大廳裡布置好餐桌,這張飯桌只有兩張椅子,只留給國王和王后使用。滿朝文武官員都已經在大廳,宮廷樂隊也開始奏樂了,準備好圍觀國王夫婦用餐。
這個時候先是宮廷樂長和禮儀官進場,讓十多個禮儀副手進場,排開陣勢準備國王進場。
在侍衛和侍女的簇擁下,王后首先登場,坐上自己的位子。
在侍衛長、大侍從、御林軍統領的簇擁下,國王親自登場,準備用餐。
神職人員為國王伉儷祈禱,祝福他們有愉快的用餐時間。
禮儀官用長杖敲打地板,宣告上菜。試菜官和侍女先嘗一口,再讓國王伉儷享用。
法棍:大革命風暴的產物
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絕對君主制最終被送上斷頭臺。法國平民百姓能夠得到的食材,相比起法國王室窮奢極欲的大餐,實在是冰火兩重天。在巴黎以外,饑荒連年導致了一些法國農民連基本的麵包都難以保障。
革命風暴過後,在食材上如何更加公平分配成為了一個政治議題。革命後的國民議會這樣探討了法國國民的麵包問題:不能再出現貴族享受用小麥製造的麵包,而平民卻只能吃糠做的次等麵包。一種能夠象徵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麵包呼之欲出:法棍(baguette)。
這種有統一長度和統一配料的麵包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被認為是「平等的麵包」,無論是有錢人或者是窮人,在基本的食物面前一律平等。
給總統做菜:法國大餐就是政治
法蘭西共和國儘管講究人人平等,但是法式大餐「haute cuisine」依然保留了下來,成為了法國上等菜的範式。
在絕對君主時期,法式大餐haute cuisine需要大量的宮廷大廚和僕人耗費人力物力去打造,而且一次過端上餐桌。在大革命之後,曾經在宮廷擔任廚師的Marie-Antoine Carême把宮廷菜譜寫成書出版,把本來專屬王室的烹飪方法傳播到社會大眾中。正是他把法國大餐中最核心的元素——醬汁,傳承保留了下來,成為法國風味不可缺少的環節。
一份法國大餐的核心環節:
前菜
主菜
奶酪
甜點
可搭配濃鬱開胃酒,並佐以法國葡萄酒和香檳。
法國人對現代餐廳制度的形成也功不可沒。法國人把一種幾乎軍事化的制度引入了高級餐廳的廚房管理實踐中,形成了所謂的「中央廚房」制度。無論是星級酒店的廚房還是一家高級餐館,一一套完善的法餐烹飪人員中央廚房體制包括了行政總廚、大廚、副廚、工作廚師、醬料主管、海鮮主管、蔬菜主管、烘肉主管、烤肉主管、麵點主管以及臨時應變的主管。
法國中央廚房制度的人員編制
儘管等級森嚴,傳統家法一套套,法國當代美食還是在不斷嘗試打破haute cuisine留下的條條框框。與「大餐」相對的是「新餐」(Nouvelle cuisine)。「大餐」講求經典和中央集權,而「新餐」則講求簡化、時尚、環保、技術革新,甚至去中心化,出現地方主義傾向。
在法國電影《愛麗舍宮的女大廚》裡,法國總統吃膩了中央集權的haute cuisine,讓來自鄉間的小餐館老闆娘進入總統府,為自己烹飪富有特色的地方家常菜,就是nouvelle cuisine地方主義精神的浮現了。
《愛麗舍宮的女大廚》裡面女大廚為法國總統準備的私人家宴菜譜:
1.鴨肝凍
2.玉米面包
3.南特風味什錦蝸牛砂鍋
4.夏朗德雜燴(比目魚魚肉墨魚白湯)
好味法蘭西:讓全球五大洲吃到法國味道
自2015年起,每年3月舉行的「好味法蘭西」活動,是由法國外交部、國際發展部和Alain Ducasse先生共同發起,旨在全球推廣法國美食和烹飪藝術,讓更多人了解、喜愛法國菜。
每年,在整個法國外交網絡的支持下,從品質小酒館到知名大餐廳,全世界數以千計的餐廳相約重溫、升華我們的特色美食。在法國各駐外大使館、領事館、文化中心及旅遊發展署辦事處,「好味法蘭西」活動期間同時展現的還有法式生活藝術。
法國歐洲與外交部部長讓-伊夫·勒德裡昂這樣總結法國美食精神:「法式美食,首先是分享與團結互助的哲學。因此,在香港,我們將分發餐盒給一些生活不穩定的勞動者:他們中的一些人完全不知道法國料理,他們將藉此機會、以這種方式第一次發現法餐。」
2019年,普羅旺斯將成為法國美食之旅的首選目的地。為此,在法國及世界範圍內舉行的「好味法蘭西」活動將以此名義來推廣普羅旺斯。為進一步發揚「巴黎氣候大會」(COP 21)和「食品大會」(Etats généraux de l』alimentation)的精神,法國要在支持環境保護的全球性動員活動中發揮先鋒作用。因此,本次「好味法蘭西」活動全面支持致力於海洋保護和減少塑料使用的《No More Plastic》倡議此次活動將以更加負責任的料理為主題。
從絕對君主的豪華盛宴,到全球五大洲的環保美食,法國大餐文化成為了全世界美食家都能夠共享的美好事物!
Bon Appetit!
歐洲文藝
帶你了解
西歐
東歐 南歐 北歐 中歐
最有意思的文化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