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硯銘看硯文化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群體之中,得一方佳硯,是文房必備,若有名人硯銘,則更是身份的象徵。佳硯配佳銘,方能體現硯臺的文化所在,故佳硯難得,佳銘亦難得,佳銘若出自名人之手更為難得。在硯銘出現之前,硯臺的功能主要是研墨作書,是一種實用器具,隨著時代的發展,硯銘應運而生,硯銘更代表的是一種文人的情懷。
-
【國學】涵星硯
這是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所作《題馮通直明月湖詩後》,詩中「呼兒淨洗涵星硯」所言涵星硯是當朝文人墨客尤為珍愛、不可或缺的文房四寶之一。 最早關於涵星硯的記載是宋代何薳《春渚紀聞‧龍尾溪研不畏塵垢》「涵星研,龍尾溪石,『風』字樣,下有二足,琢之甚薄」。從何薳關於涵星硯的論述中可知:涵星硯材質是龍尾溪石,形制是風字形,下有二足。同時,涵星硯「琢之甚薄」。
-
直播:陳大中銘硯
硯側銘印:翼堂題頭:受潤心田,湌經養年材質:松雪箋初拓陳大中自用硯硯銘尺寸:135cmX65cm鈐印:心安、大中父、心齋、高志、翼堂、向寬處行題跋一:受潤心田,湌經養年。佛弟子陳大中恭題。題跋二:如白玉之晶,成蓮花之形,懷虔誠之心,抄般若之經。庚子秋,陳大中再拜。
-
硯 名硯 硯銘 硯田 蘇軾與硯 陸遊和文天祥的硯銘
(賀蘭石硯) 硯,是磨墨工具,古代常用瓦來研磨墨汁,唐代貫休寫《硯瓦》詩,詩中有"應念研磨苦,無為瓦礫看"的句子。 硯從漢代開始有相對確定的形狀。 (玉硯) 制硯人鍾情於硯,用硯人痴迷於硯的就更多了。
-
關於「辛棄疾涵星硯」相關問題的探討
蔡老先生詳細解釋了「稼軒」二字的刀法,有如著名的「漢八刀」,刀鋒犀利,回鋒剛勁,行刀蒼勁平穩,入石三分。兩字結構平穩灑脫,刀法穩健,足見其功力。 何為涵星硯? 最早關於涵星硯的記載是宋代何薳《春渚紀聞 龍尾溪研不畏塵垢》一文:「涵星研,龍尾溪石,『風』字樣,下有二足,琢之甚薄」。
-
脂硯齋、畸笏叟是女性?
有人告訴我,北京南郊有個北普陀,那裡造了座曹雪芹祠堂,裡面有雪芹塑像,他身旁還塑著個梳劉海髮式的女子像,人家會告訴你:她就是脂硯齋。又記得前兩年媒體掀起「秦學」是非波瀾,北京某報一位支持「揭秘」的記者寫了一篇報導,把「脂硯齋」全寫成了「胭脂齋」,看來也像受過「女性說」的影響。 脂硯齋不可能是女的,證據很多,略舉數端如下:先從稱呼看。
-
脂硯齋到底是誰
脂硯齋和曹雪芹是兄弟輩。靖本第二十二回有一條畸笏叟批語:「前批知者聊聊 ,不數年,芹溪,脂硯,杏齋諸子皆相繼別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寧不痛殺!」批語中並稱曹雪芹,脂硯齋為「諸子」,而自稱「朽物」就語氣看,曹脂似是同輩,畸笏叟年輩均長於二人。甲戌本第三回;「老爺說了:『連日身上不好,見了姑娘彼此倒傷心,暫且不忍相見。」畸作批曰:「餘久不作是語,見此語未免一醒。」
-
果素瑛《追憶硯秋》(下)
硯秋從小武功根底很好,後又從名家高紫雲先生學太極拳,見這些狗腿子真的動起武來,哪裡容得他們欺負,他看準屋內有一立柱,便背柱而立,左迎右擊,一個人力敵七八個特務,把他們打得紛紛倒退,不能近身,瞧了個空子跳出屋外急忙閃入車站內來來往往的人流之中,才得以脫身。硯秋回到家時,我見他衣冠不整,衣襟被撕扯破,滿臉氣惱的樣子,很是奇怪。他稍稍定神後,把東車站這齣全武行大打出手的事情告訴了我。
-
脂硯齋何許人也?
胡適曾經猜測脂硯齋是曹雪芹的「嫡堂弟兄或從堂弟兄」,他可能是受了甲戌本一條脂批的影響:「雪芹舊有《風月寶鑑》之書,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餘睹新懷舊,故仍因之。」也許胡適以為,曹雪芹有叫棠村的弟弟為他作序,又何嘗沒有其他弟兄為他作批呢!但是,胡適的這種說法並沒有確切的證據,只能是臆想而已。
-
竹節入硯
雕刻製作時,製作者有意將竹之節雕得突出些,在節之下以凸刻手法雕上數個小竹芽,有的在硯額處添上幾片小竹葉,這樣做,一眼看去,即見竹,也見葉,即有節,還見芽。傳統端硯的工與藝得到了充分展示。不過,有一對出自晚清的竹節端硯,卻不這樣刻。這對端硯,硯石本是一塊,將硯石一分為二,有如竹筒剖開的各自一半。硯工在這兩塊料石上,刻出兩方竹裡式竹節硯。
-
煙雲供養—硯墨專場(上篇)
硯者,藏之"眼"也;收藏之物,千差萬別,唯硯與心最近,與文最合,與兿最融,與德最恰。硯是文人與藏家用意最多,用情最深的銘心之物。制硯,需要硯工超凡的靈感與高尚的文化。藏硯,需要與收藏相關的諸多智慧。因為,硯文化是收藏文化全部信息的總合!在中國所有的收藏品中,硯以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俱佳而被世人津津樂道,秉心傳承。硯的屬性明確,識別清楚,內涵豐富,外延深厚。硯拓更是放大,延伸了硯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由獨樂擴展為眾樂。硯是中國收藏品中為數不多的可觀,可賞,可用,可把玩的典型中式雅器。一硯在手,她的微妙透過你的指尖,柔進你的掌心,撫慰你的心靈。
-
文房四寶,硯為首!
古人更有「筆墨紙硯,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之說。一筆勾勒,山河萬裡,一墨浸染,灑遍江山,紙上風華,穿越千古。鋪紙、研磨、提筆行書,一切的風雅,已躍然紙上。歷代多少文人雅士,如蘇軾,紀曉嵐,黃莘田,汪鋆,袁沛,祁煥等,無不以硯呈品,以硯銘心,以硯為友,以硯為藏,以硯為樂。故若知人,品人,解人,弘人,硯實則密鑰也!米芾也在《硯史》中曾說:「得美石無瑕者必先作此樣」這裡的「此樣」即是指硯。
-
一帶一路 硯之匠作
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創新作品展書畫之鄉、小戲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打響「文化藝術之鄉」品牌在創新中激活發展動能奇石、書畫、雕塑、紅木工藝做大做強四大文化產業紅絲硯、根雕、周姑戲傳承發揚非遺文化驚嘆之餘,他們詳細詢問了紅絲硯的發展現狀,並提出了建議:「一帶一路」是當前藝術創作的大主題,朝這個方向努力,大有作為。這與劉文遠的想法不謀而合。回家以後,他顧不上休息,立即構思設計,查閱資料,了解「一帶一路」全景路線圖,研究沿線各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
-
脂硯齋為何人?
【提示閱讀】 我們知道,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留下了大量的脂批,這些脂批透露了有關脂硯齋與曹雪芹,脂硯齋與《紅樓夢》中人物、事件之間的信息,從這些信息當中我們也許可以解開《紅樓夢》研究中的許多謎團,包括脂硯齋本人的身世之謎
-
心有文兮硯方潤:無極齋治硯記
心有文兮硯方潤:無極齋治硯記作者 林天笑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博涉而深究。好古而不泥古,醉心破圈,享受創新文玩之樂。硯是書寫時必備的用具,也稱文房之首,深受文人雅士們的愛戴。在許多的詩詞歌賦中,都以石君、石友、墨伴相稱。可見古時文人們對硯的感情頗深。他們認為汝之生計在于田,儒之生計在於硯,這些文人們對硯的鐘愛與依賴可見一斑,而這種文人情懷也被融入到了制硯的工藝中。硯之美,止於譁而發墨,其它皆餘事也。
-
四大名硯之洮硯
文/康橋洮硯又稱洮河綠石硯,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並稱中國四大石質名硯。作為文具,洮硯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蘇東坡贊其「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洮硯製作皆為手工工藝,雕刻技法主要有透雕和鏤雕兩大類,要經過鋸、鑽、鑿、鏟、銼、磨等。造型有規矩形硯和自然形硯,構造有墨池、水池和硯蓋,款式分為單片硯和雙片硯。具有發墨生光,呵之成珠,貯墨硯中經月不涸不腐的特點,具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
研田2015——22方名硯,狂拍幾百萬
硯首薄意雕雲龍紋,一龍出沒於雲端,祥雲卷若如意狀,蛟龍足踏祥雲,昂首端立,吞吐煙雲,身姿矯健。雲紋迴轉、翻騰,氣勢洶湧。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故名。一般為壽山石印章的技法。由於引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畫細緻,影影焯焯,備受金石畫畫家欣賞和推崇。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
-
玩硯者說素硯之「工」
玩家(漁人)的硯匣在硯藏人士的眼裡,其審美觀已經突破到非常講究的地步,其對於「工藝」的審美,可能遠遠超出大家的想像。可能普通的玩家對於「工藝」的理解,就是豐富多彩的花紋雕刻,抑或氣勢磅礴的大江大河。但是,受歡迎度非常高的素硯,怎麼看「工」呢?
-
覓得歸來臨幾硯丨美在
『良硯為礪友,寶鏡為明友』。無鏡者不能正其身,無硯者不能載其道。硯之為用,可『點黛文字,曜明典章』。毫芒之間,筆下萬言。硯制或渾厚古樸,或清雅流暢,皆是文人內心審美之訴求。『方如地象,圓似天常』,以天地之格,規言明行。
-
研山草堂|陝州澄泥古硯輯錄
民國十八年《河南新志》載:「陝縣產澄泥硯,色黑而雜銀沙星點,以澄制之細泥陶成。雖非珍品而研墨易濃,故人樂用之」。 人馬寨所產硯臺有蟾形硯、伏虎硯、瓜形硯、圓盒硯、闢雍硯、瓦當硯、鏤空水暖硯、火膛暖硯等,紋飾生動古樸具有華夏文化的特色神韻;還有唐代佛教興盛時期一直傳承下來的寶蓮花池箕形硯、舟形硯、桃形硯、瓢形硯、龜形硯等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