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電影史,「八百壯士」不止一次留存銀幕。
早在1938年,第一版《八百壯士》就已在內地問世,曾在抗戰大後方上映,廣受歡迎之後,也在香港、緬甸、菲律賓等地造成轟動,更安排於法國和瑞士舉行的「反侵略大會」上公映並獲好評。後來,香港也拍攝了一部黑白粵語片《八百壯士》。
但直至1975年,才由臺灣當局推出首部彩色大銀幕版的《八百壯士》。
彼時臺灣當局,遭尼克森訪華、與日本「斷交」、蔣介石去世等打擊,亟需用「愛國主義」鼓舞士氣。所以,像「中影」這樣的官方製片機構,就想到拍攝一系列「民族血淚巨片」。
之前,當局推出講述張自忠將軍事跡的《英烈千秋》(1974)很受歡迎,導演丁善璽也名聲大噪,並開啟了他拍「軍教片」的生涯。後來有評論說:
在臺灣導演中,沒有第二位導演拍國民革命的歷史片和抗日愛國片,能比丁善璽更多。
作為《八百壯士》導演,丁善璽自然也要肩負「乘勝追擊」的責任。
但電影的命運,卻難言「順暢」。
當時,因主管臺灣地區電影審查的人員多屬外行,丁善璽遞交劇本時,麻煩接踵而來:
《八百壯士》是決策當局要拍的政宣影片,「國防部」全力支援拍攝的影片。但劇本審查就費時半年多,你看、我看、橫看、直看,一再修改訂正才定稿。等到排片時,又常有長官蒞臨指導。
這樣拍的片子,該可以順利通過了吧?沒有想到,影片完成送檢時,問題可多了,殺日本人不可以,我軍被殺更是不行,殘酷鏡頭不能有,悲慘鏡頭也不能有,戰爭場面又不能太多。這些鏡頭拍起來多辛苦?大家吃灰吃泥,不能拍,為什麼不早說?寸寸膠片,都是工作人員的心血啊!
更讓丁善璽鬱悶的是,當局連小細節都要改。如謝晉元拒絕撤退,妻子來戰壕下跪勸說,竟被視作「不成體統」。丁善璽據理力爭,稱「英雄難免兒女情長」,才獲保留:
連女童軍楊惠敏說拒絕跟父親回家,都被審查人員說是「可能被觀眾理解成『愛國就是不孝』」,要求刪減。丁善璽更惱火,反駁:這是移孝作忠的「大孝」精神。同樣不剪。
守住底線,是尊重付出。40多年前的劇組,為《八百壯士》付出了什麼?
為了劇情,需要拍攝各種爆破戲。但當時臺灣地區對這類場面缺乏經驗和器材,現場更沒有措施保障安全,結果導致多名工作人員受傷,連帶現場辦公室和附近居民樓的玻璃,都被真實的爆炸效果震碎,甚至導演丁善璽也被震破了耳膜...換句話說,這就是「戰場」。
楊惠敏水下遊泳的鏡頭,劇組都無法給水底攝影打燈,只能把所有達到五千甚至一萬瓦亮度的燈都沉到水裡,接電後同時打開,以此「點亮」畫面。
注意,當時沒有一盞燈能關上,否則會造成水下漏電,何況這場戲還是在遊泳池拍的。所以,未免飾演楊惠敏的林青霞成為「永恆的傳奇」,拍完這次,這堆燈就全部報廢。
說到林青霞,當時除十一月不用替身跳下僅十度氣溫的水裡拍戲,完成後全身凍僵送去急救,還有另一段故事。
「楊惠敏」一角,導演丁善璽最初人選是張艾嘉,還提醒她去學遊泳:
他說我是軍人子弟,特別合適,我超興奮。
豈料,劇組有兩個副導演,因為跟林青霞私交較好,也偷偷叫林青霞去學遊泳(反正劇本審查半天不通過),然後請丁善璽去看成果。但丁善璽已答應讓張艾嘉演,突然反悔也說不過去,乾脆把兩位女星都報給「中影」,讓他們自行選擇。
那是臺灣文藝片大行其道之時,為了票房,幸運之神眷顧了林青霞。
憑這個角色,林青霞也拿到第22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為此,她一直對同樣在臺灣地區生活的楊惠敏本人心存感激。92年楊惠敏去世,林青霞也專程前往弔唁:
而面對失落的張艾嘉,丁善璽除了寫信向她道歉,還在劇本裡再加一個「女童軍」的角色,並試探問張艾嘉肯不肯演——
可能有些人就不去了,可是我想,有什麼關係呢?我去了。那場就是很澎湃煽情演講,現場還很多人聽哭了。
跟林青霞的關係呢?張艾嘉表現得更豪爽:「當然不會生她的氣,她也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這不,1977年兩人合作《金玉良緣紅樓夢》,林青霞反串賈寶玉,林黛玉歸於張艾嘉。
或許你會問,雖然近景能在遊泳池拍,「蘇州河」的遠景又該怎麼辦呢?何況當時沒有綠幕,如何重現1937年上海的實景?
劇組選擇了高雄。
片中的「蘇州河」,其實是高雄的愛河:
「蘇州橋」用高雄橋代替:
「四行倉庫」是七賢國中:
至於長江,更是利用高雄港的環境,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集投資3000萬臺幣、「軍方」支援7萬人次、子彈7萬發、軍艦30艘、槍枝1000桿、炸藥3000磅、底片7萬英尺於一身的《八百壯士》,終究也沒辜負期待。
除了在臺灣市場票房大賣,1976年被當局選去參加米蘭影展,結果被西德的電影發行商「Atlas International」相中,從而開創臺灣電影被以英、法、德、西班牙、非洲與荷蘭語重新配音和製作字幕,並發行到歐洲與非洲等市場的紀錄,也算爭光。
但《八百壯士》的成功,意義又豈止一部戲那麼簡單?原因是,它進一步帶動了臺灣「軍教片」的熱潮,令抗戰題材擁有更大規模的呈現,也更激發當時臺灣地區民眾的愛國觀念。
立竿見影。1976年春節,劉家昌執導的《梅花》,就成為臺灣地區全年票房冠軍。
奇就奇在,歷史總是相似的:
主題曲更不用說,不僅鄧麗君唱過:
周潤發梁家輝兩大影帝也不例外:
《八百壯士》以「陸」賣座,「海」和「空」也不甘示弱。所以在1977年,描寫抗戰時期空軍和海軍事跡的《筧橋英烈傳》和《海軍突擊隊》先後問世。
又有些似曾相識了...
前者的靈感,多少來自好萊塢的《虎!虎!虎!》(1970),可技術是天淵之別。但「中影」還是為該片投資了史無前例的上億臺幣,更「土豪」是,當局還專門做了一艘大型「軍艦」,拍攝沈崇誨駕軍機裝日軍戰艦「出雲號」的畫面。
沈崇誨是誰?就是《無問西東》裡,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原型之一。40年後,《無》也重現了沈崇誨的空戰場面,鏡頭調度沒少參考《筧橋英烈傳》。
但論真實,還是《筧》更為震撼。也難怪拿到第14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殊榮,這就是「主旋律」的勝利。
至於《海軍突擊隊》,陣容就更為強大,因為導演是張徹。即使年輕一代,也會從今年春節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裡,聽過這位暴力美學大師之名。
這部戲裡,他的「門生」姜大衛、狄龍、傅聲、劉永、戚冠軍等全數出鏡。而且挺有「創意」的是,這部戲除了海上的戰鬥場面,還有張徹電影一貫的武打戲:
40年後,這就不成了《戰狼2》麼?
但當時臺灣地區的「軍教片」,卻往往是鏡頭內外,都要「拋頭顱灑熱血」的。狄龍就回憶過,1976年拍另一部「軍教片」《八道樓子》時目睹的慘狀:
那時候爆破都是用TNT,結果我眼睜睜地看著一個演員被炸死。
因為我們要算準,要跟軍人練習怎麼扔手榴彈,怎麼匍匐前進,練劈刺都要受基本訓練。片場我是不用替身的,旁邊人就忽略了危險性,走幾步靠心算,等爆破之後,輕一點再前進,那個演員心急了,到了爆破點,整個炸飛,就死掉了。
當時副導演過來說,報告導演,我們這部戲不幸陣亡了一個演員。張徹導演愣了一下,完全很震驚,他走過去看了下鏡頭,那人已經死掉了,整個(身體)炸得都空條了,腸子都出來了,都沒辦法救,只能處理他....
從《八道樓子》這等場面來看,《八百壯士》帶起的大型戰爭戲,堪稱濫觴。更重要是,《八百壯士》在當時臺灣地區的「軍教片」裡,更開創另一先例:用命演戲。
但說來說去,當年《八百壯士》的影響力,似乎都「局限」在臺灣電影的範疇內麼?
當然不是。改革開放之初,這部戲在海峽對岸同樣產生過很大反響,導演丁善璽也得到這樣的評價:
但或許丁善璽都沒想到,他的電影竟會在10年之後,跟內地有另一番「關係」。
1986年2月16日,大年初六。改革開放後內地首部真正講述國民黨抗戰的《血戰臺兒莊》,在山東開拍。
春節真離不開「拋頭顱灑熱血」。
片中最經典的畫面之一,就是這個「屍山血河肉長城」,悲壯程度不遜《八百壯士》:
後來,《血戰臺兒莊》在香港上映。臺灣當局「中央社」的香港負責人謝忠侯也看了影片,結果當晚就致電蔣經國:
我剛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部抗戰影片,講的是國軍抗戰打勝仗的,名叫《血戰臺兒莊》,裡面出現了令尊的形象,跟他們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蔣經國授意下,謝忠侯聯繫香港新華社,希望借看影片,最終將《血》的錄影帶回臺。據說跟國民黨全體中常委看完影片後,蔣經國態度是:
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臺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
這個立場,最終變成了1987年開放兩岸探親的轉折點。首批回內地探親的國民黨籍老兵,許多也正是當年的抗日英雄:
70年代臺灣地區「軍教片」影響內地,80年代內地同類電影,又對臺灣地區產生影響。歷史不僅相似,更是循環。
然而,即使規模再大,70年代「軍教片」近乎一成不變的抗戰背景,也讓當時臺灣地區觀眾有些觀影疲勞;就連角色人物,不僅抗日將領太「高大上」,連士兵也缺乏「有血有肉」的塑造....
換句話說,就是太「套路」了。
最重要是,當時臺灣當局規定,男性年滿十八歲身體符合條件者,都要入伍服兵役,若不去則屬「犯法」行為。所以,當年抗戰是遠離生活的「雞血」,兵役歷程才是現實所趨,也就導致臺灣地區的年輕觀眾,對層出不窮的抗日「軍教片」缺乏共鳴。
這等原因,終讓「軍教片」從70年代末開始,以新人在軍校的訓練歷程,「取代」悲壯的抗戰歷史,從而有了《黃埔軍魂》(1978)、《中國女兵》(1978)和《成功嶺上》(1979)等經典。
相比之下,《成功嶺上》更首次為「軍教片」增加了喜劇色彩。
一大功臣,就是被譽為「臺灣卓別林」的諧星許不了(1985年去世),他也憑該片一舉成名,到80年代初,他在臺灣影壇的號召力,就等於90年代香港影壇的周星馳:
到了1987年,「軍教片」再換新衣,變成講述80年代入伍年輕人真實生活的「報告班長」系列。
由於全片都沒有大牌明星,《報告班長》起初根本沒人看好。不想上映後,不僅從早上10點就開始安排場次,還首次為臺灣電影市場開創了「午夜場」文化,最終僅臺北地區的票房,就高達5200萬元臺幣,為年度華語片賣座亞軍(僅次于成龍的《A計劃續集》)。
如果說《成功嶺上》《黃埔軍魂》等還有不少「嚴肅」成分,《報告班長》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接地氣」。
期間,除了靠「魔鬼班長」形象走紅的庹宗華,「四小天王」林志穎、金城武、吳奇隆和蘇有朋,也都曾是臺灣地區「軍教片」的形象代言人
《報告班長》帶起的「軍教片」新熱潮,也體現在各種經典臺詞上,一直沿用到90年代。
比如「活老百姓」,其實是罵剛入伍的士兵,是什麼都不懂的「死老百姓」:
嫌士兵偷懶,就大罵「你再混啊!」:
下達命令,士兵以為聽錯,也會遭班長回懟「懷疑啊?」:
士兵被難住時,更會被班長嘲諷「又不是讓你們生孩子!」:
最後,當然少不了退伍時的「敬禮」,感謝班長栽培,感念袍澤之情:
以上這些,就是迄今為止,臺灣地區「軍教片」給觀眾留下的最後經典。
但90年代後期,由於「軍教片」反映的兵役生活太搞(zhen)笑(shi),讓不少年輕觀眾覺得入伍就是打混嬉鬧,結果臺灣地區有關部門下令,不再提供兵營、人力、武器等拍「軍教片」。
「軍教片」因此沉寂十多年。復甦之時,已由「軍教劇」取而代之。
個中代表,就是2010年的《新兵日記》,由「民視」製作。而這部劇承襲的,則是1990年「華視」製作的八點檔「軍教劇」《大兵日記》。但兩部劇都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
後來TVBS也跟風推出《女兵日記》,完全按偶像劇模式拍攝。可以說,這十年來,無論《大兵日記》的重播,還是《新兵日記》《女兵日記》的誕生,都把「報告班長」系列後沉寂的軍教題材,重新帶回主流。
不過,第二集的尺度就這麼大了,也算「軍教劇」的另一突破:
2009年11月22日,丁善璽導演去世,兩年後,金馬獎追頒他「終身成就獎」;今年,適逢他去世十周年,觀眾依然沒忘記《八百壯士》。
回首往昔,臺灣地區「軍教片」,其實在華語電影的範疇裡,奠定了一種「主旋律」的通用模式:比如取材自真實的戰役或事件,比如用大場面彰顯軍人群體的功績,比如邀請大量明星參演,比如在技術和規模上達到最大的娛樂效果,比如用年輕觀眾喜愛的風格,在「接地氣」中傳達民族主義與愛國思想...
即使時代再變,市場再變,從臺灣到內地,它們始終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主旋律。
如今,我們為什麼依然需要「主旋律」電影?當那股「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情,及發自內心感到自豪的民族尊嚴呈現銀幕,作為國人,我們始終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