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主旋律」電影時代,他們是怎麼拍「八佰壯士」的?

2021-02-09 花花奇人錄

回顧中國電影史,「八百壯士」不止一次留存銀幕。

 

早在1938年,第一版《八百壯士》就已在內地問世,曾在抗戰大後方上映,廣受歡迎之後,也在香港、緬甸、菲律賓等地造成轟動,更安排於法國和瑞士舉行的「反侵略大會」上公映並獲好評。後來,香港也拍攝了一部黑白粵語片《八百壯士》。

 但直至1975年,才由臺灣當局推出首部彩色大銀幕版的《八百壯士》。

彼時臺灣當局,遭尼克森訪華、與日本「斷交」、蔣介石去世等打擊,亟需用「愛國主義」鼓舞士氣。所以,像「中影」這樣的官方製片機構,就想到拍攝一系列「民族血淚巨片」。

 

之前,當局推出講述張自忠將軍事跡的《英烈千秋》(1974)很受歡迎,導演丁善璽也名聲大噪,並開啟了他拍「軍教片」的生涯。後來有評論說:

在臺灣導演中,沒有第二位導演拍國民革命的歷史片和抗日愛國片,能比丁善璽更多。

作為《八百壯士》導演,丁善璽自然也要肩負「乘勝追擊」的責任。

 

但電影的命運,卻難言「順暢」。

 

當時,因主管臺灣地區電影審查的人員多屬外行,丁善璽遞交劇本時,麻煩接踵而來:

 

《八百壯士》是決策當局要拍的政宣影片,「國防部」全力支援拍攝的影片。但劇本審查就費時半年多,你看、我看、橫看、直看,一再修改訂正才定稿。等到排片時,又常有長官蒞臨指導。

 

這樣拍的片子,該可以順利通過了吧?沒有想到,影片完成送檢時,問題可多了,殺日本人不可以,我軍被殺更是不行,殘酷鏡頭不能有,悲慘鏡頭也不能有,戰爭場面又不能太多。這些鏡頭拍起來多辛苦?大家吃灰吃泥,不能拍,為什麼不早說?寸寸膠片,都是工作人員的心血啊!

 

更讓丁善璽鬱悶的是,當局連小細節都要改。如謝晉元拒絕撤退,妻子來戰壕下跪勸說,竟被視作「不成體統」。丁善璽據理力爭,稱「英雄難免兒女情長」,才獲保留:

連女童軍楊惠敏說拒絕跟父親回家,都被審查人員說是「可能被觀眾理解成『愛國就是不孝』」,要求刪減。丁善璽更惱火,反駁:這是移孝作忠的「大孝」精神。同樣不剪。

守住底線,是尊重付出。40多年前的劇組,為《八百壯士》付出了什麼?

為了劇情,需要拍攝各種爆破戲。但當時臺灣地區對這類場面缺乏經驗和器材,現場更沒有措施保障安全,結果導致多名工作人員受傷,連帶現場辦公室和附近居民樓的玻璃,都被真實的爆炸效果震碎,甚至導演丁善璽也被震破了耳膜...換句話說,這就是「戰場」。

 

楊惠敏水下遊泳的鏡頭,劇組都無法給水底攝影打燈,只能把所有達到五千甚至一萬瓦亮度的燈都沉到水裡,接電後同時打開,以此「點亮」畫面。

 

注意,當時沒有一盞燈能關上,否則會造成水下漏電,何況這場戲還是在遊泳池拍的。所以,未免飾演楊惠敏的林青霞成為「永恆的傳奇」,拍完這次,這堆燈就全部報廢。

 

說到林青霞,當時除十一月不用替身跳下僅十度氣溫的水裡拍戲,完成後全身凍僵送去急救,還有另一段故事。

「楊惠敏」一角,導演丁善璽最初人選是張艾嘉,還提醒她去學遊泳:

 

他說我是軍人子弟,特別合適,我超興奮。

 

豈料,劇組有兩個副導演,因為跟林青霞私交較好,也偷偷叫林青霞去學遊泳(反正劇本審查半天不通過),然後請丁善璽去看成果。但丁善璽已答應讓張艾嘉演,突然反悔也說不過去,乾脆把兩位女星都報給「中影」,讓他們自行選擇。

 

那是臺灣文藝片大行其道之時,為了票房,幸運之神眷顧了林青霞。

憑這個角色,林青霞也拿到第22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為此,她一直對同樣在臺灣地區生活的楊惠敏本人心存感激。92年楊惠敏去世,林青霞也專程前往弔唁:

而面對失落的張艾嘉,丁善璽除了寫信向她道歉,還在劇本裡再加一個「女童軍」的角色,並試探問張艾嘉肯不肯演——

 

可能有些人就不去了,可是我想,有什麼關係呢?我去了。那場就是很澎湃煽情演講,現場還很多人聽哭了。

 

跟林青霞的關係呢?張艾嘉表現得更豪爽:「當然不會生她的氣,她也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這不,1977年兩人合作《金玉良緣紅樓夢》,林青霞反串賈寶玉,林黛玉歸於張艾嘉。

 或許你會問,雖然近景能在遊泳池拍,「蘇州河」的遠景又該怎麼辦呢?何況當時沒有綠幕,如何重現1937年上海的實景?

 

劇組選擇了高雄。

 

片中的「蘇州河」,其實是高雄的愛河:

 「蘇州橋」用高雄橋代替:

 

 「四行倉庫」是七賢國中:

至於長江,更是利用高雄港的環境,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集投資3000萬臺幣、「軍方」支援7萬人次、子彈7萬發、軍艦30艘、槍枝1000桿、炸藥3000磅、底片7萬英尺於一身的《八百壯士》,終究也沒辜負期待。

 

除了在臺灣市場票房大賣,1976年被當局選去參加米蘭影展,結果被西德的電影發行商「Atlas International」相中,從而開創臺灣電影被以英、法、德、西班牙、非洲與荷蘭語重新配音和製作字幕,並發行到歐洲與非洲等市場的紀錄,也算爭光。

 

 

但《八百壯士》的成功,意義又豈止一部戲那麼簡單?原因是,它進一步帶動了臺灣「軍教片」的熱潮,令抗戰題材擁有更大規模的呈現,也更激發當時臺灣地區民眾的愛國觀念。

 

立竿見影。1976年春節,劉家昌執導的《梅花》,就成為臺灣地區全年票房冠軍。

 

奇就奇在,歷史總是相似的:

 主題曲更不用說,不僅鄧麗君唱過:

 周潤發梁家輝兩大影帝也不例外:

 

 《八百壯士》以「陸」賣座,「海」和「空」也不甘示弱。所以在1977年,描寫抗戰時期空軍和海軍事跡的《筧橋英烈傳》和《海軍突擊隊》先後問世。

 

又有些似曾相識了...

 

前者的靈感,多少來自好萊塢的《虎!虎!虎!》(1970),可技術是天淵之別。但「中影」還是為該片投資了史無前例的上億臺幣,更「土豪」是,當局還專門做了一艘大型「軍艦」,拍攝沈崇誨駕軍機裝日軍戰艦「出雲號」的畫面。

 沈崇誨是誰?就是《無問西東》裡,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原型之一。40年後,《無》也重現了沈崇誨的空戰場面,鏡頭調度沒少參考《筧橋英烈傳》。


但論真實,還是《筧》更為震撼。也難怪拿到第14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殊榮,這就是「主旋律」的勝利。

 

至於《海軍突擊隊》,陣容就更為強大,因為導演是張徹。即使年輕一代,也會從今年春節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裡,聽過這位暴力美學大師之名。

 

這部戲裡,他的「門生」姜大衛、狄龍、傅聲、劉永、戚冠軍等全數出鏡。而且挺有「創意」的是,這部戲除了海上的戰鬥場面,還有張徹電影一貫的武打戲:

40年後,這就不成了《戰狼2》麼?

 

但當時臺灣地區的「軍教片」,卻往往是鏡頭內外,都要「拋頭顱灑熱血」的。狄龍就回憶過,1976年拍另一部「軍教片」《八道樓子》時目睹的慘狀:

 

那時候爆破都是用TNT,結果我眼睜睜地看著一個演員被炸死。

 

因為我們要算準,要跟軍人練習怎麼扔手榴彈,怎麼匍匐前進,練劈刺都要受基本訓練。片場我是不用替身的,旁邊人就忽略了危險性,走幾步靠心算,等爆破之後,輕一點再前進,那個演員心急了,到了爆破點,整個炸飛,就死掉了。

 

當時副導演過來說,報告導演,我們這部戲不幸陣亡了一個演員。張徹導演愣了一下,完全很震驚,他走過去看了下鏡頭,那人已經死掉了,整個(身體)炸得都空條了,腸子都出來了,都沒辦法救,只能處理他....

從《八道樓子》這等場面來看,《八百壯士》帶起的大型戰爭戲,堪稱濫觴。更重要是,《八百壯士》在當時臺灣地區的「軍教片」裡,更開創另一先例:用命演戲。

 

但說來說去,當年《八百壯士》的影響力,似乎都「局限」在臺灣電影的範疇內麼?

 

當然不是。改革開放之初,這部戲在海峽對岸同樣產生過很大反響,導演丁善璽也得到這樣的評價:

 

 

但或許丁善璽都沒想到,他的電影竟會在10年之後,跟內地有另一番「關係」。

 

1986年2月16日,大年初六。改革開放後內地首部真正講述國民黨抗戰的《血戰臺兒莊》,在山東開拍。

 

春節真離不開「拋頭顱灑熱血」。

片中最經典的畫面之一,就是這個「屍山血河肉長城」,悲壯程度不遜《八百壯士》:

 

後來,《血戰臺兒莊》在香港上映。臺灣當局「中央社」的香港負責人謝忠侯也看了影片,結果當晚就致電蔣經國:

 

我剛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部抗戰影片,講的是國軍抗戰打勝仗的,名叫《血戰臺兒莊》,裡面出現了令尊的形象,跟他們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蔣經國授意下,謝忠侯聯繫香港新華社,希望借看影片,最終將《血》的錄影帶回臺。據說跟國民黨全體中常委看完影片後,蔣經國態度是:

 

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臺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

 

這個立場,最終變成了1987年開放兩岸探親的轉折點。首批回內地探親的國民黨籍老兵,許多也正是當年的抗日英雄:

 

70年代臺灣地區「軍教片」影響內地,80年代內地同類電影,又對臺灣地區產生影響。歷史不僅相似,更是循環。

 

 

然而,即使規模再大,70年代「軍教片」近乎一成不變的抗戰背景,也讓當時臺灣地區觀眾有些觀影疲勞;就連角色人物,不僅抗日將領太「高大上」,連士兵也缺乏「有血有肉」的塑造....

 

換句話說,就是太「套路」了。

 

最重要是,當時臺灣當局規定,男性年滿十八歲身體符合條件者,都要入伍服兵役,若不去則屬「犯法」行為。所以,當年抗戰是遠離生活的「雞血」,兵役歷程才是現實所趨,也就導致臺灣地區的年輕觀眾,對層出不窮的抗日「軍教片」缺乏共鳴。

 

這等原因,終讓「軍教片」從70年代末開始,以新人在軍校的訓練歷程,「取代」悲壯的抗戰歷史,從而有了《黃埔軍魂》(1978)、《中國女兵》(1978)和《成功嶺上》(1979)等經典。

 

相比之下,《成功嶺上》更首次為「軍教片」增加了喜劇色彩。

 

一大功臣,就是被譽為「臺灣卓別林」的諧星許不了(1985年去世),他也憑該片一舉成名,到80年代初,他在臺灣影壇的號召力,就等於90年代香港影壇的周星馳:

 

 到了1987年,「軍教片」再換新衣,變成講述80年代入伍年輕人真實生活的「報告班長」系列。

由於全片都沒有大牌明星,《報告班長》起初根本沒人看好。不想上映後,不僅從早上10點就開始安排場次,還首次為臺灣電影市場開創了「午夜場」文化,最終僅臺北地區的票房,就高達5200萬元臺幣,為年度華語片賣座亞軍(僅次于成龍的《A計劃續集》)。

 

如果說《成功嶺上》《黃埔軍魂》等還有不少「嚴肅」成分,《報告班長》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接地氣」。

 

期間,除了靠「魔鬼班長」形象走紅的庹宗華,「四小天王」林志穎、金城武、吳奇隆和蘇有朋,也都曾是臺灣地區「軍教片」的形象代言人

 《報告班長》帶起的「軍教片」新熱潮,也體現在各種經典臺詞上,一直沿用到90年代。

 

比如「活老百姓」,其實是罵剛入伍的士兵,是什麼都不懂的「死老百姓」:

嫌士兵偷懶,就大罵「你再混啊!」:

 

下達命令,士兵以為聽錯,也會遭班長回懟「懷疑啊?」:

士兵被難住時,更會被班長嘲諷「又不是讓你們生孩子!」:

 最後,當然少不了退伍時的「敬禮」,感謝班長栽培,感念袍澤之情:

以上這些,就是迄今為止,臺灣地區「軍教片」給觀眾留下的最後經典。

 

但90年代後期,由於「軍教片」反映的兵役生活太搞(zhen)笑(shi),讓不少年輕觀眾覺得入伍就是打混嬉鬧,結果臺灣地區有關部門下令,不再提供兵營、人力、武器等拍「軍教片」。

 

「軍教片」因此沉寂十多年。復甦之時,已由「軍教劇」取而代之。

 

個中代表,就是2010年的《新兵日記》,由「民視」製作。而這部劇承襲的,則是1990年「華視」製作的八點檔「軍教劇」《大兵日記》。但兩部劇都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

後來TVBS也跟風推出《女兵日記》,完全按偶像劇模式拍攝。可以說,這十年來,無論《大兵日記》的重播,還是《新兵日記》《女兵日記》的誕生,都把「報告班長」系列後沉寂的軍教題材,重新帶回主流。

不過,第二集的尺度就這麼大了,也算「軍教劇」的另一突破:

2009年11月22日,丁善璽導演去世,兩年後,金馬獎追頒他「終身成就獎」;今年,適逢他去世十周年,觀眾依然沒忘記《八百壯士》。

回首往昔,臺灣地區「軍教片」,其實在華語電影的範疇裡,奠定了一種「主旋律」的通用模式:比如取材自真實的戰役或事件,比如用大場面彰顯軍人群體的功績,比如邀請大量明星參演,比如在技術和規模上達到最大的娛樂效果,比如用年輕觀眾喜愛的風格,在「接地氣」中傳達民族主義與愛國思想...

 

即使時代再變,市場再變,從臺灣到內地,它們始終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主旋律。


如今,我們為什麼依然需要「主旋律」電影?當那股「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情,及發自內心感到自豪的民族尊嚴呈現銀幕,作為國人,我們始終熱淚盈眶。

相關焦點

  • 八佰壯士奔北坡-1975年《八百壯士》影評
    《八佰》可以說是今年最受期待的華語電影之一,雖然因為題材敏感的緣故而屢次跳檔甚至重拍,但大家對此電影的熱度依舊不減,畢竟幾百孤軍守衛四行倉庫的壯舉單是講出來便讓人覺得心潮澎湃,配合當代的聲光效所呈現出來的成品也足以吊起觀眾的胃口。
  • 《八佰》:壯士的輓歌
    《八佰》,從我的視角來看,本身就是一部很用心的製作,從臺詞,場景都很精良,之所以這次反響這麼強烈,一個是大家被壓抑已久的電影熱情被釋放出來,一個就是愛國主義電影,確實能夠點燃我們的愛國之情。結果最後撤離時,只留下八十八師五二四團第一營四百多人的兵力,團長謝晉元對外號稱八佰壯士。
  • 「八佰VS八百壯士」簡單聊聊《八佰》這部電影
    在電影史上,迄今為止以「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為題材的影片,一共有三部:《八百壯士》(1938年版),《八百壯士》(丁善璽執導,1975年版臺灣拍攝),和《八佰》(管虎作品,8月21日上映)。由於筆者幾經查找,沒有找到《八百壯士》(1938年版)的片源,沒有看過最早的老版影片,就不對老電影作評論了。
  • 「八百壯士」精神,與時代同行!電影《八佰》熱映,四行倉庫火了→
    在電影《八佰》的海報中有一面布滿彈孔的牆隨著電影《八佰》熱映,電影中的核心場景——上海四行倉庫,也迎來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四行倉庫是座位於上海靜安區中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的倉庫建築。
  • 去看電影《八佰》前,不妨先看一遍《八百壯士》,林青霞主演
    電影《八佰》在撤檔一年多以後,終於官宣要上映了。圍繞著這部電影,產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觀點和陰謀論,有些人把《八佰》撤檔的原因歸咎於有關部門的監管,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所以有些網友將《八佰》撤檔定義為一次商業炒作,也不是沒有道理。為何有些網友會有這樣的觀點呢?也很簡單,因為一部電影,一部臺灣省1975年上映的電影,柯俊雄林青霞徐楓等人主演的《八百壯士》。
  • 去看電影《八佰》前,不妨先看一遍《八百壯士》,林青霞主演
    電影《八佰》在撤檔一年多以後,終於官宣要上映了。圍繞著這部電影,產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觀點和陰謀論,有些人把《八佰》撤檔的原因歸咎於有關部門的監管,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原因很簡單,一部已經拿了「龍標」的電影撤檔,只會有一個原因:《八佰》片方自己想撤檔。
  • 【八佰VS八百壯士】簡單聊聊《八佰》這部電影
    百科資料 【八佰VS八百壯士】簡單聊聊《八佰》這部電影 【八佰VS八百壯士】八百壯士,即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524團 ,是指在上海即將淪陷之時,奉命退守四行倉庫,在那裡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士氣的英雄群體。
  • 從《八百》到《八百壯士》,強烈推薦「臺灣四大抗戰經典」
    文 | 李嘯天《八佰》終於上映了。作為救市之作,大家對《八佰》的期望值甚高。據電影場的反映來看,至今表現都還不錯。不過,迅速就有資深影迷來與1975年上映的臺灣版《八百壯士》進行比較,作為林青霞的成名作,兩部《八佰》自然有得一比。由於目前《八佰》還沒有全面上映,目前只是點映階段。
  • 新電影《八佰》與老電影《八百壯士》
    姍姍來遲的《八佰》而《八百壯士》是1975年上映的,由丁善璽執導的臺灣劇情影片,由柯俊雄、這部臺灣拍的老電影敘述了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國民黨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率領480名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達三個月之久,中國軍人頑強不屈,英勇殺敵,特別女童子軍代表楊惠敏(林青霞飾)冒著生命危險給守軍輸送食物、醫藥物資和國旗等,最後守軍越過蘇州橋,撤退入英租界。
  • 電影《八佰》,《八百壯士》與謝晉元的後來事
    在海外的我們雖然還不能在大銀幕觀賞,但是拜網際網路所賜,也以各種方式看到了這部期待已久的電影。忍不住說幾句吧。跟臺灣1975年的老電影《八百壯士》比較,技術上無疑大大進步,以川軍的視覺進入,一開頭就是無比慘烈的戰場戰事,將觀眾迅速帶入規定情景。也是導演的功底和意圖。
  • 點映三天後,《八佰》口碑急劇下滑,這部主旋律電影要撲街了?
    昨天,《八佰》的評分也出爐了,豆瓣8.3,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可僅僅過了一夜,評分就滑到了8.1,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八佰》的口碑跌了呢?下面談談我的想法。我認為《八佰》是一部很擰巴的電影,管虎既想將主旋律進行到底,又試著去批判電影裡政府的不作為。那麼問題就來了,主旋律本身和diss政府是矛盾的。
  • 談電影《八佰》 說桂林八佰壯士
    隨著影院的恢復開放,電影《八佰》終於官宣定檔8月21日全國上映。「震撼」,再加上管虎導演對歷史題材的把控和渲染,讓《八佰》在上映之前成為了不少觀眾心中最期待看到的電影之一。電影《八佰》由管虎執導,張譯、姜武、王千源、歐豪、李晨、杜淳等主演。
  • 電影《八佰》裡的蘇州小演員,就是他們
    《八佰》全國公映視頻來源:@電影八佰官微這部蓄力5年的主旋律電影上映3天票房破7億,由於電影《八佰》的拍攝基地離吳江很近,所以劇組也想就近找一些孩子參演。8個月,從2017年的9月開機,到2018年4月殺青,我們從夏天拍到了冬天,甚至電影裡下雪的場景,都是真實的。
  • 《八佰》與《八百壯士》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疫情過後上映的第一部國產大片絕對要數《八佰》,《八佰》上映已經有好幾天的時間了,票房成績也比較樂觀,成為了拯救電影市場的救市作品。《八佰》講述的是在1937年發生的真實故事:服從於國民黨的800名戰士在蘇州四行倉庫拼盡全力抵擋日本人的襲擊。關於這個故事,其實早在1975年就有一部叫做《八百壯士》的老電影已經拍過這個題材,所以很多網友都會將《八佰》與《八百壯士》用來做對比。
  • 青.天白.日照汗青——臺灣版《八百壯士》
    看完管虎的《八佰》讓我想起臺灣那部著名的電影《八百壯士》,當初看臺灣版的主旋律電影的時候讓人還是很吃驚的,我那時候所受的教育都還是對國民黨不抗日
  • 《八佰》不如《八百壯士》的,只是缺一個「俠女」徐楓
    而《八佰》的結局也被很多影迷詬病,說有虎頭蛇尾之嫌。但其實《八佰》該拍的都拍了。首先是衝橋過去的士兵,被租界裡的英軍繳械,國軍不解。但和《八百壯士》相比,真正在結尾弱的只是《八佰》裡缺少一個徐楓。不過拋開這些史料來說,《八百壯士》勝過《八佰》的只有徐楓飾演的凌維誠。她的演技是絕對碾壓戲中的林青霞、張艾嘉等女星的。
  • 借電影《八佰》來聊聊臺灣的那些抗日神劇
    新近又有一部抗戰電影《八佰》在國內上映,不得不說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抗日劇屬於主旋律範疇,題材穩妥,有相對穩定的收視率。而且片子中還有鐵砂掌、化骨綿掌等等武功,編劇啊,你確定咱們拍的不是金庸先生的《鹿鼎記》嗎?比如《箭在弦上》裡面的抗日同盟射箭隊女運動員徐二航被鬼子輪姦後突然爆發,原地竄到半空,褲子自動穿好,幾十秒間把二三十個日偽軍全部射死,譜寫了一段壯麗的英雄篇章。網友神評論,你是打通了任督二脈了嗎?
  • 三版「八百壯士」電影對比:國族與法統
    他們各操方言,懷念鄉土,一身毛病卻又可愛,甚至連名字也被綽號代替了,以免勾連起關於軍隊、國家、管理等現代性的聯想。《八佰》的敗軍/雜牌軍群像幾乎照搬之。此外,導演的謹慎還通過貫穿全片的障眼法表現了出來。電影一開頭就將「保衛上海」設為謝晉元、雜牌軍乃至觀眾的目標(雖然意義可能並不相同),並有意無意地暗示租界即上海。
  • 管虎之前還有兩部《八佰》,最早的拍於1938年,激勵了幾代人
    娛樂新鮮事、八卦有態度導語:小編頭一次寫關於《八佰》得內容,作為一個娛樂小編本應早早得寫點關於《八佰》得報導,為國產電影和主旋律電影做做宣傳。一來因為此類內容較多,二來這部電影太過深沉,小編不好掌握深度。
  • 電影未缺席的歷史敘述:《八佰》及其電影前史
    《八佰》2020年8月21日,幾經波折的《八佰》將要在國內公映,該片分別於14日、17日-20日在全國進行部分影院的限時段點映,憑藉首日點映過千萬的票房成績和良好的口碑,這將又是一部票房在十億以上的華語電影,或可成為後疫情時代中國電影市場的救市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