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龍鎮位於我市西北,是一個邊陲小鎮,從地理位置看相當偏僻,然而住龍卻是一個並不閉塞的地方,因為有住溪直通錢塘江,歷史上就是一個繁華的所在,船舶、木排直通杭州,商貿往來頻繁。上世紀八十年代,靠著木頭經濟,住龍人過上了短暫的富足生活。1985年,住龍鎮農民人均收入1147元,成為我省第一個農民年人均收入超千元的鄉鎮,而當年,浙江省農民人均收入只有區區548元。
林木經濟如曇花一現,時間過去了三十年,如今的住龍又是一個什麼樣子,住龍人的生活怎麼樣?近日,記者對住龍進行了一次深入採訪,記者發現,住龍人毅然走上了二次創業之路,他們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戰略思想為引領,堅持「生態重鎮、紅色古鎮、旅遊新鎮」三大戰略定位,深入推進項目雙進攻堅年、旅遊推進年、文化產業發展年和執行力提升年「四個年活動」,突出攻堅項目、整治環境、提升文化、保障平安、強化黨建「五大重點」,大膽解放思想,主動接軌省道,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遊「兩富」新住龍,譜寫「紅色山水 淳美住龍」新篇章。
傳承紅色文脈 打造紅色古鎮
2013年5月20日,住龍鎮迎來了省委黨校2013年春季中青班26名學員,他們在住溪、龍星、建平、建明、水塔、西井等6個村,開展了為期5天的「同吃同住同勞動、進村進戶進民心」為主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省委黨校中青班學員為什麼會走進偏遠的住龍開展教學活動?因為住龍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1935年,粟裕、劉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入浙,在住龍建立、發展中共組織,領導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和「反圍剿」鬥爭,並建立龍浦縣蘇維埃政府。從此,繡著鐵錘鐮刀的黨旗映紅了住龍的天空。從1935年至1942年,住龍先後成為中共龍浦縣委、中共龍遂縣委、中共浙西南特委、中共處屬特委的駐地;中共浙江省委第一部電臺設在這裡,中共處屬第一次黨員代表會議在這裡召開,中共處屬特委在這裡舉辦了第一、二、三期基層幹部訓練班。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住龍老區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不屈不撓,與敵人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光輝詩篇,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住龍人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利用好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革命舊址凝聚著革命前輩和先烈威武不屈、捨生取義、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奮發向上的偉大精神,是當今鼓舞教育千百萬後來者的強大精神支柱。
近年來,住龍鎮黨委、政府加大了紅色勝跡保護力度,先後爭取上級領導和部門的傾斜式支持,投入保護專項經費200多萬元,對龍浦縣蘇維埃政府會議舊址、紅軍街、粟裕將軍辦公舊址、中共處屬特委舊址等進行了修復,新建了紅色文化廣場、紅軍學堂、革命烈士公園,建造了龍星、水塔、建勝、西井等老區村革命烈士紀念亭。
為打造浙西南培訓中心,鎮黨委、政府在各種場合大力宣講保護、挖掘、整理和開發紅色資源的重要意義,提高全鎮幹部群眾對保護紅色文化工作的認識,逐步形成了「黨委主導、政府建設、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紅色文化保護新格局。成立了一支紅色勝跡保護隊伍,對全鎮範圍內的革命舊址進行了排查,對舊址名稱、地點進行登記,對點上的遺物進行收集整理,並在10處革命舊址豎立了保護標誌並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注重挖掘紅軍故事、收集紅色舊物和弘揚紅色文化,作為文化禮堂建設的重要內容,並突出展示在文化長廊、紅軍街上。住龍小學正積極創建紅色特色學校,組建了紅色小導遊隊伍,手繪紅色文化牆,讓革命傳統代代相傳。
2013年5月份,住龍鎮依託豐富的紅色資源,通過市委組織部、黨校等多方努力,成功創建麗水市唯一的「浙江省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示範基地」。當年省委黨校兩期中青班、今年麗水市委黨校春季中青班學員先後來住龍參加了現場教學培訓,與老區人民結下深厚情誼,先後幫扶老區爭取項目16個,落實和正在落實的資金超過200萬元。據統計,近2年,外地到住龍接受紅色教育的人數超過1萬人次,住龍老區紅色資源發揮出日益強大的教育功能。
守住綠水青山 建設生態重鎮
大鯢,龍泉人俗稱娃娃魚,是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對環境,特別是水質要求極為苛刻,野外存活量極為稀少,但是住龍是娃娃魚天然棲息地,如今潘床口山澗溪流中,娃娃魚比比皆是。
龍泉茶葉依靠其優良的生態蜚聲省內外,懂茶的人都知道,住龍茶葉甲龍泉,尤其是住龍綠茶,一經上口,其獨特的風味完全可與中國諸多名綠茶比肩。
住龍,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是什麼讓住龍擁有這些稟賦獨特的特產?細究起來,除了人文,就是其無可比擬的生態優勢。住龍鎮位於烏溪江上遊,境內山高澗深,林木茂盛,空氣清新,風光秀麗,有林地3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3%,有「浙南林海」之美稱,為首批全國環境優美鄉鎮。住龍鎮的人均林地面積是全市最多的、生態是最好的,全鎮現有面積269.7平方公裡,山林面積為38.7萬畝,人口6180人,人均山林面積達60多畝,生態公益林面積19萬畝,國家級闊葉林採種基地——「水塔西井生態溝」還是全市乃至麗水保護最好的生態溝。
住龍人明白,優越的生態是大自然的恩賜,今日的綠水青山,就是明日的金山銀山,一直以來,住龍人秉承樸素的生態文明理念,走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新一屆鎮黨委、政府順應民意,注重生態保護,以「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為突破口加強環境整治,建設美麗家園。牢固樹立抓生態保護、抓轉型升級從治水抓起的思路,圍繞「提高水質量、保護水生態、挖掘水文化、開發水經濟」,治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優勢,治出轉型升級的新成效,治出住龍發展的新局面。建立治水工作領導和考核機制,紮實開展「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進一步落實「河長制」,正視斷流問題,並加強19萬畝生態公益林、天然闊葉林和「三江」景觀林的保護,持續做好住溪溪、碧龍溪流域清潔和漁業資源保護,堅持溪流禁漁、三沿禁伐,村村栽樹、戶戶養花,讓「青山綠水」成為住龍的金名片,讓住龍成為「青山綠水」的代名詞。
目前,住龍鎮全力經營好39萬畝林業用地。創建能福、龍聲兩岸等2個營造林專業合作社,創建國際森林可持續經營基地,帶動農民增收。今年,在麗水市農發公司牽線和龍泉市農業局的指導下,住龍鎮在水塔村試點全國首例「農村林地信託金融支持項目」,將水塔村3萬多畝生態公益林未來一定期限內的預期現金收益予以打包,集中委託信託公司管理,由信託公司發放標準的信託受益憑證,村集體或個人憑藉該信託憑證向當地金融機構申請信託貸款支持,破解農民融資缺乏有效抵押物、生態公益林無法貸款等問題,做到林農創業有資本、村級集體有收益。近年來,本著做大、做精住龍茶這一原則,不斷發展壯大茶產業,鞏固老茶園,拓展新基地,培育新品種,提升知名度,扶持雪芽公司做大做強,新建碧龍茶種園、水塔村茶葉加工廠;省級大鯢特色漁業精品園創建通過考核驗收,投資超過2000萬元,養殖規模超過2萬尾;完成碧龍、白巖千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新建水塔—白巖村萬隻土雞養殖基地、周調村石蛙養殖基地等,努力讓山上的葉子變成袋裡的票子,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做活紅綠文章 培育旅遊新鎮
一進入6月,雖然離「七一」還有一段時間,住龍鎮黨政辦和住溪村、水塔村的農家樂業主就不斷接到預約電話,一批批紅色旅遊隊伍等待著走進這個紅色古鎮,緬懷革命先烈,吸取精神力量。
今年「五一」過後,住龍農家樂旅遊持續升溫,一批批市內外遊客陶醉於龍星雙渡洋清澈透明的錢江源頭水,沉湎於水塔青翠欲滴的群山環抱,流連於水塔西井生態溝橫無際涯的醉人綠色,感嘆大自然竟有如此「尤物」,讓人慾罷不能。一位來自上海的作家在青山綠水間醉氧和讚嘆,住龍就像一位正在撩開面紗的迷人少女,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微笑,都讓人沉醉。
住龍,是一片旅遊的桃花源。
住龍鎮黨委負責人告訴記者,新的51省道將於今年國慶節通車,住龍鎮將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努力將整個住龍當作一個無圍牆無門票的高等級景區來建設,往東接城區,向北承遂昌,堅持推進「生態重鎮」建設,大力推進生態公益林、生態保護林、生態經濟林為主要內容的綠化體系建設,打響以山青水秀、環境優美、原生態保護為主要特色的「綠色養生遊」;堅持推進「紅色古鎮」建設,依託省級幹部教育培訓基地,打響以蘇維埃舊址和紅軍街為主要內涵的「紅色教育遊」;謀劃娃娃魚文化觀賞園建設,打響以遠古娃娃魚和張家大屋等為主要內容的「古色觀光遊」。通過整合鄉村旅遊資源,做到生態美景養眼,清新空氣養肺,綠色蔬菜養胃、紅色傳統養心,打響「養生天堂·避暑聖地」旅遊品牌,將住龍打造成為麗水乃至浙西南養生養老重要目的地,使旅遊業真正成為富民壯村強鎮的特色支柱產業。
住龍鎮立足老區、林區和欠發達山區,認真謀劃一批重點項目,制定了旅遊發展重點項目庫,紅色文化展示園、錦鯢文化觀賞園、馬尾坑飛瀑園、碧龍廉政教育園、建勝農業觀光園等正在規劃或建設中。同時大力實施借腦生財、借梯上樓、借力發展,以資源優勢為依託,以療養、培訓為重點,通過「向上爭、客商引、能人投」等方式,加大旅遊景點和配套項目招商,目前在談項目3個。以51省道遂龍複線改建工程建設為契機,加快完善全鎮旅遊發展基礎設施,不斷提升旅遊產業發展水平。目前,住溪擂鼓山紅色公園、烏溪江源頭綜合治理項目等已建成,住溪街改造工程、幸福園等一批項目正在建設,披雲山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住龍遊客接待中心等項目即將啟動。重視住溪、水塔等村農家樂特色村發展,充分發揮村「第一書記」的作用,致力於「一村一特」,讓遊客住農家屋、幹農家活、享農家情,穿紅軍衣、吃紅軍飯、走紅軍路。同時,邀請旅行社精心謀劃旅遊規劃、旅遊線路、旅遊營銷,爭取用最短的時間將紅色的老區打造成紅火的景區。
走進老區,一定會驚嘆於紅綠旅遊融合得巧妙。在住龍,你可以步行住溪老街,重溫紅色印跡,親自感受紅軍走過的路,留下的標語、彈孔。還可以參觀浙西南紅色文化廣場、浙江省黨史教育基地、中共龍浦縣委舊址、龍浦縣蘇維埃政府會議舊址。在潘床口,你可以參觀娃娃魚精品園,與從遠古走來的娃娃魚親密接觸。在水塔村,你可徜徉於最美生態溝,這裡是省級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國家級樹種採集基地,植物種類達1500多種,沿途可欣賞鬱鬱蔥蔥的森林古木、波光粼粼的百步嶺電站庫區、潺潺的小溪流水,還有純淨的龍門深潭等著你。徒步建勝村,你就走進了現實版的桃花源,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果蔬種植基地、紅色公園、葉氏祠堂等,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