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賴傳媒巨大的影響力,精武會與霍元甲,成為當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話題。
其實,武林好漢多了,可是不宣傳,一般人哪知道啊。李小龍就是本人主動操作、積極進取的結果。
這幾年火的是詠春葉問,什麼《葉問1》、《葉問2》、《葉問3》,《一代宗師》、《葉問前傳》、《少年葉問》、《葉問與李小龍》.看看,看看,編劇、導演對武術的了解匱乏成啥樣。
影視劇都是靠藝術加工創造,其中虛幻的居多,您得空聽我聊聊,鮮為人知的霍元甲和精武會,真實比想像更有料、更傳奇。
霍元甲的真實見聞
霍氏祖籍河北東光縣安樂屯,霍利通弟兄三人,受有勢力的人家欺負,報仇雪恨闖下大禍,不得己逃出家園。
一個在天津靜海縣的小南河紮下了根,一個在相距不遠的閻琢村定居。由於擔心被仇家訪到下落,斬草除根,兄弟二人送另一個奔往關外,自此失去聯繫,再無音訊。
清朝時,河北東光縣曾隸屬山東。而現在劃歸天津市的靜海縣,原為河北地盤。
據東光安樂屯霍氏家譜上說,霍氏原為晉澤高平人,乃霍叔之後。霍叔是周文王第八子叔度,因封地在霍國,人稱霍叔。
霍國人原姓姬,後淪陷,因紀念霍叔,便以國為姓。後來,霍氏在戰亂中遷徙,散失各地。漢代的霍去病、霍光都是霍國的同姓族人。
霍元甲生活的故居,原是三間土坯房,家境是清末的平民狀況。
霍元甲娶本鄉程村王氏為妻,生二男三女,長子東章,次子東閣,長女冰如,次女早夭。霍元甲去世,其父霍恩第尚健在,霍父晚年喪子,王氏中年喪夫,三女東琴是遺腹子,在父親去世23天後出生。
王氏小元甲一歲,守著子女,艱難度日。後來二子霍東閣秉承父親遺志,15歲離家,跟隨叔父霍元卿去上海精武會任教,未幾轉赴印尼,讓母親牽腸掛肚。
1956年,霍東閣在萬隆去世,消息傳回故鄉,王氏痛哭一場。
王氏於1960年去世,終年91歲。
《精武本紀》敘述元甲,「其父恩第,秉承家學,研練一生,遂以技名一世,至元甲復益以內功,旁參各派,盡得技擊之神髓,體軟如棉,骨堅似鐵,雖貌不甚偉,而臂力雄邁,性復爾雅溫文,無拔劍張弩態,驟觀之若無能者,鮮有知其為兼擅內外家之雄也。」
霍氏家傳「迷蹤藝」,又稱「燕青門」,源自清乾隆年間,山東泰安人孫通所傳。孫因犯命案,去東北避難途中,在河北滄縣、青縣靜海交界的大屯村和靜海縣小南河村分別授徒。
孫通所奉「張先師」,是山東兗州人,據說受獼猴啟發創拳,稱為「獼宗」,因前人多不識字,誤為「迷蹤」。
至於「燕青門」別稱,跟宋朝的盧俊義、燕青幹父子無關。盧、燕是小說人物,百姓無考史實,多信奉傳說為真。
在武林中,「燕青」的「燕」字,是指身形。傳統謂適合武功鍛鍊的人體結構,有四肢長大的「龍」形,粗壯雄偉的「虎」形,瘦小敏捷的「燕」形。
「青」是武林術語,指矯健而言。武諺有雲「刀走黑,劍走青」,就是說刀術要勇猛兇狠,劍術宜輕靈便利。
民間武學流傳,錯謬很多,但大多並不是故意混淆,而是在口授中,以訛傳訛造成。例如清末,虎拳與燕拳的合練,被附會成「呼延」拳,說是宋朝開國武將呼延家族的傳承。
「獼宗」、「燕青門」按照孫通的主張,奉張先師為祖,尊孫通為宗,霍家傳四代,到霍元甲之父霍恩第,為六世傳人,生三子,長子元棟,次子元甲,三子元卿。
霍恩第兄弟三人,共生育十子,並稱「霍家十兄弟」。霍元甲在大排行中居第四,時人多稱呼「霍老四」。
霍元甲幼年體質較差,常受街坊頑童的欺負取笑。霍恩第怕他日後毀了霍家聲譽,禁其習武。不成想,少年人不激不發,立志圖強,偷學揣摩,反倒後來居上。
在他二十四歲的時候,有人登門挑戰,連敗霍家數人。霍元甲擋住父親出手,跑上場較技,將來人扔出丈餘遠,摔折了腿。一戰成名。
冬閒時,霍元甲肩挑高粱秸去天津賣,貼補家用。一般青壯年最多能挑二百斤左右,霍氏能挑四、五百斤。
後來在天津做掌柜,每逢回家過年時,總要扛一包大米步行。從懷慶藥棧到小南河村三十多裡,以前都是土路,鄉人帶東西非背即擔,他扛著二百來斤的大米,走起路來很輕快,一般空身人跟不上。
鄉間傳聞「霍老四是板肋遒筋,力大無比」。武林中稱他「黃面虎」。
據霍氏大女兒回憶:農家蓋房是大事,村裡鄉親們都要去幫忙。往屋頂上泥時,別人是傳遞,或者用杈子上挑。
霍元甲則不然,他搬來大梯子安置好,然後用兩大木桶盛泥,一手拎一隻,腳蹬梯子上房,扣下泥後,持空桶踩梯子下來再裝,這樣來回穿梭。兩桶泥足有一百四、五十斤重,霍元甲上下如飛。
有一次,三間房還沒封頂,十二米長的脊檁剛擺上,大家要求霍元甲表演。霍便站在上面打旋風腳,從東打到西,再從西打回東,一個來回,身輕似燕。
1925—1927年間,山東德州武師劉震南,在滬上珊家園「中華國技傳習所」教授六合拳,顧留馨從學,聞聽劉說:霍元甲初來上海,曾住其家多天,每早練抖皮條基本功。
原精武會第一批學員李佩弦回憶:每天早上,霍元甲帶劉振聲練功,霍用三節棍全身排打,劉振聲兩手各抓一個小口大肚的罈子走圈。
當時李佩弦他們年齡小,看罈子裡面裝了一半沙子,有幾十斤重,於是惡作劇,偷偷把沙子填滿。第二天起來,劉振聲沒察覺,照樣拎起來走圈,毫無異樣。
(大刀王五)
燕趙武林大豪王五曾慕名訪霍,二人相契,結為至交。
王五,名王正誼,滄州人,李鳳崗之徒,光緒三年,在北京半壁街開設順源鏢局。其刀法純熟,俠義心腸,被稱為「大刀王五」。
他協助譚嗣同,參與維新變法。失敗後,譚為表決心,醒悟大眾,甘願受刑。王五買通獄吏,廣泛聯絡武林志士,密謀營救,遭譚嗣同堅拒。
1900年,王五率眾參加義和團,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將順源鏢局包圍,王五等人因寡不敵眾被捕,爾後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死時56歲。
霍元甲聽說後,從天津隻身趕去,與《老殘遊記》小說的作者劉鶚一起,將王五的屍首偷偷掩埋。等局勢平靜後,再正式安葬。
霍元甲在精武會教授「霍氏練手拳」,因發生意外,僅傳半套。剩餘的由徒弟劉振聲和二子霍東閣給予完善。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電視連續劇《霍東閣》主演錢小豪,曾研習此拳,後在電影《精武英雄》中飾演霍廷恩,行招走式,竟是地道的霍家拳法。
而電影《霍元甲》結尾處,在滿天星鬥之下,李連杰飾演的霍氏一襲白衣,演練的也是正宗的「獼宗藝」。
喜愛武術的朋友可參照。
錢小豪版趨於原傳,是典型北方短打風格,其招式鮮明,動作乾脆。
李連杰版,則加入了他自己的領悟,有內外合一,剛柔並濟的特點,更顯舒展大氣。
霍元甲去世,別無遺物,身邊僅有一把閒來用以自娛的胡琴。
當時因交通不便,霍氏先葬於上海北郊墓地。轉年,由胞弟霍元卿、次子霍東閣、弟子劉振聲扶柩歸裡。
天津懷慶會館懸掛長副輓聯痛悼:瞻仰昂昂金剛漢,力巨出神,拳精入化,飛龍虎踞,尚武精神,浩氣鵬鵬貫牛鬥;謳歌堂堂勇大俠,膽堅鐵石,志烈秋霜,愛國憂民,強我民族,大義凜凜滿乾坤。
霍氏乃一介布衣,在社會風雨飄搖之際,驤義舉,驅外強,振奮人心,倡導「武術強國」。高風亮節,深受人們的尊重和愛戴。
民國八年(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雜誌,在第一卷第五期有《大力士霍元甲傳》。作者肖汝霖寫道:「霍公之平生,好俠義,重然諾,濟人如不及,譽人有不足,有德於人,終身不伐。負絕技二十年,不驕不餒,未嘗敗。之精武會,睹供遺像,質樸如村農老圃。想像其為人,蓋篤厚君子也。」
霍公生平
霍元甲,字俊卿,天津靜海人,生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父親霍恩第秉承祖傳的「迷蹤藝」,本領超群,為客商保鏢,常出入關東。晚年回家務農,督促子侄習文練武。
霍元甲幼年體質較差,常受街坊頑童的欺負取笑。霍恩第怕他日後毀了霍家聲譽,禁其習武。
霍元甲不甘心做怯懦無能之輩,遂立志圖強,偷看父親教授兄弟們技藝,然後獨自躲到村後棗樹林裡揣摩研練。他汗水要比兄弟們流的多,再加上格外用心,結果進步很快,反倒後來居上。
在他二十四歲的時候,有人登門挑戰,連敗霍家數人。霍元甲擋住父親出手,跑上場較技,將來人扔出丈餘遠,摔折了腿。一戰成名。
三十歲那年,霍元甲去天津賣柴火,被混混欺負,動手打架,驚動了北門外竹竿巷懷慶藥棧的掌柜農勁蓀。
農勁蓀是安徽宣城人,青年時留學日本,後來天津經營生意,喜好結交武林豪傑,與霍氏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於是,把霍元甲請來藥棧做掌柜的,閒暇切磋武藝,談天說地。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有俄國大力士到天津戲院賣藝。傳單渲染說:力拔山兮,蓋無敵手。激怒了血性男兒。霍元甲拍案響應,挺身而出,要與之較量。俄大力士打聽來歷,知道來的是武林高手,不敢比試,被迫登報認輸,偃旗息鼓,灰溜溜的離開天津。
要知這是發生在國家積弱,朝廷上下畏懼列強如虎,飽受凌辱宰割的清末。霍氏此舉,張揚民族氣節,大快人心,舉世稱譽。
宣統元年(1909年)春,西洋大力士奧皮音來上海,在四川北路的亞波羅戲院表演,連續數晚。最後一場放話,願與華人角力。言談中,多帶輕蔑口吻。第二天見於報端,瀘人譁然。
丁茲維新時代,革命風氣在醞釀中,愛國分子乘機發洩。只是江蘇省埠,文化稱盛古今,惟武功不著,少技擊能手,鹹欲聘請名家登臺與賽,以顯黃魂。聞霍元甲先生,聲著燕趙,遂快函相邀。
霍氏偕其友農勁蓀、徒劉振聲於三月份抵達,同發起人商議,與奧皮音約定比賽,集捐款項,搭建擂臺於靜安寺路之張園。並在報上刊登廣告,文曰:「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一試。」並聲言「專收外國大力士,雖銅筋鐵骨,無所惴焉!」
屆時奧皮音懼霍氏神威,失約未至,連公證人、操辦者一起逃之夭夭。自此後,滬人多知霍元甲之武功技能,謀計安頓,協議創辦精武體操會。
上海蓬路一帶,為日人聚居之所,聞霍氏之名,邀請前往較量身手。劉振聲首先出馬,連贏數場。日方主教上,欲求摔跌元甲,反被霍氏力擲於地,折斷右腕。
霍元甲原有咳病,日人銜恨,薦同黨醫生秋某,謂可治肺病。霍性率真,受之不疑,購其藥,服後病情加劇,由眾人送入新閘路中國紅十字會醫院。檢日服之餘藥,察知是慢性爛肺藥。再覓秋醫,已鼠竄歸窟。
霍元甲醫治無效,於當年九月十四日去逝,享年四十二歲。
在世風浮誇、信息紊亂的年代
以嚴肅的態度,發出平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