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韓國在跟我們競爭端午節申遺,而且,他們居然申遺成功了,端午節成了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中國的端午節居然成了思密達的 ,鬱悶啊,這韓國怎麼老是與我們作對呢?
我們想對韓國說:「我們有屈原,你們有嗎?」可是,我卻說不出來,因為我們已經遠離屈原很久了。我們也有端午節,但端午節只有粽子,只有艾草,只有三天假,如果端午與周末相遇,只有一天假。而為了這一天假,或者說三天假(清明、端午、中秋)還不得不壓縮了五一長假,讓長假變成小長假,也是緩解五一長假各大景區的壓力。
清明可以上墳,中秋可以賞月,如果天上真的有月的話。端午呢?農村和邊遠城鎮倒是有艾草出售,可以買一把掛在門框上,不是闢邪,而是好看,當然,如今艾草在養生界成了網紅,據說它能抗癌。只是現代家庭的電梯公寓,開發商為了節省成本,再加上有防盜門,大門連春聯都貼不了,(太靠牆角)何況掛艾草。
當然還有粽子,手工的,超市裡機器生產的,生的熟的,還沒有到端午,就出售了,大家也吃膩了,無非就是粽葉子包糯米,因此,再也沒有心儀的。當然,端午還有最熱鬧,最精彩的重頭大戲賽龍舟。
百度上介紹: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當然,劃旱龍舟和舞龍船都是屬於表演性質,只有水上划龍舟才是水上競技。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上這段話是抄錄的,它的信息非常大,第一,它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習俗,其實在屈原投江之前就有了,而且是為了祭奠龍神,具體說來就是祭奠盤古的,這說明龍舟競渡主要發源地是具有巫術色彩的楚文化之地,是深受長江文化,尤其是楚文化影響的地方才有的,因此,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最初不會有龍舟,當然祭奠龍的儀式肯定有,但卻不是划龍舟。
第二,在屈原生活的兩湖地區,賽龍舟是與屈原有關,這說明當地人民把屈原當成心中的神,在湖南湖北有許多屈子祠,屈子廟的,就像中原對關羽和諸葛亮的崇拜。
第三,之所以後來划龍舟與祭奠伍子胥和曹娥有關,一個是被奸臣殘害致死的忠臣,一個是孝女,都與屈原一樣,是人們心中的神。
第四,龍舟流傳很廣,流傳到南北各地,凡是與水相鄰的地方,可以說都有龍舟的背影,而不同地方由於各地民風不同,又賦予不同意義,由於時代變遷,歷史發展,龍舟的含義更豐富。
最後一點,龍舟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甚至傳入英國,自然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徵。更成為亞運會比賽項目,因此,在2015年,也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這已經是二十一世紀第十五個年頭了。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四川,在古蜀國的遺址,今天的成都市郫都區的三道堰鎮,依然有端午划龍舟的習俗,不過,它卻是在清代才盛行的。三道堰自清代中葉水陸碼頭興盛,逐步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傳統,往年已舉辦了64屆端午龍舟會。,近些年,由於當地政府發展旅遊事業,龍舟競渡聲勢浩大。端午那天四鄰八鄉的民眾以及遊客很早趕到三道堰看龍舟競渡,人山人海,交通一度堵塞。成為當地人重大節日。
在李白的詩《蜀道難》中,開篇就寫到「蠶叢和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古蜀國往西不與秦塞通人煙,往東與楚國也隔絕吧,那麼,三道堰的龍舟是不是與鱉靈治水有關呢?不過,我曾經在成都博物館看到古蜀國出土的文物,與楚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流行於荊楚大地的龍舟在古蜀國的河流中競渡也是可能的。
龍舟競渡比的都是速度,是力量,是團結協作,力爭上遊的精神,是與江河風浪搏擊的精神。這也是鐵血男兒的急浪青春。有龍舟,有屈原的端午才有文化底氣。
再看韓國端午節,韓國端午節和中國的端午節有本質上的區別,韓國的是江陵端午祭。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祀活動,從每年的農曆四月五日開始。祭祀儀主要來自神話傳說,他們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國師城隍「梵日國事」,大關嶺國師女城隍鄭家女等。
江陵端午祭祀並不是特指某個時間一個節日,這跟我國傳統端午節有很大的區別。江陵端午祭祀只發生韓國江陵地區端午節氣,這個時間段的一種祭祀活動,整個祭祀活動可達20多天,長則一個月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祀活動包括,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巫祭,農樂競賽等民俗活動。
原來是兩碼事啊,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端午沒有人文代言,一句話 ,他們沒有屈原,沒有伍子胥,沒有曹娥。
只是,我們有屈原又怎麼,從屈原投江到現在,總有人否認屈原的存在,詆毀他,或者忽略他。屈原是誰,詩人,寫過什麼?什麼來著,想一下,記不清了,畢竟,屈原沒有寫像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白居易的《草》那樣,五歲小兒能背誦的詩,最短的《橘頌》也很難有人背完整,我只背得下譜成歌曲的那幾句「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至於《離騷》,有人說,什麼叫名士,會喝酒,熟讀《離騷》就是名士,只是,現在喝酒的人不少,讀《離騷》的呢?
當然,也有人會說,屈原,誰不知道啊,就那個不被君王中用,就跳河了的那個人嘛。還有《羋月傳》裡邊祖峰演的那個,黃歇和羋月的師傅,還有去年有一部火爆的電視劇叫《思美人》的,《花千骨》中殺姐姐演的。
如果說祖峰的屈原除了年齡不符合,缺少詩人氣質,更多政客氣質,更像兩朝開濟的老臣(屈原也是兩朝開濟,只是他是楚懷王和楚頃襄王時代的,不是《羋月傳》中那樣,處於楚威王、楚懷王甚至還與黃歇共同輔佐楚頃襄王,成了三朝元老,當然,他更沒有羋月那樣的女弟子,要不,真被氣死了
),那麼《思美人》中,當易烊千璽變成殺姐姐時,無數屈原迷淚流成河,哪兒來的妖孽,還我屈原。
作為在大眾中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並最容易被大眾接受的影視作品,欠屈原一個道歉,因為除了抗戰時期,郭沫若的話劇《屈原》後來被改編成電影,成功地塑造了屈原這一形象外,表現屈原的作品缺乏,有的還誤讀屈原,大眾對這端午的形象代言人還陌生,
因此,我們還不敢底氣十足地對韓國喊一句:「我們有屈原,你們有什麼。」
端午,不止是粽子和三天假,還有屈原。
詩人余光中寫過一句詩:「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如今都不再用藍墨水了,可是,汨羅江還在,屈原還在。
會喝酒,會讀《離騷》,才是真名士,你讀過《離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