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屈原,韓國有嗎?

2021-01-09 阿壩如水蓮子

早就聽說韓國在跟我們競爭端午節申遺,而且,他們居然申遺成功了,端午節成了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中國的端午節居然成了思密達的 ,鬱悶啊,這韓國怎麼老是與我們作對呢?

我們想對韓國說:「我們有屈原,你們有嗎?」可是,我卻說不出來,因為我們已經遠離屈原很久了。我們也有端午節,但端午節只有粽子,只有艾草,只有三天假,如果端午與周末相遇,只有一天假。而為了這一天假,或者說三天假(清明、端午、中秋)還不得不壓縮了五一長假,讓長假變成小長假,也是緩解五一長假各大景區的壓力。

清明可以上墳,中秋可以賞月,如果天上真的有月的話。端午呢?農村和邊遠城鎮倒是有艾草出售,可以買一把掛在門框上,不是闢邪,而是好看,當然,如今艾草在養生界成了網紅,據說它能抗癌。只是現代家庭的電梯公寓,開發商為了節省成本,再加上有防盜門,大門連春聯都貼不了,(太靠牆角)何況掛艾草。

當然還有粽子,手工的,超市裡機器生產的,生的熟的,還沒有到端午,就出售了,大家也吃膩了,無非就是粽葉子包糯米,因此,再也沒有心儀的。當然,端午還有最熱鬧,最精彩的重頭大戲賽龍舟。

百度上介紹: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當然,劃旱龍舟和舞龍船都是屬於表演性質,只有水上划龍舟才是水上競技。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上這段話是抄錄的,它的信息非常大,第一,它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習俗,其實在屈原投江之前就有了,而且是為了祭奠龍神,具體說來就是祭奠盤古的,這說明龍舟競渡主要發源地是具有巫術色彩的楚文化之地,是深受長江文化,尤其是楚文化影響的地方才有的,因此,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最初不會有龍舟,當然祭奠龍的儀式肯定有,但卻不是划龍舟。

第二,在屈原生活的兩湖地區,賽龍舟是與屈原有關,這說明當地人民把屈原當成心中的神,在湖南湖北有許多屈子祠,屈子廟的,就像中原對關羽和諸葛亮的崇拜。

第三,之所以後來划龍舟與祭奠伍子胥和曹娥有關,一個是被奸臣殘害致死的忠臣,一個是孝女,都與屈原一樣,是人們心中的神。

第四,龍舟流傳很廣,流傳到南北各地,凡是與水相鄰的地方,可以說都有龍舟的背影,而不同地方由於各地民風不同,又賦予不同意義,由於時代變遷,歷史發展,龍舟的含義更豐富。

最後一點,龍舟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甚至傳入英國,自然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徵。更成為亞運會比賽項目,因此,在2015年,也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這已經是二十一世紀第十五個年頭了。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四川,在古蜀國的遺址,今天的成都市郫都區的三道堰鎮,依然有端午划龍舟的習俗,不過,它卻是在清代才盛行的。三道堰自清代中葉水陸碼頭興盛,逐步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傳統,往年已舉辦了64屆端午龍舟會。,近些年,由於當地政府發展旅遊事業,龍舟競渡聲勢浩大。端午那天四鄰八鄉的民眾以及遊客很早趕到三道堰看龍舟競渡,人山人海,交通一度堵塞。成為當地人重大節日。

在李白的詩《蜀道難》中,開篇就寫到「蠶叢和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古蜀國往西不與秦塞通人煙,往東與楚國也隔絕吧,那麼,三道堰的龍舟是不是與鱉靈治水有關呢?不過,我曾經在成都博物館看到古蜀國出土的文物,與楚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流行於荊楚大地的龍舟在古蜀國的河流中競渡也是可能的。

龍舟競渡比的都是速度,是力量,是團結協作,力爭上遊的精神,是與江河風浪搏擊的精神。這也是鐵血男兒的急浪青春。有龍舟,有屈原的端午才有文化底氣。

再看韓國端午節,韓國端午節和中國的端午節有本質上的區別,韓國的是江陵端午祭。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祀活動,從每年的農曆四月五日開始。祭祀儀主要來自神話傳說,他們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國師城隍「梵日國事」,大關嶺國師女城隍鄭家女等。

江陵端午祭祀並不是特指某個時間一個節日,這跟我國傳統端午節有很大的區別。江陵端午祭祀只發生韓國江陵地區端午節氣,這個時間段的一種祭祀活動,整個祭祀活動可達20多天,長則一個月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祀活動包括,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巫祭,農樂競賽等民俗活動。

原來是兩碼事啊,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端午沒有人文代言,一句話 ,他們沒有屈原,沒有伍子胥,沒有曹娥。

只是,我們有屈原又怎麼,從屈原投江到現在,總有人否認屈原的存在,詆毀他,或者忽略他。屈原是誰,詩人,寫過什麼?什麼來著,想一下,記不清了,畢竟,屈原沒有寫像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白居易的《草》那樣,五歲小兒能背誦的詩,最短的《橘頌》也很難有人背完整,我只背得下譜成歌曲的那幾句「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至於《離騷》,有人說,什麼叫名士,會喝酒,熟讀《離騷》就是名士,只是,現在喝酒的人不少,讀《離騷》的呢?

當然,也有人會說,屈原,誰不知道啊,就那個不被君王中用,就跳河了的那個人嘛。還有《羋月傳》裡邊祖峰演的那個,黃歇和羋月的師傅,還有去年有一部火爆的電視劇叫《思美人》的,《花千骨》中殺姐姐演的。

如果說祖峰的屈原除了年齡不符合,缺少詩人氣質,更多政客氣質,更像兩朝開濟的老臣(屈原也是兩朝開濟,只是他是楚懷王和楚頃襄王時代的,不是《羋月傳》中那樣,處於楚威王、楚懷王甚至還與黃歇共同輔佐楚頃襄王,成了三朝元老,當然,他更沒有羋月那樣的女弟子,要不,真被氣死了

),那麼《思美人》中,當易烊千璽變成殺姐姐時,無數屈原迷淚流成河,哪兒來的妖孽,還我屈原。

作為在大眾中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並最容易被大眾接受的影視作品,欠屈原一個道歉,因為除了抗戰時期,郭沫若的話劇《屈原》後來被改編成電影,成功地塑造了屈原這一形象外,表現屈原的作品缺乏,有的還誤讀屈原,大眾對這端午的形象代言人還陌生,

因此,我們還不敢底氣十足地對韓國喊一句:「我們有屈原,你們有什麼。」

端午,不止是粽子和三天假,還有屈原。

詩人余光中寫過一句詩:「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如今都不再用藍墨水了,可是,汨羅江還在,屈原還在。

會喝酒,會讀《離騷》,才是真名士,你讀過《離騷》嗎?

相關焦點

  • 屈原有姊妹嗎?
    湖北秭歸縣,是詩人屈原的故鄉。傳說秭歸得名,是因為屈原姊妹的緣故。據《水注經》引東晉人袁山松《宣都山川記》說,屈原有位賢慧的姐姐,聽說屈原被楚王放逐,從夫家趕回探望並勸慰屈原,要他把心放寬一些,全鄉人都希望屈原能聽從姐姐的話。
  • 過端午,紀屈原,影視劇中有哪些屈原形象?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意在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對於屈原,我們大家應該並不陌生。每個人在學生時代,應該都學習過屈原的《離騷》,感受過屈原文字的魅力以及濃濃的愛國情懷!在很多影視劇中,也有過對屈原的演繹。下面為大家盤點那些影視劇中的屈原形象!
  • 2300字的屈原史料演繹出電視劇《思美人》,有爭議不很正常嗎?
    讓我們回顧下已過大半的2017年,近期熱播的《思美人》可以算是歷史改編劇中的重頭戲,它以屈原為主線來講述那年、那國、那人的傳奇歷史。講真,《思美人》選擇從屈原這一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出發,小編我是服氣的,廖寥2000多字的史料在編劇魔術之手中演變出一部6、70集的大劇,功底可見一斑。       不過《思美人》熱播的背後似乎略帶爭議,各種聲音甚囂塵上,而其中很多直指對屈原的改編和演繹上,這一點值得我們好好剖析一下。
  • 這2000多年,原來我們都誤會屈原了!!!
    以下文章來源於視覺志 ,作者張先森端午節,很難不想起屈原。或許是因為他,我們才有三天小長假?又或許,屈原跟端午節和粽子根本沒半毛錢關係?這些問題暫且不討論,我們先來看看被流放的屈原的一生。屈原的帥氣和自戀,近乎狂妄:意思是,女孩們愛慕我的容顏,又得不到我的寵幸,才會因愛生恨,說我風流不檢點。言外之意是:帥是我的錯嗎?還有一次,少年屈原去旅遊,因為太美被一群人駐足圍觀。
  • 可歌可泣的屈原,對我們現代人而言,他的做法是否可取?
    在屈原的絕命詩《懷沙賦》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偉人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同時還看到了一個人在自殺前,時而清醒、時而混亂的思緒。今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屈原,他之所以選擇自殺,與他自身的社會適應不良有一定的關係,而社會適應不良又與個體的人格特質息息相關。
  • 端午節的歷史意外地久遠,和紀念屈原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
    「相傳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盡,愛戴他的民眾爭相划龍舟去救他,搜救失敗之後,又擔心江裡的魚會啃食屈原的遺體,於是紛紛把粽子投進江裡以求保護屈原。」——大家小時候所聽到的故事恐怕都和這個版本大同小異。然而隨著年歲漸長,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故事有多不靠譜呢?
  •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有訃告,屈原的應該是這樣的
    公元前320年(周慎靚王元年),屈原同志擔任鄂渚縣丞職務。公元前319年(周慎靚王二年),屈原同志任左徒職務。同年秋,代表楚國出使齊國。公元前318年(周慎靚王三年),屈原主管內政外交工作。同年,參與楚、魏、趙、韓、燕五國聯兵抗擊秦國的戰爭。
  • 慶端午,奠屈原丨《楚辭》的文字有多美?——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屈原
    芒果臺《思美人》的熱播,讓大名鼎鼎卻又知之甚少的屈原活躍在公眾視野中。本文帶你一起領略《楚辭》的美麗詩境!你不知道的屈原的姓氏名字其實,屈原不姓屈,姓羋,屈是他的氏,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我們先看最正確的表述: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跳河自殺的屈原有個兒子叫屈服
    據考證:跳河自殺的官員屈原有個兒子叫屈服!蜀國的屈原同志長期以來工作上自我要求高,壓力大,出現明顯身心疲憊狀態,其社會角色、自我預期與心理感受落差較大,缺乏專業醫療幫助和有效疏解,在較長時間內其焦慮情緒日益加重,在認知上逐漸形成一種思維定式,並採取極端行為。
  • 屈原:請叫我屈原,別叫我羋原
    導遊的震驚是有道理的,因為哪怕自詡歷史愛好者的本人,如果忽然有人提問我,兩宋交替之間,金人扶植漢奸張邦昌建立起來的傀儡政權叫什麼,估計我也要愣一下才能想到「偽楚」。  然而,知道「偽楚」就意味著眼界與見識超出常人了嗎?孔乙己還知道「茴」字的四種寫法呢,但還不照樣是眾人恥笑的廢物?
  • 以春節為首的韓國四大節日,究竟和我們的有哪些不同?
    在韓國,有吃過年糕湯才算長了一歲的風俗,用韓語說,就是떡국을 먹어야 한 살 더 먹는다.在韓國,過年期間親戚們特別是孩子們會聚在一起玩民俗遊戲,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尤茨遊戲(윷놀이)和陀螺(팽이치기)。尤茨遊戲也被叫做翻板子遊戲,玩法大致類似於中國的「大富翁」或「飛行棋」,陀螺和我們中國的一樣。
  • 【我們的節日·端午】主播曉晨:關於屈原的故事傳說
    一個夏天下午,屈原剛剛讀完書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著,滿臉都帶著開心的笑容。他一邊踢著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著腳上那雙他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豔的顏色,還有那根雪白的繫鞋帶,漂亮極了。他正追著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
  • 端午節,吃粽子時記起屈原了嗎?屈原這兩點你應該知道
    這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出自屈原的傑作——《離騷》。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臨,人們又開始懷念屈原。但許多人其實只是略知其人其事,而並不真正了解屈原,更不知道屈原對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意義。沒有思想上的深刻認識,就不可能有更好地繼承與發揚。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詞 屈原列傳 okex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 端午節的由來真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端午文化你還得知道這些!
    但其實韓國人過的不叫「端午節」,而是「端午祭」,與我們國家的端午節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而且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其實除了中國、韓國以外,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新加坡等國家)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所以咱大可不必與他們「爭端午」,屈原同志的國籍也永遠還是中國(楚國)!
  • 屈原是個怎麼樣的人物呢?他的死真的很冤嗎?
    屈原是個怎麼樣的人物呢?屈原真的冤,冤在公元前305年,屈原代表楚國剛和齊國籤定友好同盟。秦國一施壓,楚懷王立即認慫,要屈原寫一首罵齊國的歌,屈原說,秦怕咱們和齊聯盟,咱們聯盟對楚國有好處。咋能剛和人家定了友好條約,出爾反爾再去罵人家呢?
  • 我們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但是他為什麼會投江呢?
    一個以死明志的人去揭發另一個人,結果去世的這個人死後遭到侮辱,說什麼有精神病,而被揭發的人卻一點事情都沒有。那些去調查的人,是如何在一個人死後判斷這個人生前有精神病的呢?在2000多前的楚國,一位王室的貴族因為不滿周圍環境的黑暗,也是赴水而死,他叫屈原,人們因為他的正直勇敢、品質高潔,在端午節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紀念他。
  • 屈原,是屈死的,還是笨死的?(關於端午節與屈原的N個疑問)
    有史學者認為:屈原所謂流放,只是被逐出京城,至於到什麼地方,屈原有決定權。我是比較同意這一說法的,屈原的流放起碼不是一種刑罰的流放,而是一種政治的貶逐。從屈原的第二次流放路線圖,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屈原的流放是不固定的,也是基本自由的。關於屈原的長達多年的流放,司馬遷的史記僅有寥寥數筆:屈原至於江濱,披髮行吟澤畔。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源嗎?我想你一定會說,這誰不知道啊。小學課本上不是寫著的嗎,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其實,這是騙人的。01 一個「騙人」的版本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寫詩歌寫得特漂亮,吸引了一大波粉絲,不管男的、女的,都喜歡他。但是,人出名了就容易被人嫉妒,他又是個耿直的漢子。屈原呢,出身楚國的貴族,說白了,楚國算是人家自己家的。天天看著楚王不好好治理國家,屈原可就忍不住了。
  • 端午節被韓國申請非遺質文化遺產還是我們的節日嗎
    韓國人「搶」走的端午節我們又「收」回來了,2005年韓國在聯合國申請「江陵端午祭」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國內一片沸騰,人們痛心疾首。很多人擔心我們的傳統節日被韓國搶註了,很多網友大罵他們無恥。原來韓國搶註端午節也有提到,這是源自中國的節日,但是在傳入朝鮮發展了1500多年後,已經本土化了,他們的慶祝方式跟我們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