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歌可泣的屈原,對我們現代人而言,他的做法是否可取?

2020-12-24 沐子讀史

點擊關注,以史明智,盡在沐子讀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離騷》

說起屈原,可謂是家喻戶曉,一年一度的五月初五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詩人。屈原為我國的文學史開創了一個燦爛輝煌的時代,後人成稱之為楚辭時代。不過相比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人們對他在政治上的表現更加欽佩。

大約在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於楚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從小好學,滿肚經綸,被楚懷王任命為左徒,對內可以同楚懷王商議國事、發布命令,對外可以接待外賓、應對諸侯,彼時的屈原深得楚懷王的信任。可是,屈原的才華和官職卻招來了一個人的嫉妒,那就是與他處於同一官階的上官氏。

上官氏經常向楚懷王打小報告,指責屈原的種種過失,而楚懷王的意志也不堅定,便聽信了上官氏的話,開始慢慢疏遠屈原。楚懷王的態度令屈原十分痛心,傷心之餘,便寫下了流芳千古的《離騷》。在《離騷》中,屈原表達了自己剛正不阿、一身清廉、志趣高潔的信念,但卻引來上官氏更加無恥的誹謗,使得楚懷王罷了屈原的官職。

屈原被罷了官職後,其他諸侯國開始垂涎楚國的國土,幾次戰役之後,楚國由盛轉衰。但屈原仍然一心報國,當他聽說楚懷王要去秦國,就趕緊跑去勸阻,認為這是秦國的詭計,不能相信。最終楚懷王沒有聽從屈原的建議,最終命喪秦國。

楚懷王的遭遇讓屈原無比痛心,他寫了許多不朽的詩篇,以此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憂傷。然而這些詩篇卻惹怒了剛剛登基的楚懷王之子,他派人在朝堂之上指控屈原的過失,最終將滿懷志向、オ華橫溢的屈原流放了。

被流放之後的屈原傷心欲絕,他想到了自己曾經的抱負和如今的不得志,覺得自己已經無顏苟活於世。於是,他披散著頭髮,來到了汨羅江前,做了一篇《懷沙賦》之後,便抱著石頭沉入了江底。屈原跳江自殺的具體原因,今天的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從他的整個人生經歷來看,他無疑是一個壯志未酬的熱血青年。在屈原的絕命詩《懷沙賦》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偉人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同時還看到了一個人在自殺前,時而清醒、時而混亂的思緒。

今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屈原,他之所以選擇自殺,與他自身的社會適應不良有一定的關係,而社會適應不良又與個體的人格特質息息相關。從屈原的詩賦中我們可以看到,屈原要麼堅持高潔的情操,要麼屈尊辱志向現實妥協;屈原完全將生死拋之腦外,選擇了堅守自己的情操。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屈原是一個完美型人格的人。

具有完美主義人格的屈原有一種常人很難達到的極高境界,他生於亂世,但又不隨波逐流,能堅持自己的看法,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屈原甚至將自己表現出來的這種理想中的自我,稱之為「美人」,即完美無缺、毫無瑕疵的「完人」。

正是因為屈原對自己過高的要求,才導致了他有點兒強迫性的人格。所謂強迫性的人格,就是以對自己嚴格要求和追求完美為主要特點。這類人做事過分認真,非常注重細節,責任心強,為自己制定過高的標準。正如屈原,自小飽讀詩書,對政治方面的看法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所以他的志向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楚王統一其他諸侯國,可是這個目標在當時是何其艱難。當屈原的目標沒有實現時,他開始苦悶悲傷,儘管覺得自己無愧於天地,但命運弄人,壯志難酬。其實,當時的屈原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像古代諸多詩人一樣,不理俗世中的事情,避世歸隱。可是屈原並沒有這麼做,他執著於自已的美德,堅貞不屈,帶著自己未竟的事業和抱負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世人樹立了不朽的榜樣。

屈原的做法對於古人而言,無疑是可歌可泣的,可是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他的做法可取嗎?

當然,在這裡我並不是否定屈原的氣節以及他對中華文化做出的傑出貢獻。單純的從這一性格特徵角度來看,在現實生活中,力圖追求完美的人並不在少數,如果每個人都像屈原一樣,在理想得不到實現的時候選擇自殺,那麼整個社會豈不亂了套!所以說,屈原為了美德而生,也為了美徳而死。他執著的精神品質值得我們敬仰,但卻不適合我們效仿。

因此,我們要努力完善自己,儘量克制自己過於苛責的完美主義。當下社會,「完美主義」常被看作一種身心不健康的狀態,對於有的人而言,完美主義會帯來極大的滿足感和貢獻感,但對另外一些人而言,完美主義只能帶來極大的挫折感和麻痺感,這其中的度需要自己調節和把握。

比較常見的一些完美型人格者常常患得患失,在人際關係和工作中表現得特別明顯。比如,他們往往會在別人拒絕自己之前拒絕別別人,避免自己失敗的尷尬;在工作中,他們總是不斷地否定和苛責自己,很難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往往充斥著嚴重的負面情緒。在現實生活中,追求完美的個性可以促使他們辛勤工作,堅持克服遇到的一切挫折和障礙,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從而體驗到成功的樂趣。但是,過於極致的完美型人格者會在不斷的追求中扭曲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總是以成績和工作不斷衡量自己的價值,造成自身焦慮、壓抑、暴飲暴食或者偏頭痛,有的甚至會產生強迫性的幻想,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徵並適時地進行自我調節是極其必要的。對於完美型人格者而言,要學會承認理想和現實之間是有一定距離的,不要將自己的精力花費在對人和對事的過分挑剔上,不要求一切事情都完美無缺。理想和現實之間,永遠都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對於今人來說,海納百川,博眾人之長,容眾人之短,才能使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相關焦點

  • 端午節:屈原的「天問」,如今找到了答案!
    (1)追溯端午節的來歷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到讒言去職,被趕出都城,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 我們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但是他為什麼會投江呢?
    在2000多前的楚國,一位王室的貴族因為不滿周圍環境的黑暗,也是赴水而死,他叫屈原,人們因為他的正直勇敢、品質高潔,在端午節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紀念他。中國歷史上,對於那些有著高尚品質的人向來是讚揚的,因為在他們的身上有著我國這個民族最好的品質體現,自強、愛國、忠貞、心懷人民、嫉惡如仇、與世俗不妥協。
  • 端午節,吃粽子時記起屈原了嗎?屈原這兩點你應該知道
    屈原在文學上的貢獻雖然非常大,但能令後世以一個節日紀念他的,主要還在於他的愛國主義精神。而從本質上說,屈原浪漫主義的內核其實正是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他的浪漫詩作,是愛國熱忱縱情綻放的精神之花。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原與楚王同姓羋(音米),為楚貴族,其祖先羋瑕是春秋時期楚武王之子,被封於屈地(湖北秭歸),後世遂以屈為姓。
  • 7位扮演屈原的演員,只有他真正在演屈原,其餘的只是在模仿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同時是楚辭的創立者。以屈原為主題的電影、電視劇不少,要完美的把屈原身上那種愛國的精神演繹出來,確實不易。那麼究竟哪一版本的屈原最為經典傳神,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下。
  • 屈原是個怎麼樣的人物呢?他的死真的很冤嗎?
    屈原是個怎麼樣的人物呢?屈原真的冤,冤在公元前305年,屈原代表楚國剛和齊國籤定友好同盟。秦國一施壓,楚懷王立即認慫,要屈原寫一首罵齊國的歌,屈原說,秦怕咱們和齊聯盟,咱們聯盟對楚國有好處。咋能剛和人家定了友好條約,出爾反爾再去罵人家呢?
  • 屈原的《天問》是藝術還是神話?
    屈原投向汨羅江那年六十二歲,終於走向了他生命的歸途。屈原的命運密碼仿佛註定是一個讀書人的宿命,從春秋戰國始,整個封建社會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和屈原一樣的讀書人就一直走在被放逐和流放的路上。到了《天問》,屈原的浪漫情懷和思想發生了質的變化,就內容來說,《天問》是對中國遠古神話與傳說的疑問,屈原竟然用詩賦的形式、設問的方式向「蒼天」提出170多個疑難問題。看似問天,實則假託蒼天,提出了他的所有疑問?所有疑問均無答案。
  • 原來屈原後裔這麼看《思美人》
    屈金星:總體而言,這部戲在我看來,一句話概括,它確實顛覆了屈原在眾人心中的固化形象,但是,這個顛覆我認為是完美的。為什麼?因為它填補了屈原青少年時期在電視劇中的空白,還原了青春屈原,這是首創。在以往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中,屈原的形象太過單薄蒼老,他總是衰老憔悴,鬱郁不得志,但這並不是完整的屈原。
  • 文學對談:現代人的愛與生命力是否行將崩毀(嘉賓:高翊峰 路內)
    現代人的愛與生命力是否行將崩毀文字 /
  • 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屈原標誌著中國文學自覺時代的到來。屈原帶著源自南方沃野的新鮮血液,猛然楔入華夏文明腹地。     中國第一個獨唱的詩魂痛哭登場——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八方有靈,四顧茫然,自言自語,綿綿無盡。他似乎將我們帶入一個似真似幻、婉轉浩瀚、芳菲迷離、匪夷所思的世界。
  • 屈原:在帝王師與婢妾心態之間
    他似乎將我們帶離了歷史、生活現場,進入一個似真似幻、婉轉浩瀚、芳菲迷離、匪夷所思的世界。而這一切竟是因為他承受著超常的現實重壓—君昏國危,黨人跳梁,朝政日非,宮闕日遠,他一再被疏被逐,無助絕望日甚一日。
  • 我們有屈原,韓國有嗎?
    早就聽說韓國在跟我們競爭端午節申遺,而且,他們居然申遺成功了,端午節成了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中國的端午節居然成了思密達的 ,鬱悶啊,這韓國怎麼老是與我們作對呢?我們想對韓國說:「我們有屈原,你們有嗎?」可是,我卻說不出來,因為我們已經遠離屈原很久了。我們也有端午節,但端午節只有粽子,只有艾草,只有三天假,如果端午與周末相遇,只有一天假。
  • 懲罰泰迪犬,5個做法不可取,嚴重的危及生命!
    泰迪犬,是非常聰明,而且非常調皮的狗狗哦,有時候它可能會做錯事,那麼泰迪犬做錯事的時候,我們會適當懲罰讓狗狗知道錯,但是懲罰有講究,下面的幾點做法就是不可取的,對狗狗傷害很大,嚴重的會危及生命哦,你犯錯了嗎?
  • 李承憲《看見惡魔》:自我復仇做法不可取,韓國警方很無能
    感觸:自我復仇的做法不可取,韓國警察非常無能。自我復仇的做法不可取男主以惡制惡一念之差,制惡不徹底的做法,害死了他的嶽父和小姨子。男主的報復失敗的,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傷敵八百,自損一千。所以,自我復仇的做法不可取。
  • 屈原為什麼選擇跳江?他與漁父的一段話露出端倪,值得我們思索
    提到端午節,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屈原,但實際上端午節並不是因為屈原才產生的。端午節和屈原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只不過屈原在當日投江了,才賦予這個節日一個不同的含義。屈原投江時的地位並不低,甚至可以說在朝廷上是舉足輕重的,那為什麼他會投江呢?其實在他所著的《楚辭》中可以尋得緣由。
  • 慶端午,奠屈原丨《楚辭》的文字有多美?——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屈原
    芒果臺《思美人》的熱播,讓大名鼎鼎卻又知之甚少的屈原活躍在公眾視野中。本文帶你一起領略《楚辭》的美麗詩境!你不知道的屈原的姓氏名字其實,屈原不姓屈,姓羋,屈是他的氏,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我們先看最正確的表述: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用屈原的故事,給孩子上節生命教育「必修課」
    在講端午節的相關傳說時,屈原投江的故事伴隨著一代代人長大。 · 當面對小朋友「屈原死了,他的爸爸媽媽肯定會很傷心,不是說要熱愛生命嗎?」的類似疑問,你是怎麼應對的呢? · 這個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重要的生命教育契機。 · 我們如何向孩子解釋屈原的行為,如何讓孩子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跟著曉曉一起來看看!
  • 這2000多年,原來我們都誤會屈原了!!!
    以下文章來源於視覺志 ,作者張先森端午節,很難不想起屈原。或許是因為他,我們才有三天小長假?又或許,屈原跟端午節和粽子根本沒半毛錢關係?這些問題暫且不討論,我們先來看看被流放的屈原的一生。  屈原厲害的地方在於,屈是他的「氏」,其實他跟楚國王帝一樣,都      姓「羋」。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而不是羋原。  跟王帝同姓的屈原,天生就是貴族中人。  跟今天千萬考生奔赴考場不同,在沒有高考的年代,當官就靠拼爹。
  • 屈原,是屈死的,還是笨死的?(關於端午節與屈原的N個疑問)
    學者胡適一直懷疑,是否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人,因為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之前,史書上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在司馬遷之前至戰國屈原所在時期,對屈原的記載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才首次出現,如果真的有屈原這麼一牛人,史書上不該空缺的,司馬遷有可能道聽途說寫了個《屈原列傳》。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獻,而南朝離屈原跳江自盡間隔了七百多年。
  • 龔旭東主講思賢講壇:屈原和他的「香草美人」
    我們今天該如何去認識、理解屈原,傳承發揚屈原精神?文人的屈原和民間的屈原有何不同?屈原與湖湘文脈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6月21日,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第十八期思賢講壇特邀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湖南日報教科文衛新聞中心執行主任兼《湘江周刊》主編龔旭東在長沙圖書館開講,從屈原的詩與人生中解讀屈原,探中國文脈的根,求湖湘精神的魂。
  • 屈原《卜居》
    相傳為屈原所作,也有人說是楚國人在屈原死後為了悼念他而記載下來的有關傳說。文章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反映了屈原的憤慨和不滿,歌頌了他堅持真理、不願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  原文: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餘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