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與丈夫分開竟成永別,77年後兩人再見時,丈夫被列在忠烈祠內
2014年11月22日,一個抗日老兵的遺孀坐上前往臺灣的飛機,次日上午,在小兒子的陪同下,她來到臺北國民革命忠烈祠內,見到了闊別77年的丈夫,一時間,她泣不成聲。
1935年,14歲的張淑英剛從私塾內畢業,經人介紹,她認識了一位國軍軍官鍾崇鑫,他是一位黃埔軍校畢業的高材生,兩人相見時,他已經是少校參謀,這麼優異的條件,張家人很是同意兩人婚事,同年,張淑英成為了鍾崇鑫的妻子。
同年,鍾崇鑫隨部隊駐紮在南京周邊,張淑英和婆婆跟隨丈夫來到了南京,這樣平淡的日子過了兩年,1937年7月,鍾崇鑫匆匆忙忙的來到家裡向母親以及妻子張淑英告別,也許是出自女人的直覺,張淑英覺得這次丈夫出去後會不平靜,國事當頭,他軍務在身,她也勸不了他,在車站,鍾崇鑫明顯看出妻子的擔心,他抱著她說「別擔心,我會回來的」誰知這一次兩人分開,竟成為永別。
回到部隊後,鍾崇鑫被調往上海參戰,那一年冬天,鍾家來了一位勤務兵,說接到鍾崇鑫的命令,要帶她和婆婆前往武漢生活,在遷家圖中,張淑英和丈夫還通過電話,只不過每次都是幾句話的時間,便匆匆掛斷。
在武漢,張淑英打聽到鍾崇鑫所在的部隊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她知道那一戰很是慘烈,有很多人都情況不明,這樣的消息,讓張淑英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1944年,張淑英從鍾崇鑫的戰友處得知,丈夫原來在7年前就已經犧牲,得知這個消息,她與婆婆抱在一起淚如雨下,第二年,婆婆去世,張淑英前往重慶生活,當時她還年輕,很多人都來提親,直到1949年,她才和第二任丈夫李自清結婚。
對於自己與鍾崇鑫之間的事,她一直記在心裡,沒有向外人透露,1988年,丈夫去世5年後,她向小兒子說出了自己常年的心病,雖然已經知道丈夫犧牲,但是張淑英其實還想知道自己的丈夫被埋在那裡,靈位在哪,這個念頭一直支撐著她活下去。
2014年,在一檔《關愛老兵》的節目中,她得知重慶有一個志願者團隊,抱著試試的心態找到了他們,隨後好消息傳來,鍾崇鑫的靈位現在存放在臺北忠烈祠內。
11月22日,張淑英坐上前往臺北的飛機,次日,她在臺北忠烈祠內見到了闊別77年的丈夫靈位,一時間,泣不成聲,人間自有真情在,跨越歷史的雲煙,我們看到的是那穿越時間的忠貞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