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的《拆彈專家2》,除了一些必要的宣傳之外並沒有做過多的營銷,而至今豆瓣評分都穩穩地達到7.9分,可見對於這部電影的質量,大部分觀眾都是認可的。
作為經典的香港警匪類型片,《拆彈專家2》依舊是大家熟悉的味道,在看過如此多同類型的香港影片之後,《拆彈專家2》還能夠贏得如此高的口碑,的確是不得不讓人佩服。
但與此同時疑惑也隨之而來,香港電影還能藉此回春嗎?
作為一部更加注重刺激觀眾感官的作品,運用大量震撼的爆炸以及十分絢麗的動作設計,並沒有直擊觀眾的內心。《拆彈專家2》講了一個好故事,卻沒能夠引來多少情感共鳴,想要揭露權術,卻又被框在了制度之內。
儘管《拆彈專家2》超過了同期的《神奇女俠1984》,以及《晴雅集》等作品,但因此也並不能說明香港電影就要重拾輝煌了。
一如既往的刺激場面,有料但也有點膩
因為《拆彈專家2》有不少爆破的場面,因此對於觀眾的視覺衝擊力來說也是十分強烈。而這樣充滿刺激性的場面,其實早在香港電影中就使用過多次。
能夠稱得上是同類型題材中的天花板之作的,應該當屬《無間道》,在這兒之後模仿勢頭越來越強,以至於更多的香港電影開始按著套路去拍。
《拆彈專家2》中也看到了這樣的套路。
潘乘風因為一次爆炸意外導致失去了一條雙腿,而後使得他的性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英雄到反派,人物十分複雜矛盾。
然而為了讓觀眾在了解了主角這樣複雜的人格之後,還能主動去支持和喜歡角色,就給他們一個先入為主的設定。
比如潘乘風救出微波爐裡的小貓,就很大程度上給予了觀眾先入為主的印象好感。
有意而為之的設計很容易讓人猜出動機,而套路對於這樣的影片來說其實並不討喜,畢竟多數香港影片都是如此。
除此之外,在《拆彈專家2》中還有很多套路式的方法,比如用回閃的鏡頭來帶動觀眾回憶潘乘風的性格轉變,這樣交待的方式更加省力而直接,但同時也會讓人感覺生硬,功能性更強。
與此同時,影片還不忘展現主角的強大光環,安裝了假肢的潘乘風甚至要比幾十個警察和反恐特警還要行動敏捷。
香港影片的刺激場面是最有料的,尤其是一些槍戰和爆破環節,內地對於尺度的要求是不允許的,這是香港影片的優勢。然而套路,也成了《拆彈專家2》落俗的原因之一。
青年導演崛起,情懷不再是唯一出路
香港電影曾經風靡一時,尤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影人,王晶,周星馳,林正英等人皆是不同類型影片的代表人。
單單是從無釐頭喜劇來說,至今都沒有人能夠達到周星馳的高度,他也幾乎是行業內的標杆。
但是隨著內地電影的崛起,香港電影逐漸進入沒落,再加上許多電影就是以情懷為主,更是讓觀眾很難從中找到新鮮感。
《大話西遊》系列就數次被拿出來炒情懷,以至於中國觀眾對這一系列的影片,都多少有些反感,王晶的《澳門風雲》以及周星馳西遊系列。
同樣是走情懷向,從這個時候已經能夠看得出來除香港警匪電影之外,其他類型的電影很難再成氣候。
但是反觀內地的電影,則開始向著多元化發展,郭帆的《流浪地球》開創了中國電影的科幻路線,《哪吒之魔童降世》則帶動了動漫類題材,吳京用愛國情懷創造的票房奇蹟《戰狼2》,更是為內地電影提供了更多的參考。
不過,同時期也有香港的電影人選擇進入內地與內地演員合作,比如《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以及《中國機長》等作品,也都收穫了不錯的評價。
香港電影人講好內地故事,一樣是討喜的。
如果依舊是單純的用情懷來吸引大眾的目光,怕是很難再現香港電影的巔峰了。
而一些關注現實類題材的作品也在不斷湧入市場,比如曾國祥的《少年的你》,講視角放在校園暴力,《奪冠》則是講述中國女排精神。
同樣是來自於香港的導演,陳可辛和曾國祥則在講內地故事。
不過很顯然,中國電影行業的年輕導演正在不斷的崛起,而一些老牌導演正在落後。
同類型影片泛濫,跟風者多過獨創者
其實,香港電影之所以會出現同一類型影片泛濫的局面,也是因為當某一題材的電影取得成功之後,就會有無數翻版模仿的作品出現。
比如《無間道》系列曾經創下的輝煌,將警匪臥底以新的組合形式拋到大眾面前,在這之後的不少電影都選用了類似的角色架構。
《無間道》為香港電影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但在這之後的十年時間裡,這種模式並沒有被人打破,反而在不斷的模仿中再一次走向沒落。
雖然說香港警匪片是一如既往地製作水準,演員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實力派影帝,但是作品類型雷同,跟風嫌疑過重。
《寒戰》和《赤道》主要講述政治博弈,這樣有尺度的作品本可以諷刺意味,也能突破警匪臥底模式,但是卻依舊在框架之內很難有新的改變。
而《追龍》則是十分典型的香港警匪大片,懷舊意味濃厚,還是在向觀眾賣情懷。
《拆彈專家》和《風暴》則是用各種刺激場面來滿足視聽效果的商業大片,很少有作品能夠像當時的《無間道》一樣,為香港電影的後續發展提供可走的路。
一味地跟風已經成了香港各種類型片之間達成的默契,願意逃離舒適圈,尋求創新類型的導演少之又少。
甚至有不少香港警匪片電影已經不單單是把目光放在香港,甚至還到世界各地取景,然而其本質依舊是相似,並不能讓觀眾因為場景的切換而感受到一絲不同。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成龍的一系列電影,《十二生肖》,《英倫對決》,《急先鋒》等都是在中國拍膩了跑到國外。
文化是內核,融合特色才能走得通
雖然香港電影如今正處於低潮期,但是也並非是真正無路可走。
不少香港導演對於自己的電影都會選擇高成本的投入,拍攝《紅海行動》時林超賢就耗時耗力,但是同樣題材繼《戰狼2》和《紅海行動》之後,再出現的《緊急救援》就顯得遜色不少。
畢竟這樣的題材能夠引起觀眾一時的新鮮,但真正中國電影行業的短板還是在並不擅長的領域。
曾國祥的《少年的你》是聚焦中國問題的影片,很好地融入了屬於中國自己的文化,這樣現實題材的影片目前香港的許多導演還並未做過嘗試,但是這也要求對中國文化有足夠的認知。
最為短板的就是科幻電影,《明日戰紀》無疑是一次不錯的嘗試,在這之前中國內地的影片《流浪地球》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可見科幻片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對於香港導演來說也同樣是一個機會。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無論是功夫片或是喜劇片,甚至是武俠片,都引領了一整個時代,也為中國電影提供了更多的參考。
如今內地電影的類型更加多元化,青年導演的電影更加被認可,也足以說明更新換代的重要性。
《拆彈專家2》不能夠說明香港電影就此回春,但是同類型的警匪片,很難再引起新的浪潮了。創新方向才是香港電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