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
四川有一門名貴無比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
——蜀錦
愛馬仕見到它都要說一句「失敬」
你可能知道成都「錦官城」的美名與蜀錦相關,但不一定知道華陽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前幾天,小天前往華陽一棟平平無奇的居民樓,探訪了一位織錦人,在他手裡,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蜀錦技術。別看藏在一個小區裡,這裡可先後接待過各國國際友人,紡織業和服裝界業內大咖,以及尋找靈感的藝術家。
蜀錦,興於春秋戰國,盛於漢唐,因產於四川而得名蜀錦,代表了中國古代織造的最高水平。要了解古蜀錦文化,當然要前往丁橋織機的發現地——華陽。
宋代詩人李新在《廣都道中》云:「萬花織錦凡幾曲,繡屏處處圍茅屋。」生動描述廣都這個繡屏處處織錦萬花的錦繡之鄉。作為古代民間的織錦中心,丁橋織機在這裡保存了下來。
丁橋織機古蜀錦傳承人,四川秦漢蜀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
按照約定時間,小天來到劉先進給的地址,這才發現是華陽街道的某個小區門口。
我是誰?我在哪裡?這裡真的能看到古老的蜀錦技術嗎?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我也有。
而當我站在大門外的時候,有一丟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心想這該不會是什麼歪陳列室吧?
帶著十萬個為什麼,我小心翼翼地踏入陳列室大門。
穿著飄逸漢服織造的手藝人、琳琅滿目的蜀錦織品……統!統!沒!有!
取而代之的是質樸的躍層居室,和幾臺安靜的織機。
直到見到劉先進本人,這才打消了我所有的疑慮。
而這幾臺「平平無奇」的織機,一點也不普通。
別看這就是幾塊木頭、榫子拼成的機器,它可以承載了兩千多年前的古蜀文化。
劉先進介紹,這臺平平無奇的織機名叫「丁橋織機」。這是一個曾經只存在於文獻中的「傳說」。
所謂「丁橋」,是因為織機腳踏板上布滿竹釘,神似四川鄉下河溝常見的過河石墩。這是一種十分古老而奇異的綜片提花織機,能織出非常珍貴的傳統古蜀錦「經錦」。這以前在民間主要用於織造花邊,但在唐中期以後這種工藝就幾乎失傳了。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研究價值。
劃重點!丁橋織機與華陽可頗有淵源。
蜀錦在古時被稱為「寸錦寸金」,據《華陽縣誌》等文獻記載,三國鼎立之時,諸葛亮曾將蜀錦看作蜀漢軍事實力發展的後盾,在蜀錦製造中,丁橋織機可謂功不可沒。上世紀70年代,蜀錦專家在華陽找到了一種仍在生產的手工織機,傳統的古蜀錦製作傳統技法工藝得以被人了解。但隨著時間推移,古蜀錦的生產製作技法和設備幾乎消失殆盡。
得知情況後,劉先進找到了一些還懂得丁橋織機製造技術的後人學習技藝,又收回了數臺面臨拆毀的丁橋織機,研究機器並加以修復。如今,懂得經向提花技術的人已寥寥無幾,而這種織機也早在歲月中淪為燒火的柴。
劉先進坐進去,給我們演示了蜀錦的織造過程。
「這是一臺老古董,沒有投入生產,放在這裡用作展示。」這是他自籌資金收回並修復的數臺面臨拆毀的丁橋織機之一。而他在2016年復原了第一臺丁橋織機,曾在成都博物館親自表演了織錦,還原了2000多年前的織錦技藝。
劉先進演示了摞絲、牽經的過程,而這僅是蜀錦織造準備工作的冰山一角。他給我講解了這門古老技術的大致流程,從設計、點意匠、挑花結本,到過花本、投梭,而我……只能拿出小本本瘋狂記筆記。並且對「錯綜複雜」「絲絲入扣」「千絲萬縷」這些成語有了新的認識。
劉先進帶我到二層,這裡存放著大量他織造的蜀錦作品。
這幅水墨畫,不,水墨蜀錦,原作來自清朝華陽縣令王宮午的《墨龍圖》。↓
在湊近看之前,我以為是水墨畫本畫,暈染過度得非常自然。觀察細部才發現這由無數細膩的絲線構成。
相機難以還原光澤的珠峰圖↓
泛著微光的熊貓終於擁有了顏色,不同的光照下,呈現出五彩斑斕的黑。↓
此外,這裡還能找到一些周邊小配件。比如,劉先進從各處收集而來的一些老舊蜀錦,尚沒有來得及整理。↓
這間不大的陳列室,藏在華陽一個普通的居民樓裡,也藏著劉先進關於蜀錦的一些期待。這裡是他用來收集、保護古蜀錦器物和技術的地方,也是用來交流的場所。這裡已經陸續接待過業內和紡織界的大咖,也接待過不少國際友人。
曾在2016年復原了一臺丁橋織機的他,正在著手研製一臺模仿丁橋織機原理運作的現代織機。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劉先進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地方來展示古蜀錦,展示丁橋織機,也能讓更多的人體驗到這門古老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