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檔文化節目一做就是12年,讓我知道什麼叫匠人精神!

2021-03-01 鳳凰衛視

9月23日,一檔做了12年的文化節目

迎來了它的600期特別活動。

多位文化匠人匯聚一堂為它慶祝

有鐵桿粉絲說很想從第一期再回看一次,

這甚至成了一種執念。

這個節目就是鳳凰衛視的

《文化大觀園》。

《文化大觀園》開播於2006年,是鳳凰衛視一檔有十二年歷史的文化欄目,也是一檔在中國大陸和全球華人圈播出的高端文化紀錄片節目。

為了慶祝節目開播600期,昨天下午,由鳳凰衛視與日本駐華大使館共同舉辦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系列活動之大巧若拙·淬鍊匠心暨《文化大觀園》六百期特別活動」在日本駐華大使館舉行。

多位中日文化界重量級嘉賓齊聚北京,現場深入暢談中日文化交流,探討匠人精神。到場的觀眾看著屏幕上播放的一張張圖片,如數家珍地討論著,「這是他們几几年的節目,做了一個系列,他們當時……」「這期我看過,王魯湘老師為了做節目,爬到了太和殿的屋脊上,就是拍攝故宮那期…… 」

12年前的冬天,在瀋陽,王魯湘錄製完《縱橫中國》為期四年的最後一個鏡頭,告別了一起奮鬥了四年,馬上就要解散的《縱橫中國》欄目組的朋友,拖著皮箱搬到了另一家酒店。 在這裡,幾位新同事正等著王魯湘,去採訪拍攝趙本山的東北二人轉培訓學校——《文化大觀園》就這樣誕生在東北的皚皚白雪世界。

現場回顧節目開播第一期

這一走就是12年,一做就是600期!

「12年,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會長成美少年。

12年,一個剛上學的孩子會考進大學。

12年,一個青澀的實習生會成為編導、製片人。

12年,還有好些位《文化大觀園》採訪

拍攝過的學者、專家、高僧大德相繼離世。

12年,風度翩翩玉樹臨風的王魯湘,也悄悄步入老年。 」

王魯湘在現場演講的時候,回顧起這12年來的點點滴滴和始終陪伴在他身邊的同事,飽含深情。

談到匠人精神,他說:「其實我們電視人也是匠人,我們常說搞電視的人是體力勞動同腦力勞動相結合,以體力勞動為主,這就是匠人的勞作特點。我就是這樣的一個電視匠人,我的同事都是。把手裡的活做好,做精,做絕,就是我們的追求和事業心。事實上,《文化大觀園》堅守12年,埋頭苦幹600期,光靠聰明是堅持不住的,這裡確實有一股拙勁。」

600期節目,意味著是600個星期,每個星期策劃一個選題,聯繫一個嘉賓,出一趟差,坐一次飛機,住一家陌生旅店,去一個陌生地方,了解一些陌生信息,思考一些陌生問題,節目不開天窗,交通不出事故,機器不出故障,人不得病,這確實不容易。而作為這檔節目的主持人、總策劃,王魯湘從未請過一次病假。

王魯湘親自深入每一個現場採訪

他說他一輩子堅持做了20年從未間斷的事情只有兩件,一件是拍電視,一件是自己給自己肚皮上打胰島素。頭一件事之所以堅持,是因為要指著它謀生吃飯;後一件事之所以堅持,是因為要活命。

12年來,《文化大觀園》遍訪古剎名山,探尋遺址古墓,二十二次進故宮,數十次問道高僧,拜訪過百餘位大師學者。從民俗文化,到異域古城,從神秘文明,到西方藝術。12年,王魯湘親自深入每一個現場。

節目採訪過的匠人

而受他採訪、與他結交的朋友,也都是和王魯湘一樣,對文化藝術、傳統技藝葆有執念的文化匠人。在昨天的「《文化大觀園》六百期特別活動」現場,王魯湘和他的朋友們近距離地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的盛宴。

有來自日本的國寶級能樂鼓師大倉正之助與中國內地青年舞蹈家朱晗合作帶來精彩的能樂大鼓·古典舞。

以及由赤冢派傳人漆藝大師三田村父子帶來的難得一見的漆器蒔繪技藝表演。

還有料理人渡邊孝帶來的匠心日料。到場嘉賓不僅大飽眼福,同時也大飽口福。

作為主辦方之一,鳳凰衛視執行董事、鳳凰研究院院長王紀言用流利的漢語和日語,向日本大使館和到場的嘉賓表示感謝。中日文360度無死角流暢切換,瞬間俘獲了臺下觀眾。原來早在38年前,王紀言就曾因拍攝《絲綢之路》與日本友人合作過,對於中日文化交流有切身的感受。

王紀言說:「我認為《文化大觀園》是華語電視臺中做的時間最長的文化節目之一。節目的國際取材中很多來自於日本,在採訪中日本文化界的朋友給予了我們大力幫助,在此利用這個機會我代表鳳凰衛視向日本朋友表示感謝。」

而日本駐華首席公使伊藤康一則用中文進行演講,他說:「值此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際,《文化大觀園》六百期特別活動在此拉開帷幕,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中日文化交流綿長悠久,希望用文化作為紐帶促進中日間的廣泛了解和交流。」

在《文化大觀園》記錄的諸多文化現象、藝術傳統的題材裡,當然少不了以「匠人」著稱的日本傳統工藝。節目開播以來一直關注中日間的文化交流,並多次赴日拍攝選題。其中《匠人之國》系列、《中國元素日本制》系列以及《歌劇「鑑真東渡」》等選題都取得較大反響。

來自中日文化界的各位嘉賓,針對「中日文化交流」和「匠人精神」兩個主題進行了深度的論壇沙龍。

第一場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論壇環節,王魯湘對話前國家宗教局局長(歌劇《鑑真東渡》推動者)葉小文、東京華助中心代表理事顏安,以《鑑真東渡》為主線,探討了中日文化交流。

第二場論壇以「china瓷器·japan漆器」為題,王魯湘對話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教授、國畫大師李可染之子李庚,以及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白明和赤冢派傳人漆藝大師三田村父子。從藝術出發,探討中日文化中的匠人精神。

到場的觀眾也參與到論壇討論中來,借著千載難逢的機會,向現場的嘉賓提問。此次活動,不僅加深了大家對中日文化交流的認知以及對匠人精神的理解,還讓大家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現場嘉賓精彩的討論和思想碰撞經由節目組全程錄製,將製作成兩期節目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活動當天,同時舉行了欄目新書《匠人本色》的發布活動,經過多年的深入採訪和製作,《文化大觀園》沉澱了豐富的素材和故事,《匠人本色》由王魯湘執筆撰寫,講述日本匠人系列故事。

這麼一個純文化欄目,卻贏得不錯的口碑,培養了一批鐵桿粉絲,沒有廣告收入,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卻一直大力支持,從未想過要放棄。這是一種對「沉澱生命美感的執念」,也是對文化的傳承和尊重。王魯湘用「便獲賞心趣,豈歌行路難!」來表達自己對劉長樂先生的感激。

《文化大觀園》開播12年,當然也少不了觀眾的一路支持與陪伴,為了讓節目更好的前行,我們誠邀您繼續與我們一起探索和記錄文化的大觀園!

編輯:撕紙小妹

相關焦點

  • 《巧手神探》:綜藝節目創新背後的匠人精神,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歷經12期的《巧手神探》綜藝節目於近日晚上拉下第一季的帷幕,總讓人覺得意猶未盡。12期展現了不同的匠人手藝:特效化妝、麵塑、分子美食、面像、扎染、微縮蛋雕、翻糖、魔術道具、拉糖、文物修復等等,看著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手工作品,了解背後的製作故事,不由的讓人嘆為觀止,也感慨民間藝人的精湛手藝,有些甚至是超乎想像。
  • 如何評價日本人的匠人精神?
    為何日本如此崇尚 「匠人精神」,日本又是如何引導青年一代發揚和繼承匠人精神的呢?蔣豐,著名媒體人,時事評論家。早年,蔣豐先生赴日留學,在日本定居30餘年。他知識淵博,對中日文化研究頗深,被稱為「評價日本第一人」。同時,他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多家電視臺的時政節目裡做嘉賓,就中日關係、社會發展等問題發表評論和看法。
  • 日本匠人的匠人精神
    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正是我們當下推崇的——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同時它也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 今天,且隨言吉君一起感受日本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日本匠人精神的核心思想。
  • 「匠人精神」的反思
    這麼長久下去也不是辦法,我找了個時間,語重心長的跟老婆談了一次,我說:做自媒體這件事情,我真的很喜歡,也很有意義。但開始這一兩年,會對家庭有影響,需要佔用很多時間。但我真心希望你能支持我!那次談話以後,老婆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愛一個人,不就是要全力支持他麼?無論對錯。後來,我真的離職了,全職做自媒體,再後來我想轉型到文學方面,逐漸淡出電商和網際網路行業。
  • 《巧手神探》:90後翻糖師周斐仿真技術高超,詮釋匠人精神
    最近,發現了一檔十分喜歡的節目——《巧手神探》。這檔綜藝的豆瓣評分達到7.5分,是國內首檔原創手作解密互動體驗秀,屬於創新性的全新綜藝節目。大概的節目形式就是娛樂明星通過觀察和思考,尋找手工匠人製作的物品,來獲得解密的線索,從而勘破假象,找出臥底。
  • 談談日本的匠人精神
    日本文化很有意思,大學的時候看過一本解析日本文化的書,叫《菊與刀》——菊是溫婉的,刀是鋒利的,一剛一柔,兩種風格迥異的東西,正好代表了日本文化的多重性和日本人的矛盾性。這個國家可以一本正經地輸出性愛文化,也可以將「禪」和「道」發揚光大。
  • 《了不起的匠人》節目製作也很「匠心」
    這或許也為網絡節目的未來,找尋到了「把製作還給製作」的可能性。  提倡「工匠精神」是反商業的自省  《咬文嚼字》雜誌在評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工匠精神」赫然其中,隨後又極其高效地沾染上了網絡的熱度,可謂既出生於「廟堂之高」,也佔據了「廟堂之遠」。  對於匠人和工匠精神的弘揚,理所當然地促成了一批此類主題的文化作品的應運而生。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而今紫禁城裡的大師們朝八晚五,溫柔耐心,幾十年如水而逝,珍寶重獲新生不煽情不渲染,平實又日常,堪稱故宮招聘的最佳宣傳「玉其實就是一塊破石頭,它有什麼價值呀,但中國人能看出德行來…中國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人在世上走了一趟,都想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其實修文物的時候已經把自己融進去了……文物是為了傳播文化,不是為了保留一個物品,物品本身沒有什麼價值」泱泱大國
  • 建盞匠人修光明:君子文化和匠人精神相連,跨越古今,煥發生機
    修光明作為一位建盞匠人,他相信一生專注一件事,做到極致,才是一個手藝人最重要的堅守。而建盞用其豐厚的文化內涵,把君子文化和匠人精神緊密相連,以此跨越古今,煥發生機。建盞基本特徵是口大底小,從器型上主要分分為束口、敞口、撇口、斂口,建盞造型古樸,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
  • 極致美的追求 日本的匠人文化
    我們經常從日本影視作品中聽到類似這樣的臺詞:「我要做全日本最好吃的拉麵」、「我要治好全日本的跌打傷」、「和果子的製作需要傾盡全力、全神貫注哦」……我們驚訝於日本人對於各種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細節的執著追求,而這正是日本各行各業從業者的道和驕傲。
  • 日本的年糕,體現著一種匠人精神,傳承著一種傳統文化!
    看到一半才知道這是年糕日本街邊這種烤年糕跟韓國的年糕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呢,不過,零食君很想知道的是這種年糕是用什麼做的呢,小販在烤爐邊上面放了很多的年糕,還用竹籤插著這一串的年糕烤一會後就翻過來烤,小販在烤的時候還要時不時的在上面刷上香油朋友說這種烤年糕刷上香油後就更加好吃了
  • 《了不起的匠人》後再出發、發布《三日為期》等兩部曲,知了青年要做新媒體紀錄片領跑者?|專訪
    如何將高冷、學術的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仍是擺在從業者面前的難題。 2016年,知了青年聯合優酷出品的《匠人》第一季一經推出,就引起了觀眾的好評,豆瓣評分追平《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大作,狂攬7000餘萬播放量,在一眾紀錄片中尤為顯眼。今年四月上線的第二季節目,在播放量上繼續保持良好勢頭,豆瓣評分持平第一季。
  • 2019年超過20檔音樂類節目,你pick一個?
    據統計,今年各大衛視和視頻夏季的音樂節目就超過20檔,除了耳熟能詳的綜N代,還有超過半數新開啟的音樂節目。原創,是2019年音樂類型節目中被提到最多的元素。例如《我是唱作人》、《明日之子》等節目,有越來越多的節目為原創作品發聲。同樣,也有許多節目深耕「小眾」領域,作為原創節目的突破口。
  • 這檔節目做了16年900期,成功密碼是「文化傳承,表達創新」
    這種文化追求與衛視擔當值得我們尊重和致敬。尤其《走進大戲臺》,已開播長達16年之久,這對一檔戲曲節目來講著實不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田進曾這樣評價《走進大戲臺》:這是一檔具有歷史深度、文化厚度、時尚熱度、創新銳度的原創節目。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也贊其有「長度、溫度、氣度」。
  • 「恪守成規」與「匠人」精神
    除此之外,日本人的「匠人」精神也常為大家津津樂道。「匠人」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也是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的體現。這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品質。「匠人」精神是怎麼誕生的?  鄧芳在日本的最高學府東京大學教書將近十年,她接觸過各種各樣的學生。在她眼裡,日本人的確跟世人的刻板印象一樣,有著一種誠實、守規矩的特質。與中國人更重人情和關係不同,日本人在交往時更重視「不給人添麻煩」的底線。
  • 建盞的匠人精神是什麼?何為工匠精神?怎樣才能燒出有溫度的作品
    那什麼是「工匠精神」呢?其實是內容生產者對產品進行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總結幾個詞就是:從容獨立、踏實務實,摒棄浮躁、寧靜致遠,執著專一。建盞的匠人精神就是挖泥和練泥的過程,工匠必須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要有一種不怕做苦力的精神。從泥到盞,不是說說就能成功的,這個過程需要把握強度,不怕流汗是建盞工匠的基礎。
  • 秋山利輝:匠人精神是機器人永遠無法取代的
    發布會上,到場嘉賓從秋山先生其人其書出發,論及匠人精神在日本和中國社會中的體現,並將其放在中國哲學脈絡中進行闡釋。日本知名工匠秋山利輝的首部著作《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由活字文化引入大陸以來,已累計售出30餘萬冊。《匠人精神II——追求極致的日式工作法》是秋山先生最新著作,在《匠人精神》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延伸。
  • 匠人歸來?——師傅!受我一拜
    當淺閱讀成為主流的文化消費習慣,當媒體競相追逐碎片化的熱點內容,《了不起的匠人》卻堅守傳統文化的耕耘,在傳統文化與當代語境之間創造溝通節點。發布會現場,知了青年CEO李武望透露《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將通過「拜見師父大人」這一生動的命題,以小見大,尋找關於東方智慧的傳承,解讀東方倫理與哲學觀。
  • 《百鳥朝鳳》傳統文化的哀歌裡,我看到的是匠人的愚直堅持
    儘管屏幕上沒有出現焦三爺常說的那句「嗩吶離口,不離手」,但那句話,卻清晰的映現在我心裡。這應該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最好的寫照了。這場衝突之後,嗩吶的地位更是急轉直下,遊天鳴的師兄們因為越來越少的邀請和紅包,生活難以為繼,對遊天鳴的召集都以各種理由推脫。最後紛紛跑去西安打工了。
  • 北川有聲書 | 德川家康:更名改姓與匠人精神
    說實話,讀日本歷史,這點對於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中國人來講,實在是很難理解。乍一看去,感覺這日本人真的太能折騰了。其實,如果你真正了解日本的歷史和文化,這其中倒是蘊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為什麼匠人精神,只能夠在類似日本這樣的一個文化環境下誕生?」喜馬拉雅FM  |  北川有聲書更名改姓的家康與匠人精神可能我們中國人有點不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