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高道,也是一位集道學、武學和文學於一身的傳奇人物。
他創建了太極拳,是武當派內家拳的祖師,同時被尊為道教「隱仙派」的一代宗師。
張三丰主要活動於元明之際。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曾多次派人尋訪他,但都沒有找到。
而他的行蹤存亡,人們最後也不得而知,愈發增添了他的神秘色彩。
而對於張三丰的籍貫,則相對要明確得多。
儘管在這個問題上,也有多種說法,但大部分研究者都認為:張三丰是遼東懿州人(懿州大致在今遼寧阜新縣以及周圍的一些地區)。
對此,很多史籍中都有記載。如《明史·方技》卷二百九十九載: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事邊幅,又號張邋遢。」
不過,一般認為,遼東懿州是張三丰的故鄉,但張三丰的祖籍不在東北,而在數千裡外的江西龍虎山。
張三丰是龍虎山張天師的後代。
例如,明英宗在嘉封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的誥命裡說:「元朝名士,天師後昆,鶴骨珊珊,尤髯拂拂。出遼東而訪道,入終南而遇師。」
此即是說,張三丰乃張天師的後代,他出遼東尋仙訪道,在終南山得遇火龍真人,受傳道法。
明代高道、道教內丹東派創始人陸西星也在《淮海雜記》中記載:「三豐老仙,龍虎裔孫也。其祖裕賢公,學能兼佔象。移家與金之懿州,與子昌隱於民間。」
這不僅說張三丰是龍虎山張天師的後裔,還指出張三丰的祖父是裕賢公,父親是張昌,張家是在其祖父時遷到遼東懿州(當時屬金國)的。不過,並沒有說明他家為什麼要搬遷。
清代道人汪錫齡在《三豐先生本傳》中進一步點明:「父裕賢公,學精星算。南宋末,知天下王氣將從北起,遂攜本支眷屬,徙遼陽懿州。」
也就是說,張昌的父親、張三丰的祖父裕賢公,精通佔星術,在南宋末看出天下王氣將從北方興起,於是便舉家搬遷到了遼東懿州。
據汪錫齡說,張三丰的父親張昌曾參加元太宗的科舉取士,入選後因性素恬淡,不願做官,最後終老於林泉之下。
張三丰年僅14歲就考取了秀才,四年後應詔到元大都燕京,出任中山博陵縣令;但不到兩年,因其不羈,難以忍受官場約束,就回了懿州老家。直到32歲時離開懿州,雲遊天下。
然而,對於張三丰的祖父因佔算出天下王氣將起於北方,便舉家從江西搬到遼寧的說法,許多學者覺得不可思議。
畢竟,那是在南宋末年,兵荒馬亂,交通又不發達,僅僅為了替家族尋求風水寶地,便拖家帶口遷徙數千裡,理由似乎有點牽強。
對此,有研究者認為,張三丰家從江西龍虎山搬到遼東懿州,其實是經過了兩次遷徙——
第一次是被迫的。
1127年,龍虎山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逝世後,其子到京城赴任,恰逢「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二帝,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被金人劫擄到了北方。
這其中,就包括張繼先之子,也就是張三丰的祖上——張家正是由此來到了東北。
起初,張家可能是落腳在當時金國東部的政治、軍事中心——遼陽。
到了張三丰的祖父時,金國已經開始走向衰落,正面臨著蒙古和南宋的兩面夾攻,而東京遼陽無疑是被攻擊的重要目標;為了躲避戰禍,所以張家進行了第二次搬遷。
當然,這次搬遷很可能也跟張三丰的祖父精通星算,預知到天下王氣將從北起有關,於是他便帶領全家往北邊更靠近蒙古的地方搬遷,想讓子孫都沾一沾「王氣」,從而使他們這支張氏家族再次中興,走向昌盛。
經過這兩次搬遷,張家最終定居在了遼東懿州——張三丰便出生、成長在這裡。
-完-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古今神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