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2009年,演完《簡愛》第一輪最後一場的時候,袁泉曾淚如雨下,因為「短期之內再也找不到像簡愛這樣適合自己的角色了」。
當時她未曾想,在接下來的十年間,話劇《簡愛》幾乎每年復排,穿著灰色長裙的簡愛一次次闖進靜物畫般的舞臺,走在霧氣迷濛的桑菲爾德莊園,也走進無數觀眾的心田。
作為國家大劇院排演的第一部話劇,《簡愛》從2009年6月首演亮相至今,演出16輪,118場,場場一票難求。十年積累與沉澱,《簡愛》首演十周年紀念演出將於7月26日至8月3日亮相2019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季。
從文學經典到舞臺呈現
「有觀眾說,他能背誦《簡愛》這本小說,他帶著自己很具象的期待而來,看過話劇以後感到內心被呼應和滿足,重溫了感動。」導演王曉鷹講起選擇改編和排演《簡愛》的初心:
「這是夏洛蒂勃朗特同名經典小說在國內話劇舞臺的首版演繹。一部文學經典對話劇創作來說是種挑戰。不能去挑戰觀眾心中已經存在的『簡愛』形象,要用舞臺表演與觀眾呼應,讓熟悉作品的觀眾獲得更藝術直觀的滿足。」
小說《簡愛》在我國有著跨越年齡層的龐大讀者群,它是文學經典著作,它講述了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成功塑造了一個不拘泥於世俗、獨立自強的經典女性形象,其對於人格尊嚴平等幸福的追求,傳遞出經典性的價值觀和經典性的情感理解,使得它在170年後的今天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些年,我們是在努力還原、打造一個關於《簡愛》的舞臺經典。它一定是要立得住的,要像小說一樣經得起時光的打磨與市場的淘洗。」
話劇《簡愛》將原汁原味的詩意文字,融和進靈動的舞臺語彙,以「閃回」的舞臺調度和流暢的場景轉換,展現出簡愛的成長經歷及其與羅切斯特從相遇到相守的跌宕起伏,在整個面貌上努力契合小說本身的風採,在舞臺上「揮發」出這部百年經典的醇香。
▲王洛勇談經典文學著作《簡愛》
羅切斯特的扮演者王洛勇表示:
「我們會為一句臺詞,找出英文、法文、中文不同版本的小說,反覆研讀推敲。直到覺得吃透了小說裡的話,才能確定人物在舞臺上到底怎麼開口。」
十年常演常新,只會更精良
「袁泉的表演會讓人幾乎忘記了她是在演戲,在劇場有限的時空內,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眼前的這個女孩子,就是簡愛!」王曉鷹曾這樣感慨。而袁泉也在這個19世紀的英國女孩身上找到了某種歸屬感,「簡愛這個角色就是上天賜給我的禮物。」
提及這一伴隨自己多年的舞臺形象,袁泉感嘆,「第一次參與排練時我還是個女孩子,後來結婚,當了媽媽,簡愛一直陪伴著我,特別幸運。」袁泉已憑藉這一角色摘得國內戲劇最高榮譽「梅花獎」,卻在不斷的復排中追求更紮實的表演。為準備十周年紀念演出,袁泉一早就扎進劇組:
「每次對復排都滿心期待,收到復排的通知都很開心,因為回到《簡愛》就像回到了家,在排練場就會特別興奮。我們嘗試著讓角色的微妙之處更加細膩、從容,也很期待把自己的閱歷和對人物的新感觸帶給觀眾。」
「每次復排,想超越自己的願望都很強烈!」曾在百老匯日復一日將一個劇目連續上演千場的王洛勇,坦言自己在那樣的密度下曾對角色產生疲勞感,而《簡愛》的復排節奏,恰好讓自己對「羅切斯特」保持了新鮮感。「適時回爐,追求藝術的精準性,對細節進行不同方向的嘗試,像挖金礦一樣,過程很享受。」他發覺,這十年成長的不僅僅是劇是表演,「大劇院的舞臺監督有了詳盡的國際化備忘錄,大劇院的觀眾會對微小的表情和短小的臺詞產生專業的反應」。
「這些也都激勵我們,從來不會簡單重複。能堅持十年不斷上演的劇目不多,每次復排都是精雕細琢的新探索。」王曉鷹對這次演出充滿信心,「它將會是到目前為止最完備的一版。」
排練花絮
攝像:王婉
攝影:牛小北
編輯: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