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直擊|武漢患者哭著鞠躬感謝:徐亞楠、段廣娟、周曉宇……我...

2020-12-28 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3月1日訊(記者 陳洋洋 孫靚)「徐亞楠、段廣娟、周曉宇......你們是我這輩子遇到的最好的醫護人員!」近日,山東援助武漢醫療隊員、齊魯醫院泌尿外科護士徐亞楠傳回一段視頻,武漢一位患者哭著鞠躬感謝醫護人員,激動地說將永遠記得他們的名字。

2月28上午11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十八病區6床呼叫鈴響了。

正在值班的山東醫療隊員徐亞楠以為患者的液體滴完了,趕緊端著治療盤來到了6床鄭先生的床邊。

「護士您好,您能幫我拍段視頻嗎?我想謝謝所有醫護人員。」原來,這位患者想讓徐亞楠幫他拍一段視頻,並委託她轉發給齊魯醫療隊的每一位隊員。看到患者心情急切,許亞楠答應了他。

「我想謝謝你們!你們千裡迢迢來救治我們,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一打開視頻,鄭先生聲音有些哽咽。

他回憶,他入院前已發病12天了,整個人陷入絕望。齊魯醫院的醫療隊來了之後,他被收治入院。如今,他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轉,心中非常感激。

「徐亞楠、段廣娟、周曉宇、汪振軍、田慧、麻亮......雖然隔著防護服看不清你們長什麼樣子,但你們的名字我都記在心裡,我永遠記得你們明亮的眼睛。」說著,鄭先生和旁邊的病友一起哽咽著向醫護人員深深鞠躬。

「你們是我這輩子遇到的最好的醫護人員!」他說,當時入院時,他情緒波動比較大,因為他有個兒子馬上要結婚了,但由於客觀條件原因,他們被迫分別入住了兩個醫院。他曾哭著對醫護人員說他是家裡的頂梁柱,不能在這個時候就這樣離開家人。是齊魯醫院的醫護人員一次次開導,讓他心情逐漸平靜下來,重新有了希望和勇氣。

「你們送來很多山東水果,我以前不愛吃蘋果,但你們山東的蘋果水分足、又大又甜,我現在特別愛吃!」他說,醫護人員還經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給患者,在生活上給了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

感謝之餘,他希望所有的醫務人員不要被感染。他說,正如醫療隊員講的「患者一個也不能少」一樣,他也希望每一位醫護人員一個不少,一個不病的健健康康安全回家!

「如果哪天你們來武漢,一定告訴我,我帶你們遊覽武漢各個景點!」鄭先生說,出院後,他最想做的事就是給山東醫療隊送錦旗,希望早點出院實現這個心願。

相關焦點

  • 醫患互相鞠躬致謝 感人一幕在武漢重現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戰疫」的特殊時期,一張隔離病房裡醫患相互鞠躬的照片在朋友圈不脛而走,瞬間淚目!2月23日下午,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整建制接管的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腫瘤中心Z6重症病區。武漢的一對夫妻李先生和蔣女士治癒出院,夫妻雙雙把家還。
  • 「得知我是山東聊城人,患者哭著說感謝」
    2月9日,聊城市東昌府人民醫院護士杜光耀和姚飛背上行囊,踏上支援武漢的徵程。經過將近一周的等待,2月15日上午10點,杜光耀正式入艙為患者服務。  在給患者們發放口服藥的時候,有很多志願者來找我,他們本身也是病人,但是還是想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中有一位志願者,在我們去的時候就主動來介紹自己,告訴我們,他對這裡非常熟悉,有什麼事情就找他,他對我說:「你們太辛苦,我想替你們分擔。」
  • 山西2例肺炎患者在汾陽醫院治癒出院 鞠躬致謝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離別之際,患者鞠躬致謝。離別之際,患者鞠躬致謝。&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患者向醫護人員致謝。
  • 寒冬裡,這個日本女孩拼命鞠躬為武漢募捐!
    獨家專訪拼命鞠躬為武漢募捐的日本女孩:疫情過後想去那裡看櫻花。
  • 直擊隔離病房丨天目新聞紀實片《王叔在武漢:與抗疫戰士同行》在...
    為了更好地展示廣大醫務人員勇於擔當、不辱使命、敢打必勝的使命擔當,以及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鐵肩擔道義的職業信仰,天目新聞與紅旗出版社聯合出品了新聞紀錄片《直擊隔離病房——王叔在武漢:與抗疫戰士同行》。紀錄片已於3月4日在咪咕視頻APP、今日頭條、騰訊視頻上線。
  • 走進武漢|聽武漢同濟醫院患者心聲
    這130人,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增援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派遣的第三支醫療隊伍,也是湘雅二醫院歷史上應對國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次性派出的規模最大的醫療隊。醫療隊抵達武漢後在同濟醫院中法院區開展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工作。3月24日下午,紅網時刻記者跟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護理教研室副主任鄧露來到了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接管的B8西區。
  • 感謝有你!4名新冠肺炎治癒者從武漢來青島當面感謝白衣天使
    從江城到島城,六面錦旗跨越1300公裡從武漢抵達青島市市立醫院。9月21日,來自武漢的4名曾經感染新冠肺炎的病友代表,千裡迢迢來到青島市市立醫院,將錦旗送到青島市第五批援鄂醫療隊二隊領隊、青島市市立醫院副院長李永春的手上。
  • 武漢患者記下醫護人員名字 康復後要來到青島感謝恩人
    半島記者 劉鑫 王洪智 通訊員莊笑琳為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膠州中心醫院的一支醫療隊伍不懼危險,逆行進入武漢支援。連日來,對於醫療隊伍的信息,青島的父老鄉親很是關注和關心,而醫療隊員除了感受到來自家鄉的溫暖力量,也一直被武漢前線甚至病房裡的人感動著。
  • 武漢人口述「我的2020」!有人看著看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就笑了
    有人看著看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就笑了) 20位親歷者口述我的2020
  • 「戰友變患者」的武漢醫生:我們怕了退了,武漢怎麼辦?
    他們所在的醫院是距離華南海鮮市場最近的醫院,也是最早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醫院之一。 在1月22日,醫院被徵用為第二批定點醫院後,蔡毅和被感染的護士便主動報名,要求支援前線。 護士的感染讓蔡毅難過。但戰鬥還在繼續,「我們怕了、退了,武漢怎麼辦?」
  • 武漢醫生年夜飯上熱搜,第一個就看哭了
    中南醫院醫護人員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小風 山西太原年夜飯是自己煮的,挺好的,想到奮戰在前線的那些人,他們或許都吃不上年夜飯,很想幫助他們,但自知自己能力的弱小,既然這樣,我就老老實實的待在住的地方,不給武漢添麻煩~
  • 韓紅髮文感謝30多名明星志願者,透露千璽曾要求前往武漢
    3月20日,韓紅慈善基金會「馳援武漢」項目物資捐贈收尾,韓紅在社交平臺發文,感謝參與捐款和救助的「明星志願者團隊」:「我的同行朋友戰友們!在這段悲傷而艱難的日子裡,謝謝你們,你們是我的安慰,我的力量!」
  • 解封第一天,武漢又哭了
    武漢的朋友圈裡,充斥著恐慌、焦慮、心碎......很多人都在為這座城市哭泣。直到昨天,武漢解封。地圖由原來的一片紅色變為一片綠色。很多地方風險都在變低。人們也在哭。不同的是,這一次更多的是開心。老爺爺當著鏡頭連番感謝,希望劉凱醫生到武漢能去他家做客。昨日重病纏身,今日琴聲悠悠。你看,所有美好不正在路上嗎?08曾經,疫情爆發,鍾南山逆行武漢。記憶中的他總是淚眼婆娑。為武漢哭,為醫護人員哭。
  • 王永利:總臺《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直擊一線抗疫情真實「武漢...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全體國人的心,作為疫情中心的武漢,更是成了關注的焦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 2月3日起全天滾動播出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為觀眾呈現危難中的守護相望,真實的「武漢時刻」。
  • 廈門護士在武漢方艙醫院和患者跳起《火紅的薩日朗》!網友...
    就在昨天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有些熱鬧醫護人員和患者一起隨著音樂《火紅的薩日朗》跳起了歡快的舞蹈來自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護士謝昭端就在其中!為了跳這支舞她還利用休息時間在酒店房間練了幾遍她說:「照片和視頻都是院內患者們拍下的,有位大叔特地跟我說,要讓家人看看照片記得我們,特別感謝我們千裡迢迢來幫他們。」
  • 早安武漢丨昨天武漢171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還有這些好消息
    11日,武漢市共有171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首批34位方艙醫院患者「出艙」11日,武漢首批34位新冠肺炎患者從江漢、武昌方艙醫院順利出院。「患者康復『出艙』,對其他人是一個巨大鼓舞。更多患者也能理解政府啟用方艙醫院的意圖,更能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武昌方艙醫院院長萬軍說,「很快,還會有好消息。」目前,武漢已建設14家方艙醫院,其中武昌方艙醫院、江漢方艙醫院、東西湖方艙醫院、洪山區職高方艙醫院均已啟動收治病人。11日下午2點,漢陽方艙醫院也正式啟用。
  • 我曾在武漢亮過丨李婕:來年武漢櫻花樹下見
    聽說武漢大學的櫻花開了,想必也是非常的熱烈和浪漫吧,可惜卻無緣欣賞到。馳援江漢方艙醫院抗疫,我沒能登上「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觀看「天下絕景」,沒能去到「萬裡長江第一橋」的武漢長江大橋一睹它的壯麗,也沒能看到武漢的熱鬧繁華,但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了武漢人民的熱情和勇敢。
  • 武漢迎來首批返校大學生,想哭……
    近日,武漢迎來首批返校大學生。剛剛,#武大女生回武漢看到人山人海想哭#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引發關注熱議。據長江日報報導,闊別校園近8個月後,武漢大學近萬名本科生已陸續返校。經管學院大二學生黃敏潔表示:回武漢一下車,經過地鐵站,看到人山人海充滿生機,想到疫情期間沉寂的武漢,特別感動。回學校最想做的是擁抱每一位同學和老師。
  • 武漢:我回來了
    △ 點擊觀看視頻 △ 感謝你的堅持,我們掙脫黑暗,守護新生在武漢紅會醫院ICU病房裡,80歲的阿婆躺在病床上。田定遠撥通了阿婆孩子的電話,他把電話放在阿婆的耳邊,讓家人跟她說說話,讓她知道家人非常地關心她。阿婆的床邊,擺著一隻橡膠手套,吹成了氣球的模樣,上面寫著「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