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地域和文化,AI識別出全人類共同的16種面部表情

2020-12-24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學術頭條

儘管人與人之間常有極大的差異,但我們存在的許多要素幾乎是每個人都共有的。我們都在冷天發抖,在熱天出汗,在睡覺時做夢。一項新的研究在這個清單上又增加了我們存在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我們的面部表情。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谷歌的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和 YouTube 視頻,對常見的面部表情和引發表情的情境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無論是在巴西的生日派對上,還是在肯亞的葬禮上,還是在中國公園裡的廣場舞中,人類在類似的社會環境中都會使用相同的面部表情,比如微笑、皺眉、苦臉。

也就是說,人類豐富的面部表情可以超越地域和文化。

這項研究發表在 12 月 16 日的《自然》雜誌上,證實了人類情感表達跨越地域和文化邊界的普遍性。

「這項研究表明,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們在面對生活中最有意義的情境時,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多麼地相似。」 該研究論文的作者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 Dacher Keltner 說。

人類情感表達究竟是否普遍?

情緒產生於我們對所遇到的挑戰和機遇的反應,並與主觀體驗、生理和表達方式有關,這些方式被認為能夠對特定的社會環境做出適應性反應。

典型的人類面部有 43 塊不同的肌肉,這些肌肉可以被激活在眼睛、鼻子、嘴巴、下巴、下巴和眉毛周圍,從而做出數千種不同的表情。

從生命的第一刻起,情感就被認為可以塑造人際關係,引導判斷、決策和記憶,並有助於我們的健康和幸福。這些廣泛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情緒產生於特定的環境中,並在不同文化行為模式中表現出來。

來源:bardotbrush.com

關於人類情感表達是普遍的還是文化定義的爭論有很長的歷史。甚至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也在這個問題上發表了看法,支持辯論雙方的研究也不斷發表。

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瑪雅人藝術品的面部表情是普遍表情的證據。但幾年前的一項大型研究讓測試對象嘗試猜測電腦處理過的面部表情,結果發現,解讀會隨著測試對象的文化背景而改變。

因為各種研究方法對參與者的語言、規範和價值觀都很局限,所以不一致的研究結果支持了關於情緒普遍性的不同觀點。

為了進一步探究這個問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谷歌的研究人員使用被稱為 「深度神經網絡」 的機器學習技術,分析了上傳到 YouTube 上的約 600 萬個視頻片段中的面部表情,這些視頻來自北美、中美、南美、非洲、歐洲、中東和亞洲的 144 個國家。

在線地圖顯示了與 16 種情緒相關的各種面部表情

研究人員還創建了一個在線互動地圖,展示了該算法如何跟蹤與 16 種情緒相關的面部表情變化。

70% 的表情跨文化共享

「這是第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面部表情的全球分析,它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的普遍情感表達比許多科學家先前認為的更加豐富和複雜。」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在谷歌幫助開發了深度神經網絡算法並領導了這項研究 Alan Cowen 說。

首先,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算法記錄了全球 600 萬個事件和互動視頻片段中的面部表情,這些視頻片段包括看煙花、高興地跳舞或安慰哭泣的孩子。

他們使用該算法追蹤了人們通常與娛樂、憤怒、敬畏、專注、困惑、蔑視、滿足、欲望、失望、懷疑、得意、興趣、痛苦、悲傷、驚訝和勝利相關的 16 種面部表情。

來源:Andrea Piacquadio/Pexels

接下來,他們將面部表情與不同世界地區的背景和場景聯繫起來,發現跨越地理和文化邊界的人們在不同社會背景下使用面部表情的方式具有顯著的相似性。

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深處世界各地,人們都是一樣的,所有 16 種面部表情都出現在類似的情境中。每個人都傾向於以類似的方式歡呼、哭泣、集中注意力和慶祝。沒有一群人會因受驚而微笑、聳肩或因高興而皺眉。

研究結果表明,我們用來表達情緒反應的 70% 的表情是跨文化共享的。

Cowen 說:「我們發現,在世界各地類似的社會情境中,面部行為的豐富細微差別 —— 包括與敬畏、痛苦、勝利和其他 13 種情感相關的微妙表情 —— 也會用到。」

例如,世界各地的人們在觀看煙花表演時往往懷著敬畏的目光,在婚禮上表現出滿足,在表演武術時表現出全神貫注,在抗議時表現出懷疑,在舉重時表現出痛苦,在搖滾音樂會和競技體育賽事中表現出勝利。

來源:Alan Cowen

「這支持了達爾文的理論,即在臉上表達情感是人類的普遍現象,」Keltner 說。「通過肢體表達我們的情感可能會定義我們作為一個物種是誰,提高我們的溝通和合作技能,確保我們的生存。」

不過,雖然這項研究的結果雖然堅定地站在普遍主義者一邊,但很難成為這個話題的最後定論。

當然,這項研究結果更可能有助於幫助那些看不懂面部表情的人,比如自閉症患者,識別他人的個人情緒狀態。毫無疑問,這個龐大的面部表情資料庫將在這些研究中發揮作用。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識別人類16種表情,人與人的不同和相通
    人工智慧識別人類16種表情,人與人的不同和相通 2020-12-23 1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使用Fast.ai和OpenCV進行視頻面部表情和意識檢測
    從實時視頻或視頻文件中檢測面部表情和意識。背後的靈感是什麼?通過網絡攝像頭看著我,但被深度學習所取代實時視頻分類器演示介紹本教程的目標?使用fast.ai庫訓練面部表情分類模型,從您的網絡攝像頭或視頻文件中讀取面部表情,最後添加面部標記以跟蹤您的眼睛以確定意識!在進行該項目時,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弄清楚如何使用經過訓練的分類器,使其能夠有效地用於實時視頻和視頻文件。第一步是用卷積神經網絡訓練圖像分類模型。
  • 全球表情包出爐!科學家帶來最常見的16種面部表情
    人類表達心情最直接方式就是面部表情,那麼面對全球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人,面部表情會一樣嗎?答案是肯定的。據外媒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即使在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下,人類在相似社會環境下表達情感的面部表情幾乎是相同的。
  • 戴口罩也能識別面部表情?康奈爾研發耳機表情識別系統
    通常,面部識別技術基於攝像頭和計算機視覺算法,為了提升面部識別準確性,可能還會採用3D攝像頭或是多顆攝像頭陣列。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攝像頭方案需要檢測到完整的面部五官,在公共場合你也不得不摘掉口罩才能人臉識別,尤其是要用面部識別解鎖手機會比較麻煩。而在VR中,實時面部表情追蹤也會需要多顆攝像頭,缺點是硬體成本高、體積大。
  • 全世界有16種面部表情出現在相似背景中
    全世界有16種面部表情出現在相似背景中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25:24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lan S. Cowen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AI知道你今天不開心了
    也就是說, 人類豐富的面部表情可以超越地域和文化。這項研究發表在 12 月 16 日的《自然》雜誌上,證實了人類情感表達跨越地域和文化邊界的普遍性。「這項研究表明,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們在面對生活中最有意義的情境時,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多麼地相似。」
  • 這個AI耳機靠面部肌肉輪廓定位表情,準確...
    但是C-Face採用的並不是語音識別技術,用戶只需要動動嘴唇,無需發出聲音,系統就能夠自動識別。看到這裡,細心的網友可能已經發現,無論情緒識別和語音喚醒功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人臉面部肌肉的移動。事實上,C-Face正是通過跟蹤面部肌肉的「人臉識別」技術來識別情緒或無聲語音命令的。
  • 知人知面不知心:為什麼面部表情不能真實反映情緒?
    人類表達情緒的表情似乎雖不完全相同,卻也還算整齊劃一。這不,許多AI也開始學習如何通過面部表情判斷對象的情緒。通過「觀看」一張張面部表情的照片,配上情緒的標籤,AI就可以相當準確地預測出一張從未出現在訓練數據中的人臉的情緒。然後,再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通過面部表情識別情緒,這件事本身靠不靠譜呢?
  • 面部表情啥含義?不同人眼中也許不一樣 PNAS 論文推薦
    但是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有些面部表情似乎並沒有普適性。事實上,包括恐懼在內的西方世界公認的幾種表情,在巴布亞紐幾內亞一個與世隔絕的土著民族裡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這一發現對已被廣泛接受的情緒普遍性理論提出質疑,也對新興的人工智慧情緒識別技術帶來挑戰。 人類是否體驗同一系列基本情緒?如果是,他們表達這些情緒的方式相同嗎?
  • 人民日報和音:攜手守護全人類共同價值
    新時代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守護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道義自覺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各國人民守望相助,展現出人類在重大災難面前的勇氣、決心、關愛,照亮了至暗時刻。這也充分證明,隨著人類心靈距離不斷被拉近,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價值目標的渴望與追求更具共通性。 攜手守護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20世紀上半葉,兩次世界大戰導致生靈塗炭,人類文明遭受巨大浩劫。
  • 「人臉識別」耳機實現!靠追蹤肌肉識別表情
    「在以前的旨在識別面部表情的可穿戴技術中,大多數解決方案都需要在面部上安裝傳感器,但即使用了如此多的傳感器,不少系統最終也只能識別有限的一組離散面部表情。」在使用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模型重建圖像後,卷積神經網絡能夠分析 2D 圖像,將面部特徵轉換為 42 個面部特徵點,這些特徵點分別代表了使用者的嘴巴、眼睛和眉毛的位置和形狀。
  • VR社交遊戲平臺Roblox收購Loom.ai IPO或延期至明年
    據了解,Loom.ai是一家專攻3D虛擬化身平臺的公司,用戶可以通過上傳自拍或其他照片的方式,讓平臺系統自動創建3D動畫版的虛擬化身,而且該化身可以自行活動,並作出簡單的面部表情。作為Loom.ai的聯合創始人,Mahesh Ramasubramanian和Kiran Bhat均在動畫影視業鼎鼎大名。
  • 「AI 大毒瘤」Deepfake 識別賽排名出爐!3.5 萬種算法準確率最高...
    從技術角度來看,Deepfake 是種深度自動編解碼器模型(Autoencoder-Decoder),通過用源人物和目標人物的至少幾百張照片,訓練模型分別識別、還原兩人面部的能力,最後用源人物的照片搭配目標人物的解碼器,從而完成轉換。
  • 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詩人不能在嚴峻...
    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生活在這個地球不同地域的人們都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巨大的變化。在吉狄馬加看來,「這種變化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並不亞於上一個世紀至今所爆發過的兩次世界大戰,這場疫情所帶來的國家間的關係、地緣政治的關係、不同族群的關係、不同價值體系的關係、不同經濟體的關係,實際上都已經被深刻的重塑。而詩人不能在此嚴峻的時刻缺席!」
  • 面部表情能夠看出一個人在撒謊?
    個人微信歡迎加好友:jackyweng225據英國《衛報》報導,瞬間的面部表情變化確實能透露出一個人是否在說謊嗎?在接下來的40年裡,艾克曼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精神病學系成功證實了由查爾斯·達爾文提出的主張:人類表達憤怒、厭惡、滿足、恐懼、驚訝、快樂和悲傷的表情是與生俱來的,是跨文化,跨領域,全球皆準的。從美國到日本,從巴西到巴布亞紐幾內亞,無論哪種語言與文化,這7種基本情緒引發的面部肌肉變化大致都是一樣的。而且,情緒的表達是下意識的,基本上難以抑制或隱瞞。當然,我們也可以試一試。
  • Affectiva為遊戲加入面部情緒識別
    「如果我們可以玩上一款讀取面部情緒並實時做出反應的遊戲會怎麼樣?」他們在官網寫出了這樣的標題。 據報導,他們首款應用這項面部情緒識別的遊戲是一款名為「Nevermind」的心理驚悚遊戲,當這項技術讀取到玩家面部表情,分析出焦慮和受驚的情緒後,遊戲將會實時變得更加驚悚困難。就是要帶給你們一種絕望的體驗。
  • 湯顯祖和莎士比亞 ——16世紀戲劇雙星的文化際遇
    16世紀中西戲劇都有一個強勁突破,一個象徵性符號是它們代表性劇作家的謝幕年份相同:湯顯祖、莎士比亞甚至塞萬提斯都是1616年,當然塞萬提斯不以戲劇而以小說著稱。中西戲劇16世紀的突破形式、方向和內涵有著很大的不同,後世更是遇到了完全不同的歷史遭際,因而造成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文化命運的極大差異。四百年後的今天,中西攜手紀念這兩位文化偉人、16世紀的戲劇雙星,頗有耐人尋味的文化意味。
  • 湯顯祖和莎士比亞——16世紀戲劇雙星的文化際遇
    中西戲劇16世紀的突破形式、方向和內涵有著很大的不同,後世更是遇到了完全不同的歷史遭際,因而造成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文化命運的極大差異。400年後的今天,中西攜手紀念這兩位文化偉人、16世紀的戲劇雙星,頗有耐人尋味的文化意味。
  • 創建三維頭像只需一張自拍,AI 技術即將開啟 3D 社交時代?
    沒錯,他們是安吉麗娜·朱莉、馬斯克和威爾·史密斯。朱莉的性感厚唇很傳神嘛,不過那髮型是怎麼回事?開發人員們,拜託,憋偷懶,給 Loom.ai 加幾款髮型成麼?識別不了披肩長發。你讓廣大自拍女神怎麼辦?忽略頭髮的問題,我們來看看眼部細節:
  • 零起步,數據科學家手把手教你coding表情識別(內附代碼)
    表情識別vs人臉識別面部表情識別技術源於1971年心理學家Ekman和Friesen的一項研究,他們提出人類主要有六種基本情感,每種情感以唯一的表情來反映當時的心理活動要用深度學習來做表情識別,第一步自然是選用一個數據豐富的表情庫,目前比較常用的表情庫主要有FER2013人臉數據集、日本ATR技術研究所建立的JAFFE日本女性表情資料庫以及美國CMU機器人研究所和心理學系共同建立的CKACFEID人臉表情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