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一樣的表情,在生活不同的文化中的人們的嚴重,可能代表著不同的情緒。而這將為情緒智能識別帶來挑戰。
你覺得小女孩是在恐懼?還是憤怒?
來源 sciencemag.org
翻譯 董堃
審校 金莊維
當你微笑時,似乎整個世界都在與你一起微笑。但是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有些面部表情似乎並沒有普適性。事實上,包括恐懼在內的西方世界公認的幾種表情,在巴布亞紐幾內亞一個與世隔絕的土著民族裡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這一發現對已被廣泛接受的情緒普遍性理論提出質疑,也對新興的人工智慧情緒識別技術帶來挑戰。
人類是否體驗同一系列基本情緒?如果是,他們表達這些情緒的方式相同嗎?科學家們對此已經思考了一個多世紀。19世紀70年代,達爾文在《人與動物的情緒表達》一書中主要探討了這個問題。到了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 PaulEkman 提出了一套廣為接受的實驗方法:他將帶有不同面部表情的西方人照片展示給遠居世外的土著,然後問他們照片中的人表達了怎樣的情緒。 Ekman 的早期研究看起來很有說服力,從憤怒、快樂、悲傷到驚訝,面部表情似乎是生物上關於情緒的本能反應,全世界都能夠理解。
這個結論毫無爭議地存在了50年,至今仍是很多心理學和考古學課本上的重要理論。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科學家們開始質疑早期研究的方法和假設。
心理學家 Carlos Crivelli 就是其中一員。早在2011年他就和馬德裡自治大學的心理學家 José-Miguel Fernández-Dols 進行合作,他們提出一套方案來調查 Ekman 最初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研究。Crivelli 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人類學家 Sergio Jarillo 一起來到位於巴布亞紐幾內亞東海岸的特洛布裡恩群島。將近60000名土著生活在那裡,他們因為歷史原因與世隔絕。為了進行深入研究, Crivelli 和 Jarillo 努力融入到當地文化中:他們住在當地人家中,取了當地人的名字,還花上好幾個月學習當地的語言。
經過這些充足的準備,研究人員進行實驗時不再需要翻譯和嚮導。他們向72個9~15歲的孩子展示了一些面部照片,這些照片來自心理學研究的資源庫。他們讓其中一部分孩子將這些面孔與下面六種情緒配對:開心、悲傷、憤怒、恐懼、噁心和渴望。
Crivelli 發現他們總能將微笑和開心對應起來。然而,其他組合的結果卻五花八門。例如,孩子們不能在一張悶悶不樂的面孔上達成一致。皺鼻子、噘嘴的含義也是眾說紛紜。不過還有一種表情他們基本能夠達成一致——一張瞳孔放大,張著嘴倒吸氣的面孔。在西方文化中,這總是代表恐懼和屈服,而這些孩子認為,這種表情是「憤怒」。
Crivelli 向另一些孩子展示了同樣的照片,只不過他將問題嵌入在場景中,比如「哪些人想要打架?」令人驚訝的是,孩子們同樣將倒吸氣的面孔和威脅行為聯繫在一起。Crivelli說:「這強烈暗示了那樣的面部表情帶有文化特異性。」
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波士頓學院心理學家 James Russell 解釋道,這並不是說情緒不能夠引起自然的生理反應,而是暗示了不同文化對於表情的解讀並不相同。就拿倒吸氣的面孔來說,這種表情很有可能是對緊急或是痛苦的情況的自然反應。只不過西方文化將這種表情和感到恐懼聯繫在一起,而特洛布裡恩人可能將它和建立恐懼聯繫在一起。Crivelli 同意這種觀點並指出紐西蘭的毛利人的宗教舞蹈中也有類似的特點。
Russell 基於自己的研究提出了「最小普遍性」的觀點。這個觀點指出,面部肌肉運動的幾種方式產生了表情的基本模式,不同的文化從中獲得相應的含義。若真如此,面部表情的文化多樣性將對情緒識別軟體這樣的新興技術帶來挑戰。
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心理學家 Disa Sauter 在郵件中寫道:「這項新研究對傳統的普遍性觀點構成了挑戰。檢測'恐懼』和憤怒/威脅的相關性在面部表情的產生中是否成立十分關鍵,因為普遍性觀點主要關注表情的產生而不是感知」。她建議研究人員在成人身上重複這個實驗,並且讓他們做出恐懼或者憤怒的表情,而不只是判斷照片中的情緒。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社會心理學家 Alan Fridlund 充分肯定了研究人員的努力和研究結果。
但是他說看照片的方法可能不是分析人們對面部表情的感知的最佳方式。畢竟,在生活中人們可以通過具體情境進行判斷。另外他指出,「開心」是實驗中給出的唯一一種積極情緒,這可能使結果具有片面性。如果加上「好笑」和「滿意」,那麼孩子們對於微笑的判斷可能也不一致。
儘管 Fridlund 對研究的結論基本支持,但是他認為 Ekman 的經典理論並不會因此受到衝擊。Ekman 學派興起於二戰之後,當時人們正在尋求捍衛共同人性的觀念,情緒普遍性理論因此深得人心。 Fridlund 表示,人們堅持普遍性或者文化多樣性都有更深層次的理由。
原文連結: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6/10/facial-expressions-including-fear-may-not-be-universal-we-thought
論文基本信息
【題目】The fear gasping face as a threat displayin a Melanesian society
【作者】Carlos Crivelli et. al.
【期刊】PNAS
【日期】 2016.9.16
【DOI】10.1126/science.aal0271
【摘要】Humans interpretothers』 facial behavior, such as frowns and smiles, and guide their behavioraccordingly, but whether such interpretations are pancultural or culturallyspecific is unknown. In a society with a great degree of cultural and visualisolation from the West—Trobrianders of Papua New Guinea—adolescentsinterpreted a gasping face (seen by Western samples as conveying fear andsubmission) as conveying anger and threat. This finding is important not onlyin supporting behavioral ecology and the ethological approach to facialbehavior, as well as challenging psychology’s approach of allegedly pancultural「basic emotions,」 but also in applications such a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sand border security.
【連結】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6/10/12/1611622113
閱讀更多
內容合作請聯繫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這裡是「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服務科研人的微信號「科研圈」。我們:
· 關注科學進展與科研生態
· 推薦重要前沿研究
· 發布科研招聘
· 推送學術講座與會議預告。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