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音樂野心顯露 小眾文化走上商業化之路

2020-12-23 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唐金燕 張靖超 北京報導

嗶哩嗶哩彈幕網(NASDAQ:BILI,以下簡稱「B站」)與騰訊的關係正日益緊密。

2020年1月2日,B站與QQ音樂聯合宣布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全面開放音樂人的認證及入駐,並給予雙平臺的資源扶持;2020年2月13日,騰訊又增持B站股權至13.5%,成為B站的第二大股東。

B站音樂區逐漸暴露在大眾面前。在音樂區擁有千名粉絲的up主若溪(化名)看來,目前B站最火的是「生活區」,而音樂區相對呈現「涼涼」的局面。不過,B站「音樂區」復興的口號也在近年來逐漸打響:從2018年的」bilibili音樂正版專輯計劃」到2019年11月推出「音樂星計劃」招募音樂人,2019年的跨年晚會則直接火出了圈。

作為在年輕一代中受歡迎的視頻網站,B站意圖「去二次元化」。B站公關人員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B站最大的分區是生活區,定位是年輕人的文化社區,而不僅僅是二次元文化。

不過,B站的一些分區仍然保留著「次元文化」的特色,近年來商業化不斷滲透其中。音樂區便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不想免費了」

當記者提到B站音樂區,許多B站用戶則表現得有些茫然,他們更經常使用網易雲或者QQ音樂聽歌。2019年9月,一名B站用戶在知乎提問:bilibili音樂區為什麼沒落了?以前的音樂區投稿輕鬆破百萬能上全站排行,現在幾乎沒有這種情況。

「雖然我感覺音樂區在涼,但是我這邊體驗的staff(工作成員)價格在漲,也挺神奇的,那說明確實是有錢可賺。」若溪對記者說道。

很少有普通觀眾關注到,在B站的音樂區,一個高質量的作品往往是由多人合作完成,並且需要經費的支撐。在B站完成一部作品,僅音樂部分就包括作曲、編曲、混音、VOCALOID調教等部分的分工合作,同時對於視頻畫面(被稱為「PV」)也有一定的要求。

作為一名國風原創作曲編曲及翻唱up主,若溪從高中時就開始嘗試創作,並把作品發表在B站上,現已積累了6000多名粉絲。開始時,作為愛好者,若溪會經常無償參與一些創作活動,「純粹用愛發電「,但到現在,她已對外表示不接免費的活兒。

這樣的變化與B站音樂區近年快速發展有關。

魏源(化名)是一名資深的B站音樂區up主,早在2011年就在B站音樂區投稿,是音樂區比較知名的「大佬」,在現實生活中則是一名音樂製作人。他和他的朋友經常會在音樂區看作品,找一些有實力的up主,並把他們拉入專輯合作計劃中,因此對於音樂區up主的情況了解頗深。魏源表示,早期音樂區很少有付費的情況,但到2015年、2016年前後開始有付費出現,現在也可能變成了一個行規。

在B站發布一個帶PV的音樂作品需要多少錢?魏源告訴記者,作為一個音樂人,如果要發布作品,沒有名氣的畫師和PV師可能不用花太多錢,需要幾百到1000元,而有名氣的畫師,其一張畫可達到3000到5000元。記者注意到,作曲編曲也是幾百到1000元不等,再有名氣還會往上提升。

魏源認為,近年來民眾版權意識增強,以及B站推出的「激勵計劃」,讓up主能夠通過上傳作品獲得一些收益,帶來了一些商業化的苗頭。

若溪則更為直白地對記者表示,自己作曲、編曲給歌手,歌手獲得了粉絲,編曲作曲卻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延續的。

誰來出這個錢?「策劃「往往是一個團隊的組織者,也是花錢的人。「(策劃)要麼喜歡一個作品,要麼給自己加碼,拓展人脈,純商業出發的比較少,因為大部分水準沒有達到商業級別。一般都是給自己增加人氣後找辦法變現。」若溪說道。

B站官方也在籤約音樂區up主,並且幫助這些up主從線上走向線下,具體而言,B站成立上海超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超電文化」)負責籤約up主的經紀事務,如B站音樂區up主易言以超電文化練習生身份參加了選秀節目《創造營2019》。

魏源告訴記者,對於籤約的up主,首先會要求對方有一定的粉絲基礎,並且有產出作品的能力。「B站推廣籤約的音樂區up主,下的力度還是挺大的,方式挺多的,比如現在有很多的活動,包括BML(由B站創造的大型同好線下聚會品牌)、年度百大up主線下頒獎禮、跨年晚會等幾個線下大型活動的出口。B站在這些大型活動中所選擇的音樂類節目,包括舞蹈的配樂,可能都是會優先選擇他籤約的這些人去幫他進行創作。」魏源說道。

「如果全站都擁護的話,其實音樂還是挺容易出圈的。」另一名B站音樂區愛好者維度(化名)對此評價道。很多歌曲的火出圈,除了本身質量較好之外,全站各分區也會自發或者在官方推動下,推出一些同人作品、剪輯、鬼畜等,這些能夠帶來協同效應,增加歌曲熱度。

魏源認為,B站音樂區的運營是「哪個火就推哪個」,從公司角度能夠理解這種做法,但對於音樂審美培養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此外,頭部up主能夠越來越強,而腰部和尾部的up主難以出頭。

up主也會通過販賣專輯、周邊甚至在線下演出來變現,以音樂人作為人生職業規劃的up主們更加積極參與到商業化與現實生活中。不過,在B站音樂區,仍然能夠看到次文化留下的影子。

小眾文化底色突出

「目前我們最大的分區是生活區,甚至非二次元分區的內容增速比二次元更快。」B站公關人員對記者說道,B站希望能夠成為的是」年輕人的文化社區」。

維度對於B站目前的「泛娛樂化」體會較為深刻。官方開始越來越多地引入主流音樂人,並且在音樂區頁面進行宣傳;一些音樂up主會籤約B站,雙方約定需定期投稿。因《普通disco》而出圈的up主ilem在2019年2月發布的個人專輯《2﹕3》,便是由B站出品,購買渠道也是B站。

「引入主流音樂人是降維打擊。」若溪對記者說道。她認為,主流音樂人的音樂製作水準實際上比B站上很多「音樂愛好者」要厲害很多。

不過,仔細觀察音樂區,雖然官方在頁面推廣自帶流量的主流音樂人,但實際熱度排行靠前的仍然是帶著實驗、鬼畜色彩的「B站特有」作品。如2020年2月13日當天,音樂區原創音樂板塊三日排行前三名是《12位up主接歌詞,只考慮押韻能做出一首什麼樣的歌?》《<馬了頂大>某幻個人同人曲》以及日本唱見(日本對於視頻網站投稿的歌手的一種稱呼,國內也有部分粉絲使用)投稿的一首單曲。

保留有濃厚的二次元色彩的則要屬VOCALOID·UTAU板塊。在2015年火起來的ilem是音樂區少有的百萬up主之一,而且是VOCALOID創作者。

VOCALOID是一款由日本樂器製造商山葉公司開發的語音合成軟體,再搭配音色製作公司通過錄製真人聲音而製作出的音色軟體,就能夠合成虛擬聲音來演唱歌曲。音色製作公司對音色軟體設計了虛擬歌手形象,還設定了性格、經歷等內容,其中比較知名的是初音未來和洛天依。

魏源最初也是因為好奇而開始使用VOCALOID創作歌曲,虛擬歌手能夠唱出常人不能達到的音高,給他的音樂創作帶來了新的方向。他同時也對其中的一些文化有了些許體會。

up主們通過給各種虛擬歌手設定故事情節,通過曲繪、視頻和音樂創造一個虛擬世界。如音樂社團泛音堂的《時之歌project》推出5首世界觀歌曲和10首人物角色歌曲,同時也通過漫畫、小說、遊戲等方式表現龐大的世界觀和劇情。

不過,虛擬歌手的音色首先就很難為大眾輕易接受,若想吸引更多新用戶,更符合大眾口味的PV、找「三次元」歌手進行翻唱成為一種去二次元化的出路。

接軌三次元?

「我的朋友有一天跟我說,必須要有PV,不能只重視音樂不看重視頻。問題是,你做的是音樂啊,視頻應該是為音樂服務的不是嗎?」若溪感嘆。

在B站,PV是否精美或者有趣,成為音樂作品能否獲得高人氣的一項重要因素。短視頻的潮流趨勢也驗證了大眾對於視頻內容的傾向性。

一名唱片公司的藝人統籌告訴記者,他們在QQ音樂上發行音樂,宣傳推廣用微博自媒體、電臺、抖音居多,尤其是抖音和快手,目前並未考慮在B站挖掘新人或宣傳推廣。

B站的音樂區up主更傾向於抱團取暖。商業化的推動使一些有實力的up主開始更多「三次元」的商業計劃。除了各類社團項目,也有up主成立公司,如「平行四界」開發了自己的虛擬歌手「星塵」,並邀請一些專業素養較強的up主,發布實體專輯和周邊。

Up主們身在利益環節中,想法也變得更多。若溪對記者表示,對於策劃來說,需要統籌給不同職責的成員的費用,而PV的價格高了,撥給音樂的費用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但PV也是給別人打工的。」若溪轉而又說,她認為真正的獲利者是歌手。記者注意到,很多Vocaloid曲目被翻唱,其中有些原作者視頻的點擊量反而不如翻唱歌手的點擊量。請翻唱歌手翻唱自己的原創作品,還成為音樂人的一種合作推廣方式,但隨著翻唱歌手獲得名氣,並且籤約公司,翻唱什麼作品也變得不能由自己做主。魏源記得有一名翻唱歌手翻唱歌曲開出了高達6位數字的價格,不過他並不知道最後是否成交。

「B站音樂區上有才的人是越來越多的。但是能真正冒出來,能得到相對比較多的流量的,還是很少。」魏源感慨。

維度曾經在畢業時想從事音樂相關的工作,但在實際了解到音樂行業的情況後,維度目前只是把在B站投稿當作一個愛好。對於B站引入主流音樂的舉動,他認為除了商業盈利外,也是給未來的音樂人、想轉型的音樂人看,讓他們可以嘗試更豐富的風格,不僅僅是二次元。

「你不能培養一個人才,然後人才跟整個世界格格不入這個樣子。」維度說道。

風雲資本創始人侯繼勇認為,B站的優勢是獨特定位核心用戶,這些用戶對B站的所有服務都會有信任感,都會追捧,獨特定位的平臺都會有這樣的溢出效應。B站所面臨的挑戰則是,其用戶規模與其他平臺相比,仍然算一個垂直細分的平臺。

據B站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B站月均活躍用戶達1.28億人,同比增長38%;移動端月均活躍用戶首度破億,同比增長43%達1.14億人。《2019年抖音數據報告》披露,抖音日活用戶截至2020年1月為4億人。

音頻區定位困惑

B站的音樂區更像是一個展示平臺,而音樂人最終還是需要把作品發布到流媒體平臺上。

據媒體報導,B站的音頻區早在2017年就已設立,是專門用來聽音頻內容的一個分區,但這一區域目前顯得有些「落寞」,甚至有受訪用戶並不了解有該區域的存在。記者注意到,音頻區也推出了付費音樂,但這些曲目還是以二次元類或日系歌曲居多。up主投音頻稿需要單獨投,也因此,當記者搜索一些音樂區up主,並未看到相關音頻。

記者也從多名音樂區up主了解到,在B站發布音樂作品目前並未有太多約束。比如在網易雲音樂入駐音樂人,首先歌曲內容質量有一定的門檻,在B站則不會對作品質量做約束;在網易雲,音樂人也可通過參加官方培養套餐獲得最多增幅20%的廣告分成等激勵內容,也意味著歌曲版權上與網易雲官方建立合作,如參與高級官方培養套餐的音樂人的歌曲在一定期限內只能在網易雲中播放。

而在B站發布音樂作品,只需要成為up主並上傳音樂作品即可。up主可以向官方申請版權保護,不過up主自身是既可在B站投稿,也可搬運至任意的流媒體。

有觀點認為,B站對標海外的YouTube,國外主流樂壇明星也會選擇在YouTube發布單曲和MV,不過B站的音樂區、音頻區似乎還未得到完全的「去二次元化」,此外也似乎並未完全準備好作為流媒體所需要的版權管理,功能上甚至連「一鍵導入歌曲」或者「掃描本地歌曲」也沒有添加。

2月14日,記者就音頻區定位問題詢問B站公關,截至發稿,對方未回復。

也有觀點認為,B站內部實際把網易雲作為競品之一,而無巧不成書,網易雲在2017年3月發布的4.0版本添加了視頻功能,在4.2版本視頻有了自己的獨立頁面,同年9月,B站推出音頻區。

(編輯:張靖超 校對:顏京寧)

相關焦點

  • 被商業化「催熟」的B站:「恰飯」視頻普遍
    小眾文化一旦要「破圈」,便免不了「落俗」。上市後的B站一再被老用戶吐槽「變味」,其運營模式也依然在向商業化靠攏,畢竟,資本市場沒有情懷可言。  強推電商入口、暗插貼片廣告,B站的商業化探索與社區生態產生的矛盾已經引起諸多用戶的不滿。
  • B站需要音樂
    它透露著 B 站的音樂營銷野心——以音樂為媒介,觸達潛在用戶,擴展用戶群體,服務於平臺的「破圈大業」。其實,B站以音樂作為營銷手段,已不新鮮。在2019年Q2財報電話會上,B站CEO陳睿對外表示:「發展新的用戶群體是優先級最高的事情。」音樂營銷憑藉自身可觸達性廣、重複播放度高、易喚起情感共鳴的特性被B站看作「破圈」利器。
  • 樂隊的夏天火了,小眾音樂商業化的春天來了嗎?
    ,為觀眾展現了小眾音樂的魅力,和樂隊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再對比流量明星,粉絲"應援"式的音樂消費,樂隊小眾音樂的付費群體會更加的精準和穩定。相比之前購買渠道狹窄,推廣認知不到位的問題,數位音樂的傳播力和收益,比專輯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個量級。再說版稅,這種之前在小眾音樂圈基本不存在的東西,在《樂夏》播出以後這就是變成一種常態了。《樂夏》第一季,新褲子樂隊的《你要跳舞嗎》就被樂堡啤酒的廣告相中。
  • 德雲社「男團」的商業化之路
    培養流量型相聲演員,是德雲社擺在明面上的野心。今年疫情之後,以線下演出活動為主要收入的德雲社顆粒無收,最基本的賺錢路徑沒了,也加速了他們改變整體運營方式的決心。2019年開始,張雲雷不再只出現在相聲劇場裡,他拍雜誌、上綜藝,還出了自己的音樂EP。張雲雷的第一張音樂EP《藍色天空》,賣出了174萬張,目前銷量達到1747萬。今年10月,他又再次出了一首單曲《牽掛》,截止目前賣了193萬張。市場看到了張雲雷背後的商業潛力。
  • b站和愛奇藝,你站誰?
    單獨特性的圈層文化的特徵,會誕生新的機會,市場對於b站外層擴張的關注和認可,是集體押注「青年群體所代表的未來」。「這一群年輕人在B站上總能找到他們喜歡的東西,因為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一些興趣愛好,然後在B站聚化出很多內容。」B站董事長陳睿之前的一次演講中也同樣表示。
  • 蝦米音樂告別典禮上映,「小眾音樂圈」的夢碎時刻
    不隨大流,對於音樂蝦米有著自己的思考,小而精並非大而泛的品牌定位讓蝦米小眾特性不斷破圈更多人群的認知,也讓無數音樂發燒友了解到這一專注於音樂本身建設的播放器,逐步構建起屬於小眾人群的音樂烏託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Z世代走上舞臺,多元化大眾化的視野下,小眾雖精緻,但局限性也暴露無疑,隨著阿里、騰訊等資本巨頭下場,未來的在線音樂市場必然是一場關於版權的資本爭奪戰。
  • 《王者榮耀》春季賽成都開打 KPL國際野心顯露
    每經記者注意到,發展2年多的KPL已經成為了移動電競的代表性賽事,商業化進展也較去年有所提升,今年和以往相比最大的變化則是KPL將大踏步走向海外,發力國際賽事,KRKPL(王者榮耀韓國職業聯賽)是KPL走向國際的第一站。這顯露了KPL走向國際的野心,但在業內人士眼裡,海外這條路也並不好走,KPL需要用巨大的投入來趟出一條中國移動電競出海之路。
  • B站IPO引發用戶集體狂歡,當我們談論B站,我們在談什麼?
    同行還有8位UP主,涉及 遊戲,動漫,舞蹈,音樂,鬼畜等領域。「2013年的時候,還沒有任何主流媒體關注B站」,陳睿曾這樣說。5年後,3月28日,無數目光聚焦在納斯達克,等待b站敲響鐘的那一刻。為什麼會選擇這個時間點上市?
  • 五條人走上爆紅之路
    所謂"天時",便是契合時代精神的土潮風格,也幫助五條人走上了差異化的決勝之路。從《鄉村愛情》尼古拉斯·趙四到蝴蝶公主,Z世代極力擁抱著"土味"網絡亞文化,從而誕生了一種"土到極處便是潮"的審美風向。這種符號消費和社群文化特徵,是粉絲經濟得以運轉的邏輯。從中我們也看到,獨立樂隊出圈之後,飯圈文化與樂隊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而不論獨立音樂圈的人多麼不屑於飯圈文化,獨立樂隊想要高效地實現商業化,不可避免要依託於粉絲經濟,即使是五條人這樣的"文化流氓"也不例外。自媒體時代,獨立音樂人如何實現自我運營?
  • 如何走上專業音樂之路?
    專業之路就像是在細細地雕琢著一件工藝品,日復一日的打磨、反反覆覆的考究。演奏技術的訓練、音樂感悟力的提升似乎是無止境的。懂得越多,就覺得自己相差的越遠。古人講習琴修身。相對於表演專業來說,它對童子功的要求相應會低一些,但要求孩子有著更全面的音樂、文化素養,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文化底蘊的積累對於專業的正向支持會越重要。因此。表演專業,如果孩子足夠有能力,可以選擇在附小(一般在四年級)報考;非表演專業,可以選擇在初一年級報考,如果能夠有條件跟隨專業老師持續學習,能夠在兼顧文化課的同時,每天保證專業學習的時間,那麼等到高中、甚至本科再進入專業院校也未嘗不可。
  • 科普向:談一小眾音樂及其背後文化
    中文VOCALOID商業化也迅速發展,出現心華、樂正綾、星塵等高質量新歌姬,洛天依等大量進入演唱會、廣告代言等商業領域。這一時期,中V逐漸由小眾的音樂向大眾化轉變。對於唱見圈,近年來飯圈化嚴重,部分音樂人商業化很嚴重頗有流量至上的感覺;且此類音樂涉及古風等多個類別,而唱見間實力參差不齊,不免與各細分圈原住民起衝突。在筆者看來,「悶聲發大財」的道理在這個本來就小而矛盾重重的圈內依然適用,做個默默的自家唱見粉就好,不給別家抹黑,不給自家招黑。
  • 領克05破冰高端之路:小眾大熱
    領克05破冰高端之路:小眾大熱 2020-12-24 0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bilibili:小破站持續出圈,嗶哩嗶哩從小眾走向大眾! 附嗶哩嗶哩B站全套資料
    1).pdfB站品牌營銷指南—Z世代爭奪戰2020-營創實驗室-202001.pdf20200723-東北證券-嗶哩嗶哩-BILI.US-公司深度報告:深耕內容,強生態力量助力騰飛.pdf20200626-天風證券-嗶哩嗶哩-BILI.US-嗶哩嗶哩持續出圈,「小破站」的星辰大海.pdf20200313-中信建投-嗶哩嗶哩-BILI.US-從小眾走向大眾
  • 周深的商業化之路
    以上是音樂《末日飛船》高潮部分的歌詞,很浩瀚也很大氣,聆聽它的旋律,也非常有空間之感。在《這!在視覺上,一加8手機做到了極致;在音樂上,周深和唐漢霄也是再度高能合作音樂高潮這部分的歌詞寫得很有藝術感,可以從手機的角度理解,也可以從人生的角度分析
  • B站《後浪》全網刷屏!超燃文案背後,是B站的破圈野心
    2020年,B站的瘋狂破圈之路事實上,進入2020年以來,B站便在一路瘋狂破圈。還記得那場讓「全民惡補」的B站跨年晚會嗎?2019年的12月31日,誰也沒想到,在各大衛視流量明星扎堆的跨年之夜,勝出的竟然是B站的首屆跨年晚會。
  • 二次元音樂不普通的破壁之路
    《普通disco》這首神曲背後有怎樣的故事《普通disco》並非發布在音樂網站上,而是和絕大多數二次元音樂作品一樣,首發於b站,詞曲創作者即是上傳這個視頻的用戶ilem,同時那個極為魔性的簡陋MV也是ilem通過PPT製作的。ilem為「洛天依」和「言和」調教了這首歌,在B站引起熱烈反響。
  • UV淺談:BAPE——興盛與衰落,潮牌商業化是福是禍
    開始時,品牌以小本、限量為經營模式,隨後便走上了一條不同尋常的發展之路。BAPE非常擅長與其他單位合作,在NIGO這個商業奇才的領導下,開啟了品牌與品牌聯名推出產品的先河,再加上明星效應,使得BAPE成為了當時裡原宿的代表品牌。並由Edison引進中國市場,開啟了品牌的大擴張。
  • 中國動畫音樂的商業化出路在哪裡?
    比如日本動畫音樂在早年間大多以兒歌、演歌為主,而後又隨著大眾音樂的流行趨勢而逐漸轉向了J-POP,亦有爵士、重金屬、新世紀等小眾音樂類型的存在;而美國則憑藉好萊塢電影工業的資源加成,在動畫音樂的製作方面往往是大牌雲集,實際作品也顯得更加工業化和國際化。但即便如此,日本和美國在「加強動畫音樂與動畫作品之間聯動性,讓音樂的傳播能反哺到動畫作品本身」這個問題上,卻都採用了大同小異的方式。
  • 創業故事:因為一個「夢」,朱曉飛走上了音樂創業之路
    和很多創業者一樣,朱曉飛胸懷對未來的憧憬走上了與別人相似又不相同的創業之路。相似之處在於他和很多創業者一樣都是為夢想而奮鬥;不同的是朱曉飛走的是一條草根創業之路。所以,聊天時他總強調「介紹我的時候,一定要像一個普通老百姓一樣。一定要寫清楚,我是非專業的,也不是什麼音樂家藝術家,我就是一個喜歡音樂的普通人。」 鏡頭回到小時候。
  • 古典音樂煥然一新:B站破圈的時代,小眾市場應該怎麼做?
    線上消費對象範圍不斷拓展,數字文化娛樂服務受到追捧,視頻、遊戲等用戶迅速增加,線上教育、辦公等迅速興起,網絡授課、視頻會議等成為居家生活新常態。這樣的市場環境是否給許多以「小眾文化」崛起而今突破圈層的企業,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過去大家十分注重頭部市場,而那些針對特定人群、內容的小眾市場往往容易不被人們所關注,隨著市場面領著新生代的90/00後的不同的個性化需求,不同的圈層文化,小眾的市場的優勢:競爭力比較小,生存優勢,用戶忠誠,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垂直行業、小眾市場,或許是中小型企業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