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位於廣州南沙區南沙街道工業區湧岸邊傳來了一陣陣轟鳴聲,一臺挖掘機正有序拆除一棟兩層高的違建房屋,殘磚碎瓦應聲掉落。這是南沙街集中組織開展河湧拆違行動,當天,隨著4處違建房屋拆除,整個工業區湧沿岸64處違法建築已全部拆除,不久後這裡將迎來新一輪的「美顏」升級。
連著工業區湧的一端,有一條引人注目的濱海景觀帶鳧洲水道碧道,已成為居民休閒打卡的觀光點。近年來,南沙區積極開展碧道建設,目前全區已啟動100公裡的碧道建設工程。其中,鳳凰湖2號湖與蕉門河作為省級試點碧道,全長共約7.6公裡,今年8月份兩條碧道試點均通過現場評估驗收。
水清景美的背後,離不開南沙鐵腕治水治水的決心和力度。今年以來,按照廣州市總河長令(第5、8號)涉及疑似違建拆除任務和打通巡河通道整治要求,截至11月24日,南沙區已完成涉河湖違建拆除整治9174宗,面積138.75萬平方米,其中,完成拆除4961宗,完成整治4213宗。其中,8號令任務清單內4805宗涉水疑似違建,已完成拆除整治4767宗,完成率99.46%。
「還水於民」 南沙街工業區湧拆違已全部完成
南沙街河湧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長,緊臨河湧兩岸的建築不斷增多,一些違法搭建屢禁不止。「河湧邊上的違建不斷侵佔河道,生活汙水也直接排入河湧,導致水體渾濁、水質變差,因此河湧拆違是治水的第一步。」南沙街道黨工委委員李駿介紹,今年9月份南沙街已經組織一次集中拆違行動,對準街道轄區內的工業區湧等5條河湧沿岸的10處違建樓房,拆違面積達1980平方米。此次為第二次集中組織開展河湧拆違行動,當天,隨著4處違建房屋拆除,工業區湧沿岸64處違法建築已全部拆除。
在現場看到,工業湧兩岸的河堤正在加固修建,河湧的水質明顯改善許多。而在工業區湧一端的濱海景觀帶鳧洲水道碧道,不少附近居民帶小孩來休閒娛樂。
「以前河湧兩岸有不少的違法建築,使河湧變得很窄,而且生活汙水也直接排到河湧裡,河湧變得越來越髒臭。現在經過河湧沿岸拆違整治,河道寬敞多了,乾淨多了,我們生活環境也改善很多了。」家住工業湧附近的南沙社區居民鄭星顯介紹。
治水先治岸,治岸先拆違。為保障河湧拆違工作順利推進,南沙街制定了「一湧一策」精準施治和「四班四招」的河湧拆違方案。
「說實話,拆違工作並不容易,關鍵是要多角度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爭取大家的支持和理解。」李駿說,他們通過打造分析研判、執法辦案、攻堅動員和拆違行動等四個專班,耐心與居民協調溝通,回應合理訴求,協力解決居民搬家安置問題、為漁民修建出海打漁的臨時棧道,採取多項有力措施保障群眾利益,拆違治水的任務也得以順利完成。
據李駿介紹,完成拆違後,南沙街將在河湧兩岸設置護欄,同時推進河湧底部清淤、固坡固岸、綠道建設等工作,預計於年底啟動實施工業區湧等河湧沿岸的綜合整治工程。
多管齊下 南沙區今年治水拆違率完成99%
為了有效開展治水拆違工作,南沙區率先在大崗鎮的一輪涉水違建治理工作中,派出駐隊律師跟隨,為治水拆違提供法律保障。
據悉,在大崗鎮廟青村大滘湧、中滘湧六處涉水違建與搭建的治理行動中,派出駐隊律師。在治理期間,駐隊律師成功疏解了一戶居於河湧邊老人家及其子女對涉水違建拆除上的疑問,不僅讓老人家原位於河湧邊存在安全隱患的房屋得到拆除,而且協調政府部門按照當地拆違治水的相關工作方案,為老人家在存量宅基地內新建住所,確保執法和人居要求不衝突。
維持水質穩定,治水工作要久久為功。按照廣州市總河長令(第5、8號)要求,南沙區做了四版工作指引,抓好頂層設計,堅持拆違治水系統治理、系統管理。
南沙區河長辦常務副主任、水務局局長陳建餘介紹,南沙對全區302條河湧通過無人機正射影像、河道巡查視頻結合的方式繪製各鎮街所屬河湧的巡河通道線,在作戰圖水務APP上通過地圖展示的模式到現場核實涉水違法建設的實際情況,並進行信息錄入,此舉大大提升了拆違治水的效率。
今年以來,按照廣州市總河長令(第5、8號)疑似違建拆除任務和打通巡河通道整治要求,截至11月24日,南沙區已完成涉河湖違建拆除整治9174宗,面積138.75萬平方米,其中,完成拆除4961宗,完成整治4213宗。上述成果中,8號令任務清單內4805宗涉水疑似違建,已完成拆除整治4767宗,完成率99.46%。
南沙將打造「一環二核四帶」的碧道規劃結構
漫步在蕉門河畔的步道上,清澈見底的湖水映襯著遠處濃綠的大山乸,令人心曠神怡。平日裡,不少市民遊客慕名前來遊玩,這裡已成為南沙的城市客廳。
近年來,南沙選取鳳凰湖2號湖與蕉門河作為省級試點碧道,全長共約7.6公裡,今年8月份兩條碧道試點均通過現場評估驗收。
鳳凰湖2號湖碧道起點位於2號湖南入口廣場,終點於鳳凰湖2號湖湖島心,總長約1.3公裡。在鳳凰湖2號湖公園內,人行道邊、湖面坡地上、湖心島四周,覆蓋著一片片綠植鮮花。花草樹木和湖景相映成趣,不時有白鷺等水鳥從湖面飛過,落在岸邊的水草叢中,構成一道靚麗的城市生態畫卷。
作為另一省級試點碧道的蕉門河,近年來,南沙區積極推進蕉門河生態化、景觀化和人文化建設,清拆了兩岸的爛船、窩棚和違章搭建,把蕉門河建設成一項保護環境的「生態工程」、傳承歷史的「文脈工程」、造福於民的「民心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競爭力工程」。目前,蕉門河進港大道至蕉西水閘段已建成高標準碧道,成為了廣大市民日常休閒的好去處。
短短幾年,南沙區政府、規劃展覽中心、市民廣場、圖書館、科技館紛紛落子,蕉門河中心區已成為南沙的城市會客廳。
陳建餘介紹,全區近300公裡的碧道建設,目前已經啟動100公裡建設。根據規劃,南沙區將打造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態廊道、文化休閒漫道、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形成碧水青秀、水陸聯動的「一環二核四帶」的碧道規劃結構。「一環」即將李家沙水道-洪奇瀝水道-蕉門水道-鳧洲水道-虎門水道-沙灣水道幾大水道串連成圍繞整個南沙生態大島且具有南沙特色的都市品質「悠」行大閉環,實現真正意義的環島碧道建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