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鑑賞:阿拉伯的勞倫斯

2020-11-18 電影叨叨醬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盟友土耳其人乘機侵入蘇伊士以東的阿拉伯半島。英國軍方決定指派陸軍情報部勞倫斯少尉去開羅進行活動,弄清阿拉伯土著部隊的意向,借用他們的力量牽制土耳其人,勞倫斯是一個「阿拉伯通」,最初是一名畢業於牛津大學的考古學者,研究的專業是美素不達米亞、敘利亞等中東地區,命運就這樣將他引入了一個巨大的旋溺之中。

阿拉伯哈利部族首領費薩爾王子不滿土耳其人的殘暴統治,率部起義,攻打麥地那要塞。勞倫斯在一個當地遊牧人嚮導的帶引下,穿越範茫的沙漠找到費薩爾。費薩爾早就覬覦王位,既不願臣服土耳其,又對英國抱有戒心,同時也很希望得到英國在裝備上的支授,於是他單獨與勞倫斯密談。

勞倫斯為費薩爾制定了獨特的遊擊戰計劃,用50人從陸路穿過人稱「煉鐵爐」的內夫德大沙漠,從背後攻佔海灣重鎮費薩爾王子的兒子,於是阿里和勞倫斯親率阿拉伯士兵,忍者乾渴在沙漠中行進,勞倫斯對士兵的體恤和身先士卒的作風贏得了阿拉伯人的信任和尊敬。阿里燒掉了勞倫斯的英國軍服,贈給他一套長服。途中遇到豪維部族頭領奧達的阻撓,勞倫斯又設計騙他加入進攻的行動,終於佔領了亞略巴。

勞倫斯的才幹和毅力給英國的整個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了許多機會,新任英軍司令艾倫比將軍背定了勞倫斯攻打亞略巴的意義,並升其為少校。同時,勞倫斯在阿拉伯土著軍隊中獲得了巨大的擁戶,被稱之為「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總攻大馬士革的戰鬥中,勞倫斯憑藉他在阿拉伯土著軍隊中的威望和非凡的軍事才能,獲得節節的勝利。當艾倫比率英軍進入大馬士革時,城裡早已插滿了阿拉伯的旗幟。勞倫斯在城內組織起各個阿拉伯部族的力量,成立阿拉伯委員會,企圖開始全面的城市治理工作。儘管阿拉伯人缺乏素養,工作混亂不堪,他還是不屈不撓地奉獻著自己的才力和想像。他壓根兒不知道英法分割阿拉伯半島的協議在前,而費薩爾王子為王位也急於和英國談判。

大馬士革的治理不僅是曠日持久的事,並且根本上不符合英國的基本阿拉伯政策、勞倫斯為阿拉伯的理想徹底毀滅,雖被提升為上校,打道回英國卻是他唯一的出路。勞倫斯的名字再一次為人們提及,那已是20年後的事了。

1935年5月,在英國鄉間的道路上,一位紳士由於打錯了摩託車的方向,猛地撞到樹上。在聖保羅大教堂舉行著他的隆重葬禮,他就是蜚聲於阿拉伯世界的、為英國在阿拉伯的戰爭立下豐功偉績的勞倫斯。

電影評析:《阿拉伯的勞倫斯》向人們訴說了在勞倫斯這個歷史人物身上所凝聚的催人思考的悲劇性。在阿拉伯的部族中,在茫茫的大沙漠中,勞倫斯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獲得土著軍隊的擁戴,顯示了他所擁有的道德感。在他看來,外交政策應該是人們良知的延長,因此,他以不屈的人格力量推衛著同拉伯的利益,並且為自己獲得「阿拉伯的勞倫斯」而感到自豪。

但是,當他沉浸於自己的成功是,他的天真限制了他的正常的判斷,他的「神」的地位不僅動搖,並且沒過多久徹底崩塌。他是知識者,因而顯示著知識者特有的精神風格。他在殖民主義者的全盤政治企圖中永遠沒有任何的自足性,這正是他命運中的悲劇性的根由。或許他並不是完全昧於統治者「狐兔死,走狗烹」的法則,但他往往同大多知識者一樣不願輕易埋葬自己的夢幻,這類的自信和倔強,終於葬送了他的政治前途。

相關焦點

  • 阿拉伯的勞倫斯
    國慶假期,央視「懷舊劇場」再看《阿拉伯的勞倫斯》,經典就是經典,重看總有收穫。本片中,在勞倫斯和英國政府的對阿態度上裡恩顯然是揚前者而抑後者的(從這層意義來講,本片的主題是積極的,然而本片畢竟是英國人的手筆,不管有意還是無意,它都過分突出英國人的作用,甚至不惜貶抑阿拉伯人,這又是它的不足之處)。在裡恩後來執導的《瑞安的女兒》(1971)和《印度之行》(1984)中也能感受到這種對民族品性的反思」(《世界電影鑑賞辭典》鄭雪來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3、4頁)。
  • 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
    真實的勞倫斯,比起電影裡的勞倫斯,是一個更高尚、更好的人;但這部電影探求的並不是真實勞倫斯的靈魂深處。導演大衛•裡恩有一個故事要講,勞倫斯的名字和經歷都只不過是這個故事的載體——塑造一個與真實相異的勞倫斯是講故事的需要,雖然這對於勞倫斯,對於我們對他的記憶,都不大公平——然而這個電影並不是關於歷史;它是關於故事。
  • 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劇本結構分析
    英國人把阿拉伯人看作需要學習「文明人」(即白種英國人)規則的野蠻人,而阿拉伯人則不無道理地把英國人看作潛在的殖民者。阿拉伯各部落之間也有摩擦,數百年來他們互為死敵。這種內訌以哈利斯部落的阿里王子和哈維塔特部落的奧達·阿布·塔伊之間的敵對體現出來。前者是驕傲的貴族,後者是殘忍的酋長。衝突 2:不和的盟軍。議題:一旦戰爭結束,誰將控制阿拉伯?
  • 《星球大戰》背後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
    這幾部電影對《星球大戰》(Star Wars)顯然都有一定意義,因為扮演歐比-旺·克諾比(Obi-Wan Kenobi)的亞力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在其中各有不同程度的戲份。不過,《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影響似乎最為明顯。
  • 英國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原版高清
    類型: 劇情 / 傳記 / 冒險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語言: 英語 / 阿拉伯語 / 土耳其語上映日期: 1962-12-10(英國)片長: 216分鐘 / 228分鐘(導演剪輯版)又名: 沙漠梟雄(港) / 阿拉伯的勞倫斯(臺) / 阿拉伯的羅倫斯   劇情簡介:  一戰爆發後
  • 英國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高清完整版
    導    演: 大衛·裡恩編    劇: T·E·勞倫斯 / 羅伯特·鮑特 / 麥可·威爾遜主    演: 彼得·
  • 《阿拉伯的勞倫斯》後續:勞倫斯在巴黎
    費薩爾代表阿拉伯民族參加巴黎和會,這是勞倫斯向英國人爭取的成果。他在臺前幕後為阿拉伯的事業積極奔走。1918年11月17日,他給《泰晤士報》發行人寫信說:「阿拉伯人為戰事做出了貢獻,儘管他們事先並沒有和我們籤訂協議,卻總是懂得抵制其他大國的拉攏。
  • 《阿拉伯的勞倫斯》和他的自我認同
    然後我們來具體看一下勞倫斯這個悲劇在整部電影當中的體現。我最想說的就是死亡和自我認同這一部分。當然整部影片作為一部史詩級的作品還談及到了政治、生存、民族甚至一些同性戀題材。電影加設這樣一個出身背景,從一定程度上給勞倫斯和他英雄般的壯舉提供了一個合理的內在解釋。那就是勞倫斯想以一個軍官在阿拉伯所做的、為阿拉伯人民奪取民族獨立的事跡、為他私生子的身份獲得人格上的尊重。到阿拉伯之後,勞倫斯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民族的認同。
  • 20150124唐師曾:阿拉伯的勞倫斯
    阿拉伯的勞倫斯是私生子,有阿拉伯爵位。他將名垂千古……永存戰爭史……在阿拉伯神話傳奇中永生。」勞倫斯自詡道:「我不會拉小提琴,但我能把一個小村變成一個大國。」沒有勞倫斯,就沒有今天的敘利亞、約旦、伊拉克、巴勒斯坦、以色列……阿拉伯的勞倫斯 (T.E.Lawrence of Arabia 1888-1935),是愛爾蘭Westmeath第七代從男爵的私生子, 由於私生無法襲爵,也沒有繼承父姓。
  • 《阿拉伯的勞倫斯》--血肉英雄的救贖旅程
    而哈利斯的阿里贈予勞倫斯的白色長袍也很意義深遠,頭巾是阿拉伯男性、成熟、地位、榮譽以及民族主義的象徵,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文化意義。其實用性也非現代上衣褲子所能比,據說在沙漠四五十度的高溫下長袍的透氣性可以保持絕對的涼爽。如果整部電影可以再多說一些阿拉伯語就更完美了。
  • 《阿拉伯的勞倫斯》身份的迷失
    對這部影片的興趣,是從對電影《日瓦格醫生》裡充滿詩意和俄羅斯風情的唯美畫面開始產生的,注意到導演大衛.林恩,才知道有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原來也是這位藝術大師的作品。導演林恩對於處於時代洪流中的個人情感和身份的追問,讓影片不再是歷史簡單的演繹,而是讓歷史中的人們有了更豐滿的感情和真實的形象。影片開始,不同人對勞倫斯的評論是令人感到困惑的。
  • 《阿拉伯的勞倫斯》一個同性戀的傳記
    1本來是讓阿諾德和沃爾頓來作曲的,但是他們不喜歡這個電影,傑瑞臨危受命6個星期,每天睡兩小時就完成了這個作品。38年科爾達想讓勞倫斯奧利弗來演這個電影,失敗了。St Paul's Cathedral中的雕塑是凱寧頓1935年製作的,他的好朋友。沃爾菲特是奧圖爾的導師。勞倫斯本來是作為牛津大學的考古學生在阿拉伯的。阿里、德萊頓、布萊頓上校(原型是Lt.
  • 《阿拉伯的勞倫斯》浪漫主義者的悲歌 喜歡被鞭打性取向成迷
    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是奧斯卡影史上最具份量、最被激賞的電影之一,由於此片的偉大成就,它獲得了1963年第3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彩色片攝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剪輯、最佳音響和最佳原創音樂等7項大獎,被譽為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傳記影片之一。
  • 看電影合集:奧斯卡獎英國經典冒險傳記片《阿拉伯的勞倫斯》原聲完整版
    ) / 阿拉伯的羅倫斯        1916年,阿拉伯大起義爆發。英軍中尉 Lawrence(Peter O'Toole 飾)受命登上阿拉伯半島之後,決定帶領阿拉伯人奪取亞喀巴。在穿越沙漠的過程中, Lawrence 力排眾議孤身返回搭救了失蹤的 Gasim(I.S. Johar 飾)。此舉贏得了眾人的尊敬,Ali ibn el Kharish(Omar Sharif 飾)沙裡夫甚至讓 Lawrence 換上了沙裡夫的長袍,而 Lawrence 也欣然接受。
  • 《阿拉伯的勞倫斯》:一部永恆史詩的誕生
    他們一開始想拍聖雄甘地的傳記,但發現難度太大,最後選擇了斯皮格爾迷戀了幾十年的T.E.勞倫斯為對象。勞倫斯的回憶錄《智慧的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講述了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冒險經歷,書名來源於《聖經•舊約》中的箴言「智慧建造房屋,鑿成七根柱子」,想拍這部書的人有很多,勞倫斯生前一直拒絕改編。
  • 理想主義者的破滅--觀《阿拉伯的勞倫斯》有感
    這些天,認真看了以前想看都沒看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是我十多年前就看過介紹的,一直想看的,但是直到昨天晚上看到4點才算真正看完。這部電影時常超過2個小時,裡面的畫面單獨拿出來都是美:壯闊的沙漠,落日黃沙,人馬縱橫馳騁,讓人神往。電影裡,勞倫斯從一個不肯殺人,堅決救人的人到最後殺的渾身是血。影片細緻地勾畫出這個轉變。
  • 它又老又長,卻是世上最偉大史詩片 《阿拉伯的勞倫斯》上映55周年
    55年前,一部講述一戰英雄T.E.勞倫斯的史詩電影橫空出世,它用216分鐘完整再現了勞倫斯與狂沙共舞的英雄神話,也用理想主義的幻滅展現了戰爭的殘酷,更用美輪美奐、壯麗蒼茫的沙漠奇觀徵服了全球觀眾。        時至今日,這部電影已經成為全球影迷公認的傳世經典,被後世藝術家頂禮膜拜。這就是獲得10項奧斯卡提名,抱回7座奧斯卡小金人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 阿拉伯的勞倫斯:頗具傳奇色彩的中東英雄,卻因摩託車事故去世
    大衛·裡恩在1962年重新拍了一部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這部電影更為直觀的講述了勞倫斯在中東的傳奇故事,儘管它有一些不符合史實,但這並不影響在這部電影的幫助下,勞倫斯的傳奇形象經久不衰,延續至今。
  • 《阿拉伯的勞倫斯》以史詩般巨製呈現一段求索與失落的英雄悲劇
    ——大衛·裡恩《阿拉伯的勞倫斯》是根據英國一戰時期的真人傳記改編而成,講述了託馬斯·勞倫斯上校在阿拉伯舞臺上的傳奇經歷,這是一部偉大的史詩巨作。這部史詩般的巨片曾獲1962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等七項大獎。
  • 《阿拉伯的勞倫斯》可以成為國父滴男人
    勞倫斯大概是想要效法華盛頓,他和華盛頓一樣原來都是英國軍人,但是阿拉伯的情況和獨立戰爭時期的美國大不相同,沒有大炮,沒有外部援助,沒有指導思想,他本人也沒有華盛頓的政治才能,手下也不團結,也沒有政治才能,就像將軍形容自己時所說:「幸好我只是個軍人,不是個政治家。」阿里也說:「我要學習政治。」所以說沒有政治本領最終還是要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