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盟友土耳其人乘機侵入蘇伊士以東的阿拉伯半島。英國軍方決定指派陸軍情報部勞倫斯少尉去開羅進行活動,弄清阿拉伯土著部隊的意向,借用他們的力量牽制土耳其人,勞倫斯是一個「阿拉伯通」,最初是一名畢業於牛津大學的考古學者,研究的專業是美素不達米亞、敘利亞等中東地區,命運就這樣將他引入了一個巨大的旋溺之中。
阿拉伯哈利部族首領費薩爾王子不滿土耳其人的殘暴統治,率部起義,攻打麥地那要塞。勞倫斯在一個當地遊牧人嚮導的帶引下,穿越範茫的沙漠找到費薩爾。費薩爾早就覬覦王位,既不願臣服土耳其,又對英國抱有戒心,同時也很希望得到英國在裝備上的支授,於是他單獨與勞倫斯密談。
勞倫斯為費薩爾制定了獨特的遊擊戰計劃,用50人從陸路穿過人稱「煉鐵爐」的內夫德大沙漠,從背後攻佔海灣重鎮費薩爾王子的兒子,於是阿里和勞倫斯親率阿拉伯士兵,忍者乾渴在沙漠中行進,勞倫斯對士兵的體恤和身先士卒的作風贏得了阿拉伯人的信任和尊敬。阿里燒掉了勞倫斯的英國軍服,贈給他一套長服。途中遇到豪維部族頭領奧達的阻撓,勞倫斯又設計騙他加入進攻的行動,終於佔領了亞略巴。
勞倫斯的才幹和毅力給英國的整個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了許多機會,新任英軍司令艾倫比將軍背定了勞倫斯攻打亞略巴的意義,並升其為少校。同時,勞倫斯在阿拉伯土著軍隊中獲得了巨大的擁戶,被稱之為「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總攻大馬士革的戰鬥中,勞倫斯憑藉他在阿拉伯土著軍隊中的威望和非凡的軍事才能,獲得節節的勝利。當艾倫比率英軍進入大馬士革時,城裡早已插滿了阿拉伯的旗幟。勞倫斯在城內組織起各個阿拉伯部族的力量,成立阿拉伯委員會,企圖開始全面的城市治理工作。儘管阿拉伯人缺乏素養,工作混亂不堪,他還是不屈不撓地奉獻著自己的才力和想像。他壓根兒不知道英法分割阿拉伯半島的協議在前,而費薩爾王子為王位也急於和英國談判。
大馬士革的治理不僅是曠日持久的事,並且根本上不符合英國的基本阿拉伯政策、勞倫斯為阿拉伯的理想徹底毀滅,雖被提升為上校,打道回英國卻是他唯一的出路。勞倫斯的名字再一次為人們提及,那已是20年後的事了。
1935年5月,在英國鄉間的道路上,一位紳士由於打錯了摩託車的方向,猛地撞到樹上。在聖保羅大教堂舉行著他的隆重葬禮,他就是蜚聲於阿拉伯世界的、為英國在阿拉伯的戰爭立下豐功偉績的勞倫斯。
電影評析:《阿拉伯的勞倫斯》向人們訴說了在勞倫斯這個歷史人物身上所凝聚的催人思考的悲劇性。在阿拉伯的部族中,在茫茫的大沙漠中,勞倫斯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獲得土著軍隊的擁戴,顯示了他所擁有的道德感。在他看來,外交政策應該是人們良知的延長,因此,他以不屈的人格力量推衛著同拉伯的利益,並且為自己獲得「阿拉伯的勞倫斯」而感到自豪。
但是,當他沉浸於自己的成功是,他的天真限制了他的正常的判斷,他的「神」的地位不僅動搖,並且沒過多久徹底崩塌。他是知識者,因而顯示著知識者特有的精神風格。他在殖民主義者的全盤政治企圖中永遠沒有任何的自足性,這正是他命運中的悲劇性的根由。或許他並不是完全昧於統治者「狐兔死,走狗烹」的法則,但他往往同大多知識者一樣不願輕易埋葬自己的夢幻,這類的自信和倔強,終於葬送了他的政治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