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入學」冷知識:多大上學?有什麼儀式?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日電(記者 上官雲)時間來到9月,全國大中小學迎來學生密集返校開學的日子。

  在中國,教育從古至今都非常受重視,開學儀式也往往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等方面的內涵。古代其實也有「入學禮」,那當時的學生們多大年齡入學?「入學禮」又有哪些環節?

  古人的入學年齡是幾歲?

  古代,學生的入學年齡沒有一定之規,但通常比現在晚。

資料圖:福建省沙縣城關第三小學舉行以「開筆破蒙 行禮入泮」為主題的一年級新生入學儀式。身著漢服的學童們先後進行「正衣冠」「行拜師禮」「淨手淨心」「開筆破蒙」等儀式,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圖為一年級新生向老師行拜師禮。

中新社

記者 張斌 攝

  當然,也有個別神童入學較早。如唐朝中後期理財名臣劉晏7歲考中科舉考試中專為少年兒童應試設置的科目「童子舉」。《禮記》中有關於學校教育的內容,但沒有規定入學禮儀。

  《舊唐書》中記載,「藥王」孫思邈便是「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這裡也說明,他是七歲就學,而且十分聰明,能夠「日誦千餘言」,所以有人稱讚他「此聖童也」。

  明代魏校《莊渠遺書·渝民文》還提到,「凡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歲至二十歲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學。」

  什麼時候「開學」?

  古代的入學時間,可能跟現在也不太一樣。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有八月「暑小退,命幼童入小學,如正月焉」「(十一月)硯冰凍,命幼童讀《孝經》、《論語》篇章,入小學」等字樣。綜合看,彼時入學,大概是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小退」,十一月「硯冰凍」的時候。

  另外,《北齊書·李鉉傳》中有「春夏務農,冬入學」的說法,開學時間大概是農曆十月。這個時候,一般農事活動也不是很繁忙。

  古代入學禮有哪些環節?

  在中國,從古至今教育都很受重視。有說法稱,過去,「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其他三項是成人禮、婚禮、葬禮。

資料圖:「入學禮」第一步,正衣冠。 張樂南 攝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專欄作者吳鵬介紹,「入泮禮」可以理解為古代的入學禮,「入泮」一般是指科舉制度中,童生通過州縣考試考取秀才後,以生員身份入學時的典禮。根據一些國學培訓機構的演示,古代入學禮有正衣冠、行拜師禮、淨手淨心、硃砂開智等內容。

  「正衣冠」是第一個環節。《禮記》認為「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正衣冠是明事理的起點。入學時要由先生為學生整理好衣冠,方能拜見夫子像,只有衣冠整潔才能靜心做好學問。

  「硃砂開智」是最後一道程序。具體做法是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紅點,寓意希望學生日後在學習中能夠一點就通。

資料圖:在「點朱啟智」環節中,先生在學童的額心點上硃砂,寓意孩子從此開啟智慧,目明心亮。曉東 攝

  「但這些並不一定是古代原始的入學禮儀,古代可能並沒有這種統一的入學禮。」他表示。

  國子監是不是古代的大學?

  對古代的「學校」,此前常有一種說法流傳,即國子監就是古代的大學,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官學是古代官府興辦的學校,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國子監和太學是中央官學,是國家最高學府。」吳鵬說。

  他提到,中央官學還有學習史學、文學、算學、律學、醫學等的專門學校。地方官學由地方官府舉辦,有府學、州學、縣學等。

  私塾則是民間和私人設立的教學機構,有鄉村塾師自己創辦的學校,也有地主、商人等富裕家庭聘請塾師設立的家塾,還有村社集體在鄉村祠堂等地方舉辦的義塾等。

  「國子監並不完全是古代的大學,也算是當時國家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又稱『太學』或『國學』,同時具有國家最高學府的功能。太學生就是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吳鵬解釋。(完)

相關焦點

  • 古代儀式禮儀感悟
    我們的古人把禮跟儀分的非常清楚,小到一個禮儀,大到一個儀式活動,它都有兩個東西大存在,一個是形式步驟步驟都有一個一步他都有一個思想貫穿在裡面。其實禮儀是通過外在的形式外在的行為來體現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一個城市的形象一個國家的文明。
  • 婚禮冷知識 | 婚紗、捧花、蛋糕都有什麼講究?
    ,漂亮的捧花,神聖的戒指.但它們究竟有什麼寓意呢?手捧花、婚紗、面紗……又有怎樣的故事?小編就來告訴你10個婚禮冷知識,揭開婚禮的神秘面紗~來來來!彈幕走起來~~~為什麼要有手捧花?婚紗是怎麼來的?新郎為什麼站在新娘的右邊?為什麼新娘要戴面紗?結婚戒指到底應該戴在那個手指上?蜜月要怎麼樣過呢?新娘為何要戴手套?新郎在婚禮上也要像新娘一樣拋東西嗎?結婚蛋糕為啥是一層層的呢?!
  • 如果穿越回古代,憑藉上學時所學的專業知識,你能做些什麼?
    假如你穿越到了古代,在不帶任何現代物品的情況下,僅憑藉自己上學時所學的專業知識,你能做些什麼?筆者覺得,如果穿越到古代,如今一些比較冷門的專業,在古代肯定會大有前途。還有一些專業回到古代也會很吃香,比如學國學的,不僅能教書育人,還能參加科舉;還有學中醫專業的,救死扶傷說不定能名垂青史。有些專業能混得風生水起,有些專業就可能要淪落街頭加入丐幫了。就比如現在非常熱門的網際網路行業,學個計算機、編程代碼啥的,在古代妥妥的是要被餓死的,筆者實在想不出來這個專業在古代有什麼用處。
  • 金秋又到開學季,古人學子開學前要準備什麼東西,又有什麼講究?
    出外讀書的學生們,當家人開始忙著幫你收拾行囊,為新學期做準備時,你可曾知道:古代學子在開學前,都需要準備什麼東西,又有哪些講究呢?比如在漢代,據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學子們開學日期有三個時間段:正月十五以後入學,八月署退入學,十一月冬季入學;魏晉南北朝經常打仗,學子們受戰事影響,經常是「冬季入學」。各個朝代最為普遍的是,一年有三個學期開學的制度,宋、元、明、清也是如此。放假也是圍繞農事而定,歷史記載,從漢代的太學院開始,就有「田假」。
  • 10個冷知識,中國最早的內衣是什麼
    10個冷知識,中國最早的內衣是什麼 1、電子琴是怎麼發出聲音的 可用於測距、測速、清洗、焊接、殺毒消菌等,在醫學、軍事、工業、農業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 4、什麼是光
  • 火影中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火影中有很多大家都不知道的冷知識,今天就給大家盤點盤點哪些是大家不知道的冷知識一、第一個提出忍者學校這個概念的人,相信很多人會覺得是第一代火影 初代吧,其實是二代火影扉間,而真正建立起來的忍者學校的是第三代火影 猿飛日斬
  • 日本沙雕網友親自展示XL究竟能有多大?評論區表示:奇怪的冷知識增加了!
    烏克蘭正教會大主教,確診感染新冠病毒。他曾經宣稱新冠疫情是上帝對人類的同性婚姻之罪降下的懲罰。twi:hamhamempire過於真實twi:repezennti9等醬醬30了還沒嫁出去的話,有沒有好心人收留吖 (´A`。)。上周推特精選內容就到這裡哦(*゚∀゚*) 什麼,你說還沒看過癮?
  • 東營區實驗小學新生入學儀式 胸貼、祝福、走紅毯等
    2020-09-02 14:50:07 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8月31日,東營區實驗小學舉行了2020級新生入學儀式。孩子們帶著這興奮勁兒,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教室,進行了班級開啟儀式。
  • 古代上學比現代難多了,弄不好學生連同家人一塊受罰,體罰太普遍
    那麼,古人和今人上學,是不是有很大的不同呢? 撇開所學內容不談,單從入學的年齡、是否有體罰、如何考試記分等,各朝代都有其特點。 先來看看入學年齡。 現在的制度是「一刀切」,當年8月31日以後出生的娃,只能在第二年報名入學。由此催生了一個現象,只不過比例相對不高,就是一些產婦會提前將孩子給「剖」出來。 而在古代呢? 入學年齡相對寬泛,基本在8到15歲之間。
  • 冷知識幫你增加生理知識
    冷知識幫你增加生理知識 時間:2013-10-28 14:32:13 來源:17173 作者:liyunfei 編輯:liyunfei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有多難考?看完長知識了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有多難考?看完長知識了人類似乎從有文明歷史以來針對能人的選擇就開始了,不論是推舉制還是科舉制都是為了所謂政權體系能夠有更好更多的人來維繫。那麼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出來了:咱們現在的博士和曾經的科舉制度之中的狀元,是不是等同的呢?古代的狀元有多難考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從獲取難度上來講,可能現在的博士學位會被秒成渣。不如我們就先來看看,到底得個狀元有多難。狀元是一甲的第一名,全國獨一份。
  • 《三字經》告訴我們孩子入學的第一要務以及首先學什麼最重要
    這句話普遍解讀為:作為子女在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從他們那裡學習禮節和儀式。但這樣解讀似乎並不合乎《三字經》的基調。在古代對於上學年齡是沒有規定的,所以這個年齡段是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建議,建議孩子從八、九開始接受教育,最晚不要超過十三、四歲。那麼教什麼呢?教的內容就是指從這句話開始到《三字經》結束的通篇的內容了。通篇的內容比較多,用文字敘述總會有先後。所以緊接著的就是「親師友,習禮儀」。
  • 封筆儀式啥意思?清代皇帝除夕封筆儀式是什麼意思?[多圖]
    封筆儀式啥意思?清代皇帝除夕封筆儀式是什麼意思?可能很多用戶對於這個題目的正確答案還不太清楚,因為不少的用戶都不知道什麼是封筆儀式,對於這個方面的知識還比較的薄弱,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帶來,螞蟻莊園1月10日題目答案! 《《《螞蟻莊園2021年全年答案 》》》
  • 德國小學新生,入學收到大包裹
    不久前,筆者在街上看到一群剛參加完入學儀式的孩子和家長,每個孩子懷裡都抱著一個花花綠綠的個頭快趕上自己的大包裹。這就是德國小學新生都會得到的「入學禮物袋」,寄託了家長們對孩子即將開啟人生新階段的美好祝願和期待。延續了兩個多世紀的傳統「入學禮物袋」最初的名稱是「糖果袋」,據說這一傳統起源於德國東部的薩克森州和圖林根州。
  • 幼兒園萌娃穿7件衣服上學 網友:有一種冷叫奶奶冷
    幼兒園萌娃穿7件衣服上學 網友:有一種冷叫奶奶冷 2020-10-19 07:49:40  來源:封面新聞
  • 古人究竟多大開始上學的?
    因為孩子的出生日期的問題,就到底6歲上學還是7歲上學,很多家長都各執一詞,有的家長認為,6歲應該上,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有的認為晚一年上更好,應該遵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能「揠苗助長」。對於這兩種觀點你們認為呢?古人入學年齡是幾歲中國的教育源遠流長,那麼在古人一般是幾歲上學呢?《舊唐書》中記載,「藥王」孫思邈便是「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
  • 關於西式婚禮的12個冷知識(上)!
    婚禮上總是有這樣那樣的規矩和禮儀,但這些約定俗成的事情都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今天就讓小編為大家科普十個你可能不知道的西式婚禮冷知識吧。為什麼要有手捧花?手捧花源於一種古老的習俗觀念:古代西方人認為,氣味濃烈的香料及香草,可以維護婚禮上的人們免遭厄運及疾病的侵害。
  • 幼兒園推薦:讓孩子愛上上學的10本繪本,你知道嗎?
    推薦理由:故事講的是小浣熊Chester從不願意去上學,不願意離開媽媽去一個陌生的環境,在媽媽的幫助下,不再孤獨和害怕了的溫馨感人的故事。「魔法親親」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它能夠緩解孩子心中的恐懼,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永遠陪伴著他們,有了這份愛的力量,孩子便有勇氣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很適合講給那些離開媽媽去上學的孩子。
  • 21個冷知識:或許看起來始料不及,但卻在世界各地真實存在著
    21個冷知識:或許看起來始料不及,但卻在世界各地真實存在著 1、世界上語言種類最多的國家是巴布亞紐幾內亞 3、人的眼睛在出生時有多大,以後就會有多大,而人的鼻子和耳朵會一直生長變大,到了一定年齡後生長速度降低變化不明顯。
  • 古代酒桌文化的冷知識
    而後才用在餐桌上宴飲,中國古代的酒文化擔任著重要社交的功能,宴會上的飲酒會進行很長時間,比如在唐朝的宮廷宴飲中,往往持續六七個小時,還要伴隨聲樂絲竹,歌舞助興。這麼長時間如果光是喝酒,就比較枯燥,不容易打發時間,所以就發明了勸酒。一、勸酒的強制性質勸酒帶著強制的性質有許多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