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日電(記者 上官雲)時間來到9月,全國大中小學迎來學生密集返校開學的日子。
在中國,教育從古至今都非常受重視,開學儀式也往往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等方面的內涵。古代其實也有「入學禮」,那當時的學生們多大年齡入學?「入學禮」又有哪些環節?
古人的入學年齡是幾歲?
古代,學生的入學年齡沒有一定之規,但通常比現在晚。
資料圖:福建省沙縣城關第三小學舉行以「開筆破蒙 行禮入泮」為主題的一年級新生入學儀式。身著漢服的學童們先後進行「正衣冠」「行拜師禮」「淨手淨心」「開筆破蒙」等儀式,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圖為一年級新生向老師行拜師禮。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當然,也有個別神童入學較早。如唐朝中後期理財名臣劉晏7歲考中科舉考試中專為少年兒童應試設置的科目「童子舉」。《禮記》中有關於學校教育的內容,但沒有規定入學禮儀。
《舊唐書》中記載,「藥王」孫思邈便是「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這裡也說明,他是七歲就學,而且十分聰明,能夠「日誦千餘言」,所以有人稱讚他「此聖童也」。
明代魏校《莊渠遺書·渝民文》還提到,「凡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歲至二十歲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學。」
什麼時候「開學」?
古代的入學時間,可能跟現在也不太一樣。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有八月「暑小退,命幼童入小學,如正月焉」「(十一月)硯冰凍,命幼童讀《孝經》、《論語》篇章,入小學」等字樣。綜合看,彼時入學,大概是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小退」,十一月「硯冰凍」的時候。
另外,《北齊書·李鉉傳》中有「春夏務農,冬入學」的說法,開學時間大概是農曆十月。這個時候,一般農事活動也不是很繁忙。
古代入學禮有哪些環節?
在中國,從古至今教育都很受重視。有說法稱,過去,「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其他三項是成人禮、婚禮、葬禮。
資料圖:「入學禮」第一步,正衣冠。 張樂南 攝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專欄作者吳鵬介紹,「入泮禮」可以理解為古代的入學禮,「入泮」一般是指科舉制度中,童生通過州縣考試考取秀才後,以生員身份入學時的典禮。根據一些國學培訓機構的演示,古代入學禮有正衣冠、行拜師禮、淨手淨心、硃砂開智等內容。
「正衣冠」是第一個環節。《禮記》認為「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正衣冠是明事理的起點。入學時要由先生為學生整理好衣冠,方能拜見夫子像,只有衣冠整潔才能靜心做好學問。
「硃砂開智」是最後一道程序。具體做法是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紅點,寓意希望學生日後在學習中能夠一點就通。
資料圖:在「點朱啟智」環節中,先生在學童的額心點上硃砂,寓意孩子從此開啟智慧,目明心亮。曉東 攝
「但這些並不一定是古代原始的入學禮儀,古代可能並沒有這種統一的入學禮。」他表示。
國子監是不是古代的大學?
對古代的「學校」,此前常有一種說法流傳,即國子監就是古代的大學,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官學是古代官府興辦的學校,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國子監和太學是中央官學,是國家最高學府。」吳鵬說。
他提到,中央官學還有學習史學、文學、算學、律學、醫學等的專門學校。地方官學由地方官府舉辦,有府學、州學、縣學等。
私塾則是民間和私人設立的教學機構,有鄉村塾師自己創辦的學校,也有地主、商人等富裕家庭聘請塾師設立的家塾,還有村社集體在鄉村祠堂等地方舉辦的義塾等。
「國子監並不完全是古代的大學,也算是當時國家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又稱『太學』或『國學』,同時具有國家最高學府的功能。太學生就是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吳鵬解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