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嚴密的法治體系保護生態環境

2020-12-23 雲南網

近年來,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雲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亮點紛呈、成果豐碩。在依法治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雲南省亟須強化生態法治,構建全新的生態文明治理體系,明晰生態治理體系的科學化法治化路徑,讓美麗雲南的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建設,科學立法是前提。「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科學立法是「良法先行」的起點,運用生態思維和法治方法完善生態立法是讓生態環境治理有法可依的重要途徑,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必然結果。首先,生態法治觀應貫穿立法工作全過程。完善生態立法最重要的是把「以生態文明為方向,以環境法治為靈魂」的生態法治觀融入憲法,從國家根本法的高度將生態法治理念滲透於各部門法,使可持續發展觀在各級各類立法中融會貫通。生態思維應與法治理念相輔相成、相互交融,摒棄生態思維來談立法工作,生態立法猶如「無根之木」;片面強調生態思維的價值而忽略法治理念,生態治理就難以上升到法治保障層面。只有將傳統的法治觀念進行生態化改造,準確把握生態思維與法治理念的最佳契合點,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並以此作為生態立法建設中的指導準則,才能從立法源頭上織嚴、織密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之網,才能打牢築實生態法治的第一道屏障。其次,應加快生態立法工作步伐。一方面國家有必要在生態法治體系化推進路徑下,積極促成現有環境資源法的法典化。另一方面,在國家生態立法的基礎上,立足於雲南省生態保護的實際需求,充分發揮地方生態立法的補強功能。近年來,雲南省相繼出臺了《雲南省環境保護條例》《雲南省大氣汙染保護條例》《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等多個地方性法規,取得很大成就。重視地方生態環境問題的特殊性,不斷挖掘立法資源,及時更新和補正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嚴把生態立法「質量關」,構建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建設,嚴格執法是關鍵。生態立法為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行動,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和保護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七彩雲南秀美河山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嚴格執法是法治的生命力所在,如何進一步確保生態法治落到實處,加快生態執法體制改革,強化執法力度和實效,全力推動雲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再上新臺階,是目前構建生態法治體系的重要命題。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執法人員生態保護的使命感、責任感。在生態立法完善的基礎上,要認真抓好生態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解讀和學習培訓,加強組織領導,讓廣大執法人員深刻領會生態法治精神,充分認識到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的重要意義,以生態文明為導向,改進工作作風,提升執法素養,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強烈的責任擔當,切實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第二,擔當實幹、強化生態執法力度。在生態法治體系規範下保護環境,不僅是對執法對象依法進行約束,更是對執法主體自身職責的嚴格落實。各級政府要堅決完成黨中央、國務院生態保護和治理相關工作部署,明確職責分工,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堅決防止和杜絕「不作為、亂作為」,所有環保執法行為都要在法治框架內運行。同時,狠抓落實。敢於動真碰硬,時刻繃緊環保這根弦,嚴厲查處各類違法行為,全力抓好貫徹落實工作。第三,加強協同配合,推進聯防共治。整合生態執法資源,充分發揮政府在生態環境多元治理體系中的主導作用,加強環保執法部門與其他執法機構及司法部門的配合協作,組織開展交叉執法、異地執法,強化跨領域跨部門執法的聯動協調,形成齊抓共管、協同配合的共識,群策群力、攥指成拳,切實把生態保護和治理抓實做好。

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建設,公正司法是保障。公正司法是維護環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鞏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最有力途徑。建立一個公正有序的生態司法體系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走向法治化的現實需要,是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完善中國法治體系建設的必由之路。目前,通過行政執法手段查處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成為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重要手段。然而,行政手段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難免有捉襟見肘之處,這時便要充分發揮司法在生態法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探索建立生態保護司法體系,補齊短板,為生態文明建設「披上鎧甲」。一方面,要形成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生態保護司法共識。一是兼顧司法公正與生態環境實質性保護理念。司法應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首要原則,但在具體生態保護司法實踐中,要在公正司法的基礎上,將司法結果是否符合生態保護初衷納為重要考量。二是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在生態保護司法中,既要謹記「絕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的真理,又要無礙於經濟社會的正當發展,要將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生態文明建設與刻不容緩、舉足輕重的經濟建設相協調。另一方面,要跟進改革,健全生態司法制度機制。一是要逐步放寬環境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限制,明確不同主體的訴訟權限與監管職責,讓廣大潛在的利益受害者都能儘量參與到生態司法中來,增強公民生態保護的參與感。二是建立健全生態司法的程序制度和相應機制。生態司法程序在審查起訴、庭審辯護、判決執行等多個環節都明顯區別於普通司法程序,應重點落實和優化環境司法程序以實現環境糾紛的有效解決。此外,建立生態司法專門化機制、生態司法協作機制、生態保護司法結果的保障機制等都是健全生態司法制度機制的題中之義。

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建設,全民守法是基礎。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基石,是法治精神真正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發揮其重要作用的重要保障。生態環境涉及千家萬戶,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生態保護「堅強戰線」的形成依託全民守法的大力推動,要深入理解全民守法的內涵,釐清全民守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係,建立以全民守法為核心的生態法治,為樹立生態保護社會根基提供有力保障。首先,要培養公眾的生態守法意識。公眾的廣泛參與是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特徵,生態環境保護司法網格的構建必須要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守法需知法,知法需普法。要加強各種途徑的宣傳和教育,傳播環保節能意識,倡導綠色文明理念,弘揚生態法治精神,建設生態法治文化,號召廣大群眾積極投身到生態守法隊伍中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具體舉措上已經為生態法治的全民守法指明了方向。據此,生態法治領域的全民守法也應大力推動生態環境相關政策法規的解讀和普及,充分發揮領導幹部的帶頭守法作用,從小抓起,讓生態法治理念浸潤人心,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生態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其次,從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將生態權落在實處。「生態文明」雖已被寫入憲法,但公民的生態權仍然未能上升到基本權利層面。要將生態權從「紙上的權利」變為實質性的權利,必須通過各部門實體法將公民生態權予以確立,以及從程序法上明確對生態權的維護方式與救濟途徑,生態權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從而更好地促使公眾自覺守法。

(責任編輯 李建宏)

作者 魏 宏 西南林業大學黨委副書記

2020年第7期《社會主義論壇》「理論輔導」

相關焦點

  • 以嚴密法治護航長江上遊生態環境
    本報訊(記者劉春華)近日,省法院發布十大生態環境保護典型案例。其中,刑事案件6起、民事案件1起、行政訴訟案3起,涉及非法採伐重點保護植物;非法排放處置危險廢物;非法偷排;殺害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等。案例一:廢酸排放羊叉河企業犯汙染環境罪處罰金300萬元  十大典型案例中,被告單位成都方鑫冷軋薄板有限公司及張智慧等7人汙染環境案,是公安部、環境保護部、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掛牌督辦的長江流域汙染環境案件之一。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加強 生態環境保護依法...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臺了《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試行)》,設置了11項有關綠色發展方面的指標。福建、江西、貴州、青海等地出臺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的剛性約束。(三)強化法治建設,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
  • 訪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部署。就此,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之間的協同效應。請介紹一下這項工作的意義?
  • 以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為引領推動環境質量提升
    環境有價,損害擔責,深圳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一整套可複製的科學界定大氣汙染賠償責任的審判經驗,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提供嚴格的生態環境司法保護。  這一年,深圳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以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以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為引領,堅決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 加強環境法治,為建設美麗中國保駕護航
    新出臺、修訂了一系列生態環境法律,生態環境法律體系更加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依法行政的制度約束更加嚴格。監管要求日益提高,執法力度不斷加大,依法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有力推進了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變化。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環境法治領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 福鼎:檢法會籤《環境公益訴訟聯動機制》,築牢環境資源保護法治屏障
    福鼎:檢法會籤《環境公益訴訟聯動機制》,築牢環境資源保護法治屏障 2020-12-22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好法治利器 守護鶯歌燕舞
    近年來,隨著「兩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每年冬春季節,遷徙、棲息的候鳥種群數量明顯增多,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風景。愛鳥、護鳥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鳥類保護工作成效顯著。然而,也要看到,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鳥類保護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與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等密切相關。
  • 完善政府職能體系機構體系法治體系運行體系
    本文從完善政府職能、優化政府機構、健全政府法治、創新政府運行等方面對完善國家行政體系、不斷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行深入分析。筆者認為,國家行政體系,是指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要求,履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社會治理、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政府治理職能的組織架構、制度、規範等的總和,主要包括政府職能體系、政府機構體系、政府法治體系、政府運行體系以及幹部隊伍體系等方面。
  • 《生態環境法典》編纂恰逢其時
    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說,「綠色民法典,為生態環境法典的編纂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完善生態環境法律制度高層論壇」日前在北京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辦。論壇雲集各方嘉賓,有來自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的專家,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教授學者。同時,開設了騰訊會議在線直播。大家熱議的主題只有一個——生態環境法典的編纂。
  • 深圳法治政府建設巡禮13:法護創新,建最嚴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張瑋瑋 通訊員 王凱 塗世琳 文/ 圖 智慧財產權保護離不開法治護航。12月14日,深圳出臺智慧財產權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裁判的指導意見,為深圳打造保護智慧財產權標杆城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添司法保障。
  • 河南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河南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綠色區域優先保護,紅色區域重點管控,黃色區域一般管控。在河南省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分布示意圖上,用綠、黃、紅三種顏色區分了不同的生態環境管控區域,每一種顏色代表一種管控方式。
  • 【陝西社科】生態環境保護是「很大的政治」的中國邏輯及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實踐及取得的成就說明,生態環境保護「裡面有很大的政治」這個論斷內涵豐富、意義深遠,體現著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獨特邏輯,反映了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寶貴經驗。在中國,生態環境保護裡面之所以有很大的政治,原因在於:其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關係民生人心。
  • 發布會參考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和「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五是依法依規開展生態環境督察執法對3個省(市)、2家中央企業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並對2個部門開展探討式督察試點。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強重點汙染源環境監管,嚴厲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六是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研究制定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三年工作方案。加快編制「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及專項規劃。
  • 天大法學院召開「編纂生態環境法典 完善生態環境法制」學生論壇
    孫院長指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編纂生態環境法典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也是完善生態環境立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路徑,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大舉措。本次論壇,旨在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集思廣益,引導全社會重視生態環境法的法典化,不斷推動完善我國的生態環境法律制度。
  • 環保小百科 & 《中國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保護生態環境...
    ,養成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能夠減少環境汙染,維護個人健康。為引導公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普及現階段公民應具備的生態環境與健康基本理念、知識、行為和技能,動員公眾力量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身體健康,共建健康中國和美麗中國,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發布了《中國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包含基本理念7條、基本知識13條、基本行為和技能10條。讓我們一起學習打卡!
  • 省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到漢江國投調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9月27日,省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副組長馮安龍一行到襄陽漢江國投調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督察組總協調人張文漫和督察組成員蔡建寶、袁麗、張吉龍,市政府辦副主任蔡志剛、市住建局局長汪厚安、漢江國投董事長伍軍、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王祖慶參加調研。
  • 守住長江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童建明指出,既要體現最嚴密司法保護,從嚴打擊嚴重非法捕撈行為,促進形成「不敢捕」的氛圍,又要準確把握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的界限,避免機械司法、就案辦案,努力做到「不拔高」「不湊數」,防止刑事打擊擴大化。
  • 柏清 楊靜丨生態意識:規範解構、價值縷析與養成路徑
    關鍵詞:生態文明 生態意識 生態法治 生態宣傳 生態教育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
  • 黃河下遊生態環境保護座談會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黃河生態研究...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生態環境保護系列決策部署,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探索形成了「1+1+10」汙染防治攻堅體系,全力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
  • 搭建「兩山」橋梁 讓生態環境「有利可圖」——黔東南州生態產品...
    「十三五」以來,黔東南州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用好生態和民族文化兩個寶貝,積極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協調生態保護者、生態產品和生態保護受益者之間利益分配關係,讓保護生態環境變得「有利可圖」,實現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