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前幾天給各位小夥伴分享了青城山前山和後山的三條遊覽路線,那麼今天就繼續來跟大家講講都江堰要怎麼玩才能輕鬆又開心吧!
來到成都,除了市區裡的幾個景點,成都周邊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而都江堰又是其中不可錯過的一處。這座宏偉而又龐大的水利工程由李冰父子建成,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遊玩路線
秦堰樓——二王廟——安瀾索橋——魚嘴——飛沙堰——離堆公園——南橋——西街(西街上美食小吃,應有盡有)
到了都江堰之後可以不選擇不從正門進,因為正門進去的人會比較多,而且上去之後還要還要原路返回,不光很累還要走上坡路。推薦大家這樣走不光一直走下坡路,而且還不會原路返回,既省心又不累。
南橋西街
這裡是灌縣古城,位於都江堰景區大門側面。容易被大多數遊客忽略掉的一個景點,但這裡卻是茶馬古道起點,古鎮內有許多特色小吃,當地美食。也有文藝小清新的店鋪適合拍照,閒逛。來到了都江堰景區,千萬不能錯過南橋西街。
飛沙堰
飛沙堰採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漩渦,由於離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因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
離堆公園
離堆公園宋朝就存在,圖片為離堆公園主要展示了如圖所示的治水三寶,復刻了當年李冰治水所用到的三件道具。1.臥鐵:相傳李冰建堰時在內江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深度的標準,後來演變為臥鐵。埋在內江"鳳棲窩"處的淘灘標準,也是內江每年維修清掏河床深淺的標誌。在古代每年冬天的枯水季節當地的老百姓對內江河床進行節流淘沙時見到四根鐵柱就不能再淘沙了,淘太深,內江水流量會過大給成都平原帶來洪災,淘太淺的話內江水流量就會不足給成都平原帶來旱災。遊客在離堆古園內噴泉處能看到的這四根臥鐵的複製品,其真品還埋在內江河床下。2.竹籠:淘沙時攔截江水,節流的作用。3.馬扎: 將大圓木捆綁而成的一種三腳架,和竹籠用在一起防止被衝走。
堰工道
堰工大道全長150米寬14米。兩旁共12尊青銅塑像,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治水有功之臣。由於他們對都江堰的維護和維修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人們為了紀念他們的豐功偉績修建了這條大道。堰工大道兩旁的水溝名叫龍吟溝。共有248個小龍頭向溝中吐水。道教中有一種思想叫做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所以說248個小龍頭非常巧妙地取用了其中的二四八之一。另一種說法岷江江水在魚嘴一分為二,分流後的江水二分四,四分八,所以248個小龍頭還寓意都江堰的分水體系。
安瀾索橋
唐朝修建當時叫做珠浦橋,在明朝時期毀於戰火。現在的安瀾索橋是清朝時候當地一對何姓夫婦修建。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全長320米橫跨內外兩江。
秦堰樓
因在此可俯瞰古秦太守李冰父子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國的美名。建國後毛澤東、鄧小平、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有多國元首曾在此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全景。
怎麼去都江堰?
自駕:成都出發走成灌高速,過路費約20元
動車:坐地鐵二號線抵達犀浦站,犀浦站有直接抵達都江堰的動車,票價是15元
大巴車:成都茶店子客運站每半小時有發往都江堰的大巴車,17元.(票)
景區門票
成人票90元,學生憑證可購優惠票45元;四川省及省外老人憑證購半票;70周歲以上(含70周歲)老人憑證免票(黃金周期間所有老年證均需購半票);講解器10元(另付費);景區觀光車車票往返15元,單程10元(從碑亭—魚嘴)。
開放時間
8:00~17:30(12月1日~3月1日)8:00~18:00 (3月2日~11月30日)最佳時間:四季皆宜,春夏最佳。清明時有放水大典,但遊客比較多。用時參考:半天或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