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詩仙李白便以令人瞠目結舌的誇張描述向世人呈現出天府之國的秀美和繁華。誠然,作為當時全國「五京」之一,其後更有「揚一益二」之說。成都是大唐帝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遠超過長安、洛陽,這其中的功勞自然離不開建於先秦時期的水利樞紐——都江堰。而要溯源天府之國的由來,我們必須走近都江古堰所在的灌縣(如今的都江堰市),因為都江堰的誕生,因而使得成都平原取代關中平原成就「金池湯城,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
舊名灌縣的都江堰市位於成都平原和龍門山的交匯處,在新舊城池之間已經聳立起一座名曰「宣化門」的古城門,這是當年灌縣縣城最繁忙的東城門。因為灌縣地處成都與阿壩的咽喉要塞,故爾古代統治者取名宣化門也有宣揚德政,教化民眾之意。
作為經常來都江堰的成都人,建議外地的朋友最好從宣化門進入古城老街,然後沿著老街一直向西,登上玉壘山蜿蜒起伏的松茂古道,這是古代成都平原通往阿壩藏羌地區的唯一通道,起於灌縣西街口的西關,經茂縣,止於松潘,故稱松茂古道。
進入玉壘山門,迎面是一尊千年烏木形成的天然魁星點鬥,可以看到不少高考的學子和家長們在此許願祈福,祈盼——魁星點鬥,獨佔鰲頭!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煙花匝郡樓。都江堰市是全國少有的「三遺」城市,文化、自然遺產、灌溉工程遺產聞名遐邇,登玉壘而小川西,玉壘山頂總高度為46.6米的玉壘閣是都江堰市區內製高點,登高可俯覽都江堰市區及古堰全貌。
玉壘山有城隍廟大殿、十殿、靈官樓、馬王殿、玉壘關和西關城樓等景點,雖然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這些建築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不過後來的精心修繕讓這些古建築重新煥發出活力,遠眺新城,有如在歷史記憶裡穿行。
早在兩千多年前,灌縣就打通了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高原的商貿通道,當時叫「冉嚨山道」。歷史上,松茂古道既是一條經濟走廊,同時又是內地和藏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故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玉壘山上城隍廟前的背夫似乎讓我們一下穿越千年。
灌縣虹口人董湘琴在一百多年前,留下「三腦九坪十八關,一鑼一鼓上松潘」的詩句,為後人勾勒出700裡松茂古道的歷史畫卷。人們在遠行之前總要到城隍廟祭拜禹王,以佑平安!董湘琴的《松遊小唱》——第一程江山雄構,大江滾滾向東流。惡灘聲,從此吼。靈巖在前,聖塔在後,伏龍在左,棲鳳在右。百年來亦在松茂古道口口傳誦。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遊。玉壘古道,曲折通幽,林木蓊鬱,蟬鳴鳥啾。濃蔭下沿著蜿蜒起伏的石徑前行,枝葉疏縫間,山下西街那鱗次櫛比的青瓦房連綿跌宕。
如今國學風潮再起,在如此古意盎然的靈山秀水之地,能夠見到許多身著漢服探幽訪古的女孩們,不管其意何為,至少傳統文化得到了年輕一代的欣賞和認同,至於其它目的似乎也就不甚重要了!
古今碰撞,古今融合,在人類不知疲倦地求新變革和創新發展的年代,這座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高53米,共17層的密簷式六面體磚塔——奎光塔,高高屹立在塔吊和鋼筋水泥叢林之中,它擁有我國層數最多的古塔桂冠。
蜀人衣食常苦艱,蜀人遊樂不知還。灌縣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興的城市,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區,同時還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說到這,有著川西茶馬古道第一街之稱的西街肯定得好好走上一走嘍!
西街不長,所謂的景點並不多,如果單單是看看西街和明城牆,用時不到一個小時就可逛完,但是這其中蘊含的情懷和情結,卻是許多老成都人來感受舊成都那原汁原味本土文化的最佳地點。
西街依玉壘傍岷江,木牆黛瓦,清涼幽靜,青石板鋪就的街道旁,淺淺溪水順階而流,古色古香帶有禪意佛韻的特色小店琳琅滿目,頗有幾百年前川西茶馬古道的依稀影子。
灌縣古城的西街特別適合停下坐坐,來杯岷江雪水衝泡的青城苦丁茶,看書、冥想、或者發呆,所有的煩憂和壓力頃刻就釋放一空。
西街口的這座清真古寺,可是大有來頭。清末,四川爆發保路運動,阿壩小金縣的回民積極參加這次鬥爭後,有很多人便在灌縣定居下來。1925年,這些回民集資建起懋功清真寺。因此,它的建寺歷史和推翻清廷的保路運動聯繫在一起,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座建築。
走出西街,便可望見巍峨壯麗的都江堰南橋,它位於城南寶瓶口下跌內江之咽喉,屬於廊式古橋。宋以前無考,始建無考。原名「凌雲橋」,後改名「凌虛橋」。清代易名「普濟橋」,經歷了由繩橋、土橋到水泥木結構廊橋的演變。南橋長54米,寬12米,共5孔,是連接都江堰景區和玉壘山之間的標誌性建築,也是遊客來灌縣的必遊打卡地。
南橋雖說是現代仿古建築,但是整個橋體舒展大氣,雕梁畫棟由各種彩繪、彩塑妝點,書畫楹聯與自然風光交融自然,被譽為水上畫廊、雄居江源第一橋和覽勝臺。橋頭還有好幾位頭戴紫金冠、身披黃金鎖子甲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他們不去纏鬥灌江二郎神,反而殷勤地與遊客合影,細看這些大神還是掛牌作業哈!
峨峨雪色涉蒼龍,直上汶江錦萬重。 蜀紵於今誇麗密,浪花堆裡纈芙蓉。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為灌縣贏得了「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的美譽。而千古名堰都江堰的建成則真正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滔滔岷江,巍巍玉壘,在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的分流控制下,桀驁不馴的岷江終於變害為利,造福於民,都江堰功在當代、惠澤未來,此後兩千多年來,成都平原始終風調雨順,物產豐盛,「濯錦清江萬裡流,雲帆龍舸下揚州」,天府之國的美譽自此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