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本土作家,有上百萬字的小說、報告文學、電影電視劇本發表。近年來馬老主要從事道教文化、水利文化研究,潛心發掘都江堰蘊藏的豐富的文化積澱,有《青城山道都志》、《青春楊柳河》、《月是故鄉明》等作品問世。
在中國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9個「天府之國」。它們是關中盆地、北京小平原、成都平原、江南地區、太原附近、閩中地區、瀋陽一帶、武威地區和臺東地區。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由來已久。
「天府之國」由關中平原向川西平原栘轉的主要原因是,戰國後期,秦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為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隨後三國時的孔明獎勵農耕、發展生產、興修水利等等這對成都平原的農業是一次重大的推進。境內達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生平現象,使天府之國的名聲得以傳播,成為了史稱「揚一益二」 的富足之邦。歷史上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
趙公山即大岷山,亦稱汶山、文山、瀆山。《史記封禪書》及《漢書郊祀志》均言「自華(山)以西,名山七」,其中即有「瀆山,蜀之岷山也」。早期幾代蜀王都在這裡留下蹤影,如蠶崖關,柏灌臺,杜宇避水的長坪山、帝升西山隱焉的地方。古蜀謠云:「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柏灌臺,今天尚存,在岷江出山口西岸的趙公山上。柏灌臺惻,有一個巨大的溶洞,叫麻姑洞,至今無人知道它通向那裡。傳說它就是當年古蜀人棲身的家園。
遠古時候,成都平原是海子,人們稱柏灌臺為西崑侖,稱成都海子為西海。蠶叢立國以前,從大峽谷沿江而下的古蜀人相聚於西海西北山地中,完成了部落結盟,建立了方國,在高地上漁獵生活上,等待著西海乾涸。有專家推論,這個臨海而立的高臺很可能是古蜀柏灌時代的祭臺。
在趙公山慶雲寺後的葫蘆崖上,有一陰刻類似文字的符號「〓〓〓」,考古學家認為這是秦漢以前的巴蜀文字,是蜀王杜宇用來教化人民的遺存。這三個符號曾吸引了許多學者進行考證,有的認為是「故夷京」三字,有的認為是「契壽空」三字。但都缺乏依據,至今無人能識讀。青城山著名的道教主持易心瑩1942年曾經約請國民政府教育部,組織專家對這三個文字符號進行考證無果,專家們認為這三個字既不是古蜀巫文化的符,也不是道教的籙,是古西蜀的岣嶁文,讀音和意思不詳。易當家把這三個字臨摹在青城山常道觀石壁之上,作為青城山鎮山之符。
在「5·12」地震前,曾有省內國學研究的大家,根據《說文解字》,認真辨析了這三個字,認為這三個字讀「故夷京」,是「遠古東方人居住的高地」的意思。西南民族大學副校長、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沙瑪、率民大幾位教授,並邀請涼山州語言文字委員會辦公室阿餘鐵日老師參加,到趙公山考證了這三個神秘的石刻文字,並提出了新的解讀方法:用現代漢語去翻譯解釋這三個古老的文字,就是「鎮水之山」、「詛咒洪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