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李冰是哪裡人有那麼重要嗎?重要的是他留下了灌溉成都平原兩千多年且至今仍在使用的都江堰。至於李冰生於何時?卒於何時?活了多少歲?其實不重要。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就目前來看,能活兩百歲的人,應該還沒有發現吧?但李冰卻已在人們的心中活了兩千多年,而且還將繼續鮮活下去。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浩瀚宏大,即使在今天當你面對它時,也不得不由衷的嘆服。而這一切,都源於李冰的巧思,源於他的智慧,更源於他那份無懼無畏的精神。今天就讓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去看一看當時的李冰是怎樣治水的,去體味一番這位蜀郡太守的艱辛和不易。
大約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前的30年到50年間(那時候已經滅了古蜀國),李冰被任命為秦國的蜀郡太守。當他走馬上任後才了解到原來這裡的百姓生活極其艱難,經常為洪澇災害所襲擾,常年顆粒無收。
經過實地考察李冰發現,流經成都平原的岷江流域正是水患的罪魁禍首。於是,他沿著岷江逆流而上,步行數百裡,對沿岸地形地貌進行詳細記錄,並實地測量、搜集水情等相關的資料和數據,這大概可以算是兩千多年前的大數據分析了吧。通過細緻的研究、對比,李冰終於找到了岷江洪水泛濫的癥結所在。原因就在於,岷江上遊多是以高山峽谷為主,水量充沛的岷江奔騰不息,對沿江堤岸造成巨大的衝擊。
一旦堤岸抵擋不住巨大的水勢,就極易發生洪澇災害。而造成這一切的一個關鍵點位,就是位於都江堰西南的玉壘山,龐大的山體阻擋住了東流的江水,使得岷江水流不再暢通無阻。這樣特殊的地理結構使得玉壘山的東部地區因缺水發生旱災,而在山的西邊又因水勢洶湧而發生水災。
因此李冰認為,要徹底治理好岷江的水患,必須打通玉壘山這個屏障。那在經過長時間的研究之後,李冰制訂了詳盡周密的方案,並召集上萬的工人,為打通玉壘山做好了充足準備。
至於李冰自己,則是以蜀郡太守和大國工匠的雙重身份,成為了這項工程的總設計師。為了保證開山工程的順利進行,李冰親自到現場督導施工,與工人們並肩奮戰。
想想看啊,四川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親自奮戰在治水工程的一線是個什麼概念呀?這就是深入群眾,紮根基層啦。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工人們士氣倍增。
然而李冰也沒有想到,現實施工中所存在的困難,比事先預想的情況複雜、棘手得多。玉壘山體太堅硬,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工程進度仍然緩慢。這一來就使人們開始質疑開山工程的現實性。但李冰並沒有放棄,他日夜堅守在施工現場,冥思苦想如何才能簡單而迅速地攻克眼前的這座大山。終於,一個以火燒石的良策,使得開山工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種方法首先須在堅硬的巖石上挖出溝槽,之後用火猛燒山石直到石體通紅,緊接著再用冰冷的江水澆在巖石上,利用冷熱極致的對衝,讓石體自行炸裂。這個辦法很是奏效,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
最後,玉壘山被硬生生地開鑿出一道寬度約20米的缺口,這道口子因形似瓶口,所以被人們稱之為寶瓶口,成為了都江堰的主體工程之一。而從玉壘山體分離出來的山丘,也被形象地稱之為離堆。
阻水的屏障打通了,那接下來就該分水了。在岷江築造分水堰是李冰都江堰規劃中的一個重要步驟。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可以對岷江水流量進行有效的控制,既保證了岷江流域的農田水利灌溉,又可以通過分洪、降低季節性洪水災害的影響程度,從而兼顧了灌溉與防洪的需求。但是要在水流湍急的岷江江心位置築造分水堰,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一開始,李冰的造堰團隊將大量石塊投入岷江中,希望依靠累積石塊來阻斷水流。但岷江水太厲害,把石塊全部衝走。投石塊的方法失敗後,李冰總結經驗,發現單個石塊的重量相對於水流的衝擊力還是太小了,如果能加大石塊的重量,那麼被衝走的機率自然就會降低。
這時候他想起了岷江流域盛產的竹子,如果用竹子做成一個個竹籠把這些石塊聚集在一起,不就增加了石塊整體的重量。於是,李冰請當地居民用竹子編織成寬為2尺、長為3丈的巨大竹籠,在竹籠裡填滿大石塊和鵝卵石,再投入江中。如此一來,比原來增加了幾倍重量的石塊竹籠穩穩地扎入水中,完全抵抗住了水流的衝力。而一排排竹籠累積在一起,很快構築起了一道堅固的分水堤堰。
這道分水堤堰的前端成梭狀,有點像魚頭,因此,這座橫臥在岷江當中的堤堰也被人們稱之為魚嘴。
岷江水在魚嘴面前一分為二,靠西邊的支流是稱為外江,順岷江而下。靠東邊的支流叫做內江,流向了寶瓶口。
魚嘴築造成功後,李冰又精心改進了一些有利於水量調控的設計,這樣就可以人為地控制分水的比例。就這樣,當春耕時節需要更多水源用於農田灌溉的時後,內、外江的分水量比例可控制為6:4,而洪水季節,內、外江的分水量比例可控制為4:6。內江流入寶瓶口的江水被有計劃地分流入大小不一的十多條河渠,從而在成都平原形成了一個交錯縱橫的農田灌溉區,極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是不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到這兒就完了呢?當然沒有。在岷江魚嘴分水堤堰發揮功效之後,李冰又繼續在堤堰的尾部大做文章。他在那裡組織人手建造了寬度達200米以上、高為2米的溢洪道,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飛沙堰。
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彎曲的河道所形成的離心力,將水中夾帶的泥沙分離甩出,同時還建造了平水槽用來分洪。通過這兩項工程,李冰進一步對流向寶瓶口的內江水進行水量控制,既穩定了灌溉用水,又有效降低了泥沙淤積程度。與魚嘴的築造一樣,李冰繼續沿用石塊竹籠的辦法來堆砌飛沙堰,並按照不同時節的取水量要求,非常合理地固定了飛沙堰堰頂的相對高度位置。
如果內江水位升高到警戒線以上,過量的江水就可以通過平水槽和飛沙堰流向外江,寶瓶口的內江水位就可以降低,成都平原灌溉區因此免受洪水侵襲。至此,岷江分水堤堰魚嘴前端與尾部工程便修建完成,同時也意味著宏偉的都江堰工程的基本部分已經完工。
這之後,為了讓這一水利設施的運行狀態時刻保持良好,每一年洪水來臨之前,李冰都會組織人員對都江堰進行一次年修,也稱作歲修。我們都熟知的六字箴言「深淘灘低作堰」,還有我們看到的鎮水的石人、石犀牛等,都與歲修有關。
李冰率領四川人民耗時18年,這才完成了都江堰這座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從大禹到鱉靈,岷江這條兇猛的水龍終於在李冰的手中得以降服。
從此後開始,四川地區才真正地成為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成為了整個中國的大後方,才使成都不僅成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經濟、交通的中心。千百年來,都江堰的水默默浸潤濡養著一代代天府兒女,而李冰的精神也幻化成為了一種力量,在激勵著後人奮發前行。都江堰和李冰不僅屬於四川,屬於中國,更屬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