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風》,是1933年臺灣發行的一首閩南語歌曲,作曲鄧雨賢(1906-1944),作詞李臨秋(1909-1979)。這首歌傳神地描寫了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與一位少年不期而遇,少女心動羞澀又欲語還休地憧憬愛情的情景。
《望春風》的原唱者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臺灣的當紅閩南語歌手劉清香(1914-1943),藝名純純。劉清香命途多舛(chuǎn),人生短暫,演唱過許多鄧雨賢作曲的歌曲,如《跳舞時代》、《江上月影》、《四季紅》等等。
《望春風》的歌詞質樸傳神,旋律委婉優美,被收錄在許多歌手和樂手的專輯中。
2000年,在臺灣舉行的「歌謠百年臺灣」票選活動中,《望春風》的票數位列第一,成為票選中最受歡迎的臺灣歌謠。
這段童聲版《望春風》收錄在亞洲唱片公司2005年發行的臺灣天使之聲系列專輯之《山上的百靈鳥》專輯中,演唱者是臺灣屏東縣獅子鄉草埔國民小學的排灣族兒童合唱團。這張專輯曾經獲得第16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
《望春風》的曲作者鄧雨賢(1906-1944)是早期開啟臺灣流行音樂先河的重要作曲家之一,被譽為「臺灣歌謠之父」。
鄧雨賢一生譜曲創作了近百首臺灣歌謠,其中許多歌謠傳唱至今,經久不衰。
鄧雨賢的代表作品有《大稻埕(chéng)行進曲》、《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跳舞時代》、《春宵吟》、《碎心花》、《一個紅蛋》、《滿面春風》等等。
其中以《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最為膾炙人口,被並稱為「四月望雨」。
鄧雨賢的祖輩在清朝時從廣東省遷居到臺灣,祖輩有三位秀才。鄧雨賢出生在臺灣桃園縣龍潭鄉,3歲隨父親遷居臺北。
1920年,鄧雨賢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前身)學習。在這所學校,鄧雨賢接觸到了西洋樂器,並師從一條慎三郎(1874-1945,日治時期活躍在臺灣的日本作曲家、音樂教師)學習音樂。
1925年,鄧雨賢從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後,到臺北日新公學校任教。能夠成為教師在當時是一件榮耀的事情。
1928年,鄧雨賢辭去教職,赴日本東京音樂學校學習作曲。
1932年,鄧雨賢回國後創作的第一首作品《大稻埕行進曲》受到關注。之後,鄧雨賢成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專職作曲人,譜曲創作了許多傳唱至今的經典臺灣歌謠。
此外,鄧雨賢還積極倡導並致力於採集臺灣民間小調和戲曲進行歌謠創作,推廣臺灣本土音樂。
鄧雨賢說:「藝術不是藝術家的獨佔品,藝術家也不應該高高在上,而應該和大眾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而完成他本來的使命。」
中日戰爭爆發後,鄧雨賢創作的部分歌曲因為被改編成日本軍歌而被國民政府列為禁歌。在複雜的時代環境中,鄧雨賢的音樂創作困難重重,於是他辭去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職務,轉到新竹縣芎(xiōng)林公學校教書,1944年英年早逝。
在桃園市龍潭區的龍潭大池公園內建有鄧雨賢雕像、《望春風》紀念歌碑和一座以「雨賢館」命名的觀景臺。
在桃園市立圖書館龍潭分館內設立有「鄧雨賢音樂紀念館」。
在彰化縣國立彰化高級中學院內建有一座被命名為「雨賢館」的音樂館。
在新竹縣芎林鄉建有一座「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
2013年,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臺將2006年發現的小行星255989命名為「鄧雨賢」。
上世紀30年代是臺灣流行音樂蓬勃發展時期,鄧雨賢譜曲的這些臺灣歌謠誠摯優美、經久不衰。這些歌謠是30年代臺灣的音樂與文化的真實寫照,也是臺灣的人文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些誠摯美好的旋律被稱為是「臺灣人音樂心靈的圖騰」。
《望春風》的詞作者李臨秋(1909-1979)是臺灣詞作家,他是臺灣日治時期以及戰後臺灣歌謠詞作者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臨秋一生作詞的臺灣歌謠有近二百首之多。代表作品有《一個紅蛋》、《四季紅》、《補破網》、《望春風》、《相思海》、《半暝行》、《人道》、《對花》、《懺悔》等等,《望春風》是李臨秋最有名的作品。
李臨秋年幼時家境富裕,受父親影響飽覽詩書。李臨秋16歲的時候家道中落。
1924年以後,李臨秋開始一邊在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工作,一邊在臺北的永樂町永樂座(日治時期臺北著名的電影院)兼職茶房(倒水工)。期間一邊工作,一邊完成了函授學業。
(永樂座是臺灣茶葉大王陳天來(1872-1939)發起投資興建的,李臨秋的祖母是陳天來的侄女。)
完成學業後,李臨秋繼續在永樂座兼職,期間結識了當時有名的默片電影辯士(電影解說員)詹天馬(日治時期臺北大稻埕著名的電影辯士)。有一次詹天馬在朗讀字幕的時候,遇到一個生字,李臨秋馬上說出了字的讀音和含義。詹天馬開始對這位「茶房」刮目相看,於是鼓勵李臨秋嘗試歌詞和電影劇本的創作。
1931年左右,李臨秋開始進行歌詞創作。他的作品受到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賞識,之後成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專職作詞人。
1933年,由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的《望春風》暢銷臺灣。
之後,李臨秋又陸續創作了《一個紅蛋》、《四季紅》、《補破網》等膾炙人口的歌曲,成為當時頗有名氣的詞作家。
1948年,李臨秋任職永樂座的經理。之後,在從事影業生意的同時,李臨秋還常常擔任歌謠比賽的評委,參與臺灣本土歌謠的推廣活動。
1977年,已經退休的李臨秋發表了他的最後一部作品《相思海》。
在李臨秋故居附近的大稻埕公園內建有李臨秋紀念雕像。
李臨秋故居坐落在臺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86巷4號,故居內展示有李臨秋的作品手稿和老照片,以及李臨秋生前的生活風貌。
此外,在李臨秋故居內還可以見到歌曲《望春風》的商標登陸證。
李臨秋的小兒子李修鑑回憶,夜來香和紅露酒是李臨秋創作時必備的兩樣東西。李修鑑從不覺得父親將創作看得很嚴肅,反而像是在賺點「喝酒錢」。即使李臨秋在當時的歌壇很有名氣,卻仍然將寫詞當成興趣和副業。
李臨秋認為,寫歌要「三分雅,七分俗」。每次寫完歌詞,李臨秋要先念給沒讀過書的妻子和媽媽聽,李臨秋認為,如果她們能聽懂歌詞的含義,那麼其他人也能聽得懂,這就是他要的效果。
李臨秋善於細膩地觀察生活,他創作的歌詞貼近生活,通俗質樸,傳神而富有意境,常常令人拍案叫絕。
李臨秋的兒子李修鑑在回憶錄中提到,《望春風》的歌詞意境因為一位記者的自問自答一直被誤認為源自《西廂記》。
上世紀30年代的臺灣正受到來自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新思潮影響,女性在這一時期開始追求平等,追求自主選擇愛情和理想生活的權利,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價值觀也開始有所改變。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李臨秋也是受到新思潮影響的年輕人之一。
李臨秋的家在淡水河畔,黃昏時分李臨秋常在淡水河畔散步,常常會遇見攜手散步的戀人。
是在新思潮影響下自主追求愛情的新女性和淡水河畔那些沉醉在愛情中的戀人們給了李臨秋《望春風》的創作靈感,所以《望春風》的歌詞意境其實源自淡水河的黃昏。
無論是源自《西廂記》還是源自淡水河的黃昏,這首意境傳神的《望春風》已經傳唱了近一個世紀,成為臺灣流行音樂史上一首經典的「臺灣調」。
淡水河,位於臺灣北部,有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大汗溪、新店溪和基隆河是淡水河的三大支流。
淡水河主河道在清朝以前就是移民進入臺北盆地的重要入口,後來演變為進出口貿易的交通要道。
臺灣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淡水河流域。淡水河兩岸坐落有很多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每年的端午節,在淡水河會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活動。
淡水河兩岸風光秀麗,與四周的群山美景相映成趣。而且,在不同的季節、天氣和一天中不同的時刻,淡水河會呈現不同的美麗景象,自古以來有「淡水八景」之稱。
由於時代的變遷和政區的劃分,淡水河不斷呈現新的風貌,「淡水八景」也幾經改變。2011年淡水鎮通過「淡水新八景徵選」活動,確定了最新的「淡水八景」。
新「淡水八景」分別為「埔頂攬勝」、「 大屯飛翠」、「 沙侖看海」、「 水岸畫影」、「 紅樹傍橋」、「 河口霞天」、「觀音水月」和「滬街訪古」。
美麗的淡水河,常常出現在作家的筆下,出現在畫家的畫卷上,出現在攝影師的鏡頭中,出現在臺灣的歌謠裡。
歡 迎 乘 坐 時 光 列 車
在這趟列車上
你會遇到許多位音樂人物
如果在車窗邊小憩
還可以領略東西方音樂文化風景
如果有興趣
歡迎點擊識別上方「車票」中的二維碼關注我們
請帶上你的那張車票,跟隨我們一起
開啟一段時光音樂文化之旅吧
往 期 回 顧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送別》
《永遠的微笑》| 浪漫的放歌者——陳歌辛
我們,為大提琴瘋狂——2CELLOS
Wake Up Everybody | 漫談嘻哈
他 | 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王洛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