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風》——「臺灣人音樂心靈的圖騰」

2021-02-15 時光列車TimeExpress

《望春風》,是1933年臺灣發行的一首閩南語歌曲,作曲鄧雨賢(1906-1944),作詞李臨秋(1909-1979)。這首歌傳神地描寫了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與一位少年不期而遇,少女心動羞澀又欲語還休地憧憬愛情的情景。

《望春風》的原唱者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臺灣的當紅閩南語歌手劉清香(1914-1943),藝名純純。劉清香命途多舛(chuǎn),人生短暫,演唱過許多鄧雨賢作曲的歌曲,如《跳舞時代》、《江上月影》、《四季紅》等等。

《望春風》的歌詞質樸傳神,旋律委婉優美,被收錄在許多歌手和樂手的專輯中。

2000年,在臺灣舉行的「歌謠百年臺灣」票選活動中,《望春風》的票數位列第一,成為票選中最受歡迎的臺灣歌謠。

這段童聲版《望春風》收錄在亞洲唱片公司2005年發行的臺灣天使之聲系列專輯之《山上的百靈鳥》專輯中,演唱者是臺灣屏東縣獅子鄉草埔國民小學的排灣族兒童合唱團。這張專輯曾經獲得第16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

《望春風》的曲作者鄧雨賢(1906-1944)是早期開啟臺灣流行音樂先河的重要作曲家之一,被譽為「臺灣歌謠之父」。

鄧雨賢一生譜曲創作了近百首臺灣歌謠,其中許多歌謠傳唱至今,經久不衰。

鄧雨賢的代表作品有《大稻埕(chéng)行進曲》、《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跳舞時代》、《春宵吟》、《碎心花》、《一個紅蛋》、《滿面春風》等等。

其中以《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最為膾炙人口,被並稱為「四月望雨」。

鄧雨賢的祖輩在清朝時從廣東省遷居到臺灣,祖輩有三位秀才。鄧雨賢出生在臺灣桃園縣龍潭鄉,3歲隨父親遷居臺北。

1920年,鄧雨賢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前身)學習。在這所學校,鄧雨賢接觸到了西洋樂器,並師從一條慎三郎(1874-1945,日治時期活躍在臺灣的日本作曲家、音樂教師)學習音樂。

1925年,鄧雨賢從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後,到臺北日新公學校任教。能夠成為教師在當時是一件榮耀的事情。

1928年,鄧雨賢辭去教職,赴日本東京音樂學校學習作曲。

1932年,鄧雨賢回國後創作的第一首作品《大稻埕行進曲》受到關注。之後,鄧雨賢成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專職作曲人,譜曲創作了許多傳唱至今的經典臺灣歌謠。

此外,鄧雨賢還積極倡導並致力於採集臺灣民間小調和戲曲進行歌謠創作,推廣臺灣本土音樂。

鄧雨賢說:「藝術不是藝術家的獨佔品,藝術家也不應該高高在上,而應該和大眾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而完成他本來的使命。」

中日戰爭爆發後,鄧雨賢創作的部分歌曲因為被改編成日本軍歌而被國民政府列為禁歌。在複雜的時代環境中,鄧雨賢的音樂創作困難重重,於是他辭去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職務,轉到新竹縣芎(xiōng)林公學校教書,1944年英年早逝。

在桃園市龍潭區的龍潭大池公園內建有鄧雨賢雕像、《望春風》紀念歌碑和一座以「雨賢館」命名的觀景臺。

在桃園市立圖書館龍潭分館內設立有「鄧雨賢音樂紀念館」。

在彰化縣國立彰化高級中學院內建有一座被命名為「雨賢館」的音樂館。

在新竹縣芎林鄉建有一座「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

2013年,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臺將2006年發現的小行星255989命名為「鄧雨賢」。

上世紀30年代是臺灣流行音樂蓬勃發展時期,鄧雨賢譜曲的這些臺灣歌謠誠摯優美、經久不衰。這些歌謠是30年代臺灣的音樂與文化的真實寫照,也是臺灣的人文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些誠摯美好的旋律被稱為是「臺灣人音樂心靈的圖騰」。

《望春風》的詞作者李臨秋(1909-1979)是臺灣詞作家,他是臺灣日治時期以及戰後臺灣歌謠詞作者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臨秋一生作詞的臺灣歌謠有近二百首之多。代表作品有《一個紅蛋》、《四季紅》、《補破網》、《望春風》、《相思海》、《半暝行》、《人道》、《對花》、《懺悔》等等,《望春風》是李臨秋最有名的作品。 

李臨秋年幼時家境富裕,受父親影響飽覽詩書。李臨秋16歲的時候家道中落。

1924年以後,李臨秋開始一邊在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工作,一邊在臺北的永樂町永樂座(日治時期臺北著名的電影院)兼職茶房(倒水工)。期間一邊工作,一邊完成了函授學業。

(永樂座是臺灣茶葉大王陳天來(1872-1939)發起投資興建的,李臨秋的祖母是陳天來的侄女。)

完成學業後,李臨秋繼續在永樂座兼職,期間結識了當時有名的默片電影辯士(電影解說員)詹天馬(日治時期臺北大稻埕著名的電影辯士)。有一次詹天馬在朗讀字幕的時候,遇到一個生字,李臨秋馬上說出了字的讀音和含義。詹天馬開始對這位「茶房」刮目相看,於是鼓勵李臨秋嘗試歌詞和電影劇本的創作。

1931年左右,李臨秋開始進行歌詞創作。他的作品受到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賞識,之後成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專職作詞人。

1933年,由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的《望春風》暢銷臺灣。

之後,李臨秋又陸續創作了《一個紅蛋》、《四季紅》、《補破網》等膾炙人口的歌曲,成為當時頗有名氣的詞作家。

1948年,李臨秋任職永樂座的經理。之後,在從事影業生意的同時,李臨秋還常常擔任歌謠比賽的評委,參與臺灣本土歌謠的推廣活動。

1977年,已經退休的李臨秋發表了他的最後一部作品《相思海》。

在李臨秋故居附近的大稻埕公園內建有李臨秋紀念雕像。

李臨秋故居坐落在臺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86巷4號,故居內展示有李臨秋的作品手稿和老照片,以及李臨秋生前的生活風貌。

此外,在李臨秋故居內還可以見到歌曲《望春風》的商標登陸證。

李臨秋的小兒子李修鑑回憶,夜來香和紅露酒是李臨秋創作時必備的兩樣東西。李修鑑從不覺得父親將創作看得很嚴肅,反而像是在賺點「喝酒錢」。即使李臨秋在當時的歌壇很有名氣,卻仍然將寫詞當成興趣和副業。

李臨秋認為,寫歌要「三分雅,七分俗」。每次寫完歌詞,李臨秋要先念給沒讀過書的妻子和媽媽聽,李臨秋認為,如果她們能聽懂歌詞的含義,那麼其他人也能聽得懂,這就是他要的效果。

李臨秋善於細膩地觀察生活,他創作的歌詞貼近生活,通俗質樸,傳神而富有意境,常常令人拍案叫絕。

李臨秋的兒子李修鑑在回憶錄中提到,《望春風》的歌詞意境因為一位記者的自問自答一直被誤認為源自《西廂記》。

上世紀30年代的臺灣正受到來自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新思潮影響,女性在這一時期開始追求平等,追求自主選擇愛情和理想生活的權利,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價值觀也開始有所改變。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李臨秋也是受到新思潮影響的年輕人之一。

李臨秋的家在淡水河畔,黃昏時分李臨秋常在淡水河畔散步,常常會遇見攜手散步的戀人。

是在新思潮影響下自主追求愛情的新女性和淡水河畔那些沉醉在愛情中的戀人們給了李臨秋《望春風》的創作靈感,所以《望春風》的歌詞意境其實源自淡水河的黃昏。

無論是源自《西廂記》還是源自淡水河的黃昏,這首意境傳神的《望春風》已經傳唱了近一個世紀,成為臺灣流行音樂史上一首經典的「臺灣調」。

淡水河位於臺灣北部,有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大汗溪、新店溪和基隆河是淡水河的三大支流。

淡水河主河道在清朝以前就是移民進入臺北盆地的重要入口,後來演變為進出口貿易的交通要道。

臺灣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淡水河流域。淡水河兩岸坐落有很多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每年的端午節,在淡水河會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活動。

淡水河兩岸風光秀麗,與四周的群山美景相映成趣。而且,在不同的季節、天氣和一天中不同的時刻,淡水河會呈現不同的美麗景象,自古以來有「淡水八景」之稱。

由於時代的變遷和政區的劃分,淡水河不斷呈現新的風貌,「淡水八景」也幾經改變。2011年淡水鎮通過「淡水新八景徵選」活動,確定了最新的「淡水八景」。

新「淡水八景」分別為「埔頂攬勝」、「 大屯飛翠」、「 沙侖看海」、「 水岸畫影」、「 紅樹傍橋」、「 河口霞天」、「觀音水月」和「滬街訪古」。

美麗的淡水河,常常出現在作家的筆下,出現在畫家的畫卷上,出現在攝影師的鏡頭中,出現在臺灣的歌謠裡。

歡 迎 乘 坐   時  光  列  車  

在這趟列車上

你會遇到許多位音樂人物

如果在車窗邊小憩

還可以領略東西方音樂文化風景

如果有興趣

歡迎點擊識別上方「車票」中的二維碼關注我們

請帶上你的那張車票,跟隨我們一起

開啟一段時光音樂文化之旅吧

     往     期     回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送別》

《永遠的微笑》| 浪漫的放歌者——陳歌辛

我們,為大提琴瘋狂——2CELLOS

Wake Up Everybody | 漫談嘻哈

他 | 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王洛賓

相關焦點

  • 吳彤臺灣獻唱《望春風》 跨界音樂獲滿堂彩
    吳彤獻演《塔玲瓏》(1 /4張)6月12日,由兩岸合辦的「香飄萬粽·新竹傳情」大型文藝晚會在臺灣新竹溫情啟幕,來自內地的著名跨界音樂人吳彤、京劇演員于魁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劉維維與臺灣藝人王心凌、範逸臣、張宇等同臺獻藝,各自通過不同的音樂表演和舞臺表現來表達端午情思
  • 每周一歌-《望春風》
    最後介紹<望春風>,望春風這首歌學問可大了,我知道這首歌不錯,但從來就沒有想到那麼偉大。去年10月聯合報和臺北市政府合辦一個活動叫做<歌謠百年臺灣>,期間一個月,總共收到22萬張明信片,票選結果,第一名是望春風。<歌謠百年臺灣>以1945、1980為界,將臺語歌分為三類給讀者票選,票選結果,老歌第一名是望春風,1945以後的第一名是舊情綿綿,1980以後的第一名是酒後的心聲。
  • 曠世經典《望春風》
    從1930年代初問世以來,望春風一直是臺灣最受歡迎的臺語流行歌曲、臺灣歌謠之一,並被很多歌星演繹。臺灣最早開始流行歌曲就是搭配中國電影的《桃花泣血記》。片商為了招攬臺灣觀眾,委由詹天馬、王雲峰作成的同名宣傳曲意外走紅、擔任主唱的是當時古倫美亞唱片會社當紅的歌手純純(劉清香)。不只此,該曲在隨後的單曲黑膠唱片發行上,更有一定的唱片銷售成績。於是,臺灣流行歌曲或「曲盤」(即臺語的唱片)藉由電影的影像化而起步。
  • 《望春風》的時節,自己買花自己戴,愛恨多自在
    這間叫古倫美亞的公司,是日本人開的,代理日本哥倫比亞公司的唱片在臺灣銷售。借著這波熱潮,他們找了李臨秋作詞,鄧雨賢寫曲創作閩南語歌謠,《望春風》就這樣問世,由古倫美亞的歌星純純演唱。作詞人李臨秋自己在演唱《望春風》
  • 臺灣歌唱家範宇文:音樂溝通心靈 歌聲溫暖兩岸
    中新社臺北8月17日電 題:臺灣歌唱家範宇文:音樂溝通心靈 歌聲溫暖兩岸  中新社記者 李欣 路梅  夏日,從臺北市區一處小型音樂廳傳出《秋水伊人》《我愛你,塞北的雪》等歌曲的合唱聲。舞臺上帶領大家排練的是曾被譽為「臺灣最美聲音」的著名歌唱家範宇文,她曾以一曲深情的《我愛你,中國》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為大陸觀眾所知。
  • 靈性圖騰:鹿的象徵
    歡迎關注,感恩置頂 ▲鹿的象徵整理:知樂發現很多人都喜歡鹿鹿學教會我們用溫柔的力量去觸碰那些受傷的心靈鹿不會強迫別人改變它們更希望通過心靈的力量來傳達信息鹿的品質象徵著溫柔它們的氣息像春風一樣的溫暖靈性圖騰:常見的動物象徵靈性圖騰:天鵝的象徵靈性圖騰:孔雀象徵感恩您的喜悅 ▼
  • 【合唱欣賞】《望春風》--臺北室內合唱團
    (建議您戴上耳機聆聽,以獲得更好的聽覺享受)請在WIFI環境下欣賞李臨秋作詞、 鄧雨賢作曲、 張舒涵編曲指揮:陳雲紅鋼琴:王乃加演出:臺北室內合唱團獨夜無伴守燈下,春風對面吹由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的「臺語流行歌」《望春風》在三零年代廣為傳唱。歌詞創作靈感猜測系來自《西廂記》中的「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鄧雨賢所做曲調與臺語歌詞發音搭配得宜,歌與詞相幫,好唱好記又好聽,堪稱臺語歌曲典範。《望春風》於八零年代初,隨民歌運動熱潮重回臺灣聽眾耳中。其後,知名歌手張清芳、鳳飛飛、陶吉吉等自重新詮釋此曲;不同時代不同流行,好歌曲卻不易被遺忘。
  • 【合唱欣賞】《望春風》-- 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
    李臨秋/詞 鄧雨賢/曲 周鑫泉/編曲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指揮/朱振威流量有限的朋友可以選擇收聽音頻版:(音頻截取自上方視頻)(建議您連接音箱聆聽,以獲得更好的聽覺享受)獨夜無伴守燈下,春風對面吹由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的「臺語流行歌」《望春風》在三零年代廣為傳唱。歌詞創作靈感猜測系來自《西廂記》中的「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鄧雨賢所做曲調與臺語歌詞發音搭配得宜,歌與詞相幫,好唱好記又好聽,堪稱臺語歌曲典範。《望春風》於八零年代初,隨民歌運動熱潮重回臺灣聽眾耳中。
  • 二馬音樂匯 四月望雨 傳世歌謠
    在臺語流行歌曲中,有所謂的"四月望雨",指的是由鄧雨賢作曲的《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和《雨夜花》。
  • 四、月、望、雨——記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人生短暫藝術永恆
    2014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先生紀念特展在臺語流行歌曲中,有所謂經典的「四、月、望、雨」,指的便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臺語歌,這四首歌都是他上世紀30年代的作曲其中《望春風》更在2000年《歌謠百年臺灣》票選中獲得第一名。懂音樂的現在應該想起他是誰了,他就是鄧雨賢(1906-1944)。如果你還想不起來,就去聽一聽鄧麗君曾演唱的這首《望春風》,歌星齊秦也唱過,這首歌一直經久不衰。小編我不太懂閩南語,但很喜歡KENNY G薩克斯版《望春風》,如痴如醉非常好聽!
  • 純音品鑑︱心靈理療的水晶音樂《晨曦》
    這是一首心靈理療音樂,第一次聽的時候,是出自臺灣風潮唱片出的理療專輯《寧靜黃水晶》,那一套唱片一共有八種顏色,可以做不同的心靈感受。
  • 臺灣歌謠永遠的鄉愁
    因此,如果沒有這首《大稻埕行進曲》,臺灣現在很可能沒有《雨夜花》,也沒有《望春風》,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想像呀!那麼,我們怎麼又怎能錯過這首令古倫美亞整個文藝部眼睛為之一亮的神曲呢?而這一切又不能不提到鄧雨賢的創作才華。
  • 動物圖騰:水母象徵(心靈的光芒)
    水母象徵(心靈的光芒)文:知樂 圖:網絡在群星閃耀的天空 想要在回憶之後 再繼續做夢 一一網易雲音樂在一個視頻中看到一句話讓我非常 非常的喜悅鯨魚是海洋的守護者我們是陸地的守護者今天在整理圖片的時候你已準備好向世界展示自己並相信自己你將能夠面對任何問題和困難而不會有壓力水母可能教給你的另一個重要的事情是專注於你自己的目標而不是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在不帶來喜悅與愛的事物上讓自己從內到外發光讓你周圍的人
  • 《望春風》阿林先生傾情演奏、與盎然的春意渾然天成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望春風》自1933年出版後,就普遍為臺灣民眾傳唱。歌詞描寫少女思春的意境,據作詞者李臨秋晚年回憶與學者考據,應是源自《西廂記》中,「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而另外在歌曲方面,其歌曲七音程中忽略兩音程的傳統譜曲方法,不但與其他流行曲調比較起來,毫不遜色,且更加意境優美。也因此,曲調上具有臺語特殊高平調,高下調,低短調,等八音的望春風臺灣小調常被外國音樂家視為臺灣歌曲的最佳典範。
  • 十首震撼心靈的音樂作品
    古典跨界是一個在古典與流行音樂之間徘徊的流派,通常能同時吸引到古典、流行兩種類型的音樂愛好者。古典跨界的最常見的類型,便是古典表演者演唱通俗歌曲、民謠、節日歌曲等,也有可能是指流行歌星演唱經典的古典曲目。
  • 【中國愛情詩刊】||臺灣海峽兩岸「同題詩會」:《歲月的圖騰》(臺灣版!)
    正要歡呼一個後浪打來,全都付諸流水影子多了的那隻細細的腳總是走在前頭,兩腳才慢慢跟上回首,想瞧夕陽是否仍跟在後頭意外,發現一個圓圓的圖騰想起黃澄澄的歲月,影子笑了只是沒人看得出來♣【歲月的圖騰】■陳豪 (臺灣·宜蘭)走到這裡總有一些人事物在內心裡浮現雖然歲月走的匆促許多擦身而過的景物還來不及回眸細數
  • 三月春風,四月望雨,親像尚好的光陰
    《四月望雨》以劇為順序,先是《雨夜花》,再是《望春風》第三個單元,是《月夜愁》,雖然名字很悲情,歌詞也相當「哀啼」,但這首歌的調子卻是輕盈與自在的。早在1991年,以錄音發燒和中國音樂為特色的香港雨果唱片,就邀請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現在叫中國交響樂團),錄了一張臺灣歌謠改編交響樂專輯《心酸酸》,《四月望雨》中只有《望春風》沒有收錄。
  • 【排簫音樂】《望你早歸》演奏:詹永明
    》根據楊三郎作曲的同名臺灣民謠改編而成。1946年,這首哀怨悽切、如泣如訴,充滿思念情懷的「望你早歸」在經過電臺播送之後,隨即引起轟動,在臺灣全島各地都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因當時有許多臺灣同胞在戰爭期間被日本人強行押至南洋一帶充作軍夫,即使戰爭已經過去,仍未能回到臺灣與家人重聚,故鄉的親人引頭期盼,望穿秋水,這首「望你早歸」便清楚地描繪出那種等待盼望的無奈心境。
  • 吳青峰《歌手》2019第九期巧思編曲《那些花兒+望春風》觸動人心
    歌手吳青峰在第九期節目中驚喜演繹兩首民謠老歌《那些花兒》及《望春風》,並表示想要藉此機會將《望春風》獻給自己的媽媽。吳青峰在現場的溫柔演繹,令不少觀眾及網友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年少。並且,本期節目中,面對踢館歌手許靖韻,吳青峰除了追星之外,也終於做了一次「其他選手的偶像」,將《歌手》2019節目這個大型追星現場的稱號,再次延續了下去。
  • 春分到,一曲薩克斯《望春風》,帶來春分最動人的聲音!
    春分到 一曲薩克斯《望春風》 帶來春分最動人的聲音! ◇ ▼薩克斯《望春風》 一年之計在於春 春天來了,天地間生機萌動 萬物繁榮,陽氣漸生 春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