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我喲
☀每天推送與靜寧消息。這裡是靜寧最接地氣、最重服務的本地微信平臺之一!感謝您關注《靜寧視窗》!(聯繫合作QQ:330525330)
【圖文】多彩靜寧 魅力成紀
長按下圖二維碼
掃描關注「新靜寧」
給你一個不一樣的靜寧,
一個特別的新靜寧!
【編者按】2020年7月,悉聞靜寧縣民政局和靜寧縣文聯共同發文,面向社會公開徵集《靜寧縣地名志》相關照片,需能反映靜寧縣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社會、自然等各方面情況的具有地名指向作用或標誌性的作品。在靜寧縣強生汽車電器總經理周小強先生的資助下,由靳萬強倡導並成立「2020靜寧地名志攝影團」,團隊共計七人,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協同作戰。由編者駕車,歷經一月時間,早出晚歸,晴天拍攝、雨天搜集、查閱、詢問、整理文字資料。
行程兩千五百多公裡,步行百餘公裡,無人機飛行五百多公裡,走遍靜寧的東南西北之最,上梁峁、下溝渠、踏荒灘、登古堡。在各鄉(鎮)黨委、政府以及辦公人員的配合以及諸多路人的指引下完成了此次拍攝任務。我們用車輪和雙腳丈量靜寧每一個鄉鎮的每一寸土地,用鏡頭記錄成紀大地的溝峁梁河,始於愛好,做於執著,成于堅守……但由於時間緊迫,平臺(照片數量)所限,我們也許沒有能夠拍出高質量的照片,或許遺漏了許多更能反應靜寧地理、地貌的景點、村落,望大家見諒!(此為第二版,後續我們將會繼續補充完善各鄉(鎮)的山川河流以及村落以及景點)。攝影團隊介紹
靳萬強,中共黨員,生於1981年12月,靜寧縣甘溝鎮人,筆名:琴心劍膽流雨,現為甘肅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甘肅現代攝影協會會員,平涼市攝影家協會會員,靜寧縣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2004年畢業於隴東學院數學系。現任教於靜寧縣祁川初級中學。2015年獲靜寧縣委、縣政府優秀教師稱號。自工作以來多次獲得學校「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先進工作者、優秀指導教師」等稱號。2002年初開始初涉足攝影,喜歡風光、紀實、人像、民俗等攝影領域,熱愛美篇製作。2013年獲靜寧縣青少年美術、書法、攝影作品交流展攝影類三等獎;2017年被評為「靜寧縣優秀共青團幹部」榮譽稱號;2018年被評為靜寧縣「最美共青團幹部」;2018年在「德美果杯」靜寧「蘋果成熟季 共慶豐收節」攝影展中作品入展;2019年在靜寧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靜寧蘋果主題攝影大賽中獲得二等獎;2019年獲靜寧縣第三屆「成紀文藝獎」攝影類三等獎;2020年1月獲2017—2019年度靜寧縣「文藝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020年7月獲靜寧縣「脫貧攻堅」攝影獎二等獎。現有多幅作品發表於《未來導報》《崆峒文藝》《甘肅現代攝影》《平涼日報》等報刊雜誌。祁永凡,中共黨員,生於1961年6月,靜寧縣城關鎮人,靜寧縣攝影家協會副主席。1979年入伍,在部隊服役15年,期間曾榮獲共青團中央授予的「全國十大建設新長徵突擊手」榮譽稱號,多次受到部隊嘉獎。2002開始影樓專職攝影至今。2017-2019年度榮獲靜寧縣「文藝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019年榮獲靜寧縣第三屆「成紀文藝獎」攝影類三等獎;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老黨員肖像拍攝活動展中獲得二等獎;2020年8月靜寧縣「脫貧攻堅」主題文藝作品大獎賽攝影組一等獎。近年來,作為一名志願者一直參加靜寧縣文聯組織的《一張照片》和《紅色文藝輕騎兵》活動拍攝照片千餘幅。數幅作品發表於《平涼日報》《甘肅現代攝影雜誌》。劉繼祖,中共黨員,生於1965年1月,靜寧城關鎮人。現供職於靜寧公路段,《中國攝影家》雜誌中國攝影家俱樂部會員,甘肅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現代攝影學會中級會士,平涼市攝影家協會會員,平涼市職工攝影家協會理事。
作品多次在《中國攝影家》雜誌、《甘肅日報》《平涼日報》發表,並在平涼市攝影家協會,靜寧縣攝影家協會舉辦的影展中多次展出並獲獎,獲靜寧縣成紀文藝獎二等獎,多次參加靜寧縣文聯組織的「一張照片」,「紅色文藝輕騎兵」志願者活動。周小強,生於1973年12月,靜寧縣城關鎮人,甘肅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甘肅現代攝影協會會員,靜寧縣攝影家協會副主席。1994年參加工作,20餘年專攻於汽車電器行業,業餘愛好:攝影與旅遊,喜歡用鏡頭捕捉生活。
自2016年積極參加靜寧縣文聯組織的「一張照片」和「紅色文藝輕騎兵」志願者活動,為70歲以上的老人及老黨員、農村的脫貧風貌拍攝照片百餘張。在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老黨員肖像拍攝活動展中獲得三等獎;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靜寧蘋果主題攝影大賽中獲得優秀獎;獲得2020年靜寧縣首屆「遇見春天」攝影大賽優秀獎。李志明,中共黨員,生於1980年12月,靜寧縣界石鋪鎮人,靜寧傑能影視文化傳媒公司經理、甘肅現代攝影學會會員,平涼市影視藝術家協會理事、靜寧縣手拉手兒童慈善協會副會長、靜寧縣影視藝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1997年12月應徵入伍。服役期間,連續被評為「優秀士兵」;並於1999年在北京參加了國慶50周年大閱兵,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保障任務,得到上級的嘉獎。2002年退役後,成立了靜寧傑能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進行影視創作、拍攝、演繹以及網絡正能量的傳播。先後攝製展現靜寧各行各業、風土人情的專題紀錄片200多部。攝影作品《炫麗多彩》獲靜寧縣2019年「元宵夜景」攝影大賽一等獎;2019年作品《果瘋子》(微電影)榮獲靜寧縣第三屆「成紀文藝獎」影視類二等獎;2016年被授予「平涼市『向上向善好青年』」榮譽稱號。2017年被靜寧縣評為「優秀導演」。李滿羌:(別署容齋,夢一塢),生於1983年4月,靜寧縣仁大鎮人。現供職於靜寧博物館。省書協會員、靜寧書協副秘書長。愛好詩書畫印及攝影,主攻金石傳拓。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入展省展及西泠印社展覽。
出版《走筆河西——李滿羌詩書作品選集》,主編《吉金樂石——金石傳拓展覽集萃》(讀者出版集團)、《靜寧博物館》、《行走在葫蘆河畔》、《靜寧籍當代名家書畫展作品集》、《靜寧文化產業》、《葉桂墓志銘銘傳拓》( 敦煌文藝出版社》、《博海遺珠》、《靜寧博物館文 物圖鑑》、《天問——李源美術展作品集》等。夏劍鋒,生於1973年10月,靜寧縣界石鋪鎮人。主任編輯,一級播音員職稱。現為靜寧縣融媒體中心廣播中心主任。全國青少兒播音主持委員會《測評師》、《培訓師》,甘肅現代攝影家協會會員,平涼市影視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靜寧縣綜合評標(評審)專家庫評標專家,集採、編、播於一體。
從業20多年來,已累計在中央、省、市、縣各級電臺、電視臺播發稿件5000多篇(條),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專業論文數篇。採寫、攝製的多篇新聞、專題作品被評為「甘肅影視獎」「甘肅新聞獎」「崆峒文藝獎」「成紀文藝獎」一、二、三等獎和省、市級「好新聞獎」「播音與主持作品獎」。曾被評為「全縣優秀青年」「全縣先進新聞工作者」。編者寄語:
拍攝實屬不易,編排費心勞神。團隊靳萬強編輯製作美篇,用圖339幅,視頻1段,文字數量45678字。雖經團隊多次修改,特別是編者反覆校對,但水平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同時可能會有數據、名稱、文獻引用錯誤之處,敬請文後留言,或添加微信號:18293333329,後續修改!一、靜寧縣域概況
靜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平涼市西部。東、北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西吉縣接壤,西與會寧縣、通渭縣毗鄰,東、南與莊浪縣、秦安縣相接。位於東經105°20′53"至106°05′03", 北緯35°01′38"到35°44′56"之間。
靜寧縣城距隆德縣城45公裡,莊浪縣城78公裡,秦安縣城103公裡,通渭縣城133公裡,會寧縣城85公裡,西吉縣城75公裡,西距省會蘭州約220公裡,東距西安約413公裡,南距成都約813公裡,北距銀川約449公裡。靜寧縣境最南端仁大鎮東張村後巷組與秦安縣蓮花鎮吳家灣村相接;最北端原安鎮關音村中莊組與寧夏西吉縣平峰鎮金塘村相接;最東端曹務鎮永豐村上後川組與寧夏隆德縣桃山鄉前梁村相接;最西端四河鎮澗溝村苟家灣組與通渭縣義崗鎮楊家曲村相接。全縣南北長81公裡,東西寬68公裡,總面積約2193平方公裡。目前,靜寧有24個鄉(鎮),其中18個鎮、6個鄉,333個行政村,2315個村民小組。目 錄
二、靜寧歷史沿革
上圖為中共靜寧縣委所在地
靜寧歷史悠久。西漢以來,境內先後有過成紀縣、阿陽縣、隴幹縣、德順軍、德順州的建置。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改德順州為靜寧州,靜寧二字始見史冊。歷明、清二代,至辛亥革命後廢州,改名為靜寧縣,沿用至今。靜寧縣地處隴西黃土高原東部,葫蘆河中上遊,屬黃土丘陵溝壑區。葫蘆河從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吉縣流入我縣,在八裡鎮閆廟村入境,由北向南,縱貫本縣中北部。至威戎鎮受家峽後,一度成為靜寧、莊浪兩縣的界河。境內主要支流有狗娃河、南河、高界河、甘渭河、甘溝河、治平河。葫蘆河以西,為華家嶺向東延伸的山脈,橫亙新店、治平、雙峴、雷大、後梁一線的雷大梁,為本縣北部河流和治平河流域的分水嶺。葫蘆河以東的甘渭河流域,因緊靠六盤山,境內山脈為六盤山的餘脈。曹務鎮的前梁(永豐紅山梁)海拔2245米,為全縣海拔最高點。(上圖為靜寧縣人大、政協辦公地)
靜寧縣位於六盤山以西,華家嶺以東,葫蘆河中上遊。從境內發現的一大批仰韶、齊家文化遺址來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周為羌、戎所居之地。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伐西戎,「益國十二, 開地千裡,遂霸西戎」,秦的勢力到達靜寧。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伐滅義渠,置隴西,北地、上郡。今靜寧縣地屬隴西郡。西漢初,在今縣境的中、北部有阿陽縣(故城在今靜寧縣城南城川鎮鮑家咀頭,葫蘆河東岸附近),南部有成紀縣(故城在今靜寧縣南治平鎮劉河村東南約500米處),同屬隴西郡。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從隴西郡析天水郡,阿陽、成紀同屬天水郡。(見《漢書·地理志》)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天水郡為漢陽郡,阿陽、成紀同屬涼州刺史部漢陽郡。(見《後漢書·郡國志》)上圖為靜寧縣十三五骨幹線路規劃圖
三國曹魏時,分漢陽郡立廣魏郡,又改漢陽郡為天水郡。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並十四州為九州,涼州廢,自三輔距西城,皆屬雍州。阿陽縣屬雍州廣魏郡,成紀縣屬雍州天水郡。西晉時,廣魏郡改為略陽郡,省阿陽縣,其境屬秦州略陽郡。成紀縣屬秦州天水郡。(《晉書·地理志》)上圖為靜寧縣域水系分布圖
十六國時,成紀縣仍存, 先後屬前趙、後趙、前涼、前秦、西秦、後秦,北魏時廢。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復置阿陽縣,屬泰州略陽郡。北周復置成紀縣,屬秦州。(見《魏書·地形志》)隋初,屬阿陽縣。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度郡置州,成紀屬秦州,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州為郡,成紀屬天水郡。(見《隋書·地理志》)上圖為1929年中華民國時期靜寧縣地圖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天水郡為秦州,成紀縣屬秦州。唐貞觀年間,置都監牧使於原州,管四使。今靜寧北部屬監牧使南使管轄的牧地( 南使城在今靜寧縣城南城川鎮靳家寺附近)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地震,秦州州治從上邦移至成紀縣的敬親川,成紀縣治亦移至敬親川。從此,成紀縣治不在今靜寧縣境。唐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沒於吐蕃。唐宣宗大中三年( 公元849年)收復。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復陷吐蕃,經五代至北宋前期一直為吐蕃所據。(見《舊唐書》)上圖為靜寧縣2019年旅遊線路示意圖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知渭州曹瑋於隴山外之籠幹川築隴幹城(故址即今隆德縣縣城東南附近),以控西夏。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從涇原路體量安撫史王堯臣議,以山外四砦建為軍,賜名德順,治隴幹城,隸涇原路。同年,當地氏族首領鐸廝那以水洛等城內附,德順軍逐步向外擴展,轄城一:水洛;砦五:靜邊、德勝、隆德、通邊、懷遠,堡一:中安。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又增置治平砦。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以外底堡(今靜寧縣城)置隴幹縣,德順軍治亦徙於此。宋高宗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陷於金。仍稱德順軍,隸屬熙秦路。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和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曾一度收復,但時間都相對較短。(《宋史·地理志》《元豐九域志》)上圖為靜寧縣城區自東向西全景圖
金熙宗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升德順軍為州,隸熙秦路。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改德順州隸屬鳳翔路。貞祐四年(公元1216年)四月升為防禦,十月升為節鎮。領縣六:隴幹(縣治在今縣城)、水洛、威戎(縣治在今威戎)、治平(縣治即今治平鎮劉河村南古城遺址)、隆德、通邊;寨四:靜邊、(今縣城南十裡處靳家寺附近古城遺址)、得勝、寧安、懷遠;堡一:中安。(見《金史·地理志》)元初,分原德順州的東部置莊浪路。並威戎、通邊入隴幹縣,仍為德順州。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省隴幹縣入州,改德順州為靜寧州,屬陝西行省鞏昌路,領隆德縣。靜寧二字始見於史冊。(《元史·地理志》)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屬明。仍為靜寧州,領隆德縣,屬陝西布政使司平涼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莊浪州為縣來屬。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以隆德隸府,唯領莊浪。時,設坊二:阜民、養民;裡十二:泰安、樂土、務本、仁和、遵教、通化、義和、勤農、平安、廣成、從政、治安。(見《明史·地理志》)清沿明治,屬陝西布政使司。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莊浪直隸府,於是靜寧州無領縣。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裁前明苑馬寺之安定監凡六營,併入靜寧州。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府,府上設平慶涇固化道。清雍正六年,因通渭地震,撫臣提請以通渭移治安定監,遂割安定監屬通渭。時設阜民、養民二坊,泰安、樂土、遵教、仁和、義和、通化、廣城、勤農、務本、從政、治安、更名十二裡。(見《靜寧州志》)民國年間,廢除府州,改靜寧州為縣,隸涇原道。1926年,道廢,直隸省。全縣分為五區,轄村123個。1935年,甘肅省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靜寧縣隸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實行保甲制度,下設6個區,294個保。1939年,全縣由6個區,改為5個區。1940年撤區,全縣設18個鄉鎮,164個保。1942年,將靜寧的南人鎮(通野、章麻、良墊、 水洛、焦韓店、條家店、宇陽和計都)劃歸莊浪,將原屬莊浪的今後梁, 曹務和治平、李店、雙峴一帶的部分地區劃歸靜寧。靜寧當時下轄城關鎮和威戎人和、新民、仁當、治平、甘溝、紅寺、高界、單愷、雲翠、殷平等鄉共12個鄉鎮,107個保。上圖為西巖寺山俯瞰靜寧縣城區全景圖
1949年8月5日靜寧解放後,成立靜寧縣人民政府,將原有的十二個鄉鎮改編成五個區,後又新設第六區。同年11月底,靜寧縣隸定西專區。1950年上半年,又從定西專區復歸平涼專區。同年11月調整區鄉,下設十個區:城關、新民、治平、高界、甘溝、人和、仁當、單愷、紅寺、威戎。1953年,全縣又分為13個區。年底,將第十三區單家集劃給西吉縣。1954年,隆德縣把雙樹、原安劃給靜寧,靜寧全縣仍為13個區。1955年11月,全縣由13個區並為10個區,設城關鎮。1956年,靜寧把桃山、景林、奠安三個鄉劃給隆德縣。1958年3月撤區並鄉,由原66個鄉並為1個鎮、35個鄉。同年9月28日,又並為15個鄉鎮:城關鎮、永和鄉、共和鄉、四河鄉、威戎鄉、民聯鄉、興文鄉、原安鄉、古城鄉、三合鄉、民主鄉、靈芝鄉、平和鄉、高界鄉、紅寺鄉。9月底人民公社化時,一個鄉為一個公社。11月撤莊浪縣併入靜寧縣,共屬20個公社:民和、民主、共和、永和、平和、民聯、四河、紅寺、高界、原安、靈芝、古城、朱店、柳梁、通邊、水洛、韓店、莊浪、臥龍頁崖。上圖為靜寧縣城區夜景圖,拍攝地店子山
1961年6月公社規模劃小,為52個公社。同年12月,以原莊浪縣地復置莊浪縣,靜寧縣下轄29個公社。1964年2月, 29個公社並為一個鎮。城關15個公社:城關、甘溝、曹務、威戎、四河、三合、雷大、紅寺、司橋、仁大、李店、治平、高界、原安、靈芝。10月,將城關公社改名城川公社。1973年1月,全縣又增設五個公社:古城、雙峴、陽坡、細巷、新店。1980年1月,全縣又增設9個公社:八裡、祁川、石咀、後梁、餘灣、賈河、深溝、田堡、七裡。至此,全縣共29個公社,1個鎮,至1984年未變,之後公社均改為鄉鎮,2003年12月8日又一次合併鄉鎮為24個鄉鎮,鄉鎮數目至今尚未改變,只是部分鄉變名為鎮。三、靜寧縣城周邊
文屏山在靜寧城南文屏山廣場之南,和縣城中心近在咫尺。文屏山也稱娘娘廟山,北與烽臺山相望,南和五臺山毗鄰。山上建有十一殿、兩樓、兩亭、兩廟、一洞、一天梯。夏日滿山翠綠,玫瑰花綻放,從陡峭的山坡,沿楊柳綠綠的幽徑,彎彎曲曲的小道順山而上。山頂和山坡上各種山花盛開,五彩斑斕,蝴蝶翩飛,蜜蜂忙碌,真可謂花香鳥語,美不勝收。山頂有廟山嘴遺址和文屏山烽火臺,以及新修的文屏山觀景臺。文屏山烽火臺遺址和文屏山觀景臺相依為鄰!目前是俯瞰靜寧縣城全景的最佳位置之一。
(上三圖分別為:文屏烽火臺夕陽;未建保護牆時文屏山烽火臺;建成保護牆時的文屏山烽火臺)
烽臺山:海拔1703米,山上廟宇眾多,其中三忠祠也稱鄉賢祠,位於甘肅省靜寧縣烽臺山,是為紀念抗金名將涪王吳玠、信王吳璘、武穆劉錡三位鄉賢而修建的。
明嘉靖二十七年在縣城東郊外建「 三忠祠 」 ,乾隆五年知州楊國瓚重修,佔地10畝左右,坐北向南,院內北面建有大殿兩座,一為 「 八蜡祠 」 (稷神),一為「 三忠祠 」 。據靜寧民間傳說和史料記載,結合宣傳成紀文化目的,後建成了仿古山門、伏羲大殿及3處觀光亭,維修了古城牆,建成了烽臺山莊。栽植紅富士蘋果、美國蟠桃、黑寶石李子、黃金梨、凱特大接杏等果樹經濟林3450畝,直柳、雲杉、側柏等各類高檔綠化樹89萬株,配套修建了蓮花噴泉、遊泳池、旱冰場等娛樂設施,增強了公園的文化氣息,提升了園區建設的檔次和水平,使整個山體得到了全面綠化、美化,初步建成了四季長青、風景宜人的縣城一景點。五臺山,昔有「靈湫」,遇旱之年民多上山祈雨;並有「真武祠」 、「三官殿」、「文昌閣」、「藥王洞」、「亂池龍君廟」等。民國時期尚有「藥王廟」「子孫宮」(即碧霞元君祠)、「香山洞」「磨針洞」「牛馬王廟」。山勢險峻崎嶇,山中林木蔥蘢,為靜寧縣境內一大景觀。
葫蘆河:古書《山海經》中稱濫水,《水經注》中稱隴水。葫蘆河是一條經我縣的渭河的支流,是我縣的一條主幹河流。發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月亮山,全長296公裡,流域面積10793平方公裡,系長流河。以後也有武延川、長源河、苦水河的稱渭。《 靜寧州志》載稱:「長源河,味苦,俗名苦水河」。
葫蘆河自八裡鎮閆廟境內進入我縣,流經八裡、城川、威戎三鎮,流域地勢開闊,兩岸淤積成平坦河谷川地。至威戎鎮以南後入受家峽,沿雷大、餘灣與莊浪縣的交界處繼續南流,出峽谷,入莊浪縣陽川鎮。南流至高家峽,復進入我縣經仁大川、在伏家峽入秦安縣境內,迂迴曲折,大致走向由北向南。葫蘆河在我縣境內,全長約70公裡。北峽附近的河床,最寬處曾達57米, 流域面積約2193平方公裡。拍攝團隊歷經艱辛,尋覓一處形似葫蘆的葫蘆河段的照片的確不易,但願她能代表葫蘆河。靜寧文廟建築群原建於明洪武六年(公元1376年),遷擴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3年),清康熙三十一年斥巨資(公元1692年)維修;2005年甘肅省文保所對大成殿、欞星門再次維修。文廟建築群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向北依次為欞星門、戟門、東西廂房、大成殿(其西為學宮),佔地近2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56.8平方米。文廟建築群整體坐落於靜寧一中校園之內。
靜寧一中創建於1941年,由隴右著名教育家王爾全先生在明代嘉靖年間廟學的基礎上,依託靜寧文廟創辦,初名為「靜寧中學」,1943年更名為「甘肅省立靜寧中學」,1958年劃歸縣辦,改名「靜寧縣第一中學」後沿用至今。2002年發展為「甘肅省示範性普通高中」,2004年學校停辦初中部,成為獨立高中。
自高考制度恢復以來,靜寧一中為高等院校輸送了3萬餘名合格學生;近年來,為北大、清華培養了62名優秀學子。2020年,應屆生一本上線453人,上線率60.26%。總分600分以上42人,有3人進入全省文、理科前百名。5名同學被北大、清華錄取,20名同學被「2+7」高校錄取,985院校錄取達87人,211院校錄取達201人,「雙一流」大學錄取人數達222人。2019年,學校榮登全國500強中學之五大學科競賽「省一」排行榜,排名全省第三位。靜寧一中綜合辦學實力排名全省第8位,為進入甘肅省普通高中「十強」之一的唯一一所縣級高中;2017年,學校再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殊榮。靜寧二中創建於1978年,2006年改辦為獨立高中,2011年晉升為「市級示範性普通高中」。2014年8月,學校整體搬遷至文屏教育園新校區,校園佔地152畝,校舍建築6.4萬平方米,現有教學班53個,在校學生2300餘人,教職工246人。
學校以「立德、育愛、求真、至美」為校訓,以「愛物如人,愛人如己」為優良校風,傳承「德業齊修,樂教善教」的教風和「合作探究,自信好學」的學風,堅持「育人為本、全面發展、質量強校、特色立校」的辦學理念。學校先後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十一五』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示範學校」;被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評為「省級德育示範學校」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被省教育廳、省體育局評為「 落實中央7號文件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先進單位」等。學校連續多年被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縣政府授予「 教育工作先進集體」「 教育質量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近年來,學校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深化教研教改,落實「集體備課」和「一課一研」,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師培訓方式和「面向全體、分層教學、培優補弱」的教學思路,教育教學質量連年提升。2018年高考,應屆生二本上線383人,上線率為53.1%。其中文化課重本上線122人,上線率為19.4%;文化課二本上線人數309人,上線率為49.5%。2019年高考,應屆生重本上線人數210人, 上線率為30.7%;其中應屆文化課一本上線人數180人,上線率為28.8%;應屆文化課二本上線人數553人,上線率為88.6%。2020年高考,應屆重本上線288人,上線率為41.9%, 比去年增長了13個百分點。其中應屆文化課一本上線251人,上線率41%,應屆體藝生上線37人,應屆文化課600分以上3人,其高一入口成績均位於全縣670名之後。學校體藝教育辦學特色顯著。在每年組織參加全縣中學生運動會中,靜寧二中代表隊曾多次榮獲冠、亞軍稱號,曾多次代表縣、市參加省級及以上各類比賽,均取得過優異的成績。學校編排的藝術節目連續多年參加國家、省、市、縣級文藝匯演並受到表彰獎勵。今天的靜寧二中,校園綠樹掩映,花香襲人,四季常青,書聲琅琅。硬體設施齊全,師資力量雄厚,辦學理念先進,已經走上了一條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今後,學校將本著對學生、對家長、教育事業負責的態度,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必將為提升靜寧教育品牌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靜寧文萃中學始建於2014年,是一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師資雄厚的全日制高級中學。學校地處靜寧縣教育園區,佔地面積總面積9533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4723平方米,總運動場面積20160平方米,綠化率達到40%以上。建有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餐飲樓、公寓樓等,設有多媒體教室、通用技術教室、閱覽室、實驗室、美術室、音樂室和校史館等,基礎設施完備,辦學條件一流,為學生更好的學習、生活提供了良好條件。
自建校以來,學校始終以「包容開放,萃集智慧,文化育人,個性發展」的辦學理念為目標,不斷加大師資投入,逐漸組建起一支勤奮、敬業、嚴謹、愛生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始終保持在全市同類學校前列提供了有力保障。自2017年以來,學校高考二本上線率均達到90%以上,重本上線率逐年攀升,一直穩居全市農村示範性高中第一;尖子生的培養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清華、北大「7+2」等全國知名大學都留下了該校學子的身影。
學校全體師生一直發揚文萃精神,不斷奮發拼搏,取得了「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 甘肅省快樂校園示範學校」「甘肅省第四批中小學德育示範學校」等多項榮譽, 給我校向更高層次發展添加了新的動力。桃李無言實自華,木鐸有聲樂又清。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縣委、縣政府及縣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全體文萃人將秉承「謙和思誠、開拓奮進」的傳統,踐行「崇文、尚德、萃思、致遠」的校訓,踏實有為,不斷進取,為把學校建設成「全縣一流、全省知名」的現代高級中學而努力,讓更多學子實現屬於自己的大學夢、青春夢、人生夢!阿陽實驗學校前身是創建於2001年8月的阿陽小學。2003年7月,縣委、縣政府決定將阿陽小學更名為阿陽實驗學校,辦成九年一貫制課改實驗基地。2004年7月,經縣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將一中初中部整建制劃轉到實驗學校。阿陽實驗學校是在全縣擁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實驗性、示範性學校。
靜寧縣文惠小學,是目前全縣最年輕的學校。創建於2020年8月,以「仁惠崇真 博文修身」為校訓,佔地面積39畝,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已建成教學樓兩幢,綜合樓正在建設中),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
學校布局科學,環境優美,擁有完善的配套設施:教學樓兩幢,建築面積共4200平方米,教室全部配備電子白板、計算機等現代信息設備和高規格升降式課桌椅;300米塑膠跑道運動場,涵蓋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桌球場等;正在建設中的綜合樓建築面積達6500平方米,教學儀器均按國家一類標準配備,建成後將涵蓋合唱廳、舞蹈廳、器樂排練室、科學探究室、陶藝室、書畫室、STEAM活動室、多媒體大廳等。生均佔地面積、生均建築面積、校園綠化面積等指標全部符合國頒標準。學校所有教師是2020年全縣範圍內公開擇優競聘後選調的優秀教師,專業分布科學,年齡結構合理。學校現設14個教學班,註冊報到學生417人,現有教職工40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學校將按照讓每一名學生成人、成才、成功的人才培養目標,面向全體,關注個體,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優質、高效完成國家規定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廣泛開展體育藝術「2+1」,全方位發掘學生發展潛力。讓家長安心、師生舒心、社會放心。(攝影:頡滿斌)平涼機電工程學校是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靜寧縣職教中心),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國家計算機應用與軟體技術專業技能型人才培訓基地,國家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基地。
學校以職業中專為依託,融大專、本科學歷教育為一體,集教學研究、生產經營、科技推廣、短期培訓於一身,形成多層次、多功能和多規格的辦學模式。學校現開設工業與民用建築等13個專業,有教學班66個,各級各類學生總數3200多人,教職工221人,校園佔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成紀文化城:位於靜寧縣城中心地段,是為了開發利用成紀文化資源而修建的文化基礎設施,是靜寧縣重要文化基礎設施和旅遊景點之一,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成紀文化城由中國著名工程設計大師任震英和高級建築師左國保等專家設計,整個建築秦漢風格鮮明,氣勢宏偉,佔地66畝,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總投資2600萬元。主要建築物有伏羲紀念館、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文化局、旅遊局、八卦壇和石刻碑廊。古樸典雅,內涵豐富。上圖分別為:文化城北門、全景、南門航拍圖
站院巷清真寺位於城關鎮站院巷北端,始建於明、清。原建築面積4700平方米,分南北二院;南院為正院,座西北向東南。現僅存禮拜大殿,大殿平面大體上呈「凸」字型,寬14.97米,淨深25.25米,建築面積377.84平方米。
大殿頂部結構形式起伏多變,精巧獨特,由重簷歇山,單簷歇山,西波卷棚勾連搭配,渾然一體,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精妙構思和中國特色穆斯林宗教建築的風格。1982年,被縣政府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8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確定第六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屏廣場位於文屏山下,教育園區中心地段。是目前靜寧縣域內最大的健身娛樂廣場,擁有跑道、健身器材、籃球場、羽毛球場、桌球場地、停車場,公廁等公共設施。廣場東西向300多米,南北向200多米,佔地面積約60000平方米。是靜寧縣城及附近居民休閒、娛樂、健身的好去處。
西嶺公園:位於北緯35°29′42",東經:105°35′10",海拔1647米。地處靜寧縣城西北,靜寧縣西嶺公園佔地320畝,是一個集生態型、景觀型、公益型、服務型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公園。
公園內擁有人工湖、中心花園、中心廣場、農家樂小院及配套的涼亭、石桌、石凳等設施,栽植有各種景觀常青樹木和觀賞花卉,是一座具有現代氣息的生態公園。靜寧縣體育場位於縣城中心地段,和西嶺公園隔路相望,始建於1997年。佔地面積45畝,在原體育場的基礎上,2010年進行了改擴建。建有可容納2萬人的看臺,一個標準的人造草坪足球場,400m標準塑膠田徑場,一個可以容納1萬人的燈光塑膠籃球場。目前處於改造升級狀態。
靜寧縣人民醫院始建於1949年,是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急診急救為一體的二級甲等綜合醫院。醫院佔地面積17331.6平方米,建築面積31208平方米,其中醫療用房面積22349.2平方米,醫院固定資產1.4億元,其中設備固定資產5078.5萬元。擁有大、中、小型檢測、診斷、治療儀器設備264臺(件)。醫院醫技人員557人。醫院編制床位500張,設有16個職能科室,17個臨床科室,7個醫技科室和11個二級專業組。
靜寧縣中醫院始建於1987年,是靜寧縣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新農合醫保定點醫院。醫院佔地面積7553.73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0平方米,資產總計 3600萬元。
設內、外、婦、兒、肛腸、骨傷、針灸康復、眼、耳鼻喉科、口腔、手術麻醉、「120」急救中心等臨床科室及放射、超聲、檢驗、心腦電、胃(腸)鏡等醫技科室。有中醫藥特色專科5個,其中肛腸科、針灸科、骨傷科為省級重點中醫藥專科,肝病科、風溼病科為市級中醫藥重點專科。擁有64排CT、 彩超、DR、遙控500mAX光機、C形臂、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腹腔鏡、關節鏡、電子胃鏡、腸鏡、膀胱鏡、前列腺電切鏡、腦電腦地形圖儀、頸顱都卜勒等高精尖醫療設備。近年來醫院不斷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開展中醫藥特色療法、中醫特色護理、推廣中醫適宜技術等。醫院目前已成為一所科室設置齊全、服務功能齊全、中醫特色突出的一家集醫療、教學、科研、防保為一體的綜合性「二級甲等」中醫醫院。上圖為靜寧縣中醫醫院新院區
靜寧縣客運站目前是平涼市(五縣一市一區)佔地面積最大、設施最完備的客運站之一。2015年11月24日正式投入運營。靜寧客運站佔地面積70.2畝,總投資6165萬元,總建築面積8410平方米,平均日旅客發送量可達10750人,按一級汽車站標準建設,擁有大型客車位180個,小車位186個。
靜寧欣葉包裝印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位於八裡工業園區,公司於2014年5月4日在甘肅省靜寧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註冊。公司經營範圍包括紙板、紙箱、紙盒、包裝材料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甘肅省靜寧縣隴興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位於靜寧縣城東郊109號,國家定點生產民用爆破器材的專業廠家,甘肅省生產民用爆破產品的骨幹企業。始建於1970年,2001年二次改制為經營層持大股,員工參股的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擁有資產3000多萬元,從業人員480多人,其中各類技術人員60名。靜寧縣恆達有限責任公司於2001年01月19日在甘肅省靜寧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位於靜寧八裡工業園區,公司經營範圍包括包裝裝潢印刷,造紙、紙和紙板容器、果品包裝材料製造及銷售等。公司成立於2001年01月19日,註冊資本2000萬元。
靜寧大餅:採用傳統工藝烤制而成的一種便於攜帶、有獨特風味的食品,以色澤細白透黃、脆酥醇香,久放不餿,入口生津的獨特風味聞名隴上。靜寧鍋盔的特點是:麵粉雪白,外形平整,薄厚均勻,色澤光亮,又脆又酥,甜美可口,餅香濃鬱,透人食慾,不易破碎,便於攜帶。由傳統工藝製作,分油質和糖質兩種。據史載,清朝同治年間,本地城區部分回漢群眾就以加工大餅為職業。晚清愛國將領左宗棠,率軍西進新疆途經靜寧,曾徵調靜寧大餅為軍糧。民國元老于右任曾把大餅做特產專門攜帶。在解放蘭州和西藏著名戰役中,靜寧縣大餅又支援大軍西進。五十年代靜寧大餅還在蘭州、北京展銷過,先後六次在中央電視臺得到推送傳播,評價良好。靜寧燒雞:亦稱靜寧滷雞,是靜寧傳統名優食品,具有近百年的加工滷製歷史。靜寧燒雞以形色美觀、鮮嫩味美、外表晶亮、肉色褐紅、肉香味厚、爽口不膩,個大豐滿,風味獨特,被授予"中華老字號"品牌和甘肅省"地方名優小吃""質量信得過產品"。馳名甘、陝、寧等省(區),是西蘭公路上過往旅客爭相購買的風味食品,或路途食用,或饋贈親友,莫不為人稱絕,既是筵席美餐,又是滋補佳品。關於靜寧蘋果的文字,筆者想說的話縱有千言萬語,亦難以表達對她的情懷——言以蔽之:還想靜寧蘋果。
三、各鄉鎮介紹
1、甘溝鎮
甘溝鎮位於靜寧縣中西部,距縣城24公裡,東鄰城川鎮、威戎鎮,南依雙峴鎮、治平鎮,西接新店鄉、四河鎮,北靠細巷鎮,靜新、甘田公路、省道S222線在此交匯,交通便利。全鎮轄19個行政村,17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394戶3.48萬人,總面積172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2.21萬畝,人均耕地3.5畝。
靜寧縣甘溝中心小學始建於1917年,是一所百年老校。佔地40畝,建築面積9800平方米,現有教學班25個,學生1031名,教師75名。
學校秉承「啟智修德,健體立美」的教育理念,規範辦學行為,強化素質教育,深化教學改革,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最好的自己,教育教學質量位居全縣同類學校前列。學校先後榮獲靜寧縣「書香校園」「綠色生態文明校園」,平涼市「綠色學校」,「文明單位」,甘肅省「德育示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和「快樂校園」。方圓汙水處理廠:全名靜寧縣方圓工業和生活汙水處理有限公司,位於甘溝鎮馬坡村,於2018年6月已完成所有單體建設和設備安裝,並進行調試,項目採用PPP建設模式,總投資1.52億元,實現城鎮生活汙水和園區工業汙水收集、處理的雙規合一,總面積為148.2畝,設計能力為20000立方米/天(生活汙水17000立方米/天,工業汙水3000立方米/天)。
甘溝鎮街道廣場:中心地理坐標:北緯35°24′31",東經105°35′34",現為靜寧鄉鎮中最新最大的群眾休閒娛樂廣場,修建於2020年春季,佔地面積5208平方米,是目前除縣城之外鄉鎮文化廣場中面積最大的廣場。
甘溝鎮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規劃建設道路和橋梁已初具雛形,河道治理,四縱三橫主幹道路,老虎屲綠化、文化休閒娛樂廣場,趙河柏油馬路、李河大橋重點工程等正在全面建設之中。近年來,甘溝鎮著力打造靜寧西部最美小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一年要有一個新模樣。
甘溝鎮老虎屲:中心地理坐標:北緯35°24′45",東經105°36′0",海拔1906米,山勢險峻,植被以刺槐、楊樹和丁香居多。山路曲折,坡陡彎急,確有威虎之勢。傳說很多年前常有猛虎出沒,稱之為老虎屲。
甘溝鎮屯堡三臺山:所在位置坐標:北緯35°23′51",東經105°37′36",海拔1760米,三臺山修建有無量祖師大殿;關聖帝君大殿;文昌帝君大殿。大殿於農曆二零一五年三月九日奠基開工,農曆二零一六年三月十日竣工,建築面積460平方米。廟宇後依山所建,屯江堡在山下依北山而建。
甘溝鎮高南山主峰:中心附近地理坐標:北緯:35°22′50",東經105°42′33",從靜寧縣地域圖最東端曹務鎮永豐村,最西四河鎮澗溝村,最北原安鎮關音村,最南仁大鎮東張村的地理位置坐標來算,甘溝鎮楊咀村、張灣村、牡丹村交界處的高南山近乎靜寧縣地理幾何中心。
甘溝鎮梁岔虎頭山堡子經過不斷維修,至今仍然完好保存,內有舞臺和廟宇,梁岔村部也依堡子而建,地理地貌特徵較為明顯。
祁川村地處甘溝鎮東部,此處非鄉政府所在地人口較為集中聚集的村落,此處有祁川村的祁一社、祁二社、陳一社、陳二社,260餘戶,人口1000餘人,祁川初級中學,祁川小學及祁川幼兒園均坐落於村中心位置。
祁川初級中學:前身是1970年設立的祁川小學初中部,1982年與小學部分離,學校佔地面積19畝。建築面積5844.82平方米。
學校中考成績一直處於全縣鄉鎮初中前列,尤其是2020年更是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位居全縣第五,鄉鎮中學第二。甘溝鎮駱家山鏵尖堡:所在位置坐標 北緯35°25′03",東經105°34′24",海拔1818米,此處可以俯瞰甘溝鎮鎮區全貌以及響河村,雷黃村。堡子依山形,山勢而建,頗具特色。其外形酷似犁地鏵尖,得名。在此俯瞰乾溝鎮區美景,一覽無餘,確為一處觀景絕佳所在。
甘溝鎮雷黃村水源地:所在位置海拔1736米,處於響河水庫上遊。水草豐美,魚鴨嬉鬧。是全縣水源涵養地中的代表。
甘溝河:拍攝點位置坐標 北緯35°27′41",東經105°41′30",海拔1598米,甘溝河發源於四河澗溝村境內,在四河境內稱為四溝河;甘溝河另一支流發源於四河鎮(原田堡鄉上蘆)的譚家河,在甘溝鎮甘溝村附近匯聚。甘溝河大致流向先西北至東南方向,在楊咀村強川附近受高南山山脈阻擋,流向改變開始由西南至東北方向流淌,至甘溝鎮馬坡村(靜寧方圓汙水處理廠附近)匯入葫蘆河。全長約為47.6公裡,年徑流總量約為742萬立方米。甘溝河馬坡至楊咀河谷平川段古稱拋龍川!(宋史中有記載)
甘溝鎮馬坡村:村部所在位置坐標 北緯35°27′41",東經105°41′30",海拔1598米,馬坡村位於甘溝鎮東北部,距縣城10公裡,是甘溝鎮的「東大門」,靜寧縣中西部的分界線,也是靜寧縣城進入靜寧西部五鄉鎮(原來七鄉鎮必經之地)。
全村下轄馬坡、廟灣、呂坡、靳上、靳下、王灣、靳岔、馬岔、下莊、中莊、后庄、11個村民小組(社),共727戶3075人,總面積13平方公裡,耕地面積8303畝,果園面積3356畝,目前是非鎮政府所在地之外靜寧縣人口最多的行政村。白馬大王大殿座落於靜寧縣牛頭山東麓,甘溝川(古稱拋龍川)西北,馬坡廟會從明清時期就有演出,並且廟會時間固定,每年農曆四月十四(威靈侯白馬大王壽誕之日)為正會,每年農曆四月十三至四月十八日為期六天時間,以秦腔演出為主,雖經朝代更替亦不曾間斷,新中國成立後曾中斷過兩次:第一次是在1958年到1961年甘肅農村最饑荒的幾年,因經濟原因被迫停演三年;第二次是在1966年因「破四舊」運動中被迫中斷兩年,從1970年開始復演,年年持續演出,不曾間斷,演出至今……廟會之時熱鬧非凡,戲迷票友雲集,香客絡繹不絕,四方嘉賓來賀,場面遠盛於逢年過節之時!圖二:位於馬坡村中心位置牛頭山麓的白馬大王大殿
西乾渠代表:拍攝點位於甘溝鎮馬坡村;西乾渠前身為北峽渠(西河渠),在八裡,引葫蘆河水。1956 年開始設計施工,從八裡鎮紅林地段的北峽開口,經八里舖小山到姚柳家,全長8公裡,灌溉6000畝。1958、1959年大躍進中,開挖從西吉縣玉橋團莊進水,經本縣閆廟、紅林、八裡、小山、趙世坡到甘溝鎮楊咀提水澆灌雷大梁山地的引水上山工程,因違背科學和高估當時的施工技術和經濟能力,盲目上馬施工,全線一次開工,物力、財力不足,投183. 17萬個工日後,被迫中途下馬。
圖為殘存的約三百米的西乾渠渠址,在2015年甘溝鎮政府將其修整現在為馬坡村馬坡社通往馬岔社的社與社之間一段村內山路。甘溝鎮大柳水壩:海拔1695米,水域面積約40畝,風光旖旎,藍天白雲倒映於水中,相映成趣,讓人流連忘返。植被以刺槐和直柳和白楊為主。
甘肅西物優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賦予靜寧蘋果產業鏈升級新概念,把工廠建在產業鏈上,實現每鄉(鎮)一廠。甘肅西物優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12月,首個樣板基地選在靜寧縣甘溝鎮甘溝村扶貧車間,由北京知名品牌策劃人王星投資興辦,總投資500萬。
公司用小蘋果大產業的理念,把黃土高坡的小果輕度加工,開發成深受人人喜愛、可食的蘋果脆片、蘋果米花等綠色零食。讓蘋果文化通過西物優品平臺滲透到千家萬戶,成為靜寧人驕傲的名片!高界河馬坡段:拍攝點北緯35°28′00",東經:105°41′20",海拔1603米,縣道093K+13公裡處。
高界河發源於會寧縣黨峴鄉彎曲村附近,自界石鋪鎮馬峽進入靜寧縣域,大致流向:西北向東南方向,流經界石鋪鎮,細巷鎮,甘溝鎮,在甘溝鎮馬坡村和城川鎮鮑家咀頭接壤處匯入葫蘆河。(高界河的主要支流紅寺河,紅寺河發源於會寧境內華家嶺東側,自紅寺甘灣村進入我縣,大致沿西北至東南方向流淌,在細巷鎮譚店村附近匯入高界河)流長約為50公裡。圖一:高界河馬坡段夏日風光原甘溝鄉、祁川鄉地圖(2003年12月8日以前)(原)祁川鄉位於靜寧縣中西部。東鄰城川、威戎公,西連甘溝,北與細巷接壤,南與雙峴為鄰。南北長13.5公裡,東西寬9公裡,總面積69平方公裡。因鄉政府駐地祁家川而得名,距縣城14公裡。全鄉有9個大隊,73個生產隊,58個自然村,1922戶,11059人。(1984年數據)
全鄉9個大隊中,馬坡、祁川大隊解放前屬岷屯鄉。1949年解放後屬第一區(城關區)泰安鄉、民樂鄉和第五區(甘溝區)、農林鄉、著和鄉。王川、大柳、楊咀、張岔、劉楊大隊解放前屬岷屯鄉,解放後屬五區民聯鄉、農林鄉。牡丹、張著大隊解放前屬威戎鄉,解放後屬五區著和鄉、金堂鄉。1958年公社化後屬民聯公社,1959年改名為甘溝公社。1961年甘溝公社劃小為甘溝、祁川、水坪三個公社,1964年復並為甘溝公社,1980年又重新恢復祁川公社(鄉)至2003年與甘溝合併,現隸屬於甘溝鎮。帶你了解靜寧縣鄉鎮的分分合合,為你解開一段塵封的記憶,讓年輕一代學習靜寧的歷史和地理知識的點點滴滴。紅山咀大橋:橋面海拔1603米。1974年在靳(城川鎮靳寺村)邢(界石鋪鎮邢岔村)公路線城川紅山咀山建成5孔25米雙曲拱橋,高8.7米,淨寬7米,全長154.2米,當時造價33萬元,該橋是1984全縣最長的公路橋。目前仍在使用之中,但為了保護大橋,禁止大型車輛通過,轎車和其他小型車輛可安全通過。
圖一:鹿角口。鹿角口是靜寧地域中、東部進入西部的必經之地,也是六盤山山系和華家嶺山系的分界線。圖二:紅山咀大橋。
2.古城鎮
古城鎮政府:古城鎮位於靜寧縣東部,在靜寧、莊浪、隆德兩省三縣交匯處,東接曹務鎮、寧夏隆德縣溫堡鄉以及莊浪縣趙墩鄉,北靠司橋鄉,西、南和城川鎮、威戎鎮接壤。地理位置優越,全鎮南北長20公裡,東西寬 14.5公裡,總面積 145平方公裡。全鎮共有24個村157社7275戶34655人。
古城遺址(章川堡遺址):位於古城鎮街道向北約1000米處,海拔1736米。古城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50米,南北寬230米,分布面積10萬平方米,現存四分之三的城牆,為夯土版築,夯層厚0.08—0.1米,城牆殘高3.5米,基寬3米,設東、南、北三門。依地勢東北較高處有村民10餘戶,其餘為農田。
古城遺址處於甘愷河(甘渭河)與西番溝河交匯處的三角形臺地上,故城周長約千米,後背依山,兩面臨河。西北牆體因河水衝刷而塌陷,其他殘存部分走勢分明,堡周隨處可見散碎瓷片陶片。從《宋史·地理志》「威戎堡(今威戎鎮)東至章川堡三十裡」的記載來看,「古城」即章川堡確鑿無疑。章川堡因其與名將劉滬有關而引人注目。劉滬字子浚,勳將劉文質之子。宋仁宗康定中,任瓦亭寨鈴轄,代理靜邊寨(今城川靳寺)主,愛民有膽略。慶曆年間,劉滬秉承知渭州曹瑋收復蕃部所據之水洛城的意旨,於章川築堡屯軍,以其地作為進軍南下的跳板。羽毛豐滿之後,劉滬率軍直趨水洛,勸吐蕃首領歸順。其後又頂著巨大壓力,擴修水洛城垣,名垂史冊,章川堡也因此聞名於世。古城鎮西凡溝水庫:壩面海拔1749米,西凡溝水庫地處古城鎮街道向北約1500米處,集水面積約44平方公裡。1959 年冬始建,1960年秋停建,1966年被洪水衝毀,1971年重建,1972年蓄水11米時,壩體滑坡崩潰。同年9月再建,翌年8月又一次衝毀,1976年3月,縣水利局重新設計修建,1978年10月竣工,投入94萬個工日,國家投資103. 72萬元,用水泥2351噸、鋼材78噸、木材140立方米,完成土石方54.05萬立方米。全部工程由土壩和洩洪洞(兼輸水)兩大部分組成,土壩高31米,頂寬6米,長270米、底寬174米,總庫容668萬立方米。
甘渭河:甘渭河由東向西從古城境內流過,灌溉方便,水利資源豐富。甘渭河古有暖水河之稱。據《靜寧州志》載:「乾愷(wei)川隆冬不凍,俗名暖水河」。「暖水河源出曹務之東,西至張傳堡(現古城鄉古城村)入沙,復浚出於楊溝、廟堡,開渠引水,繳磨不凍,民鹹利之」。河谷地帶平均海拔1660米左右,河谷南北梁峁起伏,溝壑交錯,植被覆蓋差,平均海拔在1960米左右。原石咀鄉鄉政府所在地,所在位置坐標 北緯35°25′22",東經105°49′13",海拔1647米,坐落於古城鎮陳河村,2003年12月全縣有六個鄉被合併時石咀合併於古城,現屬於古城鎮管轄。(石咀鄉政府所在地是截止2020年8月唯一在2003年12月被合併的6個鄉政府中保存最為完好的舊鄉政府駐地。)
原石咀鄉位於靜寧縣東部。東鄰古城,北靠司橋,西南與威戎接壤,南北長9公裡,東西寬8公裡,總面積為65平方公裡。公社駐地是新建居民點,距縣城28公裡。石咀大部分地處山區,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原古城和石咀鄉地圖!現在的古城鎮地域由原古城鄉和石咀鄉合併所成。
古城鎮珍珠林(興隆寺):位於古城鎮楊溝村碾溝組77號,廟門地理坐標:北緯35°29′42",東經105°4′49",海拔1739米,是靜寧縣名勝古蹟之一,其主要建築五臺殿為中華民國24年(公元1935)修建。綠化率幾乎99%,是靜寧縣域內旅遊景點綠化率最高的地方,應該沒有之一。
珍珠林面積50多畝,景區樹木茂盛,樹種繁雜,以稀有珍珠樹為主,珍珠林也由此得名。各種花草生長於灌木叢中,形成了典型獨特的珍珠林小氣候。建築物為隋唐時期所建,有三清洞、玉皇洞、菩薩洞、菩薩大殿、鐘樓、藥王殿等古建築,有大小神佛像36尊,歷來是道教、佛教活動的場所。圖一為珍珠林玉皇洞、三清洞、菩薩洞;
圖二為珍珠林全景。
靜寧、隆德界渡橋:地理坐標:北緯35°27′16",東經105°53′56",海拔1700米,是靜寧、隆德的又一分界線,也成為靜寧最東的渡橋之一。
古城鎮靜原雞:坐落於古城鄒家河古城街道60號,2019年公司成立孵化育雛中心,白膚雞繁育量達10萬隻;現繁育量30萬隻左右。是全國九大名雞之一,體重可達9斤,別名「九斤黃」(其雞爪為黃色)。
古城鎮廟咀人飲工程:位於古城鎮廟堡村廟堡社,海拔1652米。處於甘渭河中遊,目前仍是是靜寧縣城區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地之一。
鳳林酒業:甘肅鳳林酒業有限責任公司是集研發、生產銷售白酒、純淨水於一體的民營企業。佔地面積23畝,建築面積15680㎡,釀造和灌裝車間、地下酒庫各佔3200㎡,發酵池99個,均為平涼市最大生產規模。所有產品經檢驗均達到國家標準。
3.威戎鎮
威戎鎮政府:海拔1540米。威戎鎮地處靜寧縣中部,北靠城川鎮,東接古城鎮和莊浪縣趙墩鄉,西鄰甘溝鎮,南依雙峴鎮、雷大鎮,總面積97平方公裡,耕地面積6.2萬畝,轄17村94社3.2萬人。
威戎鎮作為靜寧縣唯一的全國重點鎮,是靜寧連接東南部縣各鄉(鎮)的樞紐,也是全縣第二大文化中心和商貿物流中心。全鎮共有果園4.2萬畝,蘋果產業和現代旅遊休閒採摘農業發展迅速。威戎中學:海拔1572米。靜寧縣威戎中學始建於1956年,前身為甘肅省立靜寧中學二部,1962年改名為靜寧縣第二中學,1969年更名為靜寧縣威戎中學。校園佔地面積102畝,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綠化面積2.1萬平方米。
威戎鎮武高村胡溝組新農村:海拔1540米。有83戶375人,安置區佔地總面積47.3畝,新修小康民宅83戶;硬化巷道2公裡,鋪設給排水管網2公裡;新修文化廣場1處、休閒亭3座、中心花園300平方米,配套新修葫蘆河過水橋1座。
威戎小學:學校海拔1596米,學校始建於1912年,1978年被確定為縣辦重點小學。校園總面積20895平方米。校內6室(圖書室、微機室、儀器室、體育室、藝術室、檔案室)俱全,固定資產195.5萬元,配置達到國家二類標準。是靜寧縣為數不多的園林式市級標準化小學。
威戎北關新農村:海拔1582米,修建於2006年,83戶,大約佔地48畝。環境優美,院落均坐北向南。是靜寧縣縣域內修建較早的新農村之一。
威戎喇嘛廟山:位置坐標 北緯35°22′34",東經105°45′15",海拔1635米。清乾隆年間,有常、閆二公,籍貫不可考也,履操清貞,才識英拔,在藏區修行數載,終為上師,亦稱喇嘛。後二公雲遊四方,弘揚布道,在威戎為鄉民祈雨除雹,診病施藥、趨吉避兇、指點迷津,一方百姓多沾恩澤,虔誠之情,若奉聖明。二公圓寂後,鄉民感念其恩德,遂尊為方神,於城北三峰山巔修廟供奉。山名後漸變為喇嘛廟山。2013年5月3日新廟落成。
威戎皇城堡子:位置坐標 北緯 35°22′19",東:105°46′0",海拔1572米,地處威戎党家塬西北,據說為當年犬戎族皇城所在位置,也許是後來的堡子一角,已無權威典籍可靠,但地勢險峻,殘餘城牆依然高峻雄偉,讓人肅然起敬與古人的非凡勞力。矗立古牆之下,讓人浮想聯翩,昔日的恢弘建築如在眼前。
威戎戴氏祠堂:位置坐標 北緯35°22′38",東經105°45′05",海拔1609米。公元2011年11月30日落成。
威戎溫氏祠堂:位置坐標 北緯35°22′36",東經105°45′03",海拔1603米。公元2019年7月11日落成。
威戎武高水庫:壩面海拔1525米。武高水庫在威戎鄉武高村 ,集水面積14平方公裡。1956 年建成,1971年加寬加高,1982年至1984年加固改建,全工程由土壩、洩水涵洞、溢洪道組成,土壩高25.5米,頂寬6米,長145米,總庫容147.1萬立方米。投16. 89萬個工日,國家投資44.8萬元,用水泥630噸,鋼材44噸,木材60立方米,完成土石方28.05萬立方米。當時配套乾渠2條,全長2.9公裡,支渠11條,全長3公裡,有效灌派面積149畝。保灌溉面積約為1300畝。威戎葫蘆河平板橋:此橋位於威戎鎮武高村胡坡社附近,是一座靜寧縣域最為古老的平板橋,質量可謂相當高,到目前為止大型半掛車仍可以通過。
威戎農業示範園:主題雕塑位置坐標 北緯35°22′50",東經105°43′44",海拔1554米。威戎現代蘋果矮化密植示範園佔地面積1305畝,是一處集新標準建園、新技術推廣、新模式運營的蘋果高新技術產業核心區。是靜寧縣目前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果園示範基地。
威戎武高西乾渠水利工程遺址:位置坐標 北緯35°21′24",東經105°49′09",海拔1525米,上世紀70年代修建。保存完整,是我國上世紀六十年代修建水利工程的縮影和代表之一。
威戎梁馬光伏電廠:位置坐落於威戎鎮梁馬村東,海拔1563米。年發電能力20000000瓦。是靜寧縣域內太陽能發電最大電廠。
威戎文昌宮:中心地理坐標:35°22′08",東經105°45′56",海拔1568米,約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現有舊殿文昌宮、孔子塑像和關聖帝君及子孫宮幾處廟宇。是威戎較為古老的建築之一。
靜寧縣蘋果苗木良繁基地:坐落於威戎鎮梁馬村和城川鎮大寨村之間,海拔1769米,是靜寧縣第一個蘋果苗木繁育基地,靜寧縣林草局果樹研究所管理育苗基地,是靜寧縣縣域內大型育苗基地之一。
4.界石鋪鎮
界石鋪鎮政府:海拔1701米,界石鋪鎮位於靜寧縣西北部,素有平涼「西大門」之稱,界石鋪鎮原稱高界鎮,東接八裡鎮,南依細巷、紅寺兩鎮,西連會寧縣楊崖集鄉,北靠三合鄉,原安鎮。是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的「中心基點」,是省級文明鄉鎮,全市十個市列新型城鎮化試點鎮之一。全鎮轄22村172社5939戶26722人,土地面積167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0.68萬畝。
界石鋪萬畝梨園:從祁家大山隧道西口一直順國道312線向西延伸至界石鋪和會寧交界處,現有梨園約4.2萬畝。每年梨花盛開之時,省內外遊人如織,喜歡攝影的遠方嘉賓絡繹不絕、紛至沓來,熱鬧非凡。
界石鋪趙岔關堡山:界石鋪趙岔關堡山,約建於清朝末年,堡子形狀奇異,依地勢、地形建成不規則七邊形,但邊牆並非一味直線型走向,尖角之處微圓,俯瞰外形酷似巨龜伏地,其勢雄壯,是靜寧古堡中不可多得的最具特徵的古堡。
界石鋪繼紅村堡子和烽火臺:所在位置坐標北緯35°36′24",東經105°32′27",海拔1763米,是目前全縣古堡和烽火臺同時保存的典型代表。
界石鋪高家堡(官堡):堡子所在位置坐標 北緯35°35′44",東經105°35′39",海拔1767米,此為山堡和高家堡隔高界河相望。
高家堡的沿革歷史、《靜寧州志》記載很明確:「明洪武四年(1371),知州時仰信、大使彭壽建,堡城周二裡五分。成化五年(1469),知州靳善、大使王臣補菜。皮化十六年(1480),知州祝祥增修垣壕,內有公署一處,正廳書吏俱全。宅一所,車房三十間,鼓樓三間,牛神廟一座,獄一所」「二遞運所,每所牛一十六,共所夫六十名」。就是說,高家鋪遞運所自明初建立以來,經過幾任知州的不斷補充擴修,到明代中期,已成為一座行政機構齊全,設施完備,以步遞通信為主的重要驛站,成為聯繫中央與地方、內地與邊疆的四通八達的驛站。高家堡在城西45裡,舊為成守處,明初置遞運所於此。《州志建置志》對其記載甚詳:「遞運所二,一在州城,一在高家堡。明洪武四年(1371),知州歐陽信人使彭壽建,堡城周二裡五分。成化五年(1469),知州靳善、大使王臣補草。成化十六年(1480),知州祝祥增修垣壕,內有公署一處,正廳 、書吏俱全。宅一所,車房十間,鼓樓三間,牛神廟一座,獄一所,員裁併廢。明時編額……遞運所,每所牛、十六。」根據回憶繪製的高家堡復原圖,城西牆凸出一段,東牆卻凹進一節,造型十分獨特,號為「八角城」。
(高家堡遺址保護碑)城周二裡五分,東西南三面開門,歷史上商賈雲集,百業業旺,曾是絲綢要道上重要的補給供應驛站。清末民初,這裡又成為官軍與流匪反覆爭奪區,居民陷於水火,深受其害。經「民九地震」和高界河水衝刷,現僅西城牆殘存70米,正南、正東牆斷續可見,堡址大部面積被民居所疊壓。
界石鋪北岔集水庫:壩面海拔1719米,北岔集水庫在界石鋪鎮,集水面積約31平方公裡。1954 年春修秋垮,1958年12月重建,翌年底竣工。壩高23米,總庫容129萬立方米,投20.53萬個工日,國家投資5.1萬元,完成土石方15萬立方米,12年後庫容淤滿。1972年10月開始加高興建,翌年竣工。加高15米,頂寬8米,長250米,總庫容275萬立方米。1975、1978年兩次維修改建,投資41.77萬元,投23. 73萬個工日,用水泥233噸,鋼材10. 7噸。木材15.5立方米,完成土石方27萬立方米。
界石鋪紅軍長徵紀念館:所在位置坐標 北緯35°36′36",東經105°32′35",海拔1703米,靜寧縣界石鋪紅軍長徵毛澤東舊居紀念館位於靜寧縣界石鋪鎮繼紅村,緊鄰312國道,距靜寧縣城23公裡。界石鋪是長徵中的「領袖駐地」,紅軍長徵時期,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王稼祥率領陝甘支隊在界石鋪宿營,朱德、彭德懷、林彪等開國十大元帥中的九位,徐海東、陳賡、肖勁光等十大大將中的八位,楊勇、楊成武等47名上將,以及161名中將、千餘名少將曾在靜寧宿營或戰鬥,留下了光輝的革命足跡。界石鋪也是紅軍靜會地區大會師的「中心基點」,1936年9月至11月,毛澤東和黨中央多次發出電文,確定界石鋪為紅軍會師的有利「中心基點」,紅一、二、四方面軍主力部隊在這裡縱橫穿插,多次匯合。紅軍長徵期間5次經過靜寧,足跡遍布全縣13個鄉鎮50多個村社,發生過大小戰鬥十餘次,成立了中共靜寧縣委、靜寧縣蘇維埃政府,組建界石鋪等10個區、35個鄉蘇維埃政府,在這裡播下了革命火種,和當地老百姓結下了魚水深情,使得靜寧成為一片紅色聖地。現總佔地面積56畝,建築面積64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紅軍樓、毛澤東舊居、印象廳、主題雕塑、緬懷廳、追憶廳、俱進廳、紅色記憶長廊、毛澤東詩詞長廊、綜合展陳館及生態廣場等。2011年開始面向社會免費開放,2013年成立靜寧縣界石鋪紅軍長徵毛澤東舊居紀念館,隸屬於靜寧縣人民政府管理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現有展覽陳設面積達3200平方米。
高堡驛站:所在位置坐標:北緯35°36′47",東經:105°36′43",海拔1674米,高堡驛站田園綜合體位於靜寧縣界石鋪鎮高堡村,毗鄰國道312線,區位優勢明顯,產業特色鮮明,歷史文化深厚,總佔地500畝。是靜寧人周末休閒、娛樂、休閒的首選地之一。
界石鋪李堡蔬菜大棚:位於界石鋪鎮李堡村,國道312線祁家大山隧道西側!海拔1674米,是靜寧縣最早種植蔬菜大棚的地方,曾為全縣人民的菜籃子做出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界石鋪鎮街道糧站:海拔1707米,始建於1959年,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界石鋪鎮原糧管所院內,糧倉長42米,寬11米,面積462平方米,修建於1950年。採用仿古「大式七檁舉架及出簷歇山頂」風格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界石鋪鎮合併前的界石鋪和七裡地圖
七裡鄉(原):七裡鄉位於靜寧縣西北部。東鄰八裡,西連紅寺、高界,南接細巷,北靠原安、靈芝。南北長11公裡,東西寬9公裡,總面積67平方公裡。政府駐地七里舖,距縣城20公裡。全鄉有9個大隊,74個生產隊, 42個自然村。七裡鄉,以駐地自然村七里舖命名。解放前屬界石鋪鄉。解放後隸第四區(高界區)。1958年公社化後,屬高界公社。1961年從高界公社分出,成立七裡公社,1964年併入高界公社,1980年又恢復七裡公社至2003年合併入高界,現隸屬於界石鋪鎮。5、仁大鎮
仁大鎮政府:海拔1330米,鎮政府坐落於陽屲村仁大街道1號,仁大鎮位於靜寧縣最南端,東與莊浪縣接壤,西接賈河鄉,北依李店鎮、餘灣鄉,南與秦安縣毗鄰。
靜秦公路、304省道及平天高速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葫蘆河、李店河與清水河三河交匯,境內河流全長36.5公裡,水源充沛。最低海拔1288米,為全縣海拔最低處,全鎮轄19村114社5654戶25753人,總面積114平方公裡。耕地面積6.3萬畝,佔全鎮耕地總面積90%以上,基本實現了果園全覆蓋。東張村:靜寧縣地理位置最南端的行政村,村部(位於東張村後巷組)位置坐標 北緯35°01′38",東經:105°45′28",海拔1766米,距離靜寧縣城90公裡路程,東張村部是全縣333個行政村部距離靜寧縣政府最遠的村部。
仁大鎮南門村:靜寧縣第一個小康村,居民多居住於二層小樓,生活富裕。是靜寧人在改革開放後艱苦創業,勤勞致富奔小康,建設美好家園的一個縮影。
平天高速(仁大劉川段G8513):天水—平涼高速公路,又稱天平高速公路,屬於平綿高速。本項目路線全長73.1公裡,總投資估算100億元,起自平涼市華亭縣南川鄉吳家堡子,至秦州區西十里舖。天平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的G8513平涼至綿陽國家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全省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縱貫隴東南地區的一條重要省級快速聯絡線。項目總投資225.65億元,線路全長207.28公裡,在天水市境內總裡程95.82公裡,其主線全長65.69公裡,天水北、秦安、大地灣三條連接線全長30.13公裡,途經秦州、麥積、秦安三個縣區,設有天水北、中灘、秦安、安伏、蓮花5個出口。項目建成後,將打通天水市的北向高速通道,將天水至平涼的行車時間縮短至3小時以內。
天平高速公路建設項目路線起自平涼市華亭縣南川鄉吳家堡子,經西華、韓店、莊浪、萬泉、安伏、秦安、渭南,至秦州區西十里舖,路線全長207.28公裡,其中主線長172公裡,連接線35.28公裡,項目估算總投資225.65億元。項目主線採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為80km/h。
全縣海拔最低點:位置坐標35°05′42",東經:105°43′06",海拔1288米,(測量工具不是非常專業,誤差或許不可避免!)葫蘆河、治平河、清水河匯聚後流入秦安地界處,伏家峽內。隸屬於仁大鎮李灣村,位於省道304線和平天高速交匯處。
靜寧縣陽坡初級中學:海拔1669米,是全縣最南端也是離縣城最遠的獨立初中。陽坡初級中學創建於1971年,位於仁大鄉新興村關道坪,1976年1月增設高中部,1979年3月改辦為獨立初中,更名為「陽坡初級中學」。學校現佔地面積12.7畝,建築面積2,087.47平方米,2005年新建面積1021平方米的教學樓1幢。
仁大鎮李河古槐樹:位置坐標北緯 35°09′38",東經:105°45′24",海拔1381米,是靜寧縣域內有記錄的樹齡最高的古樹。樹旁立有石碑乃青土坡李氏所植國槐。國槐主幹305釐米,屬國家一級古樹也是靜寧古樹名木之冠。
仁大鎮砂地蘋果:仁大鎮解放村野河灣社 拍攝位置海拔1433米,黃土地鋪砂種植蘋果樹已有二十多年的時間,鋪砂有利於果園墒情改善,增加蘋果果肉含水量、含糖量。是靜寧仁大蘋果的特色所在,目前仁大砂地蘋果約為8000畝。
陽坡鄉(原):陽坡鄉位於靜寧最南部山區東鄰莊浪縣境,北靠仁大,西南與秦安縣境接壤。南北長10公裡,東西寬8公裡,總面積51平方公裡。原鄉鎮府駐地是新建居民點,距縣城76公裡。
陽坡鄉,以境內主要自然村得名。解放前屬仁當鄉。1949年解放後隸屬第七區(仁大區)。1958年公社化後,屬共和公社,1958年改名仁大公社,1961年從仁大公社分出建立峽口公社,1964年峽口公社又併入仁大公社,1973年又從仁大公社分出,設立陽坡鄉至2003年合併於仁大鄉,現隸屬於仁大鎮。6.四河鎮
四河鎮政府:海拔1810米,四河鎮位於靜寧縣西部,西與通渭縣、會寧縣接壤,北靠紅寺鎮,東鄰甘溝鎮,南依新店鄉。地處華家嶺東南,是甘溝河的發源地,總面積135平方公裡,下轄22村175社,4910戶21563人。
靜寧最西處,平涼、定西、白銀三市三縣(靜寧、會寧、通渭)交界處:界碑位置坐標北緯 35°29′15",東經:105°20′53",海拔2160米,此處是靜寧有明顯標識的最西端,是靜寧、會寧、通渭三縣交匯之處。(四河鎮澗溝苟家灣組)。
周岔戲樓:位置坐標35°25′48",東經:105°28′00",海拔1876米,周岔戲樓據村名講建於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舞臺長7.5米,寬7.5米,佔地面積56.25平方米。前簷至地面高為4.15米,脊至地面高6.5米;舞臺暗卷高4.15米,寬3.5米;耳子1.5米,寬3.8米;前臺左右柵欄1.6米,側寬1.8米。舞臺共有立柱8根,前後梁22根,共有椽109根。前有拱鬥9個,左右各有2個,共有13個。屬於清代鬥拱建築,四挑簷,舞臺兩側有木欄。
2010年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側為炳龍山白馬大王大殿。(圖三)四河鎮澗溝,大灣兩村。
澗溝村:位置坐標 北緯35°29′10",東經:105°22′26",海拔1946米,此村是靜寧地圖上標註的最西村落。(上圖澗溝村部);四河大灣村:村部坐落於北緯 35°28′15",東經:105°22′25",海拔2023米,位於四河鎮大灣村大灣組13號,村部搬遷至大灣小學後,村部為現階段靜寧縣地理位置實際測繪最西的村部所在點。其實我們在此不必過於爭論,一個有自然村落地處靜寧縣最西部,一個村部位置最西。那個村都是我們的故鄉,那裡的父老鄉親都是我們的親人!四河鎮蘆灣戰國—秦長城:長城為戰國時秦昭、襄王時所築,靜寧保護碑坐標 北緯35°24′08",東經:105°24′52",海拔2037米,西南至東北方向分布,上有烽火臺,高度2054米,基本特性保存完整。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秦長城從通渭縣寺子鄉張家灣生產隊翻越烽墩梁,進入我縣田堡公社陸家灣社後,又經四河、紅寺、界石鋪,最後從原安的李保附近,進入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吉縣境內。長城在我縣境內,經過5個鄉鎮42村社,長約62公裡。《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秦昭王時,「義渠王和宣太后亂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靜寧當時屬隴西郡。據《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七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3年)載:「宋將葛懷敏與趙元昊戰於定川堡,懷敏驟馬東南馳行二裡許,至長城壕」。按定川堡在固原西北有長城,即正是現在的靜寧縣以北和西吉縣將臺一線。又據《宋史》曹瑋傳中記載:「真宗即位,改內殿崇班,知渭州(平涼)。以鎮戎軍據平地、便於騎戰、非中國之利,請自隴山以東,循長城塹為限」。《靜寧州志》中說,知渭州曹瑋於隴山外之籠幹川,奉築隴幹城,以控西夏,並曰:「異時秦渭有警,此必爭之地」。隴幹城築於六盤山西麓(今隆德縣境),北距長城四十餘公裡。宋當時在西北和西夏的防線,當以隴山(六盤山)東、西邊的長城為限。
依上述史料中有關秦長城的記載,我們對靜寧縣境內的秦長城作了詳細調查。經調查,靜寧縣境內的這段長城遺址,由於千年來風雨剝蝕和土地不斷開發,其地面遺址毀壞殆盡。但在一些地方的痕跡還依稀可辨。《靜寧州志·文藝》中說:「靜寧東接六盤、西通金城,北近長城..《隆德縣誌·輿地》長城條目中說:「按綱目,秦滅義渠,築長城以御,此地西北六十裡有長城遺址」。隆德縣誌所說的西北六十裡有長城遺址,今考其地,現為今西吉縣將臺、王民一帶(西吉縣的將臺、王民一帶和靜寧縣的原安等接界,原屬隆德縣)。在葫蘆河東岸(西吉段),將臺公社通往固原公路西側約一百米處的平川裡,至今尚保存一段長約五百米左右、高約三至四米不等的較完整的秦長城遺址(中間有間斷),這段長城遺址,從西吉縣王民的紅山咀下山,越葫蘆河,進入將臺。這樣,長城從靜寧縣城北三十公裡處的原安李保附近進入寧夏西吉縣的王民,恰恰和將臺通往固原縣的這段長城遺址連成一線。依以上一些史籍、地方志對長城有關的記載和實際考察,靜寧縣境內的這段長城,它的延伸方位和有關史料記載基本是一致的,它的西邊和通渭,東北邊和寧夏西吉、固原的長城遺址連成一起。這段長城,目前一般認為是秦時所築的長城。四河鎮王河村天路堡:中心地理坐標,北緯35°26′39",東經105°30′35",海拔1786米,保存完整,典型的民國年間防禦匪患的古堡,古堡外水泥硬化路纏繞,神似天路,堡子蔚為壯觀,氣勢不凡。我們稱其為天路堡。
田堡的古堡,堡子山下不遠處是最早的田堡的街道,堡子最初的修築者和擁有者是譚姓人家!原田堡鄉政府所在地距此堡子不遠!
田堡鄉(原):田堡鄉位於靜寧縣西部邊緣山區。北連四河,東依甘溝,南與新店和通渭縣隴川接壤,西與通渭縣寺子、義崗毗連。東西長12公裡,南北寬8公裡,總面積60平方公裡。公社駐地譚家河,距縣城54公裡。全社有13個生產大隊,81個生產隊。
田堡鄉,以境內重要自然村田堡得名。解放前屬雷寺鄉。1949年解放後隸於第五區(甘溝區),1951年改屬第十一區(四河區),1958年公社化後屬四河公社,1961年從四河公社分出,建立田堡公社,1964年又併入四河公社,1980年恢復田堡公社至2003年合併於四河鄉,現隸屬於四河鎮。7.曹務鎮
曹務鎮政府:鎮政府位於曹務鎮店子村海拔1876米,曹務鎮位於靜寧縣最東部,地處甘肅、寧夏兩省和靜寧縣、隆德縣、莊浪縣三縣交匯處,東與隆德縣溫堡鄉毗鄰,西與古城鎮相接,南與莊浪嶽堡相連,北與隆德聯財接壤,是靜寧東大門,素有「雞鳴一聲三縣聞」之美譽。政府駐地店子村,距縣城46公裡。全鎮總面積70平方公裡,下轄13村87個村民小組4156戶20176人,有回民365人,佔全縣回民的30.5%。境內以六盤山餘脈為主,平均海拔1917米,境內永豐紅山梁2245米,為全縣海拔最高點。
曹務鎮永豐梁紅山梁:所在位置坐標 北緯35°17′56",東經105°44′22",海拔2245米,是靜寧縣全縣海拔最高點。
曹務中學:是靜寧縣最東端的獨立初中。曹務初級中學位於曹務鄉店子村下店子社,前身為1969年在原「仁和小學」附設的初中班,1970年增設高中部,為九年一貫制學校,1975年與小學分離改辦為完全中學,1981年撤銷高中部,更名為「曹務初級中學。學校佔地17.5畝,建築面積2050平方米。
曹務鎮永豐小學:海拔1996米,是靜寧縣地理位置最東的小學。原名門扇岔小學,始為清朝私塾。解放後1950年更名為:門扇岔初級小學,學校現佔地面積5860平方米,建築面積581平方米。
曹務鎮永豐村:村東一處開闊地測得坐標:北緯35°29′42",東經106°04′49",海拔2007米,是靜寧縣最東最高位置村落。
懷舊版曹務鎮地圖(1984版)
曹務鎮張屲民俗文化館!
8.雷大鎮
雷大鎮政府:海拔1828米,雷大鎮位於靜寧縣中南部,距縣城30多公裡,東與莊浪縣接壤,周邊相鄰有治平、雙峴、餘灣、李店、威戎五鄉(鎮)。總面積98平方公裡,轄18村119社4508戶20045人。
仙人峽:位於靜寧縣雷大鎮後梁村,觀景臺位置坐標35°16′16",東經:105°51′07",海拔1533米,是葫蘆河彎道最多處也是靜寧莊浪兩縣分界線,距靜寧縣城南25公裡處。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又把它稱作「僵人峽」。《水經注·渭水)寫道:「瓦亭水(今葫蘆河)又西南流,歷僵人峽」,因「路側巖上有死僵,一殭屍倚窟,枯骨尚全」而得名。此段峽谷巨石嶙峋山水清出,人文底蘊豐厚,極具旅遊開發價值。地處原後梁鄉程峽村河灣的堡子,是典型的清代防禦性質的民堡。所不同的是,一般堡子都建修於山峁梁頂,而此堡依險就勢,建於峽谷河灣低處,從程峽村俯瞰,堡內一切盡收眼底。然而此堡三面為臨水峭壁,只有一羊腸小徑通往村莊,路隘石滑、很難組織有效力量進攻,正是該堡與眾不同之處。堡子東西寬30步,南北長130步,依地勢呈不規則長方形,該堡科學地利用地理優勢,設計周到合理。程峽堡所在的石峽,名「王牢兒峽」。康熙《靜寧州志·山川》:「(葫蘆河)於是過新店子,人受家峽,出王牢兒峽,經陽山川(今莊浪陽川鄉),以達於人當川之合頭。」雷大梁:海拔1851米,雷大梁山脈(系)是靜寧地理南北分界線。雷大梁起於仁大韓家小灣,經餘灣、雷大、雙峴、威戎、甘溝、新店鄉至四河包家山出境,全長41.85公裡,所屬支毛梁194條,總長508.9公裡,海拔1821-2094米。
雷大鎮繡錦古柏:古柏位於雷大鎮繡錦村陽屲組方神爺廟院內靠近懸崖處,柏樹位置坐標北緯 35°16′54",東經:105°48′04",海拔1727米,古柏胸圍230釐米,直徑73釐米,樹齡約500餘年(具體樹齡有待專家用專業手段測量),《靜寧縣誌》有記載。
後梁鄉(原):後梁鄉位於靜寧縣東南部。北靠威戎,西南與雷大毗鄰,東以葫蘆河為界,與莊浪縣境隔水相望。南北長9公裡,東西寬7公裡,總面積45平方公裡。公社駐地崔家後梁,距縣城42公裡。全社有8個大隊,49個生產隊,37個自然村。
後梁鄉,以駐地自然村崔家後梁得名。清屬莊浪縣光裡,入民國改為廣盈鄉。1942年劃歸靜寧縣,改名新民鄉。1949年解放後,隸屬雷大區的民主、曹河兩個鄉。1958年公社化後,改為民主公社的復興、曹河、張峽、範堡、郝灣、下馬、安樂等七個大隊,1959年民主公社改名為雷大公社, 1961年公社化小,單獨成立後梁公社,1964年又併入雷大公社,1980年又恢復後梁公社至2003年合併於雷大鄉,現隸屬於雷大鎮。雷大梁綿延縱貫於西,葫蘆河經麻家峽縈繞盤旋於東,中間又有崔家後梁由西向東橫亙全境。境內群山起伏,溝整縱橫。9.八裡鎮
八裡鎮政府:海拔1632米。八裡鎮位於靜寧縣城西北部,距縣城4公裡,國道312線、平定高速、靜莊高速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東西寬13公裡,南北長10公裡,總面積72平方公裡。境內轄葫蘆河、狗娃子河兩條河流,其中葫蘆河長約十四公裡;狗娃子河長約七公裡。北部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海拔1900米,南部處葫蘆河流域的平緩川區,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轄10村63個村民小組4035戶19325人。鎮政府駐地八裡鎮小山村二社(原稱八里舖),八裡鎮因此而得名。全鎮轄10個行政村,分別為:高城寨村、郭羅村、閆廟村、紅林村、靳坪村、剡白村、大路村、關道岔村、照世坡村、小山村。
八裡鎮狗娃子河橋:河橋紀念碑石海拔1787米,又稱友誼橋,為德國援建西蘭公路所修。八裡狗娃河橋民國21年(1932)華洋義賑會在此修過一-座3孔跨徑5米的磚拱橋。民國33年(1944)被洪水衝毀。民國37年(1948)11月,由靜寧工務段重建為2孔跨徑10米、淨寬4米,全長24.2米,載重汽一-12 的鋼筋混凝土板梁橋。1949年8月,中梁被國民黨軍隊炸壞,橋墩下陷20釐米。同年11月修復,並在上遊修築了攔水壩。1969年2月中旬,發現此橋嚴重危及行車安全。遂在上遊160米處另建一座1孔跨徑50米、全長71米的空腹式混凝上雙曲拱橋。當時造價26萬元。
西巖寺山位於靜寧縣八裡鎮小山村西,距縣城約3公裡,山勢連綿起伏,由北向南延伸,最高峰海拔1964米。北魏時期就有僧人在此修建寺院而得名,是靜寧最早最大的道教聖地。山上氣候宜人,草木茂盛,奇花異草遍野。已恢復修建大雄寶殿、玉皇洞、菩薩殿及塑像26尊,存有壁畫36幅,收藏部分漢磚瓦、枯木化石等重要文物。
西巖寺塔 此塔是寺山標誌性建築之一。
寺山喇嘛泉所在位置坐標 北緯35°30′38",東經105°44′22",海拔1787米,至今有甘泉湧出,砌石成泉,深約四米。甘甜可口,沁人心脾。現今仍為寺山僧侶取水之處。
靜寧縣城鄉供水工程:地處八裡鎮高城寨和紅林兩村交界處。為甘肅省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工程城鄉供水工程的一部分,靜寧縣城供水點主要承擔靜寧縣城的供水任務。甘肅省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靜寧縣城鄉供水縣城工程EPC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調蓄水池1座,容積196萬立方米;加壓泵站1座,總裝機容量2000kw,最大揚程92m;縣城調蓄水池至水廠供水管線一條,全長1.62km。工程主要任務是承擔引洮工程停水檢修期靜寧縣城生活、工業用水調蓄等任務。
八裡鎮小山渡槽(橋)位於北緯35°32′49",東經:105°42′35",橋面海拔1643米。坐落於八裡鎮小山村,是一座具有渡槽和渡橋雙功能工程,保存完整,原無護欄,現有護欄。至今行人和自行車、摩託車均可通行。
靜莊高速:連接G22(青蘭高速)靜莊高速公路是靜寧至莊浪的一條高速公路,項目起點位於莊浪縣城西側的柳家坪,終點靜寧縣八裡鎮靳坪村。設計行車時速80公裡,規劃裡程64公裡。項目投資估算69億元。
九龍山(應為「救龍山」):山門位於北緯35°34′48",東經105°34′46",海拔1898米, 位於靜寧縣八裡鎮大路村北,屬祁家大山餘脈。傳說,漢光武帝劉秀起兵西行討伐隗囂曾於此避難得救。光武帝登基後曾欽題 "救龍山",遂得名。後世相傳慢慢出現誤傳,慢慢演變成了九龍山(編者建議:其實這個文化不能丟,也不應丟)!
北峽渡槽:坐落於八裡鎮紅林村,國道G566東側,北緯 35°33′43",東經:105°45′18",海拔1645米。是靜寧縣域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單拱形渡槽,渡槽東北側有「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八個大字;西南側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八個大字,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現在面臨損毀,希望她能得到應有的保護。
祁家大山隧道:海拔1768米,原祁家大山隧道管理所直屬甘肅省平涼公路局,正科級建制,成立於1995年12月20日,位於靜寧縣八裡鎮大路村國道312線K1968+341處,2015年12月19 日停止收費。
祁家大山隧道管理所負責通行費徵收及隧道管護,祁家大山隧道建設納入全國公路網312國道線西蘭公路改建工程,改建工程打通了祁家大山隧道,1991年8月20日開工建設,建設單位為省交通運輸廳工程處,隧道全長860米,淨寬 10.7 米,淨高 6.6 米,人行道寬 0.9 米,隧道類型為曲牆式單心圓拱,1995年10月30日竣工。10.李店鎮
李店鎮政府:海拔1400米,李店鎮位於靜寧縣南部,距縣城46公裡,西與通渭縣接壤,周邊相鄰有深溝、治平、雷大、餘灣、仁大、賈河六鄉鎮。總面積86平方公裡,轄17村103社4175戶18746人。
鐵門檻峽:海拔1353米,位於靜秦公路劉晉村附近,屬李店河河谷地帶!是靜寧至秦安商道必經咽喉之路,地理位置險要,是冷兵器時代兵家必爭之地,是仁大峽最為狹窄之處。
成紀中學:海拔1403米,靜寧縣成紀中學(原李店中學),1967年在原白草屲中學基礎上改建而成,1971年遷到現址,為縣辦農村普通完全中學。1995年12月,經靜寧縣政府批准更名為成紀中學。學校佔地總面積35畝,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
原李店鎮地圖懷舊版(1984)
靜秦公路(李店鎮細灣段):靜秦公路是連接靜寧縣與秦安縣的重要道路,是靜寧縣「兩縱六橫一環」公路路網中的縱線之一,也是靜寧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該項目起點位於威戎鎮南關村,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靜秦公路,全長125公裡,其中86公裡在靜寧境內。1998年12月13日全線竣工工程預算總投資3300萬元。
11.細巷鎮
細巷鎮政府:政府所在地海拔1642米。細巷鎮位於靜寧縣西北部,東與城川鎮、八裡鎮為鄰,南與甘溝鎮、四河鎮相依,西與紅寺鎮接壤,北與界石鋪鎮相連。東西寬14公裡,南北長11公裡,總面積103平方公裡,下轄15村104社,4574戶18624人。
細巷糧站:位於北緯 35°29′42",東經:105°35′10",海拔1647米。現有糧倉和糧庫,糧倉頂部已經損壞,糧庫相對保存完好,在提倡節約糧食,光碟行動的今天,再看糧倉、糧庫,意義非凡。
一鍁土古槐樹:位於北緯 35°29′42",東經:105°39′46",海拔1618米。此槐樹為原古槐孽生之三代槐樹。
古槐碑文:南來北往無人不識一鍁土 春至冬去有槐能述六百史明洪武七年 山西趙郡李氏後裔奉旨遷徙 終落腳於靜寧州葫蘆河畔一鍁土 植故地漢槐槐枝於二水匯處蓮花山下 槐枝神奇發芽茁壯成長 歷經幾百載 樹高參天欲穿雲摘星 華蓋蔽日可遮數戶院落 身徑五尺有餘 空洞處能容一二孩童藏身 遠眺如泰山磐石 魏然屹立 近觀似龍盤虎踞 氣勢磅礴 壯哉吾族 長歌可泣 偉哉祖槐 根脈綿長 悠悠六百四十年 祖槐枝幹已不復存 其根卻頑強盤亙 同根孽生之三代槐樹 則枝繁葉茂 生機盎然 至今亦近百載 神乎靈耶 巍巍祖槐 春發夏榮 族人憩息 孩童嬉娛 神奇祖槐 蔭庇數代 根系親情 人不敢伐 祖槐已是祖先化身 精神寄託 心靈圖騰 文化傳承 。一鍁土:土堆位於北緯 35°29′26",東經:105°39′53",海拔1626米。位於細巷鎮譚店村村東,傳說為八仙之首鐵拐李為堵高界河而端的「一鍁土」皆因一婦人道破天機而鍁把斷,土丟於河邊而形成。傳說終歸傳說,一方紅土獨處於高界河北側,縣道093西側,頗為壯觀,今修有觀景臺和步行小道,是靜寧鄉村值得一遊的旅遊之地。
圖為「一鍁土」東南側和正上方航拍圖
細巷鎮中華村:村部海拔1797米。位於細巷鎮境內,是全縣唯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名字首寫二字命名的村落,村內有水壩,環境優美,宜於人居。中華村:以前叫「花豹灣」,華村轄下華、咀頭、中華、上華、東華、後灣、西華7個村民小組,全村現有人口138戶602人。(圖一:吳亞非 拍攝)
懷舊版1984版細巷鎮(鄉)地圖
12.原安鎮
原安鎮政府:海拔1846米。原安鎮位於靜寧縣北部,南與靈芝鄉和界石鋪鎮相連,西與三合鄉毗鄰,東北部與寧夏西吉縣的平峰、王民、興隆等鄉鎮接壤。境內海拔在1800-2100米之間,境內溝壑縱橫,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自然環境嚴酷,春旱夏澇秋雨多,降雨量分布嚴重不均,且凍、旱、雹等自然災害頻發,是一個典型的高寒乾旱的貧困山區。轄區東西長12公裡,南北寬11公裡,總面積107平方公裡,鎮政府駐地齊埂村齊埂組,距縣城35公裡。全鎮轄14個行政村100個村民小組,有3626戶18116人。
甘肅與寧夏的界碑,國務院立2019年95號界碑!位於甘肅靜寧原安鎮張營村和寧夏西吉平峰鎮的三岔路口之處。原安鎮民寨新農村:海拔1818米。原安鄉民寨村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由市發改委於2016年7月批覆施方案(平發改代賑[20161251號 。
項目建設期限為2016年至2017年。該工程計劃新建住宅453765平方米,硬化安置區道路1.24千米,平整安置區場地40.27畝,農電戶表入戶45戶,安裝太陽能光伏路燈20盞,修建村民文化活動中心1處。項目概算總投資1087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資金124萬元,省級財政配套資金215萬元,政府投融資平臺資金8677萬元,群眾自籌資金73.8萬元。是靜寧縣地域內最北的新農村。原安鎮興盛山堡子:位於北緯 35°42′50",東經:105°37′16",海拔2044米。有著曾經輝煌的歷史,與老人們講當年的道場規模可以和崆峒山相媲美。原安鎮關音村:原名(觀音村)是靜寧縣地域內最北的行政村,其中中莊組處於最北。位於原安鎮東北部,屬純山區貧困村,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 184戶877人,耕地面積 3824.38畝。
原安人影:位於原安鎮關音村境內,海拔2038米。是靜寧縣人工幹預天氣作業點的一個縮影和代表。
原安鎮吉林村:位於原安鎮西南,由原吉林村和遼坡村合併而成。村部海拔1771米。位於吉林村遼坡組359號。是靜寧縣境內以省命名的行政村,屬純山區貧困村,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366戶1679人,耕地面積 9163畝。
原安鎮蘑菇產業基地:海拔1760米。廠址位於原安鎮油福境內。
原安鎮綠源食用菌產業園項目於2018年9月完成立項及評審,並開始施工修建。一期規劃通過流轉土地80畝,平整場地48000㎡,建成生產+養菌大棚33座,每座佔地1畝,平均承載菌棒1.5萬株;配套建成管理用房400㎡;建成50m ×15m標準菌包生產廠及加工車間1處;建成200噸保鮮冷藏庫1座;購置新型多功能攪拌機、裝袋機、滅菌櫃、裝載機、農用三輪、蒸鍋鍋爐等機械設備20餘套(臺)。2019年初,實施食用菌產業園項目二期工程,新建440噸保鮮冷藏庫1座,烘乾車間1處,農戶種植管理用房15座,廁所3座,完成廠區道路硬化、水電鋪設、大棚調整、鋼架焊接等基礎設施。至2019年5月份,食用菌產業園項目已全部完成基礎設施並投產試運營,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0萬元。原安初級中學前身為1968 年在原安鄉吉林村創辦的原安小學的附設初中部,1970年遷至原安鄉齊埂村,改為九年制學校,1971年分離出小學部,改辦為完全中學,1984年改辦為「靜寧縣原安農業中學」,初中部仍為基礎教育1995年撤銷高中部,更名為「原安中學」,2003年8月撤銷科級建制,改辦為獨立初中。學校佔地40畝,建築面積2879平方米。
原安老地圖1984年版本。
13.城川鎮
城川鎮政府:所在位置海拔1787米,城川鎮位於靜寧縣城南郊,東鄰司橋鄉、古城鎮、西接甘溝鎮,南依威戎鎮,北傍城關鎮,靜莊公路穿境而過,現有國道G566從北至南穿過全境,靜莊高速從八裡鎮靳坪村由北至南和國道G566幾乎平行在西亦穿境而活過,且在鮑家咀頭新農村西有出口連接國道G566線路;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是連接城鄉的黃金地段,發展經濟具有明顯的城郊型特點。全鎮轄10個村59個社,4333戶17605人,總面積84平方公裡。
城川鎮咀頭新農村:所在位置海拔1592米,建成於2014年,院落96戶,35度旅遊中心一座,文化廣場一處。北靠德美地緣蘋果基地,東接原省道218線與35°蘋果谷毗鄰,西鄰G566線靜莊高速入口。是目前全縣交通最為優越,環境最為優美的新農村之一。
城川鎮隴海公園坐落於城川鎮鮑家咀頭村東側,東靠靜莊高速公路和國道G566線,靜莊高速公路城川出口處!交通十分方便,地理位置相當有優越。公園總佔地面積137畝,總佔河灘地75畝,3條主幹道及建築物,硬化面積佔10畝,水域佔35畝,綠化佔30畝。2001年9月間由靜建四分公司經理鮑太祥先生主持修建;歷時4年,於2007年竣工。目前是靜寧縣民間籌款修建最大的公園之一。
德美地緣果業基地:德美地緣現代有機蘋果示範園是由甘肅德美地緣現代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建成,示範園佔地500畝,投資1500萬元,種植蘋果樹49800株。
示範園依照矮砧密植栽植模式,採用寬行距窄株距,高紡錘形,按照株行距1.2 x 3.5米,畝植160株的高密度栽植。園區應用行間種草,立架栽培,機械化作業,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綜合防控、農產品追溯等智能管理措施。使用有機肥,提高蘋果種植的有機質。矮化密植的種植模式,可以把成本控制在0.8元之間,有效降低企業後期經營成本。示範園苗木是引進荷蘭M9-T337脫毒自根砧兩年生大苗,實現當年栽種,當年結果,兩年量產、三年豐產。園區分早熟、中熟、晚熟搭配栽植,主要品種為米奇拉、蜜脆,紅喬王子、kacuba、煙富3號,不同種植搭配可以彌補在銷售過程中9月份的斷檔期。進入盛果期後,每畝可產鮮果8000斤左右,是喬化果園畝收入的2倍,正常年景500畝果園年可實現產值1600萬元。城川鎮懷舊版地圖(1984版)
靜寧35度蘋果谷位於甘肅省靜寧縣城川鎮中部葫蘆河流域,隸屬於城川鎮,東鄰司橋鄉、古城鎮,西接甘溝鎮,南依威戎鎮,北傍城關鎮,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是連接靜寧城鄉的黃金地段。規劃用地面積共計132.83公頃。蘋果谷主要包括四個地塊,核心區地塊位於吳廟村東北200米處山谷,規劃總用地面積約24.61公頃。其具體經濟技術指標為:規劃用地面積246137平方米,建築面積2462.18平方米,綠地面積199863.24平方米,綠化率81.20%,停車位數58輛( 其中小汽車47輛,大巴車11輛)解放渠:第三閘室處(城川鎮紅旗村)。1952年修建城川解放渠,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渠系。大致走向沿靜莊公路舊218線自北向南;自城關鎮南關村附近從南河取水(源於東峽水庫聚集之水)主渠順靜莊公路成渠而下,至威戎鎮武高村附近結束,其中支渠幾乎遍及整個城川、威戎川區,至葫蘆河東岸地帶。是靜寧原水利工程中灌溉面積最大的渠系。
14.紅寺鎮
紅寺鎮政府:政府海拔1733米,紅寺鎮是我縣西北片區貧困程度較深、貧困面較大的鄉鎮之一,東接細巷鎮,南連四河鎮,西依會寧縣楊集鎮,北與界石鋪鎮接壤,距縣城31公裡,舊西(安)蘭(州)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全鎮共轄16村116社4030戶17579人,總面積109平方公裡。
紅寺秦長城:保護碑位於紅寺鎮紅堡村境內,北緯 35°31′46",東經:105°31′50",海拔1978米。其上被楊樹、刺槐、沙棘等植被覆蓋。長城輪廓依稀可見,保存較為完整。
紅寺鎮黃花菜加工基地,是靜寧縣域內唯一一家對黃花菜加工企業!
紅寺鎮魏溝新農村:村部坐落海拔1930米,依華家嶺梁而建,全村下轄曹溝、魏溝、萬溝、南山、虎溝現有171戶,987人,現有村部,文化廣場以及村小學;2016年10月28日完成搬遷工作。
紅寺鎮甘灣異地搬遷新農村:海拔1819米。現有搬遷住戶23戶112人,建築面積合計2446.42平方米,硬化道路0.525公裡,人飲工程一處,文化活動所一處,德美地緣幫扶蘋果矮化密植500畝,是全縣易地搬遷配套蘋果種植的代表村落之一。
紅寺鎮甘灣德美地緣紅寺有機蘋果示範園位於該村,佔地500畝,由甘肅德美地緣現代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於2019年建設完成,投資1500萬元。
紅寺鎮老地圖(1984版)
華家嶺梁系是靜寧西部最大的山系,靜寧境內屬於華家嶺餘脈,分布於靜寧紅寺、界石鋪境內。
華家嶺主峰位於定西市通渭縣華家嶺鎮境內,主峰拔2445米,華家嶺像一條巨龍橫臥在隴中地區的黃土高原,成為靜寧西部的天然屏障,雄偉壯觀,歷經萬年亙古不變。華家嶺是甘肅華夏文化的高地,是華夏文明的標誌,是中華文化的標誌,是中國地理的文化坐標。中國的泰山在山東,華山在陝西,華家嶺是事實上就是西華山,《山海經》西山經之「太華山」在何處?華家嶺的文化史實,具備了高於華山的「太華山」因為華山的文化史實,是對華家嶺華夏初始文明脈絡的延伸,是對華家嶺華胥氏文化的承接。華家嶺是華胥氏初始農業文明的主脈絡,莊浪、靜寧、秦安、榆中的伏羲盤古族,是連接長安十三朝古都的中國歷代統治集團的發展脈絡。同時有伏羲氏在慶陽盤克古鎮的留守部落,上典天黿族、少典雷公族(含雷祖、雷神族),發展至軒轅黃帝族,這正是黃帝陵溯源的直系脈絡。15.司橋鄉
司橋鄉政府:司橋鄉位於靜寧縣東北部,東與寧夏隆德縣接壤,西與城川鎮為鄰,南與古城鎮毗鄰,北與城關鎮、八裡鎮相依。國道312線和平定高速公路穿腹而過,鄉政府距縣城13公裡,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道路交通四通八達,素有靜寧「東大門」之稱。
司橋鄉地勢由南向北傾斜,海拔1600-2245米,平均海拔1845米,鄉境南北長12公裡,東西寬7公裡,總面積68平方公裡。全鄉轄11個行政村,75個村民小組,有漢、回兩族,農業人口3142戶14483人。耕地面積48560畝,人均3.36畝,梯田面積達47880畝,佔耕地面積的98%,果園面積20000畝,佔全鄉耕地面積30.9%。司橋鄉最東端(毛家溝村附近)兩省區: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三縣:靜寧,隆德,西吉的交界處,地理位置獨特,現存左公柳一株,亭亭如蓋,甚為茂盛,地處312國道和G22線交界處,是靜寧縣的東大門。
司橋鄉司橋村峽山村:現為靜寧縣域內唯一一個回民小聚集的村民小組。全組內現有村民110人,馬姓回民20戶,沙姓回民3戶,大多數村民以養殖業,農業種植為生,村內有清真寺一座,名為峽山清真寺,面積大約400平米左右。
司橋峽山提灌站:蓄水池所在點北緯35°32′24",東經105°46′27",位於司橋鄉司橋村峽山組清真寺西側,位於司橋鄉司橋村峽山清真寺西側,為兩級提灌,總揚程168米,淨揚程153米,安裝電機6臺220千瓦,水泵6臺,上水量80公升/秒,1985年,保灌面積300畝。現存蓄水池一座,水泥管道18節(外露)約70米,其餘埋於地下。為1976-1977年修建,廢棄於2002年左右。
司橋鄉廟咀抱龍山:所在位置坐標 北緯35°33′23",東經105°47′54",海拔1789米,廟宇樂樓獨具特色,廟宇建築多為仿古建築,氣勢宏偉,獨具魅力。
司橋抱龍山廟會之時和甘溝鎮馬坡村廟會正會之時同為每年農曆四月十四日,這在靜寧確不多見,據考證原因為兩地所供奉尊神同為威靈侯白馬大王,故時間相同。東峽水庫(懸鏡湖)在司橋鄉境內距縣城 4公裡。流域面積552平方公裡,由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設計院設計,1958年11月施工,翌年底建成。經1962、1964、1973、1974、1983年5次維修加高,壩高41.34米,壩頂寬8米,長270米,迎水坡降1 : 2.25,背水坡降1 : 2-2.75,設計總庫容8600萬立方米。由於多年來淤泥堆積,目前庫容量減小至7404萬立方米。樞紐工程由大壩、輸水洞、洩洪洞、溢洪道4大部分組成,屬三級工程,抗震標準8度,投172. 28萬個工日,用水泥 2407.8噸,鋼材 232噸,木材875.2立方米。國家投資516.86萬元。配套乾渠4條,全長34.9公裡,支渠161條,全長78.2公裡,有大小建築物1362座,曾經可保證城關、城川、八裡、威戎4鄉鎮3.2747萬畝川臺地的灌溉。年灌面積佔全縣實灌面積的1/3,是灌溉面積最大,發揮效益最好的水庫。同時,也成為夏秋人們遊覽的勝地。2017年東峽水庫成為靜寧縣城區水源地環境保護及葫蘆河流域綜合整治項目,為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0050萬元。2017年6月23日全面開工目的從設計到建設過程中,我們能嚴格按照相關規範標準和技術要求,目前,已全面完成項目建設內容。圖一:東峽水庫全景圖
圖二:懸鏡湖秋色
司橋鄉懷舊版地圖(1984版)
16.靈芝鄉
靈芝鄉政府:海拔1953米。靈芝鄉位於靜寧縣北部,東鄰寧夏西吉,南依八裡鎮,西接界石鋪鎮,北靠原安鎮,距縣城17公裡。平定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屬純山區鄉鎮,域內海拔1700-2000米,全鄉下轄11村95個村民小組3144戶14010人,東西長13公裡,南北寬12公裡,總面積94平方公裡。
靜寧縣全縣最早的希望小學:海拔1946米。靈芝希望小學原名尹岔小學,其前身為1950年張佩忠等人支持創建的村辦初級小學,1971年擴辦為完全小學。1993年被列為「希望工程"項目校,遷址新建,命名為「希望小學」,同時被確定為鄉中心小學。2004年更名為「靜寧縣靈芝希望小學」。學校佔地15.5畝,建築面積826平方米。
靈芝鄉車李新村:村部海拔1717米。靈芝鄉車李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由市發改委批覆實施方案(平發改代賑[2017]195號、平發改代賑[2018]252號),分兩年安排實施,共搬遷群眾120戶539人,建住宅120戶7590平方米,硬化道路5.6公裡,人飲1處,農電戶表工程120戶,配套太陽能光伏路燈、文化活動中心、綠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後續產業建養殖小區1處,栽植蘋果、核桃490畝。概算投資2893.8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資金333.6萬元,省財政配套資金61萬元,平臺融資2074.2萬元,低息貸款220萬元,群眾自籌205萬元。
是目前靜寧縣域內新農村中搬遷人數和住戶最多的新農村。靈芝梯田:連綿起伏的山梁溝峁,被人為的開墾成連片平整的土地,保持住了雨水,增加了土壤墒情,有效提高了單位面積的農作物產量,我們靜寧的梯田由於改變了地面坡度和徑流係數縮短了坡長,具有較強的水土保持作用,是黃土高原坡耕地治理、穩產保收的根本措施。水平梯田作為黃土高原重要的農田形式之一, 分析其質量對水土保持作用的影響,對建設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梯田農業)具有重要的意義,靜寧靈芝梯田是靜寧梯田的典型代表,更是靜寧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見證,我們熱愛這神奇的黃土地,是她養育我們靜寧50萬靜寧兒女。
關於靈芝梯田想說的話很多,首先想說愛……愛這一片黃土地!靈芝梯田大多分布於貓兒咀,李家灣,八裡灣,張家灣,尹岔,張堡,以及和八裡鎮剡白一帶!靜寧梯田的美不亞於全國任何地方的梯田!我們靜寧人以她為驕傲。任何時候都愛這片神奇的熱土,你的美在於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美得讓人心動,流連忘返。17.雙峴鎮
雙峴鎮鎮政府:海拔1821米,雙峴鎮位於靜寧縣中南部,東與雷大鎮毗鄰,南與治平鎮接壤,西與甘溝鎮相依,北與威戎鎮為鄰。全鎮總面積78平方公裡,其中耕地5.3萬畝。全鎮轄12個村、91個村民小組,共有3410戶13387人。
雙峴鎮上海村,村部海拔1702米,地處雙峴鎮東南部是靜寧縣唯一以國內直轄市命名的行政村。
雙峴鎮頁溝村:所在位置海拔1604米,頁溝村位於雙峴北部,北接姚灣村,西臨甘溝牡丹村,有耕地面積4886畝,其中梯田面積4649畝,轄10社,1441人,有小學1所。生態林面積達1066畝。2019年12月25日,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雙峴鎮雲翠小學:學校所在位置坐標 北緯35°17′56",東經:105°44′22",海拔1787米,雲萃小學位於雙峴鎮凡梁村劉家灣組,1915年由李早勤主持創建。其「雲萃」寓「莘莘學子如雲之萃」意。原屬莊浪縣,1942年莊、靜劃界時歸靜寧。學校初創時,以當地廟宇為校舍,學生10餘人,校董公推李早勤任校長。
1916年,國民黨莊浪縣政府批准雲萃小學為莊浪南區初等學堂,成為甘肅鄉學「四大名校」之一。至1949年,其畢業學生31屆,1100多人。雲萃小學創辦人李早勤家的古堡,李早勤為一方鄉紳,擁有地方武裝組織百餘人,自願護其鄉民不受匪患侵擾,當地百姓呼其為「李早爺」,略遠百姓不知其緣由,誤傳呼其為「李灶爺」,李早勤的名字遠近聞名!據說李早爺曾在民國十八年民團去莊浪時,堡中缺少青壯年時用公羊頭帶草帽身裹青布,背綁黑木棍嚇退土匪,上演一段李氏「空城計」,被傳為佳話。李早勤妻李氏,生子三人,長子——秉善,次子——世軍,三子——世勳。次子李世軍曾為國務院參事。
雙峴鎮井溝榆灣遺址:所在位置坐標 北緯35°20′13",東經:105°41′27",海拔1724米,曾出土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時期的陶瓷瓦片,說明此地很早以前就有人類活動遺蹟。
雙峴老地圖(1984版)
18.治平鎮
治平鎮政府:海拔1463米。治平鎮位於靜寧縣西南部,距縣城56公裡,東西寬10公裡,南北長9公裡,總土地面積72平方公裡。東鄰雷大鎮、雙峴鎮;南依李店鎮;西接深溝鄉;北靠新店鄉、甘溝鎮。治平歷史文化悠久,下轄12個行政村,80個村民小組,3160戶13355人。
成紀故城遺址:201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碑位置坐標北緯 35°14′20",東經:105°40′40",海拔1442米,成紀故城遺址包括殘存的東城牆及北城牆,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包括灰層、灰坑區域及文化堆層,佔地面積9萬平方米。1983年2月8日靜寧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3月29日甘肅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紀故城歷史:位於靜寧縣治平公社劉河村東南約500處,距縣城五十公裡。它的西、北邊靠近長城(秦長城)二十至四十公裡。東離古長離水(今莊浪陽山川)段二十公裡,南距略陽川(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隴城公社)五十公裡。故城址在治平、深溝(均以公社命名)兩條河流交匯處的河谷川地上(兩條河交匯後古稱成紀水)。沿河地區,地勢坦夷,土質肥沃,水源豐富。這裡地處渭河流域的上遊,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一條中大路。城址的部分,壓在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上,這說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我們的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成紀,它以我國古神話傳說中的「伏羲」先皇孕十二歲生於此而得名(古時十二年為一紀)。歷史上著名的漢將軍李廣亦生於此處。是我省見於史籍最早的地名之一。
故城址基本形狀為正方形,邊長約四百五十米左右,總面積二十萬零二千五百平方米。西、南城垣,因長期受河水衝刷已塌陷,東、北兩邊,還尚殘存部分城垣。北城牆地基壓在新石器時期文化的灰坑上,在城牆的夯土中,見到大量的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的各種粗細陶片。從塌垮的城牆上,見到幾處修補過的痕跡,墊土中、含有漢代陶片和唐、宋瓷片,可見並非一個時代修補的。在城北和城南的斷面上,發現三口相似的簡形水井,水井深約十六米,井底大致和現在的河床一樣平,內有漢代陶片,另一口井,被一座西漢墓葬打破,看來是在井被廢棄之後,這座墓葬疊壓上去的,可見這口井早於漢代。城址內經過長期的平整耕種,地面上已無法觀察出當時的市街情況了。但舊瓦礫碎片堆積得相當厚。在城址內和路邊、河灘上,還殘存大量的秦漢時期的板瓦、簡瓦殘片和各種粗細繩紋、籃紋等陶器殘片。簡瓦一般長五十釐米,直徑十四至十六釐米。據《水經注》載:「瓦亭水又南, 經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右與成紀水合。水導源西北當亭川,東流出破石峽,津流遂斷,故瀆東徑成紀縣故城東,帝太瞟皰犧所生之處也,漢以屬天水郡.又西南,與略陽川水合」。
文中的瓦亭水,即今發源於寧夏西吉縣境內月亮山的葫蘆河。它流經靜寧、莊浪、秦安三縣,在天水縣境內注入渭河:成紀水,即發源於通渭縣境內,流經靜寧縣新店、治平、李店等鄉(鎮),在仁大鎮境內注入葫蘆河的治平河,亦稱南河:當亭川,即治平河的上遊:破石峽,即今治平鎮境內的鞍子山峽:略陽川水,即今發源於隴山,流經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和秦安縣,在靜寧縣仁大境內注入葫蘆河的清水河,亦名五營河,交匯處俗稱合河口。根據水脈驗證,漢代的成紀城,當在合河口以北、葫蘆河之西的治平河西岸,與今治平劉河村故城遺址的方位正相符合。當珍《隋書 地理志》載:「成紀,舊廢,後周置。」《舊唐書·地理志》載:「成紀,漢縣,屬天水郡,舊治小坑川,開元二十二年移治敬親川,成紀亦徒新城,天寶元年州復移治上邦縣。」《新唐書·地理志》載:「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本治上邦,開元二十二年以地震徙成紀之敬親川,天寶元年還治上卦,大中三年復徙治成紀。」
《資治通鑑》載:「成紀縣自漢以來屬天水郡,治小坑川,唐並顯親縣入成紀縣,移成紀縣治顯親川。」(資治通鑑胡三省注)《秦安縣誌》云: 「成紀縣治,初在靜寧州西南八十裡之治平川」作者並感嘆地寫道:「不知成紀在治平, 則並大聖人裡居而失之矣,是烏可以不辨。」唐朝後期,成紀地陷落於吐蕃,歷五代。至北宋真宗四年(公元1067年),又在成紀故城遺址上置治平寨。金升為縣,並置得勝州。後經戰亂,故城淪為廢墟。
成紀是一個較古老的歷史地名,根據故城遺址的現狀和出土文物的考證,它恰恰和上述歷史文獻的記載相吻合。自漢初建置縣起至唐開元二十二年的成紀縣治,即在今靜寧縣治平劉河村故城遺址。但故城本身的建築年代,則更早於西漢。治平懷舊版地圖(1984版)
鳥瞰治平川
19.城關鎮
城關鎮政府:所在地靜寧縣西街11號。城關鎮位於葫蘆河與南河交匯的三角地帶,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區,海拔1600—2245米,是靜寧縣城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周邊與八裡鎮、城川鎮、司橋鄉相接,國道312線和靜莊公路穿境而過,交通相當便利。下轄5個行政村,3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693戶,總人口12493人,總面積25平方公裡。
靜寧縣城關鎮周邊生態旅遊環境規劃圖。城關鎮的旅遊景點及代表單位在縣城周邊景點已經介紹。
城關鎮代表性景區和單位已在縣城周邊介紹,此處不必贅述。20.賈河鄉
賈河鄉政府:賈河鄉政府位於靜寧縣西南77公裡,西與通渭縣接壤,南與秦安縣毗鄰,北靠李店鎮,東依仁大鎮,南北長9公裡,東西寬約8公裡,總面積62平方公裡,是距離縣城最遠、基礎條件最差的一個純山區鄉鎮。賈河鄉轄王溝、剪岔、賈河、高窯、山莊、宋堡、侯山、中堡、山上灣9個行政村79個村民小組2393戶11486人。
賈河鄉剪岔新農村:位於賈河鄉剪岔梁,因為原村落分布地形酷似剪刀而得名,也是全縣唯一一個以家用勞動工具命名的行政村。
賈河高窯村家風館:位於賈河鄉高窯村,廣場中心位置坐標:北緯35°08′09",東經:105°41′50",海拔1640米,是靜寧縣域設有家風家訓的村落代表村落。
賈河鄉老地圖(1984版)
21.三合鄉
三合鄉政府:海拔1820米。三合鄉位於靜寧縣西北部,東與原安鎮相依,南與界石鋪鎮毗連,北與寧夏西吉縣接壤,西北與會寧縣為鄰。東西寬10平米,南北長9千米,總面積93平方幹米,鄉政府駐地光華村距縣城41千米。最高海拔2083米,平均海拔1960米,全鄉轄12個行政村.79個村民小組共258戶10942人。
臥龍隧道:海拔1852米。全長1402米,是青蘭高速連接靜寧和會寧的入口處。是地處靜寧段最西端公路隧道。
三合鄉寒旱特色農作物種植基地和特色展覽館。
三合鄉老版地圖1984年出版。
三合人飲工程:地處三合鄉古岔村境內,海拔1834米。為三合鄉人民群眾提供生活用水。
22.餘灣鄉
餘灣鄉政府:鄉政府所在地海拔1723米,餘灣鄉地處靜寧縣東南部,東與莊浪縣接壤,西與李店鎮毗鄰,南與仁大鎮相依,北與雷大鎮為鄰,雷陽公路、靜秦公路貫穿全境,交通便利。距縣城47公裡,南北長7.5公裡,東西寬7公裡,總面積50平方公裡,,全鄉轄9村46社,2258戶10725人。
餘灣王坪村廣場,該廣場是靜寧縣域內村級廣場中最大規模廣場之一。
王坪村下轄八個組:新院組,羊路組,新太組,王坪組,中坪組,回溝老組,團莊組,梁頭組;現有380戶1750人,耕地面積4200畝,其中果園面積3700畝。
餘灣王坪抱龍山和甜水灣,以及王坪觀景颱風光。
老版餘灣鄉地圖(1984版)
23.新店鄉
新店鄉政府:新店鄉位於靜寧縣西南部,東與甘溝鎮、治平鎮為鄰,南與深溝鄉、通渭相依,西與通渭接壤,北與四河鎮相靠。距離縣城43公裡,總面積64平方公裡,有耕地面積34799.04畝。下轄8村54社,含2113戶8303人。
鞍子山峽:河谷地帶海拔1530米。也曾稱破石峽,位於新店河治平交界處,地勢險峻,金牛河由此而過,下遊河流稱治平河、李店河。峽谷地帶盛產石灰石礦石。新店鄉當亭川:位於新店鄉金牛河(也稱通渭河,發源於通渭。)(金牛河流過鞍子峽進入治平後在治平境內稱為治平河,進入李店後稱為李店河之後沿仁大峽由北至南在仁大劉家川匯入葫蘆河)河谷地帶,東西長約10千米。南北約為2千米,當亭川名見於古書《水經注》。當亭川土壤肥沃,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此地氣候溼潤,冬溫夏涼,有靜寧小江南之美譽。
新店鄉秦王趙溝新農村:海拔1613米。現有60戶居民和林場一處,2012年3月由上海甘肅商會和上海敦煌賓館共同投資336萬元修建。此處環境優美,青山綠水,冬溫夏涼宜於人居。新店鄉甘坡村:村部海拔1588米。位於新店鄉甘坡村300號。甘坡村位於靜寧縣新店鄉西部,北與四河鎮接壤,其東、南、西均與通渭縣隴川相鄰,全村共轄6個社,常住人口245戶939人。屬於新店地理上的「飛地」。
靜寧縣域最特殊的鄉鎮地圖!有一塊「寶島」她就是新店鄉甘坡村。
24.深溝鄉
深溝鄉政府:海拔1585米,深溝鄉位於靜寧縣西南部,距縣城67公裡,東北與治平鎮相依,西南與通渭縣毗鄰,南靠李店鎮,北接新店鄉,總面積63平方公裡。轄8個行政村,46個村民小組,1768戶7526人。
深溝鄉麥頂村:海拔1783米,是全縣村名以農作物小麥命名的村名,其新農村整體分布形狀酷似一輪彎月頗有藝術感。麥頂村上、下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位於麥頂村上灣社與下灣交界墚頂,與通渭縣新景鄉趙坪村隔路相望,距村部硬化路裡程約十公裡;2016年開始修建,2017年下半年竣工,建成三十處獨立院落,有下灣上灣14戶共140人搬遷入住。新農村配套太陽能路燈,村民健身廣場1000平方米,以及村民活動中心和臨時新村部,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圍繞新農村建設拓展蘋果產業,近三年來新平整土地四百餘畝,新植幼園三百多畝,配套沙化路十公裡右,栽植綠化樹一千餘株。常津公司:深溝鄉樊溝村陽坡組99號,海拔1481米。靜寧常津果品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5年10月24日,註冊地位於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治平鄉大莊村,法定代表人為常繼鋒。經營範圍包括預包裝食品兼散裝食品、水果批發兼零售;果品購銷、貯藏、加工生產。靜寧常津果品有限責任公司對外投資公司,具有5處分支機構。
深溝鄉臥龍山:位置坐標 北緯35°15′41〃,東經:105°36′29〃海拔1566米,山勢蜿蜒迂迴,綠化率較高。是全縣抱龍山,炳龍山,玄龍山等眾多山脈中以圖騰龍命名的代表山脈之一。
深溝王堡村孫家溝社孫氏祠堂:位置坐標 北緯 35°16′28",東經:105°33′55",海拔1540米,落成於2020年,此處也是長徵時期紅二十五軍徐海東部所過安營紮寨之處。
深溝初中位於深溝鄉深溝村深溝街道,和深溝鄉政府毗鄰,1971年附設於原上楊小學初中班,1979年分離成獨立初中,1980年更名為深溝初級中學,學校佔地14畝。學校多年來,教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並且多次位居鄉下初中教學成績第一名,近幾年有時教育教學成績甚至超過部分城區學校!深溝鄉老地圖。(1984版)
五、拍攝花絮
版權歸屬2020靜寧縣地名志拍攝製作團隊,請勿侵權!!!來源:靳萬強美篇
長按關注公眾號:
想要投稿、提供線索、商業合作
請加微信:
jnys666(留言)
QQ:330525330
更多精彩點擊下面文字:
編輯:《靜寧視窗》編輯部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