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之子曹瑋,如何承襲將門風骨,維護趙宋王朝統治?

2020-12-22 小邯侃史

引子

曹瑋是北宋開國將領曹彬的兒子,在父親的影響下,他也成長為了一位優秀的軍事家。曹瑋出生在將門之家,從小便有勇有謀,喜愛讀書,通曉古代兵書謀略。在他的少年時期,他就曾經跟隨父親在外任職,因此體會了戰場的殘酷。在宋真宗繼位之後,他被調任渭州,在此期間他治軍嚴明,賞罰分明,得到了士兵們的一致認可。

在他知鎮戎軍的時候,他用自己的方式招納了一大批少數民族,打敗李繼遷的入侵,甚至還在此地修建軍事基地,牢牢捍衛著宋朝的統治,使邊疆地區得以穩固。李繼遷去世之後,他曾經建議趁機消滅李氏政權,但是沒有獲得準許,於是他便帶領軍隊前往河西地區。在他的一生中,多次為北宋王朝立下悍馬功勞,曾經抵禦吐蕃入侵,大敗西夏軍隊,可謂是一位難得的將帥之才。他擔任將軍的四十多年裡,在這期間沒有失職,因此曾經有人這樣讚揚他「平居甚閒暇,及師出,多奇計,出入神速不可測」。

根據歷史記載,曹瑋出生在宋太宗統治時期,是北宋著名開國將領曹彬的第四個兒子。在曹彬擔任天平軍節度使的時候,曹瑋也在軍中任職。但必須要強調的是,他並不是依靠著父親的庇護而是靠著自己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地位。他有勇有謀,實在是一位難得的將帥之才。在宋太宗統治時期,党項人李繼遷就已經在積累力量,並多次騷擾宋朝邊境,宋朝朝廷也多次派遣李繼隆等將領出兵,但都無功而返,朝廷只好放棄一些邊境重鎮。

而一直鎮守在邊疆地區的曹彬自然得到皇帝的重用,在他臨終之前,皇帝還詢問他哪個兒子可以重用,曹彬毫不猶豫的回答說曹瑋可以。於是皇帝立馬召見曹瑋,並任命他為渭州知州,要知道這個時期的曹瑋年僅十九歲。在他擔任渭州知州期間,他治軍嚴明,對違反命令的人嚴懲不貸,並擅長利用間諜獲取敵軍的消息,顯得極為老成。他也憑此得到了皇帝的欣賞,逐漸在朝堂中擁有一些定位。

景德元年,突然傳來李繼遷去世的消息,曹瑋立即上奏皇帝,希望能夠趁此機會攻打其部落。但是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非常狡猾奸詐,為了保全自己,竟然卑躬屈膝,並獻上了大量的奇珍異寶來討好皇帝,而朝廷也想通過詔安的政策來穩定邊界,因此放棄了這個機會,從而釀成了大禍。而這個時期那些河西大族的一些部落紛紛想要歸順宋朝,但是其他的將領十分猶豫,害怕因為收納他們得罪李德明,只有曹瑋親自率兵前往,將其接納,從而削弱了李氏家族的力量,而李德明也害怕曹瑋的威名,而不敢多加挑釁。不久之後曹瑋又和其他將領共同配合之下大敗一少數民族,並使之滅亡,導致隴山地區的蠻族紛紛主動臣服。

曾經河湟地區吐蕃族的首領帶領軍隊到達了廓州,想要在此召集更多的人馬。不久之後在達成了自己的目的之後,他又前往另一座城池繼續著這樣的行為。勢力越發壯大的李立遵已經不滿足現今的地位,要求朝廷為他升官加爵,宋朝朝廷對此猶豫不決。知道此事的曹瑋卻對此強烈反對,認為此人野心勃勃,如果今天滿足了他的要求,那麼明天還會有其他的要求,再說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皇帝,若是答應了他,那麼則會導致皇帝顏面受損。

這次皇帝接受了他的要求,拒絕了李立遵,導致李立遵大怒,直接集結軍隊三萬多人準備入侵宋朝。軍隊還沒有到來,邊疆地區已經謠言四起,形勢十分緊急,曹瑋也在積極的準備戰鬥,請求皇帝增兵。但宋真宗卻認為曹瑋害怕,甚至想要派人替換他。好在在宰相的勸說下,曹瑋才能夠繼續帶領軍隊。

結語

李迪曾言:瑋知唃廝羅欲入寇,頗窺關中,故請益兵為備,非怯也。且瑋有謀,諸將皆非其比,何可代?出生在一個將門世家,再加上父親在朝廷中的威望,如果曹偉沒能繼承父親的衣缽,那麼或許等待他的將是世人的謾罵。但是好在他做到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在軍隊擁有了聲望,並被皇帝看在眼中得到了皇帝的欣賞重用。與父親一樣,他也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國家,始終替趙氏家族保衛著江山,實屬是一代忠臣。

參考資料:

《邵氏聞見後錄·卷二十六》

相關焦點

  • 北宋趙州寧晉人曹瑋,19歲被父親薦為將領,領兵40年從未敗績
    曹瑋是真定府趙州寧晉縣延白村人,生於北宋年間(973),祖籍真定府趙州寧晉縣延白村。他的父親是北宋第一良將曹彬。19歲那年,曹彬薦其可任邊事,被任命為渭州同知。戍邊邊四十年,馭軍嚴明,沉勇有謀,領兵40年從未敗績,仁宗嘉祐八年(1063)、朝廷下詔曹瑋配享仁宗廟。
  • 治軍嚴格善於出奇制勝的曹瑋
    曹瑋作為邊疆大將,向來治軍嚴格,打起仗來更是熟知邊地情況,能出奇制勝。曹瑋治軍「不如其父寬,然自成一家」,他治軍的要訣可以簡括為「馭軍嚴明」、「賞罰立決」八個字。針對士卒嬌惰、紀律鬆弛的狀況,曹瑋以嚴整軍紀為治軍之首,嚴懲觸犯軍令之人。
  • 「曹彬,字國華,真定靈壽人」閱讀答案及翻譯
    (共19分)曹彬,字國華,真定靈壽人。彬始生周歲,父母以百玩之具羅於席,觀其所取。彬左手持幹戈,右手持俎豆,斯須取一印,他無所視,人皆異之。五年,使吳越,致命訖即還。私覿①之禮一無所受吳越人以輕舟追遺之至於數四彬猶不受既而曰吾終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歸悉上送官。
  • 曹彬和松下幸之助的故事
    歷史上有一位大將名叫曹彬,可以說是作戰百戰不殆。他是如何把「君仁臣忠」的理念運用到管理之中的呢?
  • 雍正王朝的十大軍機大臣!
    軍機處自雍正朝開始設立,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下面來認識一下雍正王朝的十位軍機大臣。一、愛新覺羅·胤祥(1686-1730),康熙第十三子,俗稱十三爺。雍正繼位後封和碩怡親王,任議政大臣,戶部尚書,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西北軍機大事,雍正對其十分信任,對國家治理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
  • 繼嗣趣話:曹操把兩個兒子變成侄子,曹紹、曹彬把侄子變成兒子
    曹紹在接收曹整之後,就避免了成為絕嗣之家的命運。這件事情,典出《三國志》,原文是:「郿戴公子整,奉從叔父郎中紹後。」出繼不為子,改嫁不是妻。按照宗法制,出繼的兒子不是兒子,就像改嫁的老婆不是老婆一樣。曹整出繼之後,就不是曹操的兒子,而是曹操的侄兒了。曹紹通過繼嗣的方式,把曹整從侄兒變成兒子。
  • 藩鎮維護統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徑——立碑(上)
    安史之亂後,神州大地呈現出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大唐氣象也就此逐漸衰弱,難逃分崩離析之局面。但是,中央朝廷雖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威脅藩鎮統治,但是藩鎮內部,也並不是一直團結一心,相安無事的。比如說河朔之地的魏博藩鎮就多次發生軍民譁變,乃至於接連殺死節度使的事情。
  • 古代對丈夫的稱呼:從郎君到老爺,如何體現女性地位的降低?
    士之耽兮,猶可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雖是對女子的勸誡,誰又能說這不是對男女不平等的深刻體現。在封建王朝統治之下的年代裡,男子從來就可以三妻四妾,沾花惹草,而不會被人們所輕視。女子則被所謂的「從一而終」、「一女不事二夫」等思想的左右和控制。
  • 韓國歷史上著名的開國君主,為維護統治想出一個極鬼畜的主意!
    高麗王室的混亂生活話說朝鮮半島上,在高麗以前的新羅時代,新羅王族處於維護統治的需要,就非常流行內部近親結婚。當歷史進入了公元十世紀,中國約為五代時期。王建出身民間豪族,卻沒有顯赫的貴族背景,意識到其國存在著統治合法性的問題。當時高麗境內豪族林立,各擁勢力,雖然臣服於王建,但也令其心懷憂慮。王建於是決定繼承了新羅的做法的王朝,與各個豪族聯姻,以求穩定大家。王建首先娶了新羅遺族的公主為妻,把新羅勢力給籠絡住了。接著大肆與地方貴族勢力搞政治聯姻。
  • 一位法國的革命者,卻開創了如今已經延續200多年統治的瑞典王朝
    有一位法國大革命時代的信仰共和的革命者,卻在19世紀初的拿破崙時期的歐洲亂世之中,從革命者的法國遠走到北歐的瑞典,建立了自己的家族王朝,並將王朝統治一直延續今天,他就是開啟了瑞典王室貝爾特多納王朝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元帥貝爾特多納。
  • 《重生之將門毒後》啟動,趙麗穎王一博將再合作,網友:分身乏術
    根據爆料,兩人將合作拍攝千山茶客的古言小說《重生之將門毒後》,中視昊天傳媒在2021年將陸續啟動《重生之將門毒後》《第一名媛:總裁的頭號新妻》《仙女豇豆紅》《執子之手,將子拖走》《我為你著迷》等多個優質重點項目。
  • 國祚長達1750年,而且從未間斷,日本菊花王朝的壽命為啥這麼長
    日本戰國時代 二:「權力從法理上來自天皇」的認知維護菊花王朝統治 早期日本實際上實行的也是氏族統治,日本國內官吏貴族的祖先大多都是大和國在統一日本時
  • 從元首政制到王朝統治:羅馬帝國早期政治史研究路徑考察
    根據他的看法,羅馬帝國最具特色的方式是羅馬皇帝通過被神化的卡裡斯馬式的父家長形象來維持帝國的統治。這種來自以皇帝為代表的中央層,由上至下的帝國意識形態輸出,以及由地方精英發起的從下至上的投誠形成一股合力,確保了思想層面對皇帝家族統治忠誠的維繫。正如有批評者指出的那樣,作者的結論有簡化和美化羅馬帝國統治模式之嫌。
  • 日本歷史話惡人,自立新皇平將門
    朱雀天皇天慶三年(公元940年),平貞盛、藤原秀鄉的聯軍跟平將門的叛軍展開了混戰。平將門開始順著風勢如虎添翼,大肆砍殺平貞盛和藤原秀鄉的部隊,殺的正起勁時,風向突然發生了變化,順風轉為逆風,大風卷著飛沙走石,優勢一下變成了劣勢。平貞盛在潰逃之中看到形勢開始有利於自己,立刻掉轉馬頭,反攻平將門。當平將門被放單時,平貞盛毫不猶豫的一箭射去,正中其腦門,平將門立刻墜馬,被趕來的藤原秀鄉補刀砍下了首級,天皇夢只做了七十多天,還不及袁世凱。
  • 阿瑜陀耶王國建立不久,中國的明王朝也取代了元王朝的統治
    阿瑜陀耶王國建立不久,中國的明王朝也取代了元王朝的統治。明朝定鼎後的第三年即一三七年。便派出呂宗俊為首的使團訪何阿瑜陀耶。阿瑜陀耶王國立即派使攜帶六頭馴象隨呂宗俊回聘。此後,兩國使臣往來互訪絡繹不絕。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明代(一三六八六四四)的二百七十年中,阿瑜陀郡派遺使臣到中國訪問共有112次。平均兩年多一次。中國明王朝的使臣訪問阿瑜陀耶也有19次之多。其關係之密切,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