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完羅志祥後,我們還需要討論些什麼?

2020-09-05 亂談影視


前幾天的「羅志祥」事件,想必已經沒有幾個網民不知道了。

一條關於分手的微博,一則關於明星私生活的負面新聞,引發了一場無數人參與的討論。

有同情女主的,更多的則是指責批評唾罵羅志祥,當周揚青的微博面世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永遠地被釘在了「渣男」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有網友還代入恥辱柱嘲諷:「別把他和我掛在一起,太噁心了。」

但嘲諷批評鄙視也好,幸災樂禍吃瓜也罷,這場沸沸揚揚的討論也終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過去。

就像過去那無數的社會娛樂新聞一樣。

但它過境後留下的,除了可以預見的人們未來對羅志祥的抵制外,還能不能有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呢?

羅志祥九年間的這些縱慾,真的只是對欲望的沉淪,只是單純的渣嗎?

許多涉及到人性與心理的東西,往往需要更多的解讀與分析,才能最終撥開那些浮在面上的喧譁與娛樂噱頭,讓我們領悟到更值得思考的內因。

而有些電影,就值得作為去解讀它的參考。

在經典德國電影《香水》裡,主角同樣是一個傷害了無數女子的「渣男」。主角格雷諾耶是氣味天生有著驚人的天賦。

他能夠制出讓人沉淪聽從於他的香水,為了製作出這香水,他不斷引誘少女,從她們身上取得香味原料,再將她們拋棄殺害。

當格雷諾耶憑藉最終製作出的完美香水讓一批又一批人沉迷其中時,他卻選擇了自殺。

因為看上去他利用天賦制出的香水,滿足了自己幾乎所有的欲望,金錢、女人、權力......

但他內心卻是病態和缺憾的。因為從小被母親拋棄的他,未曾體會過什麼是愛,他也不會愛別人,當他發現自己的天賦後,後面所做的一切其實不過是想用香水,得到他想要的愛。

但被香水俘獲的人們,更像是被控制的機器,這種虛假的控制,在他做出最後的香水,已經再也做不了什麼的情況下,內心的空洞與虛無再無阻隔,那麼活著也就再無任何意義了。

這更像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宿命,和找不到方式自我和解造成的。

而羅志祥呢,他從小家庭也算和睦美滿,年輕便已成名,「渣男」的性格大概不是先天造成的。

據傳臺灣曾有人對他說,如果他能戒色,成就將不會低於劉德華。這句話被報導於十幾年前。

而在隨後的歲月裡,羅志祥在事業的起起伏伏中卻從未做到這一點。

帥氣偶像般的面容,不俗的舞蹈等專業能力,讓他在踏入娛樂圈後,既能不愁金錢,也會被無數女生所暗戀。

有錢,有才,但卻沒有足夠的品德,而又身處娛樂圈大染缸......欲望之泥潭仿佛已經從他出道的那一刻起,就將他緩緩地拖入其中了。

隔著一片海,許多信息人們無法全面得知。在過去十幾年間,關於羅志祥各種風流甚至不雅的事跡,臺媒早已報導了無數。

可雖然沒有達到劉德華的高度,但在周揚青發微博之前,你要說羅志祥糊,說他過氣,大概也並沒有。

很多人驚訝於他的時間管理。但從另一方面想,他其實知道自己的顏值與業務能力等,都是維持財富與魅力的所在。

所以他必須苛刻的對待自己,用旁人看來驚人的時間管理能力,既保證自己不因顏值與實力而過氣而被淘汰,同時也堤防著被太多人發覺,然後繼續追求自己的欲望。

他當然是沉淪於欲望的,不然也不會又是持續九年,又是「多人運動」。


但他也是沒有完全色令智昏,他懂得用驚人努力與時間管理去維持自己想要的一切,用虛偽的面具去遮擋不堪的內心。

不然這麼多年過去了,風流無數的他,為什麼現在才徹底曝光,才開始變糊。

《香水》裡的主角是宿命的悲劇與走入歧途,難以自我和解地放縱內心,最後空虛又滿足的離開世界。

而羅志祥,他就像是一邊沉淪追逐欲望,一邊抽身維持著面具這一邊的和諧美好,像是運籌帷幄,拼命平衡,又像是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我全都要」。

當面具與虛偽終於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為的意外坍塌在世人面前,他的未來固然再難復從前,但他想追逐與得到的,也早已在過去的十幾載花花歲月裡享受許久了。

就像在無數的討論中,有些羨慕他的聲音所說的那樣,你笑祥哥糊得好,祥哥笑你......

或許,怎樣警惕並及早發覺、抵制羅志祥這樣聰明又努力的逐欲者,才是在吃完瓜後,留下一地瓜皮的我們,在離場前所需要最後思考的吧。

相關焦點

  • 文藝 | 當我們討論《信條》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我們作為影院觀眾,在討論《信條》時,討論的是理念、故事、時間、諾蘭本人,還是造就這部影片的好萊塢電影產業?導致《信條》如今尷尬處境的,又是什麼? 文藝欄目恢復更新的第二期,讓我們一起看一看,當我們討論《信條》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些什麼。
  • 當我們討論社區團購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我們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在「基本路線衝突」的迷宮當中爬行,誰也說服不了誰。任何商業模式的正確或錯誤,都是要在商業競爭當中解決的。既然現在還不可能解決問題,我們不妨坐下來好好理解一下:問題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一個一個看吧。「社區團購」和傳統的「生鮮電商」(「買菜」)有沒有協同性?
  • 《二十二》,當我們討論慰安婦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當討論慰安婦這個話題,我們實際上在討論什麼「慰安婦」,即便不是了解戰爭史的人都知道的一個詞彙。即戰爭時期(尤其是二戰時期)被送到前線慰藉戰士的婦人。慰安婦制度最早由日本開啟,也是由日本將其推到了興盛。早期,慰安婦多是從日本本地和從韓國騙來或者說服來的年輕女孩。
  • 當我們在討論電動汽車時,到底在討論什麼?
    伴隨著汽車電動潮的興起,在各大媒體論壇及車主群內似乎都在討論著與電動汽車相關的問題。為什麼人們熱衷於討論電動汽車?僅僅是因為電動車的設計、性能嗎?今天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二。無論從迅速革新的衣物商品,還是各式潮玩中我們均能看出,新時代用戶審美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而在這種轉變背後,則是消費者整個價值觀念的重構。
  • SKP事件:當我們討論歧視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正文:請各位心平氣和,放下已有的判定,我們來無立場、無帶入的討論幾個問題: 第一,高檔西餐廳要求必須正裝入座,穿牛仔褲大汗衫不能進,這算不算歧視?第二,廚房入口寫著,廚房重地,無關人員不能進入,算不算歧視?
  • 羅志祥分手風波後曬照 protector字樣紋身引發討論
    羅志祥官網搜羅志祥羅志祥曬照  羅志祥官網搜羅志祥羅志祥他坐在泳池裡,頭髮溼漉、背上的紋身十分吸睛,中間赫然寫著protector(保護者)的字樣,引發網友討論。 羅志祥官網搜羅志祥羅志祥曬照  羅志祥官網搜羅志祥羅志祥
  • 當討論起「失重」,我們都會畫些什麼 Best40即時塗鴉
    關於失重,我猜測大家會想到太空、水下、直梯下降等情形,因為這些狀態下我們可以體驗到完全的失重或者一瞬間的失重感。那作者到底由此想到了些什麼呢?我們邊聽歌邊看大家的精彩作品吧!張棗糕 | 微博@張棗糕《失重後的喜訊》
  • 周揚青和助理碰杯,討論未來,離開羅志祥後生活似乎更愜意了
    之前周揚青在自己的社交軟體發了一則動態,還附帶了和朋友碰杯的圖片,從故事可以看出來,碰杯的就是周揚青的助理小姐姐貓貓,兩個人也是非常開心,對以後的日子很有期待,相信在那一刻時空是美好的,兩個人正在討論目前的狀況,以後應該如何。
  • 當我們說「社交新零售」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當我們說「社交新零售」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消費生活?品牌面臨風風火火的社交新零售,又該如何面對?下面,不妨一起來探索一下~社交新零售究竟為何物? 其實,「社交新零售」也不算新了。但是今天不一樣了,營銷一體化,傳播渠道和銷售渠道之間的邊界正在變得模糊,我們既在朋友圈看到品牌,也在朋友圈購買產品。我們既在公眾號尋找客服,也在公眾號參與活動。消費者需要的,不再是重複的記憶點,而是即時感動,進而立刻下單。
  • 當我們在討論策展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
    以期通過各領域專業人士觀點的交流與實踐經驗的分享,為青年策展人們提供更多思考的角度,並引發深度討論。研討會時間表▼▼▼他將三者視為「一池三山」,即被他稱為「差序場域」這一共同理念下展開的「空間相對性」、「內容差序」、「公私二象性」等原理;而在他看來,所謂策展,是以主題和理念在展覽個體間建構「強相關性」的嘗試;展覽作為一種集體敘事,需要以「間性之磨合」和「共性之整合」突破「個性之集合」的範式;而「差序場域」作為一種對「不拘於形的中國意象」的探討,不僅是對作為文明國家的中國溯源,也是對世界建築史和我們日常世界的重構。
  • 日常車況檢查,到底都需要我們,去查些什麼
    現如今,汽車已然作為一種普通商品,進入了千家萬戶,我們想要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小車,已經不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不過,對於汽車的消費,畢竟還是大項開支,所以,當我們真正選購一輛車子之後,我們對它的愛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 從有限的真相裡,我們又能得到些什麼?——熱眼冷觀·關於B站up墨茶去世後網絡輿論的討論(續)
    那麼,從有限的真相裡,我們又能得到些什麼呢?一、在最初採訪(上文)中墨茶的母親不是談論母子關係而是說起了經濟條件,這是十分反常的(後續其母表達悲傷的採訪已緊急補上)。即使關係十分差的家庭,談到自己去世的孩子必定有強烈的情緒,憤怒也好,悲傷也好,但是不可能這麼平靜。結合網友說墨茶欠醫藥費和報導說墨茶父親付了醫藥費形成了矛盾。而這樣的矛盾在兩方人的陳詞裡面屢見不鮮。
  • 為什麼我們還在討論「少女感」?
    我還以為是少女。聽到阿姨這樣的稱謂的時候,料誰心裡都得咯噔一下。我也是,本以為大家眼裡的我還是顯小的,本以為我和95後經常玩在一起毫無代溝,就代表我也依舊無限年輕。我無法去揣測章子怡這樣選擇的動機和多方利益的考量,但我真的很奇怪,大家不是在討論演技,不是劇情,而是大家不停的在詬病沒有「少女感」的章子怡為什麼要去演一個少女?究竟是什麼驅動著我們,對「少女感」這三個字緊抓不放?針對這些與 「少女感焦慮」有關的話題,我們展開了一些討論,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對美、對青春進行更多的思考。
  • 生產|2021年,我們該如何討論亞洲?
    我們非常高興一個當代藝術的展覽或一件藝術家的作品,能將批評重新引入評論,能打破inner-peace的圈內氛圍,甚至能從藝術圈出走。希望在2021年,我們能為複雜性的呈現作出更多鋪墊,並在「如何討論亞洲」「如何討論南方」等議題上推進感知經驗、價值和知識的共享!* 本文為作者應時代美術館邀請所作,在此全文刊發。
  • 討論 | 坐高鐵去香港需要注意什麼?
    ,不知坐高鐵去香港有什麼注意事項呀?不像我們在內地坐高鐵,坐高鐵到香港有行李限重,成年人旅客免費攜帶物品20kg,兒童旅客(含免費乘車兒童)10kg,每件物品外部尺寸長、寬、高之和不超過130釐米。不辦理行李、包裹託運,物品超重、超大時對超重部分核收運費。
  • 周揚青手撕羅志祥:如何與孩子討論「動用網絡輿論制裁他人」?
    羅志祥與周揚青分手,女方發千字分手信說明劇情,被很多人戲稱為手撕渣男的「滿分作文」。周揚青的實錘,信息足夠、文字流暢,笑點槽點齊備;的確是錘得又準又爽。三度發生之後,前男友羅志祥道歉:向周揚青和所有被欺騙的女性道歉!
  • 離婚冷靜期真的來了,我們需要準備些什麼?
    用簡單直白的話來說,就是離婚必須去兩次,第一次去只是申請,一個月後再去一次才是拿證,這中間只要有人反悔,不再配合對方,這婚就離不成。當時討論得非常激烈,很多人擔心這樣人為設置門檻,無法保護那些遭受家暴或者身體威脅的人。
  • 從羅志祥劈腿事件,討論一下什麼才算是「渣男」。
    最近,周揚青的一封分手信,算是把羅志祥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對於情侶之間的孰是孰非,我一向秉承著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原則,只看熱鬧不站隊。而從輿論的方向來看,似乎絕大多數人站在了女方,而羅志祥則是實打實的被貼上了「渣男」的標籤。而這,倒是我比較感興趣的點。什麼樣的男人算是「渣男」,被定義為「渣男」的標準是什麼?在我的理解裡,「渣男」應該是指那些婚內出軌的男人。
  • 【半影談】中國電影發展百年後,我們依舊在討論的女性困境
    潔特:在這些中國早期的女性影片中所探討的話題是如何在我們當今的社會中再現的呢?或者說為什麼我們仍然在探討這些話題?楊欣:就舉《新女性》為例,比如說它描寫了一個女性,應該算是新女性,她為了逃脫包辦婚姻,到了上海這個大城市。但是到了大城市後,她所面臨的困境一點都沒有改變。
  • 討論「深圳女孩」,究竟在討論什麼?
    這個梗源於一位博主發的小故事:兩個深圳的女生朋友來做客,博主問她們在深圳都聊什麼,女孩說,搞錢——「你最近都怎麼搞錢,你朋友都怎麼搞錢,你聽說了嗎,xxx在哪裡搞到了錢,而xxx在哪裡搞錢失敗了。」說這是個故事也好,段子也罷,且不論它的真實性,裡面的「搞錢」二字確是實實在在地戳中了網友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