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電影拍攝時間早,那時候幾乎請不到美國演員,但是並非沒有辦法。
首先那個時代的攝影條件比較落後,大部分都是黑白攝影,清晰度也不高,這種技術上的局限性反而對中國人演美軍是有利的。
由於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戰鬥部隊以及軍官以白人也就是高加索人種為主。
高加索人種的特徵:
膚色白,沒關係,中國人雖然被外國人叫做黃種人,但是自古以來面如冠玉的也不少,實在不行,化妝加高光。
體毛重,沒關係,假鬍子,架鬢角貼起來就是了。
眼窩深、顴骨較低、顎骨較平,沒關係,用化妝技術「造陰影」,化出這種特徵。
高鼻梁,沒關係,用化妝技術墊高就可以。
至於金髮碧眼,黑白攝影,黑髮黑眼睛的中國人拍一遍,根本很難分辨。
美軍說英語,沒關係,大部分電影都是中文對白,挺多模仿外國人說中文的強調。《奇襲》裡有幾句不標準的英語,就算現代中國人,大部分會英語的,口音也不標準了,所以觀眾多半分辨不出來。
在攝影手法方面:
扮演美軍的中國演員把鋼盔和軍帽的帽簷壓低,配合用俯拍的手法進行攝影,觀眾根本看不清楚他們的上半張臉。
俯拍手法
還有些場景,根本就是遠景,觀眾只能看清楚他們的美國M1鋼盔和美式軍裝。
如此一來,很大一部分鏡頭就解決了。
如果要拍特寫鏡頭怎麼辦?
網上一直有用少數民族演員,比如維吾爾族演員扮演美軍的說法,不過我看了幾部電影,發現美軍有臺詞的角色還真不是這樣。
比如讓扮演美軍的演員戴上墨鏡,就遮住了上半張臉的特徵。
還有的演員是混血,相貌有一定的白種人特徵。
比如張維佳,八一製片廠演員,導演,父親到過蘇聯,母親是蘇聯人,所以有個「小蘇聯」的外號,多次在電影中扮演外國人,出演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有:《打擊侵略者》、《奇襲》、《三八線上》和《友誼》。
我覺得張維佳的熒幕形象不是特別像美國人,不過當時的觀眾和現代人不同,沒有看過許多外國影視照片,應該不大能分辨的出來。
下圖是張維佳在《打擊侵略者》中扮演的美國軍官(右),注意左邊那位是韓軍軍官,是老藝術家王孝忠,光頭仁丹胡看起來像日本軍官——韓軍裡很多軍官確實是原日軍中的朝鮮人。
還有一位混血演員是龐萬靈,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俄羅斯族,看起來非常像外國人。在電影《英雄坦克手》裡飾演美國坦克部隊軍官。當然龐萬靈在改開之後演的外國人更多,比如1983年的《火燒圓明園》裡扮演英國外交官巴夏禮。
《英雄坦克手》劇照
除了混血演員之外,中國抗美援朝老電影裡還聘請過蘇聯演員扮演美軍,比如《三八線上》,有幾個美軍是蘇聯演員扮演的,如下圖:
嚴格來說,斯拉夫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種的區別還是挺明顯的,當然當時的觀眾多半是看不出來的。
新中國紅色經典電影裡一個美國人都沒有嗎?其實是有的。
美國人傑拉爾德·坦納鮑姆(Gerald Tannebaum),漢名譚寧邦,正宗美國人,二戰美軍軍官,抗戰時到過中國,在中印緬戰區司令部工作,上尉軍銜。
在中國老電影裡最著名的角色是在扮演《白求恩》加拿大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曾在《停戰之後》裡扮演美國軍官,也曾參演過《林則徐》。
《停戰之後》劇照
不過,《停戰之後》不是抗美援朝題材。
如果想在中國拍攝的抗美援朝影視劇裡看到美國演員,我們也只能寄希望於未來了。
上圖是劇照,你猜是哪部電影?
在後臺回復mov,獲得本公眾號的三篇戰爭片的歷史文章;
在後臺回復sgt3,獲得本公眾號的三篇坦克戰的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