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電影請不到美國演員?多種辦法來扮演

2021-01-13 裝甲參謀部



抗美援朝老電影拍攝時間早,那時候幾乎請不到美國演員,但是並非沒有辦法。

首先那個時代的攝影條件比較落後,大部分都是黑白攝影,清晰度也不高,這種技術上的局限性反而對中國人演美軍是有利的。

由於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戰鬥部隊以及軍官以白人也就是高加索人種為主。

高加索人種的特徵:

膚色白,沒關係,中國人雖然被外國人叫做黃種人,但是自古以來面如冠玉的也不少,實在不行,化妝加高光。

體毛重,沒關係,假鬍子,架鬢角貼起來就是了。

眼窩深、顴骨較低、顎骨較平,沒關係,用化妝技術「造陰影」,化出這種特徵。

高鼻梁,沒關係,用化妝技術墊高就可以。

至於金髮碧眼,黑白攝影,黑髮黑眼睛的中國人拍一遍,根本很難分辨。

美軍說英語,沒關係,大部分電影都是中文對白,挺多模仿外國人說中文的強調。《奇襲》裡有幾句不標準的英語,就算現代中國人,大部分會英語的,口音也不標準了,所以觀眾多半分辨不出來。

在攝影手法方面:

扮演美軍的中國演員把鋼盔和軍帽的帽簷壓低,配合用俯拍的手法進行攝影,觀眾根本看不清楚他們的上半張臉。


俯拍手法 

還有些場景,根本就是遠景,觀眾只能看清楚他們的美國M1鋼盔和美式軍裝。

如此一來,很大一部分鏡頭就解決了。

如果要拍特寫鏡頭怎麼辦?

網上一直有用少數民族演員,比如維吾爾族演員扮演美軍的說法,不過我看了幾部電影,發現美軍有臺詞的角色還真不是這樣。

比如讓扮演美軍的演員戴上墨鏡,就遮住了上半張臉的特徵。

還有的演員是混血,相貌有一定的白種人特徵。

比如張維佳,八一製片廠演員,導演,父親到過蘇聯,母親是蘇聯人,所以有個「小蘇聯」的外號,多次在電影中扮演外國人,出演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有:《打擊侵略者》、《奇襲》、《三八線上》和《友誼》。

我覺得張維佳的熒幕形象不是特別像美國人,不過當時的觀眾和現代人不同,沒有看過許多外國影視照片,應該不大能分辨的出來。

下圖是張維佳在《打擊侵略者》中扮演的美國軍官(右),注意左邊那位是韓軍軍官,是老藝術家王孝忠,光頭仁丹胡看起來像日本軍官——韓軍裡很多軍官確實是原日軍中的朝鮮人。 

還有一位混血演員是龐萬靈,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俄羅斯族,看起來非常像外國人。在電影《英雄坦克手》裡飾演美國坦克部隊軍官。當然龐萬靈在改開之後演的外國人更多,比如1983年的《火燒圓明園》裡扮演英國外交官巴夏禮。


《英雄坦克手》劇照 

除了混血演員之外,中國抗美援朝老電影裡還聘請過蘇聯演員扮演美軍,比如《三八線上》,有幾個美軍是蘇聯演員扮演的,如下圖: 

嚴格來說,斯拉夫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種的區別還是挺明顯的,當然當時的觀眾多半是看不出來的。

新中國紅色經典電影裡一個美國人都沒有嗎?其實是有的。

美國人傑拉爾德·坦納鮑姆(Gerald Tannebaum),漢名譚寧邦,正宗美國人,二戰美軍軍官,抗戰時到過中國,在中印緬戰區司令部工作,上尉軍銜。

在中國老電影裡最著名的角色是在扮演《白求恩》加拿大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曾在《停戰之後》裡扮演美國軍官,也曾參演過《林則徐》。


《停戰之後》劇照 

不過,《停戰之後》不是抗美援朝題材。 

如果想在中國拍攝的抗美援朝影視劇裡看到美國演員,我們也只能寄希望於未來了。

上圖是劇照,你猜是哪部電影?


在後臺回復mov,獲得本公眾號的三篇戰爭片的歷史文章;


在後臺回復sgt3,獲得本公眾號的三篇坦克戰的歷史文章;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背景下的反特電影《鐵道衛士》老演員今何在?
    反特電影《鐵道衛士》是一部建國後拍攝的優秀電影。現在的老電影迷們肯定都記憶猶新。
  • 曲陽抗美援朝老英雄觀看電影《金剛川》
    2020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上午10點,曲陽縣凱嘉影院迎來兩位胸掛勳章的「銀髮」老兵--楊記錄和牛明義,他們是70年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的老英雄。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電影《金剛川》近期上線熱映,曲陽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凱嘉影院為抗美援朝老戰士和部分退役軍人提供免費觀影專場。通過與抗美援朝老兵同場觀影,致敬英雄,珍愛和平。
  • 抗美援朝電影《奇襲》故事,萬歲軍神來之筆,八一廠精彩演繹
    一、三十八軍的神來之筆電影《奇襲》是有原型的,該片是改編自軍教片《奇襲武陵橋》,而軍教片《奇襲武陵橋》則是取材於抗美援朝最經典戰役「二次戰役」中三十八軍的神來之筆,炸毀武陵橋。現在說起抗美援朝戰爭來,似乎上甘嶺的名氣最大,曾有導演說過,小時候還以為抗美援朝就打了一場上甘嶺呢。
  • 第一部抗美援朝電影並非《上甘嶺》
    1950年10月26日,在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打響了入朝參戰第一仗的第二天,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簡稱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宣告成立並向全國發出通告,「努力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實際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務使全國每一處每一人都受到這個愛國教育,都能積極參加這個愛國行動。」
  • 抗美援朝電影往事
    六年後,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上甘嶺》上映,插曲《我的祖國》傳唱至今。六十年代拍攝的《英雄兒女》再次奉獻了「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和《英雄讚歌》等經典元素。然而此後幾十年間,再也沒有出現能媲美以上兩部的抗美援朝電影,在電影市場商業化的2000年後,更是只有馮小剛的《集結號》出現過相關情節。
  • 取材真實案件的反特故事,拍成了這部家喻戶曉的抗美援朝電影
    廣西衛視特別推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電影展播,今天22:40播出抗美援朝題材的反特電影《鐵道衛士》,再現抗美援朝另一條戰線上的英雄故事。 國產經典反特老電影《鐵道衛士》
  • 《金剛川》終於來了,上一部抗美援朝的經典電影還是《上甘嶺》
    抗美援朝可歌可泣的故事這麼多,為啥講述它的電影這麼少?人家美國可是一年拍好幾部愛國主義大片,讓很多人覺得二戰中的德國人是他們打跑的。建國初期,我們拍過不少戰爭電影,雖然那時候技術條件落後,但是卻拍出了流傳至今的經典之作,比如1956年的《上甘嶺》。
  • 《金剛川》熱映在即,你還記得半個世紀前,那部抗美援朝電影嗎?
    吳京、張譯、魏晨等人主演的電影《金剛川》,馬上就要在院線上映,這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今年是中國參加抗美援朝70周年,在這樣的一個時間節點,觀看這樣一部據說非常燃和熱血的電影,是非常有意義的。出於一定的原因,這30年來其實我們看到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極少
  • 炎炎夏日,懷念八一電影製片廠那些英年早逝的老演員們
    今天當人們在欣賞老電影的時候,常常會想起那些曾經在銀幕上塑造過經典形象的電影表演藝術家。令人遺憾的是,很多我們喜愛的電影演員,表演藝術家卻英年早逝,過早的離開了熱愛他們的觀眾。像徐林格、楊成軒等人去世的時候還不到50歲。今天,當我們重溫經典老電影的時候,會更加懷念他們。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懷念他們。
  •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8部老電影講述的抗美援朝歷史
    而這首歌叫《我的祖國》,正是1956年電影《上甘嶺》的插曲。在缺糧、少藥、斷水的坑道裡,年輕的女衛生員王蘭深情地為志願軍的傷病員們唱起了這首歌。戰爭的殘酷與音樂的美好形成了強烈的「對位」,產生了巨大的戲劇張力,將全劇推向高潮。除了《上甘嶺》,還有一些抗美援朝題材的經典老電影。下面,讓我們一起通過電影,來回顧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吧!
  • 吳京張譯扮演高炮師徒,《金剛川》再唱抗美援朝英雄讚歌
    一首《英雄讚歌》,將兩部電影自然地聯繫在一起這是電影《英雄兒女》的插曲,發行於1964年。這首歌以內蒙古民歌《巴特爾陶陶呼》為藍本加以發展完成,發行五十多年來,每次聽到這首歌人們就會想起英雄王成,從今以後人們唱起這首歌,人們還會想起老關,想起張飛。每次聽到都會熱淚盈眶。2020年,這首歌作為電影《金剛川》的主題曲再次發布,由歌手譚維維演唱。
  • 為照顧美國感受,《抗美援朝》被禁播了19年,現在它的機會來了
    看過我國近代戰爭片的朋友們可能都會發現,片中的時間幾乎只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尤其是那些弘揚主旋律的電影。但抗美援朝戰爭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非常適合製作主旋律電影。可近些年除了一部《三八線》,就沒有相關的影視劇作品出現了。而這裡面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維持中美之間的關係。
  • 20年前,中國人拍了部《抗美援朝》,因顧及美國未播,現機會來了
    跟抗美援朝有關的電影不少,比如《飛虎》《上甘嶺》《長空比翼》等等,但有關的電視劇卻很少。即使有,也絕大部分是少量提及,2000年央視倒是拍攝過一部大製作的《抗美援朝》電視劇,講述也很全面。但這部耗巨資拍攝的電視劇,因著一些顧慮已經被塵封了二十年,至今仍未播出,不過如今似乎是機會來了?
  • 電影中的抗美援朝
    管虎導演的《八佰》掀起了一股觀影的熱潮,而由他和《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繡春刀》導演路陽共同執導的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也已定檔10月25日正式上映。這一天,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金剛川是一條河,金城戰役打響後,後勤物資需要通過橋運到前線,張振智等人受命要在這裡架起承重橋。
  • 當初好心為美國考慮不播《抗美援朝》,如今機會來了,不用再顧慮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有一部被「雪藏」了20年的優秀抗戰題材電視劇《抗美援朝》或將與觀眾「見面」。這部電影2000年拍攝完成,本來預計在2001年播出。結果好巧不巧的是美國遭遇了911,為了避免這部電視劇給美國留下「幸災樂禍」、「傷口撒鹽」的誤解,當初好心為美國考慮就沒有播出《抗美援朝》。
  • 張藝謀要拍抗美援朝電影,主角是史上最牛狙擊手?誰來演?
    《一秒鐘》正在公映,電影圈勞模張藝謀又開始為新電影勘景了。這次,他拍攝的是「抗美援朝」題材。昨天,一組張藝謀東北雪地勘景圖曝光,照片中張藝謀身著厚重羽絨服、羽絨褲,戴著皮製棒球帽和皮手套,目光銳利。隨勘景圖同時曝光了一段勘景視頻,視頻裡,張藝謀不時與攝影指導趙小丁、美術指導林木交流,示範場景效果,構思影片畫面。
  • 抗美援朝70周年《金剛川》拍的卻是打韓軍,導演這麼怕美國人?
    我同時也給這部電影0分!因為作為一部抗美援朝電影,它可以10分;但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這部電影只能0分!演員張譯說:」跨越70年歷史,用電影尋找那個年代我們的英雄,他們的精神風貌。那個時候的戰士更樸實,他們沒有先進的現代化武器裝備,作戰條件更加艱苦,但中國軍人的精神,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另一個演員吳京也說:」當年那麼多志願軍戰士保家衛國不怕犧牲,才換來今天這份穩定。「這些話非常正確,但我卻覺得味道不怎麼對。
  • 英雄、豺狼和大河:抗美援朝電影往事
    六年後,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上甘嶺》上映,插曲《我的祖國》傳唱至今。六十年代拍攝的《英雄兒女》再次奉獻了「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和《英雄讚歌》等經典元素。然而此後幾十年間,再也沒有出現能媲美以上兩部的抗美援朝電影,在電影市場商業化的2000年後,更是只有馮小剛的《集結號》出現過相關情節。
  • 這些反映抗美援朝的老電影,你看過幾部?
    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追憶這段歷史,不少反映當時生活的電影浮現在腦海:《上甘嶺》《英雄兒女》《長空比翼》……現在觀賞起來依然令人激情燃燒、熱血奔湧。 國家已走進新時代,但記錄歷史的抗戰電影永不落伍,影片中所傳達的精神始終值得學習!
  • 《打擊侵略者》:經典抗美援朝電影,再次回味熱血沸騰
    回顧70年前發生的那場戰爭,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重大意義,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抗美援朝精神的彌足珍貴。 廣西衛視特別推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電影展播,今天22:40播出紀念抗美援朝英雄影片《打擊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