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戰線上的「老兵」羅光德:能把自己融入祖國建設,這個過程本來...

2020-12-22 中國網·錦繡天府

「我是一名新聞宣傳戰線的普通勞模,在新聞媒體行業從業已經20年。」11月5日,宣講員羅光德跟隨四川省勞模工匠宣講團走進成都七中實驗學校,向學子們講述自己用一支筆、一個鏡頭、一個筆記本記錄時代的故事。

2000年,羅光德從四川大學畢業,放棄了成都優渥的工作,回到故鄉雅安,成為了家鄉報社的記者。20年過去了,他的腳步踏遍了雅安的山山水水。


羅光德在成都七中實驗學校宣講

窮則獨善其身:帶著一股勁兒,努力往外走

「起初老師和同學都不理解,為何放棄在大城市裡的的工作,回到家鄉?我的回答是,『我是雅安人。』」羅光德的家鄉雅安位於四川盆地西緣,距成都120公裡,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必經之路,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門戶」「民族走廊」之稱。「雅安是一個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有大熊貓、茶文化、豐富的旅遊資源……它能出新聞,但也需要有人來寫新聞。」

不過羅光德剛回雅安時,第一份工作是在製藥廠上班。「只上了兩天班,我就決定離開了。」他說,藥廠的工作讓他少了「看世界」的機會,就業不是最終追求的目標。身為中文系的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所學便要物盡其用,所做之事要肩擔使命,就如同《孟子》提到的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帶著這股勁兒,努力往外走,最終回到了新聞工作崗位。

羅光德參加了雅安日報的招考,170餘人報考,招考20人,羅光德上榜。

「在報社當了一年記者後被調到編輯部,編輯崗對文字水平、新聞敏感性要求更高,更要熟練掌握信息傳播規律。起初還是有些不適應。」勤是能補拙的,新聞節目成了羅光德的學習資料,看新聞節目成了他的必修課。羅光德回憶道,那會的電視不能按暫停,也不能保存起來看。只能把自己化作三頭六臂,細到每一個標點符號,到每一句話的措辭,再到每一個畫面的運用同步關注、多維度學習。

「2001年,發生了驚動全世界的『911事件』,我們編完報紙已經十一點了。回到家看到央視在滾動報導這個事件,那時我意識到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國外恐怖襲擊,而是一個可能會影響國際形勢的事件,媒體人有責任去宣傳,進行輿論引導——讓大家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應該聯合反對恐怖組織。」那時,羅光德在編輯崗位僅工作了半年,「送到印刷廠的報紙必須召回,重新做。本放在末版的『911事件』需調至第一版。」

幸運的記錄者:能切膚感受時代脈搏

由於工作認真負責,羅光德成為了單位的後備力量,先後6次被組織抽調到最緊急、最需要的工作崗位工作,包括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抗震救災、2013年蘆山「4•20」強烈地震抗震救災,以及移民安置、抗洪搶險、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等新聞宣傳一線。

「在重大事件的報導中會面臨很多困難,『吃苦耐勞』是我的秘密武器。」羅光德笑著說,「我們那個年代的人比較笨。」

在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搬遷安置工作的跟蹤報導中,羅光德跟隨工程,去了三年。

加上「512」汶川大地震和災後重建的跟蹤報導,又去了兩年。

「前前後後,五個年頭。記得兒子開始說話的時候最先喊的是爸爸,等我回去了,他已經不會喊爸爸了。」羅光德笑起來有些苦澀。


羅光德在前往地震災區採訪路上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十分鐘,我們就出發了。」羅光德和同事們去的是雅安市受災較為嚴重的漢源縣。「那時候,我的母親正在住院治療,妻子出差遠在寧夏飛機無法起飛回來,只能在電話裡委託親戚照顧6歲的兒子。」

「一路走,餘震不斷,一路上都在掉石頭。」羅光德說,「不少地方路斷了,坐摩託車、騎馬、步行……能用的交通方式都用上了。」

來到漢源後,他和同事們便立即展開工作,漢源的最新情況通過文字和圖片,源源不斷地發送出來。「當時我想,用什麼方式可以給予災區更大的幫助呢?路斷了,山垮了,但信號沒有斷。」羅光德把眼光放眼全球,策劃出公益廣告《故鄉挺住!》,被全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影響力的媒體採用。「效果真還不錯,很多國外的機構和友人捐款捐物,通過各個渠道支援災區,一部分資金進入教育基金會。」

從當年5月下旬開始,到2010年5月,羅光德才回到家。在這段時間裡,羅光德的身影出現在漢源抗震救災和重建的各個現場,採訪、寫稿,採訪、再寫稿,「報導共寫了四五十萬字,一個月有三萬字左右吧。」

羅光德回憶道:「起初面對這種血淋淋的場景,我的感受是恐懼。現場餘震不斷、物資不足……這些都是你必須克服的困難。還記得一次鏟小石頭鋪在地上來做床,一覺起來,發現石頭全泡在水裡,被子上全是水。正因如此,讓我也沒有經歷去考慮危險不危險,剛開始的擔心恐懼完全忘記了。」

隨著災後重建工作的陸續推進,受災區新房一棟棟修起來了,道路一條條打通了,產業一項項發展起來了,老百姓生活一日日恢復了,甚至超過震前水平。這是羅光德親眼所見,「看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家親如一家,攜手奮進的情況,加上老百姓自力更生的意志,那時我很感動。美麗家園重新建好了,那種自豪感油然而生。這也是我能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很幸運的地方:能用手中的筆、鏡頭來記錄時代的變化,就像感受天氣降溫升溫、太陽暖陽、空氣的溼度那樣,切膚感受時代的脈搏。」

奉獻:幹到老學到老,學到老乾到老

2010年,羅光德獲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先進個人,享受四川省勞模待遇。「收到表彰消息時我很平靜。我覺得表彰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我自始至終都是這麼做的:邊幹邊向學專家學者、技術工人、老百姓學習,在不斷提升自己之後,學以致用,學到老乾到老。」

2007年,雅西高速開始建設,北京至昆明高速公路(G5)和八條西部大通道之一甘肅蘭州至雲南磨憨公路在四川境內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建成通車。雅西高速全場244公裡,羅光德「步行採訪」完了整個項目,施工到哪兒,他就在哪兒。

冰天雪地、凌晨採訪、深夜歸家是常事。羅光德說:「這些和技術工人、施工隊為祖國的建設而拼搏的狀態比起來都微不足道。他們精神我必須學習。」

羅光德在回憶採訪「網紅橋」臘八斤大橋的時,還清晰記得全長1106米,橋高230米,最高橋墩(10號橋墩)高182.6米,施工單位建設橋梁時採用C80號混凝土自密實澆築工藝,「混泥土不是採用普通攪拌進行澆築,而是要將混泥土像雨滴一樣滴下去,斜度不能超過1.5公分。還有很多建設者的故事,工程的難點、亮點都時時刻刻激勵著我繃緊神經向他們學習,用學到的東西去創造、去奉獻、去推動社會發展。」

2020年2月,羅光德再次來到漢源縣永利鄉古路村,把16年前給還是小學生的採訪對象拍的照片衝洗出來送給了他。


2020年羅光德在古路村與16年前的採訪對象合影

2004年,在羅光德眼裡古路村就是「懸崖上的村莊」,「從漢源縣城出發,經過汽車、摩託車和步行的交替後,才來到古路村的山腳。望著幾乎筆直的懸崖,我當時都不敢相信上面還會有人居住。」

下山後,羅光德把古路村的故事寫成了《天梯人家》的報導,「我是第一個報導古路村的記者。」後來,關注古路村的媒體、社會各界人士越來越多,捐錢捐物、修路、發展種植產業,改善了古路村村民的生活。


羅光德在抗擊疫情前線採訪

2020年年初,羅光德再次背起行囊來到皚皚白雪的拖烏山,來到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最前線進行採訪報導。

「二十年,我一直有一個習慣,是手機24小時保持暢通不關機,包裡的相機電池是永遠滿格,要隨時都在狀態,隨時都能夠出發。只要祖國需要,只要人民群眾需要,哪裡有最艱苦、最艱難、最緊急的任務,我們就前往。」談及如何理解勞模精神,羅光德如是說,「作為新聞戰線的『老兵』,一個時代的記錄者,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家鄉做貢獻,能把自己融入祖國的建設,這個過程本來就很美。」(謝川霞)

相關焦點

  • 慰問老兵,致敬英雄!以軍魂武裝頭腦,為新中國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8月1日,鄭州紫荊山賓館三樓會議室,貴州茅臺酒銷售有限公司河南省區與河南省副食品有限公司舉辦慶八一建軍節座談會,並邀請20多位退伍或轉業的老兵共聚一堂,齊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共憶軍旅生涯,共話崢嶸歲月,共慶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周年。
  • 衛生戰線「老兵」「把脈」助力鄉村振興
    從部隊醫院轉業後分配到大連市西崗區衛生局的劉軍可謂衛生戰線的「老兵」。2018年4月,任西崗區衛計局副局長的劉軍開啟一段新的徵程,被選派到莊河市,任吳爐鎮第一副書記兼光華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衛生戰線「老兵」「把脈」助力鄉村振興,劉軍秉承多年在部隊和地方衛生戰線養成的守初心擔使命的一貫作風,兩年多時間,他積極履行第一書記職責,毫不鬆懈,落實了七八個助力鄉村振興項目,得到當地群眾的讚譽和各級組織的認可。
  • 王軍:全面深化改革戰線上的「老兵」
    他從2014年至今一直活躍在潼關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戰場上,說他是一名「老兵」,一方面是因為從全面深化改革機構成立以來到現在一直奮鬥在縣域改革工作一線崗位上;另一方面是因為從一名什麼也不懂的新人到現在改革工作中的行家裡手。他就是縣委改革辦副主任王軍---潼關縣全面深化改革戰線上的「老兵」。
  • 和祖國同一天生日,聽聽他們怎麼說……
    今天,也是他(她)們的生日他(她)們來自磁縣出生在不同的年代見證著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與祖國同一天生日他(她)們對祖國有著特殊的情感今天,他(她)們用自己的聲音為祖國送上了最誠摯的生日祝福我是一名退役老兵,75年退伍後我在邯鄲紡織品供應站工作至退休。能與祖國同一天生日,我感到非常幸運,見證了祖國一天比一天強大我也非常自豪,祝願祖國越來越強大!在未來的日子裡,也祝福我的家人健康快樂!五十年代 趙萬香1958年10月1日我叫趙萬香,1958年10月1日出生。
  • 致敬老兵,再展風採|衡水特殊家庭為協會老兵送上特殊禮物
    伴隨著強軍興軍的鏗鏘步伐,中國人民解放軍迎來了建軍93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衡水特殊家庭協會來自市區和各縣市區的家人們齊聚一堂,為協會老兵們節日的祝福。活動中,與會領導為協會老兵戴上紅花,送上禮物,祝福他們節日快樂,不少老兵感動的熱淚盈眶。市衛健委家庭科王紅香科長一行帶來了薩克斯演奏《十送紅軍》和《我和我的祖國》,星願演藝隊也帶來了節目:《又像三月桃花開》、《東方韻》、《紅歌串燒》等節目,載歌載舞的節目將現場氛圍推向了高潮。
  • 小我融入大我 青春獻給祖國
    中國礦大2019級新生軍訓旅領導,各營教導員、副教導員及參訓新生近6000人,齊聲高唱《歌唱祖國》。「能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參加大合唱,太振奮了,我們每個人都唱出了自信,唱出了自豪!今後也必將嚴格要求自己,增強本領,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中國礦業大學外文學院2019級新生嚴子瀅興奮地說。
  • 十九大臺灣代表盧麗安:沒有融入祖國的臺灣夢是黃粱一夢
    10月23日,盧麗安接受小青(ID:youthzqw)專訪,在談到自己被稱為「網紅」時連說不敢,她說:「自己反而都有點彆扭,看到電視新聞,在想說,那個是我嗎?怎麼電視沒有美顏呢?(笑)」  盧麗安(右)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  電視直播採訪播出後,周圍的朋友、學生紛紛給她點讚,「說出了他們想說又不敢說出的聲音。」這讓盧麗安感到很溫暖。
  • 遠徵軍老兵雙眼失明不忘國防建設,臨終遺願只是摸摸國產坦克
    日本希望結束中國戰場上的僵局,順道掠奪東南亞的自然資源,甚至瓜分世界。但我軍將士肯定不會讓他們如願,太平洋戰爭結束後,日軍入侵緬甸,甚至佔領了緬甸首都仰光,遠徵軍於1942年進入緬甸,發起滇緬路戰役。遠徵軍士兵在進入緬甸後,與英美軍隊一道進行了抗日。起初,我們的裝備落後於日軍,但後來他們又回到印度。
  • 96歲抗戰老兵收看全國抗疫表彰大會,感慨祖國強大
    彼時,鮑奇和程世萍的兒子剛剛出生,張愛萍為這個男孩起了名字——鮑一江。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鮑奇在福建平潭島從事部隊的教育和訓練工作。1977年,鮑奇重新回到東海艦隊,為海軍事業貢獻力量。改革開放後,他又開始分管東海艦隊和海軍上海基地的經營工作。
  • 祖國,生日快樂!江蘇各地群眾共祝祖國華誕共祈美好未來
    鹽城阜寧孔蕩村"6.23"風災安置點經過一年多的緊張建設,今年9月,包括81幢民房、幼兒園等設施全部投入使用,今年國慶節,是受災群眾住進新家的第一個國慶節,大家紛紛在自家牆頭掛起國旗,扮靚家園,祝福祖國。而今天一大早,江蘇海警支隊三大隊的50餘名官兵,則在前三島海域的巡邏艇上舉行了隆重的升旗儀式。
  • 「綻放戰疫青春 與祖國共成長」青年座談會
    鄭邦山在座談會上指出,此次座談會,目的就是希望教育系統廣大青年勇敢地面對困難,勇敢地面對使命和擔當,勇敢地擔起時代責任,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應該給予青年更多的關懷、更多的引導,讓更多的青年投身到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中,投身到當前抗擊疫情的偉大鬥爭中。同時,讓青年教師在成長的同時,帶領、引導、教育好學生,把災難當教材,與祖國共成長,實現青年教師的價值。
  • 「1·10」人民警察節 走近這支隱蔽戰線上的忠誠隊伍
    「1·10」人民警察節 走近這支隱蔽戰線上的忠誠隊伍 2021-01-08 1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鐵道兵北京戰友藝術團來到《金色時光》,請向這些老兵致敬!
    一位同事看過這期節目後說:錄製這個選題本身,就已經「贏了」,贏的不是收視率,贏在人心。
  • 老兵隱姓埋名44年,為孫子一事亮出身份,驚動首長還去了北京!
    這時,一位隱姓埋名44年的老兵為孫子這一事亮出自己的身份,當時就驚動了地方首長,最後還去了北京,你知道這個老兵是誰嗎? 想要參軍入伍的這個小夥子名叫劉建光,因為沒能入伍,他感到十分難過,想著下一次徵兵的時候再來。
  • 我是《新聞戰線》,我在2018年等你
    屏幕前的小夥伴:你好,我的名字是《新聞戰線扳起手指數一數,我榮譽很多:有百餘篇論文獲得中國新聞獎,獲獎總數在新聞專業刊物中數第一;2003年1月,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2004年3月,《新聞戰線》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選用為來源期刊;2005年1月,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
  • 「2019年度張家界優秀新聞工作者」吳明波:堅守在新聞戰線上的老兵
    1994年,吳明波從湖南廣播電視學校畢業來到桑植縣電視臺,開始從事新聞採編工作。當時的桑植電視臺人手緊張,幾個人要負責《桑植新聞》的採編工作,為了儘快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他積極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還經常加班加點學習電視攝像、新聞知識,很快就成為了單位的工作骨幹。
  • 臺籍黨代表:沒有融入祖國的臺灣夢是黃粱一夢
    ■ 小青:您的身份特別醒目,引發了特別多的關注,有網友說您成為了新晉「網紅」,您知道這個稱呼嗎? 盧麗安:不敢不敢,(兩岸發展)這個議題還需要大家持續關注,尤其是島內的青年學生、有志之士要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我想會議結束之後,我應該回歸平靜,做好日常工作。
  • 遼寧這群隱蔽戰線的特殊警察,用這樣的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
    遼寧這群隱蔽戰線的特殊警察,用這樣的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這是人民領袖對人民警察隊伍的一次大檢閱,在中國人民警察歷史上是第一次,在黨和國家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充分彰顯了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警察的高度重視和特殊關愛,國家安全機關全體幹警永遠銘記、永誌不忘。
  • 老兵盧紀升 | 徐進傑
    我想幫助這個與世無爭的人,能享受到這個待遇,通過民政部門了解到,像他這樣的老兵只要有復員軍人證(中國人民解放軍復員建設軍人證明書)就可以申請撫恤金,但他到底有沒有這個復員證還是個未知數,於是我就上門問他。明白了我的來意後,只見他掀開箱子,慢慢地從箱底的一個紅布包裡拿出了一個暗紅色的復員證,上面寫著:盧紀升,1947年9月入伍(十五歲),山東莒南縣人,衛生兵,1956年3月退伍。
  • 何志明:桐廬森林公安戰線上的「老班長」
    在桐廬森林公安戰線上,也有這樣一位三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的「老班長」,他就是桐廬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民警、一級警督何志明,杭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何志明。2000年,桐廬創造性地開展「固本強基」工程,何志明這個警長,便把工作崗位移到村頭,成了許多村民的好朋友,只要與林業搭邊的事,大傢伙兒都喜歡向他諮詢、向他傾訴,並討教有關法律法規問題,只要能做到,他都會不厭其煩地為他們排憂解惑,並贏得了大家的信賴與支持。而他,也從中掌握了林區治安動態,把山情、林情和民情系統化、網絡化,反過來服務於林區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