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新聞宣傳戰線的普通勞模,在新聞媒體行業從業已經20年。」11月5日,宣講員羅光德跟隨四川省勞模工匠宣講團走進成都七中實驗學校,向學子們講述自己用一支筆、一個鏡頭、一個筆記本記錄時代的故事。
2000年,羅光德從四川大學畢業,放棄了成都優渥的工作,回到故鄉雅安,成為了家鄉報社的記者。20年過去了,他的腳步踏遍了雅安的山山水水。
羅光德在成都七中實驗學校宣講
窮則獨善其身:帶著一股勁兒,努力往外走
「起初老師和同學都不理解,為何放棄在大城市裡的的工作,回到家鄉?我的回答是,『我是雅安人。』」羅光德的家鄉雅安位於四川盆地西緣,距成都120公裡,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必經之路,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門戶」「民族走廊」之稱。「雅安是一個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有大熊貓、茶文化、豐富的旅遊資源……它能出新聞,但也需要有人來寫新聞。」
不過羅光德剛回雅安時,第一份工作是在製藥廠上班。「只上了兩天班,我就決定離開了。」他說,藥廠的工作讓他少了「看世界」的機會,就業不是最終追求的目標。身為中文系的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所學便要物盡其用,所做之事要肩擔使命,就如同《孟子》提到的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帶著這股勁兒,努力往外走,最終回到了新聞工作崗位。
羅光德參加了雅安日報的招考,170餘人報考,招考20人,羅光德上榜。
「在報社當了一年記者後被調到編輯部,編輯崗對文字水平、新聞敏感性要求更高,更要熟練掌握信息傳播規律。起初還是有些不適應。」勤是能補拙的,新聞節目成了羅光德的學習資料,看新聞節目成了他的必修課。羅光德回憶道,那會的電視不能按暫停,也不能保存起來看。只能把自己化作三頭六臂,細到每一個標點符號,到每一句話的措辭,再到每一個畫面的運用同步關注、多維度學習。
「2001年,發生了驚動全世界的『911事件』,我們編完報紙已經十一點了。回到家看到央視在滾動報導這個事件,那時我意識到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國外恐怖襲擊,而是一個可能會影響國際形勢的事件,媒體人有責任去宣傳,進行輿論引導——讓大家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應該聯合反對恐怖組織。」那時,羅光德在編輯崗位僅工作了半年,「送到印刷廠的報紙必須召回,重新做。本放在末版的『911事件』需調至第一版。」
幸運的記錄者:能切膚感受時代脈搏
由於工作認真負責,羅光德成為了單位的後備力量,先後6次被組織抽調到最緊急、最需要的工作崗位工作,包括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抗震救災、2013年蘆山「4•20」強烈地震抗震救災,以及移民安置、抗洪搶險、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等新聞宣傳一線。
「在重大事件的報導中會面臨很多困難,『吃苦耐勞』是我的秘密武器。」羅光德笑著說,「我們那個年代的人比較笨。」
在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搬遷安置工作的跟蹤報導中,羅光德跟隨工程,去了三年。
加上「512」汶川大地震和災後重建的跟蹤報導,又去了兩年。
「前前後後,五個年頭。記得兒子開始說話的時候最先喊的是爸爸,等我回去了,他已經不會喊爸爸了。」羅光德笑起來有些苦澀。
羅光德在前往地震災區採訪路上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十分鐘,我們就出發了。」羅光德和同事們去的是雅安市受災較為嚴重的漢源縣。「那時候,我的母親正在住院治療,妻子出差遠在寧夏飛機無法起飛回來,只能在電話裡委託親戚照顧6歲的兒子。」
「一路走,餘震不斷,一路上都在掉石頭。」羅光德說,「不少地方路斷了,坐摩託車、騎馬、步行……能用的交通方式都用上了。」
來到漢源後,他和同事們便立即展開工作,漢源的最新情況通過文字和圖片,源源不斷地發送出來。「當時我想,用什麼方式可以給予災區更大的幫助呢?路斷了,山垮了,但信號沒有斷。」羅光德把眼光放眼全球,策劃出公益廣告《故鄉挺住!》,被全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影響力的媒體採用。「效果真還不錯,很多國外的機構和友人捐款捐物,通過各個渠道支援災區,一部分資金進入教育基金會。」
從當年5月下旬開始,到2010年5月,羅光德才回到家。在這段時間裡,羅光德的身影出現在漢源抗震救災和重建的各個現場,採訪、寫稿,採訪、再寫稿,「報導共寫了四五十萬字,一個月有三萬字左右吧。」
羅光德回憶道:「起初面對這種血淋淋的場景,我的感受是恐懼。現場餘震不斷、物資不足……這些都是你必須克服的困難。還記得一次鏟小石頭鋪在地上來做床,一覺起來,發現石頭全泡在水裡,被子上全是水。正因如此,讓我也沒有經歷去考慮危險不危險,剛開始的擔心恐懼完全忘記了。」
隨著災後重建工作的陸續推進,受災區新房一棟棟修起來了,道路一條條打通了,產業一項項發展起來了,老百姓生活一日日恢復了,甚至超過震前水平。這是羅光德親眼所見,「看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家親如一家,攜手奮進的情況,加上老百姓自力更生的意志,那時我很感動。美麗家園重新建好了,那種自豪感油然而生。這也是我能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很幸運的地方:能用手中的筆、鏡頭來記錄時代的變化,就像感受天氣降溫升溫、太陽暖陽、空氣的溼度那樣,切膚感受時代的脈搏。」
奉獻:幹到老學到老,學到老乾到老
2010年,羅光德獲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先進個人,享受四川省勞模待遇。「收到表彰消息時我很平靜。我覺得表彰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我自始至終都是這麼做的:邊幹邊向學專家學者、技術工人、老百姓學習,在不斷提升自己之後,學以致用,學到老乾到老。」
2007年,雅西高速開始建設,北京至昆明高速公路(G5)和八條西部大通道之一甘肅蘭州至雲南磨憨公路在四川境內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建成通車。雅西高速全場244公裡,羅光德「步行採訪」完了整個項目,施工到哪兒,他就在哪兒。
冰天雪地、凌晨採訪、深夜歸家是常事。羅光德說:「這些和技術工人、施工隊為祖國的建設而拼搏的狀態比起來都微不足道。他們精神我必須學習。」
羅光德在回憶採訪「網紅橋」臘八斤大橋的時,還清晰記得全長1106米,橋高230米,最高橋墩(10號橋墩)高182.6米,施工單位建設橋梁時採用C80號混凝土自密實澆築工藝,「混泥土不是採用普通攪拌進行澆築,而是要將混泥土像雨滴一樣滴下去,斜度不能超過1.5公分。還有很多建設者的故事,工程的難點、亮點都時時刻刻激勵著我繃緊神經向他們學習,用學到的東西去創造、去奉獻、去推動社會發展。」
2020年2月,羅光德再次來到漢源縣永利鄉古路村,把16年前給還是小學生的採訪對象拍的照片衝洗出來送給了他。
2020年羅光德在古路村與16年前的採訪對象合影
2004年,在羅光德眼裡古路村就是「懸崖上的村莊」,「從漢源縣城出發,經過汽車、摩託車和步行的交替後,才來到古路村的山腳。望著幾乎筆直的懸崖,我當時都不敢相信上面還會有人居住。」
下山後,羅光德把古路村的故事寫成了《天梯人家》的報導,「我是第一個報導古路村的記者。」後來,關注古路村的媒體、社會各界人士越來越多,捐錢捐物、修路、發展種植產業,改善了古路村村民的生活。
羅光德在抗擊疫情前線採訪
2020年年初,羅光德再次背起行囊來到皚皚白雪的拖烏山,來到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最前線進行採訪報導。
「二十年,我一直有一個習慣,是手機24小時保持暢通不關機,包裡的相機電池是永遠滿格,要隨時都在狀態,隨時都能夠出發。只要祖國需要,只要人民群眾需要,哪裡有最艱苦、最艱難、最緊急的任務,我們就前往。」談及如何理解勞模精神,羅光德如是說,「作為新聞戰線的『老兵』,一個時代的記錄者,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家鄉做貢獻,能把自己融入祖國的建設,這個過程本來就很美。」(謝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