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5 13: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0月24日,天蒙蒙亮,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遠方的家》欄目組已開始直播前的準備。為宣傳10月26日《大運河》系列節目的播出,《遠方的家》欄目組專程來到寧波,連續三天在「央視頻」客戶端獨家開闢直播窗口,調動全平臺媒體資源進行全方位直播,全程記錄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和大運河交匯城市的獨特魅力。
主持人孫亞鵬(右二)、唐雨涵(右一)在直播村民的收穫
在首日直播中,節目組來到象山、寧海兩地,真實感受寧波的海洋文化。藍天白雲下,錯落有致的海邊民居伴著漁船,灘涂上作業的漁民騎著海馬留下長長的軌跡。跳跳魚、紅鉗蟹、望潮、活蹦亂跳的大黃魚,還有多汁甘甜的象山「紅美人」柑橘……兩路主持人化身「美食博主」,超過8小時不間斷的直播,讓網友感嘆「寧波竟如此之美、如此『好吃』!」
主持人孫亞鵬在直播「趕小海」 直播截圖
《遠方的家》節目組第一站來到寧波象山縣牆頭鎮下沙村,這是一個地靠西滬港的小村落,千百年來村民都靠下海打漁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怡然自得。對這個村落,欄目組並不陌生:2016年4月,《遠方的家》系列節目《一帶一路》來到下沙村採風取景,與村民結下深厚友誼。對於五年後重返,導演馬維笑稱是「與老朋友相見」。
主持人唐雨涵在漁民家體驗做蟹糊
果然,一下車,欄目組就見到了早已守在村口的村民何財餘。作為村裡的文娛骨幹,四年前,正是他帶領欄目組轉街巷、趕小海,讓電視觀眾領略到象山漁村的獨特魅力。這次遇見老朋友,何財餘為欄目組唱起了下沙村村歌《下沙村贊》。「下沙囡,抲沙蟹,一腳踏去一茶盞……」傳統的象山漁家民謠加上極具特色的地方口頭語「我唻家」,讓欄目組立刻融入進了海邊漁家的快樂之中。
到海邊,趕小海,在灘涂上體驗騎海馬、抓望潮、捉跳跳魚等傳統近海作業方式,是不可或缺的項目。主持人孫亞鵬、唐雨涵穿上防水的雨褲,親身體驗了一把灘涂趕海的樂趣。
欄目組直播體驗灘涂「趕小海」
在寧海強蛟體驗一把當下最流行的出海捕魚休閒遊
《遠方的家》欄目組來到寧海強蛟鎮,將鏡頭先後對準強蛟濱海風情街及峽山漁村「大井映象」漁文化展示館,展示了美麗風景和魚拓、船模、漁民畫等製作技藝,聚焦強蛟半島小鎮歷史文化和自然人文之美。
據了解,強蛟半島與象山、奉化隔海相望,擁有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靚麗的山海風光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有著「華東地區最美藍灣」「海上千島湖」「東方普吉島」等美稱,2019年遊客達20萬人次,近三年遊客年均增長實現翻番。
直播航拍中的強蛟半島 直播截圖
隨後,主持人唐雨涵登上休閒漁船,現場體驗出海觀光、拉籠捕魚等時下最流行的出海捕魚休閒遊。同時來到海上漁排,聽「海鮮女王」金彩文講述養殖深海大黃魚的創業經歷。最讓網友興奮的是,直播現場還互動送出了新鮮大黃魚,現場撈出的大黃魚被裝入封有氧氣的海水袋中,可以保活24小時。
欄目組在魚排直播捕撈大黃魚
據了解,本次直播以展現「大運河起點城市」寧波的文化風貌、歷史變遷和現代發展為切入點,全方位宏觀介紹大運河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特殊意義,也為《遠方的家》大運河系列節目的正式開播拉開序幕。25日,《遠方的家》欄目組將探訪全球最大貨櫃碼頭寧波舟山港;體驗「雙11」百億商品備貨倉庫——考拉1號倉;遊走東錢湖畔古村落、體驗帆船運動。屆時大家可以通過下載央視頻,掃碼海報中的二維碼觀看直播。
□ 來源:寧波發布
□ 編輯:烏木南
原標題:《騎海馬、趕小海、送大黃魚……央視《遠方的家》直播第一站奔向寧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