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灣,象山港,海塗,海鮮,這四個詞條,一接觸眼眸,舌尖的所有回憶便頃刻綻放了,溫暖的味蕾立刻鮮活起來。
案頭放著陳士偉老師前幾天送來的《寧海八鮮》書稿,大略翻讀一遍,八鮮便躍入眼帘。作為在海邊長大的人而言,向來視海腥味為海鮮味,因為我們就在海風送來的潮膩的腥味裡燻大的。家門前走出幾百米,外面就是遼闊的東海之濱——海塗。三五成群半大的孩子,背挎一隻小魚簍,下海捉蟹。海塘岸外百米內塗地較硬,那是紅鉗蟹生活的領地,成千上萬的紅鉗蟹,在無人幹憂之時,揮動著那隻紅色大鉗,時而橫衝直撞,時而悠閒自在地曬曬太陽;但人影一動,忽拉拉頃刻間鑽進蟹洞消失得無影無蹤。
一過硬塗,塗地越來越軟,潮起潮落,帶來的豐富的「營養品」滋養著無數的小生靈:烏裡透亮,圓滾滾的跳魚,最愛炫耀它一身彩裝,立起婀娜的身子,秀幾段舞;星羅棋布的泥螺,紛紛從泥底下鑽出來曬太陽,時而在塗地上來幾趟貓步;害羞的蛤蜊、蟶子和銀鉗將自己肥碩的身體躲藏在自己的洞穴裡,悄悄地伸出自己的小嘴,盡情地吮吸來自大海的饋贈;健壯的青蟹呢,有的靜靜地躺在自己精心打造的秘道深處,做起甜美的夢;膽大的則將自己隱伏在水凼裡,伸出一雙俏眼看世界……
而這一切,又怎能躲得過那些趕海的人的眼睛呢?他們左腳跪在海馬上,左手扶著海馬的「舵」,右腳在泥塗上輕輕一踮,右手在水凼裡一抄,順勢抓起的是一隻張牙舞爪的大青蟹,又一甩,大青蟹應聲落入海馬前艙的蟹簍裡。一個經驗豐富的趕海人,跟著潮水退行的步伐,循蟹眼捉蟹,一潮至少能有三四十斤哩。小時候,我總是很驚奇同族阿公的捉蟹本領,他每回的收穫總是別人的翻倍,而且,他還有用竹筒捉跳魚的專長。捉跳魚時,將口徑約腳拇指頭大小的竹竿子,截成長20公分左右的短竹筒,把它插在跳魚的洞穴口旁邊,並用泥土將竹筒口塗抹圓滑(作上標記),待跳魚回穴時,誤認為是自己的洞口,一頭鑽進去,進又進不得,退又退不出。海邊人的諺語「好穩勿穩,彈胡落竹棍」出處就在這裡。一潮活捉幾十斤。跳魚營養卻著實豐富,趕海人喜歡將它做下酒菜,戲稱它是「龍王送來龍孫肉,清酒小曲活神仙」。海塗啊,真是一個神奇的聚寶盆!
家裡沒有下飯菜了,下海去!客人來了沒什麼好招待的,下海去!逢年過節,紅白大事,下海去!海塗裡聚著美味。
桃花蝦來了,網籠往海水裡一掏一大碗,活蹦亂跳,滿船艙;清明時節,蛤蜊起捕了,挑的扁擔成了弓;四月八,蟶成熟了,三四十個打斤,鮮嫩裡帶著甜味,成擔成擔往岸上挑;五月份抱黃泥螺旺潮了,一大桶一大桶,載得海馬寸步移;海汛也來了,各種魚類在潮頭上歡樂地吶喊;黃魚、鯧魚、鯔魚、米魚、帶魚、澤魚……你方唱罷,我登場,似乎只要你一聲吶喊,它們便魚貫跳進你的餐桌……更不用說有眼無臉的鱟,成雙結對的傻傻地在灘涂上圓洞房花燭夜,只要你挑的動,隨便你撿。
回家洗淨,開膛剖肚。經過烹調,儼然是席上佳餚。記憶中,這道菜是不能上桌請客的,蝦魚蟹鱟,畢竟是排在末位的海鮮,好客的主人是絕不會拿它來湊數的。不像現在,它悄然上桌,而且身價倍增。還有那蝦姑,記得小時候,我們海邊人很少去吃它,現在也成了招牌菜;鹽水蝦姑、椒鹽蝦姑、蝦姑豆腐……不一而足,而且大多還不是野生。反正,原來根本不當一回事,毫無身價的小魚小蝦,現在也美其名曰:雜魚一鍋鮮,成了時尚小海鮮的代名詞了。
真的,曾幾何時,海邊有了規模養殖,經濟效益成倍的遞增,海邊人的生活用如火如荼來形容也毫無遜色。
現在,人們常說口袋裡人民幣滿了,什麼時候想吃海鮮,只怕你想不到,不怕你吃不到,但我的潛意識裡總感覺似乎少了些什麼東西。或許是物以稀為貴吧,或許是人們越來越覺悟自然生態的東西越有益於健康吧,也或許是人們思想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引發人類對舌尖文化的反思,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海的子民,我也早已離開了海邊山村,遷居縣城,也難得有親近大海的機會了。這些年,常有老家的族親捎來蟶子、泥螺、蛤蜊、對蝦……每見故地風物,常難以釋懷。而每次重返家鄉,親友總是熱情招待,八鮮自然是主菜,雜魚也不能少。
曹操青梅煮酒,我則八鮮下酒,更添有一份親情與溫馨。
每當我再次嘗到「西施舌」與「海人參」的美味,大快朵頤之餘,不能不感謝天地的恩賜。人類即是自然之子,又是歷史之子。人們應該怎樣敬天法地地珍惜這一方水土?如何繼往開來愛護這一份大自然與祖先的饋贈呢?近些年天多霧霾,水多汙染,空氣PM2.5嚴重超標,保護海洋環境刻不容緩。發展經濟決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惟有保護好自然生態才會有持續的經濟增長,這是唯一的答案。
掩卷輕撫這一冊如斯鮮活的寧海海鮮譜,回味悠長。三門灣、象山港、海塗,海鮮那是上天賜予我們寧海鄉民的珍貴禮物: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水溫適宜;白溪、洋溪、清溪、中堡溪、鳧溪等清澈的溪水從大山裡帶來的豐富的礦物質,鹹淡交匯,成了海的精靈們最佳的繁殖溫床。
寧海寧,天下平!
尤其是到了科學發展的今天,我們寧海人更是秉承了先輩勤勞創業勇於創新的精神,不但能利用海塗進行放養,而且還成功地實現了塘內挖塘引蓄海水進行養殖的轉型。如今,寧海八鮮的養殖面積多數已達數萬畝,不少專業戶實現了規模經營。科學管理,精深加工,四季冷藏與保鮮空運,長街蛤蜊還上了總統宴席。而今,寧海八鮮產量激增,暢銷海內外。長街的「蟶子節」,越溪的「跳魚節」,西店的牡蠣,鳧溪的香魚,一市的青蟹,長街的泥螺,大佳何的對蝦更是做成了品牌而名滿天下。
但我一直來有一個夙願:什麼時候能有一本屬於我們寧海的海鮮家譜,讓我們的後人也能如數家珍,如同北京人誇耀「全聚德烤鴨」一樣。《寧海八鮮》這部書稿介紹了寧海蟶子、青蟹、牡蠣、跳魚、泥螺、對蝦、香魚、蛤蜊方方面面的知識,資料翔實豐富,章節鮮明突出,介紹全面周詳,文筆精煉優美。不同於從書本到書本的泛泛之作。而是從實踐到可操作的經驗之談,我得以先睹為快,如飲醇釀。尤其值得推薦給美食者一讀,所得更在書外。衷心感謝陳士偉老師,不僅讓我如願以償,還原了那個歲月裡曾經有過的許多美好和諧的回憶,而且一如當初我參加推動的「寧海八鮮」評選之初衷,給我們的家鄉留存了這樣一冊翔實的地域文化資料。幸甚至哉!
寧海八鮮,鮮動天下!
一帶一路旅遊社廣告
□ 撰稿:王松地
□ 排版:天明小子
□ 審核:水東居士
□ 寧海縣鄉土文化俱樂部出品
「傳播鄉土文化,弘揚寧海精神」,您對「鄉土寧海」微信平臺的支持。
xiangtuninghai
長按二維碼,鄉情撲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