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有文化的內涵,也是旅遊的一種靈魂。將『詩』(文物)和『遠方』(旅遊線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旅遊發展的必由之路。」韋堅在談到「文物旅遊」這一新概念時說道。
韋堅是雲南省博物館副館長,也是中國博物館協會社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歷史文化及博物館展覽、教育相關研究工作。
2011年7月,韋堅曾赴巴黎參加博物館學培訓研究班。說起自己在法國的所見所聞,她至今印象深刻。「在法國,幾乎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羅浮宮以其收藏的古埃及文物聞名,蓬皮杜中心是後現代藝術的大本營,吉美博物館裡的亞洲文物讓人充滿親切感……不過,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奧賽博物館,因為它是由一座火車站改建而來的。」她說。
奧賽博物館位於塞納河左岸,建築原是法國為迎接1900年萬國博覽會所興建的火車站。20世紀40年代之後,火車站逐漸被閒置。1986年,法國政府最終決定將奧賽站改建成博物館。韋堅感嘆道,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是文物,這讓她對究竟什麼是博物館有了新認識。
她認為,1910年滇越鐵路的建成通車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它不僅改變了人們對於時間和空間的認識,還讓雲南人第一次領略到了法式建築與西方生活方式的魅力,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如今,滇越鐵路沿線的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已經成為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怎樣才能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對此,韋堅認為,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旅遊與文物保護應該實現互補,即在堅持文物安全底線的同時,合理挖掘、利用其價值,並且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物旅遊品牌。
「此外,我們還必須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的保護與開發,設計出藝術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旅遊文化產品,這樣才能受到遊客的認可與歡迎,也才能將雲南聲音、中國聲音更好地傳播出去。」韋堅說,基於以上認識,她對滇越鐵路上「詩」與「遠方」的結合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