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鳴曲》一群殺人不眨眼的黑社會,像孩子一樣在海灘上玩耍

2020-10-12 首席影評官

「你很厲害,我喜歡厲害的人」

「我厲害的話就不帶槍了」

「但你開槍很快」

「我開槍快是因為我害怕」

「但你不怕死」

「越怕死,你就會希望自己快點死」

電影《奏鳴曲》臺詞

這是本片《奏鳴曲》裡,女人跟北野武的對話。北野武在戲裡飾演的是一個黑道頭目,每天的境遇就如同對話:雖然表面風風光光,其實內心惶恐不安。

電影開頭就展現出他風光的一面:對方拒交保護費,所以北野武讓他吃了點苦頭。他把人綁在起重機上,上上下下沉入水中,誰知不小心把人玩死了。

意外發生後也只是談笑風生:啊,死了?沒事,埋起來。盡顯冷酷與殘忍。

僅僅渲染暴力不可能使北野武被寄予如此厚望——被譽為「電影天皇」的黑澤明曾寫信給他:如果沒有你,日本電影的未來將會一片渾濁,希望你能繼續發揚日本電影。由此可見他在日本影視圈的地位。

有人說,北野武是大人與小孩的綜合體,我覺得很對,就像本片一樣,「暴力」與「柔情」並存。開頭講述的是暴力,下面談談柔情。

(黑澤明和北野武對話)

由於北野武總做「出頭鳥」,被黑道老大放逐到一個偏僻小島。

在優美風景的海灘上,百無聊賴的情況下,他和手下們竟然像孩子一樣玩耍了起來。玩起了煙花,跳舞,真人相撲,挖陷阱,扔飛盤,等等奇怪又幼稚的遊戲。

(笑抽了)

這些奇怪的遊戲讓人不禁捧腹,與前三十分鐘的沉默壓抑形成鮮明對比:一群經歷了腥風血雨的人,在海邊玩起幼稚遊戲,還笑的如此天真。

這種強烈的反差,深刻的表達出人性的複雜。比之《菊次郎的夏天》逗孩子開心玩耍時的童心,更顯得令人瞠目結舌。

(拿著煙花互射)

北野武顛覆了大眾對黑道的認知,通過正反兩面的刻畫及塑造,讓人了解黑道也有童真的一面,不是只會殺人放火。

北野武當然不是替黑道洗白,他只是想告訴每個人:人性的兩面,究竟哪一面更真實。

一入黑道深似海,短暫的快樂很快結束。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北野武和手下在優美的沙灘上玩耍,一聲槍響把北野武帶回現實:得力手下死在自己眼前。

是的,自己是黑道頭目,不能讓兄弟這麼白死。於是他拿起槍,重新回到那個冷酷又無情的世界。

(北野武的女人在試槍)

接下來是北野武一段大師級表演,他用一種特殊的光影效果、音樂、蒙太奇剪輯來表現最後的復仇。

北野武提前斷電,使屋子一片漆黑,他慢慢走進去,大戰爆發,屋裡傳來槍聲和忽明忽暗的槍火,一聲槍響伴隨著一幀畫面,畫面裡若影若現,一張張驚慌失措的臉和恐懼的眼神,這種表現手法具有德國表現主義的味道。

復仇的過程伴隨著久石讓的配樂,北野武的成功和久石讓密不可分,可以說雙方各自成就了對方。久石讓更是憑藉本片斬獲了第十七屆日本電影學院最佳配樂獎。

接著畫面剪輯到遙遠的一個女人在午睡,一靜一動,北野武在向觀眾表現兩種不同的生活,前者拼死拼活,打的昏天暗地,而後者酣然入夢,這種反差讓觀眾不禁發問:自己想要哪種生活?

(一靜一動)

然後女人醒來,站在小路上望著前方,一輛貨車從後駛來,鏡頭開始隨著貨車往前走,路過北野武所在的轎車停下,只見北野武舉起槍頂著腦袋,砰,自殺。

隨著槍響,音樂戛然而止,影片也隨之結束。這一段剪輯、音樂、故事、聲音,渾然一體。如此獨特的拍攝手法,顯然不是學院派出來的,如同昆丁都是自學成才,只是相對昆丁的饒舌,北野武更愛「坐禪靜修」。

《奏鳴曲》幾乎包含了北野武所有的風格:迅捷凌厲的剪輯,死亡式的結尾,虛無的概念和恬靜且充滿自省的敘事。

暴力到柔情再到死亡,這些特殊的風格造就了一代大師北野武。

「Ken,我在考慮不幹了。」

「幹我們這一行,本來就是刀頭舔血的事。」

「我已經厭倦了。」

電影《奏鳴曲》臺詞

電影開頭時,北野武就對手下說過,想退休。面對這種表面風風光光,其實內心惶恐不安的日子,他早已厭倦。

暴力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軟弱,不管怎樣最終都會歸於平靜,他早就知道。

只是,最終依然無法逃脫死亡的宿命。

相關焦點

  • 北野武《奏鳴曲》:像花火一樣綻放生命
    一極是《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菊次郎的夏天》,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另一極是《座頭市》、《奏鳴曲》,嗚咽著人性的黑暗。難怪鄰居們一直念叨,這個怪小孩阿武會不會是個瘋子。北野武完全中了摩羯座的典型特徵:冰山撲克,靈魂逗比。
  • 北野武《奏鳴曲》:像花火一樣綻放生命
    一極是《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菊次郎的夏天》,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另一極是《座頭市》、《奏鳴曲》,嗚咽著人性的黑暗。難怪鄰居們一直念叨,這個怪小孩阿武會不會是個瘋子。「我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死掉,但我活著一天,就要痛快地活,盡情享受,嬉耍,打鬧,犯病,變笨,像個孩子那樣為所欲為。」備受好評的黑幫械鬥影片《奏鳴曲》,無疑將他的雙重性格展現的極致分明。
  • 《奏鳴曲》奏鳴曲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群黑幫混混游離到自己的故事線之外,回歸自己孩童般的本性,在一起玩耍嬉戲。冷酷的黑幫孩童般地嬉笑遊戲,流露出面具底下剝離了黑幫身份的自己。很難說哪一面真實,哪一面是虛構。奏鳴曲(sonata)就是獨奏。所有黑幫回到自己的故事線,就像被看不見的線牽動著一樣去完成一段劇情,走向戰鬥,走向死亡。只剩下那個女孩孤獨的在海邊一個人放著煙花,沒人再陪她遊戲。
  • 《奏鳴曲》男人電影
    一起看了兩部男人電影:日本的《奏鳴曲》,美國的《決鬥猶馬鎮》。《奏鳴曲》 1993 北野武作品一個黑社會中層幹部,與他的四個兄弟,死前的一段快樂時光。在衝繩的海灘,每個人都像孩童一般,重溫兒時的快樂,輪盤賭,打煙火戰,挖陷阱坑讓朋友掉進去,用紙人玩遊戲,相撲,表演歌舞伎,傻乎乎的樣子,充滿快樂,一种放下一切的快樂,就像小孩子,也許只是大多數男人想到的,或者都想像不到的快樂。殺無赦的殺手,其實也隱藏著那麼多的童真。因為明天會面對死亡。會在下一個未知的瞬間,離開這個世界,沒有掛礙。
  • 視相專欄溫故知新特輯|《奏鳴曲》:在成人世界裡,菊次郎終究沒能挺過這個夏天
    該怎麼看北野武這部《奏鳴曲》?導演自己認為:「當一個學鋼琴的人開始彈奏鳴曲,意味著他琴藝的基礎已經好一些了。」可以說,《奏鳴曲》才是北野武暴力世界的真正起源——而不是他的處女作《兇暴的男人》。在《兇暴的男人》裡,暴力有著單一的源頭。這種源頭,建立在主角,一個暴力刑警與社會的交流上:為除惡的義理、同僚的義氣,和出於保護親人的憤怒而出手。
  • 《奏鳴曲》那年夏天,寧靜的北野武
      連續三天的期末考試之後想找一部輕鬆的減壓,哪知手一滑放了《奏鳴曲》。我不愛看黑幫片,但大叔的總是特別的,回想起《導演萬歲》裡面滑稽的黑幫那一段,我沒按停止。  如果誰再稱大叔什麼「暴力宗師」,什麼「美學暴力」電影,都是不可理喻的。如果我說北野武是寧靜的。  「我愛硬漢。」
  •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鳴曲sonata
    奏鳴曲顧名思義,「演奏」然後「鳴響」,但這個名字似乎太過普通以至於又有些模糊,它不像協奏曲那樣明顯地體現出某種協作、競賽的關係,也不像交響曲那樣給人一種規模宏大的印象。究竟奏鳴曲是如何得名,如何發展的呢?
  • 《奏鳴曲》「叛逃」
    北野武對於黑社會題材的熱愛似乎是超越了其它一切題材的。也許在他看來再沒有比黑社會題材更能極致地體現世界的充滿了「無處不在的威權的可怖性」(葉廷芳)和「作弄人的生命的『法』」(同上)這一屬性。「沒有擁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種追求最後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而即便如此,「為了這個世界,你可笑地給自己套上了挽具。」卡夫卡在一百多年前那堆臨死前叮囑友人燒毀的文稿裡如是總結他眼中的人生。
  • 《奏鳴曲》視角 View|雙面北野武的「奏鳴曲」
    》(1993) 藝術海報 by Gokaiju《奏鳴曲》⼀⽅⾯繼承了⽇本現實主義⿊幫⽚的傳統。在《奏鳴曲》的後半部分,出現了傳統⿊幫⽚中絕⽆僅有的景象:在世外桃源般的海邊⼩屋,他們危險在沙灘上玩相撲、在⾬中洗澡、表演和跳舞、在海邊玩煙花⼤戰,甚⾄還遇到了⼀個⼥孩……北野武發揮了自己搞笑藝⼈的⽼本性。
  • 《奏鳴曲》毀滅,他說
    所以,在看這最後一部《奏鳴曲》前,我已原諒並忍耐了近期北野武的破碎和調皮,原諒了他削尖腦袋往威尼斯電影節鑽的厚顏,並在我的大師牌位中把北野武頭上那頂冠冕摘下,換上一頂滑稽且憂傷的小丑帽。    但《奏鳴曲》又令我絕望著驚訝了。我把它和《花火》並看是因為我覺得《花火》中的所有元素,在《奏鳴曲》中都已或多或少的顯現。
  • 【豆瓣電影日曆2021】大男孩們的天空;子彈爆頭前,劃破空氣的聲響是死亡的《奏鳴曲》!北野武作品(網盤資源)
    眾所周知北野武走上電影的道路,是在與導演大島渚合作完《戰場上的快樂聖誕》後萌芽的。在進軍電影圈後很長一段時間,看慣了他說「相聲」的觀眾根本不接受他電影人的身份。也難怪,可以想像得到,就像郭德綱或謝娜在國內的境遇一樣,無論他們演多麼嚴肅的角色,觀眾都會忍不住地發笑,根本不認可他們的演員身份。
  • 《東京奏鳴曲》:刀刃下的人生
    影片省略掉的小林君在都市生活的掙扎過程,和他逃離都市的痛苦與糾結,都在《東京奏鳴曲》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相比《入殮師》的溫情細膩,《東京奏鳴曲》也顯得壓抑沉鬱。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寫過一本關於日本文化的書,名為《菊與刀》,書名為日本人鍾愛的兩種物品,或者說是兩種意象,菊代表了日本溫婉寧靜的一面,刀則是日本人堅忍剛毅的一面。
  •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下) ——奏鳴曲sonata
    在上一期的音樂理論科普中,劇小院帶大家初步了解了「奏鳴曲」及「奏鳴曲式」的區別,那麼它們在實際的應用中,有什麼具體的體現呢?在今天的小課堂中,劇小院將會繼續這一主題的講解~很多人認為「奏鳴曲式」就是「奏鳴曲」,其實奏鳴曲≠奏鳴曲式。
  • 《奏鳴曲》沒讀懂北野武
    北野武的《奏鳴曲》,從一個星期之前看到一個星期之後,我知道很難看懂,沒想到的是看完了還沒看懂。既然沒有讀懂他的心,就只能讀一讀他的「戲謔」了。紙人,歌舞伎,換槍遊戲,相撲,陷阱遊戲,打火槍,打飛盤……一群用刀槍說話的黑幫躲避在海灘邊的小屋,老大(村川)帶領著玩起了童年純真的遊戲。陷阱遊戲中騙手下快跑落入預設的陷阱,掉進去的有一絲尷尬又無傷大雅。
  • 《奏鳴曲》北野武的菊與刀
    侯孝賢這麼評價北野武:「他的電影一直處於現實的冰冷,避免過度傾瀉像悲傷或渴望之類的情感。」獨特的電影語言風格使他的電影極具識別度,所謂大師,就是像這樣開先河的人,也許後來有導演在這種語言基礎上拍出更好的作品,但歷史記住的永遠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複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衝擊」的態勢。[1] 曲式分析編輯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
  • 《奏鳴曲》黑社會
    北野武對於黑社會題材的熱愛似乎是超越了其它一切題材的。也許在他看來再沒有比黑社會題材更能極致地體現世界的充滿了「無處不在的威權的可怖性」(葉廷芳)和「作弄人的生命的『法』」(同上)這一屬性。「沒有擁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種追求最後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你還好嗎?『』 『』很好『』 『』有煙嗎?『』 『』有『』 砰,爆炸了。。。
  • 【音樂百科】奏鳴曲(sonare)簡介
    18世紀下半葉,海頓、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鳴曲中的第二樂章或第三樂章,確立了三個樂章的奏鳴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在貝多芬的發展下,奏鳴曲體裁又向前邁了一步,就樂章數量來看他的作品包括三個樂章,有的擴展為四個樂章(創用小步舞曲,稍後用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在發展規模上接近交響曲結構;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為這種體裁做出了歷史性的重要貢獻,標誌著奏鳴曲進入成熟的發展時期。
  • 樂曲賞析:《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第一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
  • 經典名曲丨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點擊下方音樂,聆聽最美經典 大提琴《月光奏鳴曲》 幾乎沒有一首名曲像這首《月光奏鳴曲》一樣,因"月光"這一俗稱而名滿天下、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