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沒聽說、沒計劃、剛追加在華投資

2020-12-25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呂棟)「只要是把中國當作市場的日本企業是絕對不會離開中國的,這是一個非常容易得出的結論。」4月15日,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在專欄文章中表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一則「日本政府將資助日企將生產轉出中國」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當下,一批有戰略眼光的跨國公司非但未撤離,反而加快了在華投資布局的步伐。

4月15日,日本最大乳品企業「株式會社明治」宣布,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可持續增長,其耗資280億日元(約合18.4億元人民幣)收購新加坡AustAsia公司25%股權,後者在華從事牧場經營。

隨後,4月16日,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下稱:蘇州明治)上海分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表示:該公司沒有聽說如「日企撤離」這樣的報導,也沒有計劃將生產線轉回日本國內。

值得注意的是,7年前因成本問題將奶粉業務撤出中國的明治,隨著冷藏牛奶等業務在華的穩步增長,已計劃到2026財年將海外營收佔比提高至20%,中國市場也被其視為這項計劃的核心。

觀察者網梳理發現,近8個月來,為擴大在華業務,明治先是投資3億美元(約合21.2億元人民幣)在天津設立中國北方首個工廠,隨後蘇州明治為加大商品供應量,也決定增加牛奶和酸奶的生產線。

蘇州明治工廠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4月16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表示,儘管疫情對在華外資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情況。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在中國長期經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沒有改變。

「海外市場的成長基石」

蘇州明治的母公司明治集團(株式會社明治為其總公司)成立於1916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該公司旗下產品包括巧克力、糖果、冰淇淋、乳製品、方便食品、飲料、嬰兒食品等。

在2019年8月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中,明治集團位列第16,也是唯一一家上榜的日本企業,中國乳企伊利和蒙牛分列第8和第10。

2019年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

目前,明治集團在華主要有三大業務:明治乳業、明治制果和明治雪糕。

明治集團架構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4月15日,蘇州明治在官網發布消息,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可持續增長,其100%投資者「株式會社明治」與在中國從事牧場經營業務的新加坡AustAsia公司股東Japfa LTD.達成股權轉讓協議,將以280億日元的價格收購AustAsia公司25.0%的股份。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指出,AustAsia公司在華東、華北經營著7個牧場,2019年度銷售額約為410億日元。前者生乳生產效率高,每頭奶牛的日產奶量約為34公斤,比日本奶牛的平均產奶量高出約10公斤。

官網截圖

株式會社明治表示,目前中國的乳製品生產商正在推進對牧場經營的縱向整合。其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繼續增長,需要保證優質原料奶的穩定供應。

「此次股權收購的目的即是強化從原料奶採購到生產的價值鏈,並為在中國實現業務的可持續增長打好基礎」。

此外,株式會社明治計劃繼續擴大位於蘇州的牛奶及酸奶生產基地的產能(產能擴張部分於2021年春季投入運營),並計劃在天津建設新廠(2022財年下半年投入運營)。

澳亞東營神州牧場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對此,界面新聞今天援引乳業資深分析師宋亮的話稱,國際奶價2014年後大跌,國內牧場企業估值變低,類似蒙牛收購現代牧業、聖母高科等優良資產,明治此次收購也不難理解為是一種抄底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明治是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冷鮮奶市場的外資乳業品牌。

2013年12月,蘇州明治工廠投產,首次在中國推出市售型低溫牛奶、酸奶。當時,該公司還是亞洲最大的乳製品生產企業。

在蘇州明治工廠正式投產時,其總經理溝口勝久介紹,奶源地是河北一家牧場,該公司專門組織專家在中國國內進行了全面考察,最終確定這家牧場為奶源地,其目標是2020年年銷售額達7億元。

蘇州高新區新聞網截圖

根據蘇州明治官網介紹,目前「株式會社明治」在中國的業績正處於穩步增長階段,特別是冷藏牛奶業務,伴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該業務以華東地區為中心的銷售增長明顯。現在最為中國消費者熟悉的,是這家公司生產的明治醇壹鮮牛乳和明治保加利亞酸奶。

上述分析師則進一步指出,退出中國市場的日本乳企,包含森永、朝日等,沒能像明治這樣迎來高端乳製品發展的好時期。明治可被認作是中國低溫乳產品高端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推手之一。尤其在酸奶和鮮牛奶產品品類上,明治乳業在華東、華南優勢明顯。

而隨著牛奶業務在華的逐步推進,2018年8月,明治提出了到2026財年(截至2027年3月)將海外銷售額佔比提高至20%的計劃,2017財年的佔比為7%,中國業務被其視為這一計劃的核心。

在結束於2020財年的中期經營計劃中,中國也被其定位為海外市場中最重要的地區。不過,上述市場部負責人並未向觀察者網透露中國市場營收佔明治總營收的比例。

去年9月,為提高明治乳製品在華北以及東北的市場滲透率,其在中國北方設立的第一家生產製造工廠落戶天津,項目總投資額約3億美元,計劃2023年投產,主要生產冷鮮奶、酸奶及奶油等產品。

6個月後,蘇州明治今年3月25日在公司官網發布消息:為了擴大在中國的事業,加大商品的供應量,決定增加牛奶和酸奶的生產線。在新聞稿中,中國被其稱為「海外市場的成長基石」。

官網截圖

大力拓展中國市場的背後,是明治在日本本土的食品業務正在遭遇困難。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明治集團在日本國內除了牛奶業務處於虧損狀態,主要拉動國內食品板塊的功能性酸奶和巧克力業務也都陷入了「苦戰」。

2018年其乳製品銷售額同比下降3.1%,巧克力所屬的糖果類銷售額更是同比下滑了19.6%。

報導中指出,明治集團如果能在巨大的中國市場確立作為牛奶企業的地位,將擺脫對日本國內市場的依賴,成為日本在海外市場實現增長的內需型企業的榜樣。

圖片來自華泰證券研究所

圖片來自《日本經濟新聞》

奶粉在華曾「敗走麥城」

頗有意思的是,明治雖然是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冷鮮奶市場的外資乳業品牌,卻還是第一個將奶粉業務撤出中國的外國企業。

早在1993年,明治集團就設立了廣州明治制果有限公司,面向內地和香港銷售橡皮糖、巧克力等產品。2006年,其成立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正式進軍中國乳製品市場。

彼時,明治一度是美贊臣等歐美品牌在華的主要競爭對手。根據調研機構AC尼爾森發布的數據,2010年明治在進口奶粉的排名中可以進入前10,當時還被譽為「更適合亞洲嬰兒的品牌」。

明治奶粉(資料圖)

不得不說,明治奶粉在中國奶粉市場上也曾有過輝煌。

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2008年以明治為主的日系奶粉品牌在華市場佔有率達7%,而所有的國產品牌奶粉合計佔比僅為30%;2009年,日本對華奶粉出口量多達2044噸,比2007年增長了近5倍。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在2010年報告中稱,通過對2008-2009年深圳沃爾瑪超市的調研發現,明治奶粉在該超市奶粉銷售額中佔比達5%;2008年10月淘寶檢索的結果顯示,在售出的14.6萬件奶粉中,中國國產品牌合計僅1.85萬件,而明治奶粉則售出1.05萬件,在所有奶粉品牌中位居第一。

然而,2010年4月「風雲突變」,當時日本宮城縣發生口蹄疫,中國開始對日系品牌下達禁令。隨後,該公司在2011年12月遭受了更嚴重的挫折,原因是福島核電站洩漏導致其產品被檢測出放射性銫。

雖然明治奶粉轉而採用澳大利亞奶源,但運營成本也迅速增加。

當時媒體報導截圖

進入2013年,中國發起奶粉市場整頓,對奶粉行業監管趨嚴。當年8月,國家發改委對合生元、多美滋、美贊臣、雀巢、惠氏、雅培等6家企業的定價違規行為開出1.1億美元的罰單。

不過,根據路透社當時報導,明治、雀巢和貝因美也涉嫌價格壟斷,但因配合整改而免遭處罰。其中,明治當時將所有產品的價格都下調了7%左右,並承諾在今後2年內以此優惠價格供應中國市場。

但在降價3個月後,明治當年10月底宣布退出中國嬰兒配方奶粉市場:「中國乳製品市場競爭逐漸激化。在此嚴峻環境下,堅持採用澳大利亞全進口奶源……造成了對公司成本及收益的嚴重影響。」

根據當時第三方的統計,2013年前8個月,明治奶粉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一直在0.1%左右徘徊。

不過,在宣布退出中國奶粉市場不到1個月,明治便選擇進入低溫鮮奶以及酸奶市場的方式重回中國,當時這也成為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冷鮮奶市場的外資乳業品牌。

仍是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

在新冠疫情對全球產業鏈造成衝擊的情況下,不少企業感到焦慮不安,因此外媒報導「日本政府將資助日企將生產轉出中國」一事在網絡上引發討論。

據彭博社4月9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4月公布的政策細節顯示,該國計劃拿出「改革供應鏈」所需費用中的22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3億元)用於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回日本本土,2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用於資助日本公司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以實現生產基地多元化。

原因是自疫情爆發以來,暴露出了日本產業鏈尤其是口罩等防疫物資存在的脆弱性。

報導截圖

那麼,「日企撤離中國論」到底現不現實?

4月15日,《日本經濟新聞》專欄作家、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認為,如果一個企業到中國投資僅僅是為了壓縮成本,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製造廉價的產品和商品,應該說在中國投資的收益率正在逐漸縮小,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隨著經濟的發展正在快速上升。

但他指出,只要稍稍近距離觀察一下日本企業的對華投資就可以發現,除了把中國作為出口生產加工基地的日本企業以外,還有更多的企業瞄準了中國市場

原因是,隨著中國勞動成本提高,中國家庭的購買力在不斷提高,中國市場慢慢代替廉價勞動力成本成為吸引外資最重要的參數。

據中國商務部去年11月份公布的數據,2018年日本對華實際投資到位金額38.0億美元,同比增長16.5%,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2.8%。

截至2018年底,日本對華累計項目數51834個,實際到位金額1119.8億美元,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5.5%,在中國利用外資國別(地區)中排名第一。

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2019年版)截圖

柯隆在文章中指出,雖然有少數日企為尋找更廉價的勞動力轉向東南亞等國,但有更多的日企留在中國,因為他們不僅僅把中國當作出口加工基地,更重要的是中國已成為他們生產的商品的消費市場。

「我們很難想像這些企業為了壓縮成本把工廠搬到東南亞或印度,然後再把商品出口到中國。對於企業來說從工廠到市場的距離越短越好,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所以,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只要是把中國當作市場的日本企業是絕對不會離開中國了。」他指出。

也正因此,4月16日,蘇州明治對上述輿論的表態是:「我們沒有聽說有這樣的報導。我司也沒有計劃將生產線轉回日本國內。」

同一天,在被問及「日本政府撥款支持日企從中國撤離」一事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表示,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是各國企業多年來共同努力、共同選擇的結果,是各經濟體要素成本、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哪個人、哪個國家能夠隨意改變的。

從總體上看,儘管疫情對在華外資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情況。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在中國長期經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沒有改變。

商務部發言人高峰

高峰指出,據監測,目前在華外資企業復工復產率穩步提升。對全國8700餘家外資重點企業的調查顯示,截至4月14日,復產率超過70%的企業佔72.8%,較上周提高0.9個百分點。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有關問卷調查,中國華南地區98%的日資企業已恢復生產,開工率達到100%的企業佔41.4%,開工率為80%至100%的企業佔42.3%。

其他地區日企復工也取得積極進展。在華生產率先恢復,有力支持了日企經營,已有很多日企表達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進一步開展對華投資的意願。

針對「美企撤離論」,高峰迴應指出,根據中國美國商會2020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儘管目前美國在華企業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等一些問題,但從長期來看,中國仍會是大多數在華美企的重點市場。華南美國商會疫情影響報告顯示,75%的受訪企業表示,無論疫情影響如何,不會改變在華再投資計劃。

「事實表明,中國仍然是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他說。

(編輯:尹哲)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乳業:沒聽說沒計劃 剛追加在華投資
    來源:觀察者網原標題: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乳業:沒聽說、沒計劃、剛追加在華投資(文/觀察者網 呂棟)「只要是把中國當作市場的日本企業是絕對不會離開中國的,這是一個非常容易得出的結論。」4月15日,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在專欄文章中表示。
  • 一年四次投資 明治加碼在華業務
    北京商報訊(記者 錢瑜 王曉)近日,日本食品企業明治發布消息稱宣布要向明治制果食品工業(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治制果上海」)增資6.5億元,用以設立雪糕·冰淇淋的新生產基地,擴大這一業務的在華市場份額。預計該工廠2021年4-9月開工建設,2024年3月之前開始生產。
  • 為何加碼投資中國 日企:中國消費市場仍是最大吸引力
    有人擔心,是否日本政府於2020年4月推出的鼓勵和補貼在華日企回流本土的措施起了作用?但細察之下,衝電氣公司退出中國的根本原因是由於中國移動電子支付的飛速發展,嚴重衝擊了自動取款機(ATM)市場需求,無現金交易使得人們去銀行自動取款機存取現金的頻率越來越低,導致衝電氣在2019年銷量暴跌至1000臺,不足高峰時期的2%。在衝電氣退走的同時,則是有更多的日本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或擴大投資。
  • 一年四次投資 日本食品企業明治加碼在華業務
    圖片來源:明治官網近日,日本食品企業明治發布消息稱宣布要向明治制果食品工業(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治制果上海」)增資6.5億元,用以設立雪糕·冰淇淋的新生產基地,擴大這一業務的在華市場份額據該公司新聞顯示,新工廠位於上海市松江工業區,將在明治制果上海擴大用地的基礎上建設。該公司現時負責糖果的生產銷售及進口銷售,主營產品包括明治雪吻巧克力等。通過新建工廠,明治的中國冰激凌業務變為由2家工廠生產,產能將增至原來的約2.3倍。明治方面稱,目前明治中國的冰淇淋均由明治雪糕(廣州)有限公司負責生產。廣州工廠負責以華南地區為主的市場供應,也覆蓋其他部分地區的市場。
  • 愛瑪電動車追加在臺投資
    依託黃巖一流產業配套體系和「媽媽式」的企業服務,公司發展迅猛,日前,愛瑪集團追加在浙江愛瑪的投資,用於產能擴張、新產品開發與市場開拓,計劃2020年浙江愛瑪的產量從去年38萬輛增加到60萬輛,實現產值12億元。「今年的形勢非常好!電動車行業完全從去年受新國標影響的低谷中走出來。」浙江愛瑪副總經理陳加根說。
  • 日媒:日本明治在華成立新公司 新工廠將於2023年投產
    本文轉自【中國網】;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明治(Meiji)16日發布消息稱,決定在中國廣州成立一家新公司,生產和銷售牛奶、酸奶及糕點等。報導稱,明治在廣州成立的新公司名為「明治食品」,註冊資金約184億日元(約人民幣11億元),工廠將於2021年上半年開工建設,2023年投產。明治自身的出資比例為49%。明治在2019年成立了一家子公司,統管中國各業務公司的經營管理等,該子公司對「明治食品」的出資比例為51%。
  • 「日企排隊撤出中國」真相調查
    他對《環球》雜誌記者表示,向日本政府提出補貼申請的大部分企業都是以新增項目為主,或者本身就有計劃將生產線轉移到日本國內或東南亞國家,「政府的政策導向並不會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企業還是要跟著市場走,而絕大部分日企到中國投資,目標就是中國市場,並不想移走。」  從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代表處對在華日企的調查報告來看,2015?
  • 明治高價「低質」產品遭質疑
    明治正在加快在華投資布局的步伐。2019年下半年,明治宣布建設天津工廠,今年3月蘇州工廠又宣布增設生產線,4月宣布收購在中國從事牧場經營業務的AustAsia Investment Holdings的25%的股權,如今,又要在廣州成立公司並建設華南工廠。
  • 印尼對華停供鎳礦後,如今渴望獲中國投資其遷都計劃
    來源:金十數據據新華社1月10日報導,在中國對印尼投資持續大幅增加,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的背景下,印尼證券交易所日前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如何利用印尼資本市場助力中企發展」的商務論壇。作為印尼最大的海外投資國,具體來看,2019年上半年中國就對印尼直接投資總計36億美元(約合253億元人民幣),接近2018全年43億美元的投資水平,佔印尼國外投資的25.4%。此外,印尼還計劃向中國投資者提供約600億美元的新項目,以及高達910億美元的約30個工程項目。可見,近年來印尼與中國在投資領域合作可謂潛力巨大。
  • 回家繼承家產了?王思聰退出香蕉計劃,與王健林合開投資公司
    1月14日,工商信息顯示,王思聰退出香蕉計劃電子遊戲公司股東及監事,退出前持股9.5%;新增股東和經營範圍均與體育服務相關。新增股東英雄體育管理有限公司,持股63.5%。同時,公司經營範圍新增體育賽事策劃、體育競賽組織、體育中介代理服務、體育經紀人服務、票務代理服務等。
  • 日媒:明治乳業看好中國市場大舉投資建廠 生產冰激凌和乳製品
    中國小康網12月24日訊 老馬 日本明治為了在中國構建生產基礎,正在積極推進投資。除了新工廠的建設之外,還向在當地涉足牧場運營的企業出資,並推進符合當地消費者偏好的商品開發,藉此加快中國業務的拓展。明治提出的目標是使2019年度僅為約5%的海外營業收入比例到2026年度提高至10%以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經濟最先擺脫新冠狀疫情打擊的中國擴大業務不可或缺。明治推進面向中國市場開發商品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明治將新投資約103億日元,在上海建設冰淇淋工廠,在2024年3月之前啟動生產。
  • 中國奶源日漸緊缺,明治乳業18億元入股澳亞牧場
    4月16日,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網站發布一則對中國牧場的收購消息: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可持續增長,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的100%投資者、株式會社明治與在中國從事牧場經營業務的AustAsia Investment Holdings Pte LTD.(下稱「AustAsia公司」)的股東-Japfa LTD.
  • 國外車企在華業績「冰火兩重天」_汽車頻道_中國青年網
    多年來大眾潛心研究中國消費者偏好,並能充分把握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政策機遇和發展潛能,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不斷加強在華布局,並積極推動本土化生產。如今,大眾在中國的電動化戰略已經提速。2018年10月,大眾汽車集團在上海興建的全球首個MEB(純電動車模塊化)平臺工廠,投資金額達170億美元。  美系品牌中,特斯拉、通用等仍保持了較強的「風頭」。
  • 10大美企一年從中國賺走超8000億!美國卻有750萬小企業面臨倒閉
    根據美國勞工部最新數據顯示,4月5日至4月11日當周初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為524.5萬,這是美國初請失業金人數連續第四周破百萬,過去四周該國初請失業金人數已累計約2200萬。因此,為了復甦經濟和解決就業,以及擺脫對中國製造業的高度依賴。近日美國方面呼籲在華美企回家,不過,直到今天,沒有一家美國大型企業對此有任何積極回應。
  • 日企「撤離中國」?你想買的Switch遊戲機還能不能安排上?
    就在4月10日同一天,日本政府推出「輔助日本企業調整產業布局,分散供應鏈」的資金援助計劃,支持該國企業遷回日本本土或遷往東南亞。幾乎同一時間,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拉裡·庫德洛(Larry Kudlow)也提議,只要美國企業願意遷離中國,所有費用由政府給予100%報銷。「撤離中國」一時間成為輿論熱詞。
  • 補貼700億「搬家費」,請求87家日企從中國撤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外國企業在華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日益擴大。據統計,2017-2019年,中國吸引了超過4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3萬億元)的外資,這已是中國連續三年成為世界第二大國際直接投資(FDI)流入國。
  • 中國美國商會總裁:相信美企下個百年仍會在華投資
    舉報   【僑報網綜合訊】中國美國商會在疫情高峰期之後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受訪美企不願意撤離中國市場
  • 消息人士:川普政府計劃再將4家中企列入黑名單
    來源:環球網路透社:消息人士稱,川普政府計劃再將4家中企列入五角大樓黑名單【環球網報導 記者 崔妍】美國媒體眼中不承認選舉失敗的川普政府,還在瞄準中國企業?路透社21日援引消息人士稱,華盛頓準備再將4家中企列入五角大樓黑名單,限制它們接觸美國投資者,原因則是所謂的「這些企業得到中國軍方支持」。路透社認為,川普政府正尋求在任期結束前的日子裡鞏固其鷹派對華(政策)遺產。
  • 1757家在華日企撤離?中國闢謠:站不住腳!近20000日本人才來華
    近日,關於日本近1757家在華發展的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消息鋪天蓋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當地時間12月10日,我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利用大量的數據信息證實,該條消息並不屬實,也沒有任何可信度,完全站不住腳。從發言人高峰所發表的數據統計中明確指出,日本貿易振興機構4月的調查中有91.7%的日本在華企業沒有想要撤離的想法,而且相比於之前的幾個月還上升了6.9的百分點。
  • 《某科學的超電磁炮T》追加聲優情報,華哥真的上岸了
    首先來講一下關於《超炮T》的開播時間,從日本那邊的ATX以及MX電視臺節目表來看,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就是5月1日開播第十三話,有意外的話自然就涼涼了。隨著《超炮T》的準備開播,近日官方公開了關於這部作品的後半「天賦夢路」篇視覺圖,同時也追加了幾位聲優,分別是種崎敦美、峰田茉優以及鈴代紗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