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大提琴家杜普雷用生命譜寫讚歌--《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

2021-03-02 弦歌童韻提琴教育

傑奎琳·杜普雷版《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堪稱埃爾加最完美演繹版本。天才大提琴家杜普雷逝世三個月後,在專場紀念音樂會上,祖賓·梅塔指揮到一半就淚如雨下,無法繼續。為紀念杜普蕾,祖賓·梅塔宣布他以後不再指揮埃爾加:「不堪回首的第一主題又在我耳邊響起,那是杜普蕾拉給自己的宿命之歌。」

指揮大師 祖斌·梅塔

這部協奏曲屬後期浪漫時代的雄偉巨作,堪稱埃爾加晚年最佳的作品,曲中可以聽見一名作曲家晚年的人生孤寂與感嘆。現在它已經在大提琴曲目中佔據了牢不可破的地位,成為埃爾加具有代表性的標誌。埃爾加(E. Edward Elgar 1857~1934)),英國作曲家、是英國音樂開始復興的標誌性人物。

杜普雷是英格蘭300年來最傑出的大提琴演奏家,據說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車,聽見廣播裡正播放大提琴曲,便問旁人是誰演奏的。旁人說是杜普蕾,史塔克說:「像這樣演奏,她肯定活不長久。」結果史塔克真的一語成讖,杜普蕾僅僅活了42歲就告別了這個令她無限眷戀的世界。

也許只有頂尖的藝術家才能理解自己頂尖同行的水準,史塔克聽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為了琴藝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許多古典音樂樂迷心中的一個嘆息。

一個把生命託付給大提琴的人,她的生命轉瞬即逝,她的絕響卻在世間流傳,還有她悽婉的傾訴、寂廖的守望,還有深深的懷想和至死不渝的款款深情。。。

來源:網絡綜合  | 編輯:可愛郭

相關焦點

  • 【今日古典紅顏】杜普雷
    1948年1月26日,一代大提琴天女傑奎琳·杜普雷(Jacqueline Du Pré)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英國家庭,母親是一位從事教育的鋼琴家,父親則是一位普通的音樂愛好者。她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當她的父母迎接他們第二個女兒的出生時,並不知道,一個稀有的大提琴天才已經降臨到了他們身邊。《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杜普雷作為二十世紀最為著名的大提琴家之一,也是史上幾乎最出色的女大提琴家,演奏生涯與卡薩斯截然不同,她的演奏生命其實只有短短的十年,然而即使今天,她為EMI錄製的《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依然是古典界最暢銷的唱片之一。
  • 杜普雷的秋日悲歌
    影片改編自傳奇大提琴家杜普雷(Jacqueline du Pré)的哥哥與姐姐撰寫的回憶錄《家中的天才》。影片回溯了杜普雷這位天才音樂家,短短 42 年的人生,並直抵其中晦暗、幽深且鮮為人知的角落。音樂廳中的鮮花、鎂光燈、掌聲與歡呼,從來無法填補她內心深處的空寂與孤獨。
  • 黑膠唱片欣賞 巴比羅利 等指揮、杜普雷 演奏《艾爾加、戴留斯 大提琴協奏曲》
    杜普雷 演奏《艾爾加 大提琴協奏曲》
  • 杜普雷大提琴傳人——世界名模大提琴尼娜·克託娃獨奏音樂會
    杜普雷大提琴傳人——世界名模大提琴尼娜·克託娃獨奏音樂會演出單位: 尼娜·克託娃(NINA·KOTOVA)、何珏演出城市: 武漢演出地點: 武漢琴臺大劇院演出時間: 2014-09-12 19:30 演出票價: 50元, 100元, 180元, 280元, 380元, 諮詢電話:84803018 84550088-8888
  • 世界了不起的女大提琴家,你知道幾位?
    這個在藝術家口中所說「活不長久」的人便是英國著名的大提琴家傑奎琳·杜普雷(Jacqueline Mary du Pré)。作為「天才藝術家」的杜普雷16歲登臺演出,一舉成名,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最為耀眼的古典音樂明星,是她那一時代最為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
  • 品味古典音樂史上最深情的大提琴協奏曲
    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海頓這首《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s in D Major)與舒曼的《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及德沃夏克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合稱為「大提琴三大協奏曲」。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埃爾加這部《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s in E Minor)其實與埃爾加兩首交響曲一樣,均屬後期浪漫時代的雄偉巨作,堪稱埃爾加晚年最佳的作品,曲中可以聽見一代名作曲家晚年的人生孤寂與感嘆。這部協奏曲現在已經在大提琴曲目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成為埃爾加具有代表性的標誌。
  • 極致優雅的:品味古典音樂史上最深情的大提琴協奏曲
    in D Major)與舒曼的《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及德沃夏克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合稱為「大提琴三大協奏曲」。 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埃爾加 這部《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 世界名模大提琴家尼娜•克託娃獨奏音樂會琴臺奏響
  • 米沙-麥斯基: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大提琴家
    5月17日至23日,這位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古典樂團最具代表性的大提琴演奏家將攜手德國傳奇樂團——班貝格交響樂團和指揮喬納森-諾特進行訪華演出,先後造訪上海、濟南、天津和北京,演繹巴赫、貝多芬、埃爾加、柴可夫斯基的經典之作。
  • 大提琴家王健丨「靠音樂吃飯太難,成功率太低了」
    2017年12月15日晚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王健將和上海交響樂團獻演一臺協奏曲音樂會,除了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他還將和笙演奏家賈磊合作,帶來作曲家趙麟的大提琴與笙雙協奏曲《度》。王健是這場音樂會當之無愧的主角。初為人父的王健在音樂演繹上會有怎樣的變化?音樂會之前,我們抓著他聊了聊。
  • 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 | 故鄉與愛戀
    德沃夏克至少聽了兩場演出,激發了自己寫一部大提琴協奏曲以滿足維漢多年以來願望的熱情。赫伯特曾是1893年12月16號首演德沃夏克「自新世界」交響曲那支管弦樂隊裡的主要大提琴家。赫伯特這首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為B小調,這可能使德沃夏克也決定用B小調創作自己的大提琴協奏曲。作品在1894年11月8日開始寫作,於1895年2月9日完成。
  • 這把大提琴的價格堪比法拉利,還是好幾輛...
    像是馬友友的「戴維朵夫」斯特拉迪瓦裡大提琴,小提琴家帕爾曼(Itzhak Perlman)的「Soil」、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所用的「Emiliani」等都是出自斯特拉迪瓦利這一時期的傑作。
  • 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 | 10位女大提琴家的至情演繹
    德沃夏克至少聽了兩場演出,激發了自己寫一部大提琴協奏曲以滿足維漢多年以來願望的熱情。赫伯特曾是1893年12月16號首演德沃夏克「自新世界」交響曲那支管弦樂隊裡的主要大提琴家。赫伯特這首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為B小調,這可能使德沃夏克也決定用B小調創作自己的大提琴協奏曲。作品在1894年11月8日開始寫作,於1895年2月9日完成。
  • 大提琴與芭蕾,天生的「一對兒」
    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1845年左右,由Adrien François Servais(1807-1866)為大提琴添加了可調整的尾柱,使大提琴在演奏中更加穩定。在這之前,大提琴是沒有尾柱的,是由演奏者夾在兩腿之間來演奏。
  • 15首優美的大提琴曲,優雅你的生活!
    他創作有百餘首大提琴樂曲,其中包括協奏曲、組曲和大量獨奏曲,廣為流傳的有《匈牙利狂想曲》、《精靈之舞》、《大提琴協奏曲》4首、為3把大提琴與樂隊而作的《安魂曲》等。波帕爾最重要的貢獻是創作了多部構思縝密嚴謹的大提琴練習曲教程,至今被全世界專業音樂院校作為規定教材普遍使用。這首《匈牙利狂想曲》是大提琴演奏者最為廣泛演奏的樂曲之一,其結構龐大,技巧運用全面。
  • 交響樂團中的樂器之----大提琴 Cello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的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絀。大提琴和小提琴或其它弦樂器家族成員一樣,都有四根弦,音域約為四個八度,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樂譜通常用低音譜表,在較高音區有時用中音譜表,有時也用高音譜表。
  • 《她比煙花寂寞》:音樂天才的心事有誰知,大提琴是她唯一的朋友
    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在電影中屢次出現,樂曲始終和傑奎琳的命運相纏繞。讀者不妨聽一聽,傑奎琳用生命奏出的靈魂之曲,她的「天鵝之歌」。年僅 28 歲的英國天才大提琴家傑奎琳·杜普雷,在劇場裡演奏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她的音樂有一種魔力,使得全場屏住呼吸,在寂靜中感受傑奎琳·杜普雷的情感爆發力。從 14 歲第一次表演埃爾加協奏曲以來,傑奎琳逐漸成為該曲的最高標準。
  • 音樂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丨為何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
    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組曲,在大提琴發展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有人評價這六首大提琴組曲是「大提琴音樂的舊約」。巴赫在當時正是聽了著名的大提琴家百貝樂的精彩演奏後,激發了靈感,寫了這六首大提琴組曲。這個時期是巴赫一生中少有的黃金時期(1717―1723年在寇頓)。
  • 付瑞金音樂百科知識『器樂學習知識』【說說大提琴在樂隊中的作用】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
  • Top14女大提琴家(上)
    杜普蕾愛好者陣營裡的很多人,是聽著她那由巴比羅利指揮的《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偶像級唱片長大的。杜普蕾幾乎無法和這部作品分開,就好像探索到了埃爾加打算讓他的聽眾聽到協奏曲中每一個角落和縫隙、每一絲悔恨和遺憾、每一點嬉戲和悲愴。在很多人看來,杜普蕾似乎已與她的大提琴合為一體。根據戴維·克裡斯託的回憶錄記載,當他看見杜普蕾在費城的一場音樂會上演奏聖-桑的《大提琴協奏曲》時,她是「將自己裹在了樂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