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家文化七大區別 儒風大家

2021-03-04 wu18611025983

 

 

1、文化主旨

儒家積極進取;

道家順其自然;

佛家無私奉獻。

儒家講求的是,一個人要努力完善自身,修齊治平,積極入世,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道家講小國寡民,無為而治,一個人要尊重天地自然,不要試圖凌駕在自然界之上,順其自然。

佛家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慈悲和包容。一個人無私奉獻,積極行善,來世才有福報可言。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道家文化——領悟道法,淡泊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儒家積極入世,所以側重點是個人修身和人際關係的處理。要求人們心有仁愛,待人有禮貌,對朋友講信用,對父母孝順,對君主忠誠,等等共九條標準。

道家認為現實的生活沒那麼重要,領悟天地大道才是正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世界萬物都由「道」衍生而出,只有領悟了道,才能天下莫能與之爭,才能更好的順其自然,不違背自然。放在個人修養上,就是淡泊名利,修心靜心。

佛家提倡的是輪迴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信徒需要為善,多積善果,才能有好報。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夫子講:三十而立。一個人要在三十歲成家立業,有自己能在世上立足的本事。

道家把更多的關照放在內心,一個人領悟天地道法,就是最大的圓滿,至於功業如何,那就看緣分了,順其自然,掌握道的法度,完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他的代表人物是陶淵明。

佛家文化講的是輪迴報應,一個人要以慈悲渡人,無私奉獻,才能修得圓滿。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重視自然界規律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中即世界

對儒家而言,世界是一個值得每個人去展現能力的地方,所以他們主張有教無類,讓所有人都能有知識去世界上展現自己的才華。

對道家而言,人不能瞎折騰,自然界很脆弱,違背自然規律要接受懲罰,所以我們要重視自然,順其自然,不要強行用人力打破自然平衡。

佛家文化主張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萬事萬物都在內心世界,心中貪痴嗔不滅,看到的世界就只有殘忍的爭鬥,心中純淨安寧,世界也就純淨了。

儒家文化——不斷提升自己實現人生價值,促進社會和諧

道家文化——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促進自然和身心的和諧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

儒家的世界裡,提升自己的才能和道德,創造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讓整個社會的人可以安居樂業,這是他們不變的使命和理想。

道家文化則有所不同,他們覺得一個人不能太功利,養心養身,戒掉貪慾。他們不認為社會價值才是終極價值,自身的和諧比建功立業重要。

佛家文化中,慈悲是永恆的,在為他人奉獻的過程,是最快樂的,人的精神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淬鍊和升華。

                                       6、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儒家鼓勵人奮進入世,努力提高自己,積極向上,更好的適應社會和生活,做出一番自己的貢獻。

道家更多的是出世的哲學,邦有道則仕,無道則隱。他們淡泊名利,超凡脫俗,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另一個棲身之所。

佛家一方面萬法皆空,看透世間的虛無,但是他們又主張入世修行,無私奉獻。他們雖然有出世的精神,但做的卻是入世的事業。

儒家文化——主食,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副食,不吃沒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不吃不甜蜜

儒家是主食,不吃就餓。在人生的歷程中,儒家的積極進取佔了大半,只要你活在人群中,就不可避免的活在世俗生活中,按照儒家的要求去做,就能感受到它切實的幫助。

道家反對一個人只知道建功立業。不懂得停下來,那整個人生就沒有縫隙,沒有色彩。不要總是兢兢業業,孜孜於求,要懂得留白。

停下來,聽聽內心的聲音,懂得欣賞自然、欣賞藝術,這樣可以改善心態,提升幸福指數。

人生總要走到最後的關口,歷經最後那一劫,佛家替你堪破它,讓你免受恐懼之擾。放下私慾,破除我執,樂得奉獻,人生自然更加甜蜜。

相關焦點

  • 修行 | 縱貫儒、釋、道三家智慧!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儒、釋、道三家各自發展,各有傳承,統貫著學術與文化的命脈後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著出世入世的事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是在矛盾鬥爭與融合滲透中發展,猶如三枝奇葩,各彰異彩,相互輝映。
  • 儒、釋、道學修「入門道」的真正訣竅:找到人體隱秘「通道」入口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之所以能夠融為一體,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儒、釋、道的學修「門道」是完全相同的。那麼,什麼是儒、釋、道修行的「門道」呢?從大的背景來看儒、釋、道,都建立在人處於「重疊結構世界」中的大前提下,因此,儒、釋、道學修的環境、形式與最終結果,雖各有不同,但儒、釋、道的基礎學修原理與方法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心智系統轉換」。
  • 儒、釋、道三大家用英文怎麼說?
    儒、釋、道三大家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三大基石。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釋家講「隱世」。儒家文化教化我們以成為「君子」為目標不斷提高自我修養,道家極力推崇順從自然,上善若水的生活方式,而以禪宗為代表的中國佛家通過參悟領會虛幻寂滅的真諦。
  • 政策的背後是儒、佛、道三教思想
    所以宋朝也自然少不了宗教的參與,對於宗教,宋統治者採取了禮遇的政策,特別是佛教,雖然在最初佛教並沒有得到大部分讀書人的認可,但隨著儒、佛、道三家合流的局面逐漸成為定勢,人們逐漸接受了佛教的思想,這為宋朝後來出臺的多種政策奠定了基礎。
  • 薔薇花的眼睛:孟郊的3首薔薇詩,以儒、釋、道的思想相望一生
    從這首詩裡溢出的躊躇滿志、志得意滿,讓熟悉文學史的我們唏噓不已:這一刻,真的只是三次考試才及第的孟郊,短暫生命中最熱烈、最燦爛的一瞬,過了這一瞬,就是下坡路了。而當年他在長安走馬觀花的時候,那萬花叢中,一定有一雙眼睛,在長安城的無限春光中注視著他,滿懷無限憐憫和嗟嘆。那是薔薇花的眼睛。
  • 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兩者名稱相近實則區別巨大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其中第三策便是影響最深遠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為這項建議滿足了漢武帝的統治需求,所以從這一時期開始,儒家的社會地位空間高漲,最終登堂入室,取代了在漢初風靡六十餘年的道家思想。
  • 「佛」、「道」、「儒」的核心思想與「我」的修行
    不知朋友們看過筆者寫的《世界本來的層次結構》沒有,裡面已經描述過「佛」、「道」、「儒」的核心思想。「陰陽作用變化著,心物交感幻化著,情智關係文化著,也就是剎那生滅著,亦因緣流轉著。」其中「佛」的核心講的是「心物」,「道」講的是「陰陽」,「儒」講的是「情智」。
  • 儒、釋、道開啟智慧心法(綱)
    也就是先修自己做到「內明」,再「外王」做到親民,做事,知道這個先後也就比較接近道了。中國文化、思想受儒釋道影響很大,基本在我們生活的方面面面,已經融入到我們的血液,很多只是大家沒有細微的觀察,沒有體會到。我不是國學大師,沒有對中國古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就我自己所讀所總結,提綱挈領的把三家思想核心抓出來,也不知道對或是不對,供有緣「內明」學問修養的有緣人參考,或許能夠給大家一個方向或者是目標。
  • 《中國方術正考》|數術、方技中儒、道思想的並行
    本書以數術與方技為切口,為我們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儒、道思想並行的新角度,為我們思考中國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若是如此看來,倒像是兩條道上的平行線,但是,儒家對於醫術還是相當重視的。曾經有一些有識之儒甚至認為:醫儒同道,備醫難分,醫為估者之一事,懦者不可不兼醫。
  • 喬峰之必死看宋朝文化之強大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國力強盛、文化發達的重要時期,宋繼唐後,承傳開拓,形成了璀璨恢宏、獨具風神的宋代文化。物質生活的富足,精神追求變得越發迫切,於是宋朝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有了強烈的文化需要,國民閒暇的生活,審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榮,詩詞、歌賦、雜技、戲曲、民間音樂、小說、書法、建築等藝術都在宋代高速發展,文風百變 、流光溢彩、光豔奪目。
  • 《朱子禮樂·儒風雅韻》在臺灣嘉義大學精彩上演
    孩子們在寓教於樂的儀式中接受勤學苦讀、尊師孝親、崇德立志、仁愛處世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洗禮,為日後人生道路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成人冠笄」分為冠禮和笄禮,是漢民族的一種嘉禮,也是古代漢族青年男女的成人禮。「成婚喜禮」則展現了尤溪傳統婚嫁禮儀。演出在相和歌中落下帷幕。近八十名演員一個小時的表演,讓現場觀眾感受到朱熹故裡深厚的文化底蘊。
  • 從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佛學觀論儒佛融合
    弘一法師李叔同儒佛思想的融合弘一法師李叔同「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老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象樣。」 綜觀他的一生,在俗39年,在釋24年,一生恍若兩世,充滿了「神秘」色彩:從飽讀詩書的豪門子弟,到五四新文化倡導者,再到留學海歸,以及為人師表,最後的歸於平淡,無不處處閃耀著他光芒的人格魅力與超凡的藝術涵養。
  • 儒法,不被氣運壓制之法
    上篇文章的結尾提到「只學道禪不學儒,將淪為狂慧之流」。什麼是狂慧之流?字面意思,狂,狂妄,慧,智慧,有智慧但狂妄的人就稱為狂慧之流。儒法或許不如清靜,有些執著;或許亦不如禪教和諧,有些個人,但它的做人之法卻是三家最符合當下人道環境的法門。其實也不能叫法門,只是一種方法,一種理念,讓我們修行人在雜亂的塵世中更舒服地活下去,而不是被排擠,顯得異類。總結,各派的法,都需要你先做人,不做人你得不了法,你高傲沒人傳你法,你不相信前輩你要自悟也可以,但會稍慢。
  • 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儒亦佛的柳宗元
    祖籍河東柳氏,祖上世代為官。其父柳鎮曾任侍御史等職。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屬範陽盧氏。 奉儒崇佛 柳宗元是一個信奉儒家、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想的士大夫,但他並不像一些儒家人士排斥佛教,相反,他像許多有識之士一樣,發現儒佛本來相通。
  • 多少名流往事流逸林間——盤點曾上白雲山的仙、道、釋、儒
    相比那些海拔超千米但人跡罕至的同名大山,有「羊城第一秀」美譽的廣州的白雲山,無論古今,皆以在城中自成幽林且鬧中有靜而深得人心:仙、僧、道來此,修仙修心,自得悠然;凡人到此,滌塵蕩穢,而獲本心。他們的到來,也厚植了白雲山的人文底蘊。有仙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儘管即使在廣東境內,白雲山甚至不入四大名山(羅浮山、丹霞山、西樵山、鼎湖山)之列,但這並不妨礙它的聚仙之氣。
  • 文化漫漫談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歷史積澱已經深深烙入每個人的骨髓當中,因而追求文化的基因,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著。 簡而言之,即我們熟知的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傳承,而這些思想在告訴我們什麼呢?三家從不同的層面告訴了我們生而為人,如何安身立命,修德進慧,知己達人,了悟人生。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很好的告訴了我們生而為人的進程。
  • 人類曾經被毀滅 461 儒、道兩家都來自於《周易》的思想體系
    實際上,從儒道兩家的中心思想與具體學說分析,它們並不是相互排斥的,比如像"德"這個問題,在儒道兩家中都是重點,再比如說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儒道兩家也基本一致,只是在對待自然、社會、人生等的態度上,儒道兩家有了區別。或許我們應該這樣來認為:儒和道兩家實際上都來自於一個思想體系,那就是以《周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 中華傳統文化三大基石 儒釋道 李雙林
    3.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尤其是道家文化,沒事就翻翻相關書籍打發時間,上善若水任方圓,據說這輩子跟什麼有緣是因為上輩子修過,以後啊,如果條件允許,料理完俗事盡了自己的責任,就想出世四處雲遊尋道,那我適合研究易學道學這方面嗎?老師能給一些意見嗎? 4.我八字比劫重重,會不會對父親有些影響,需要保持下距離嗎?
  • 手相裡的傳統文化:陰陽、先天後天、三才、五行
    對於手相,不管是怎麼看待它,有道理也罷,迷信也罷,它畢竟是傳統文化的產物,它的理論、觀念很多都是傳統文化的基本概念。 陰 陽 古人云:「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都在一掌中。」流紋俗稱為「鬥」,渦紋俗稱為「簸箕」,兩者的區別在於指紋圈圈是否閉合。 「鬥」是手指頭的指紋是整個兒的一個閉合的圈圈;「簸箕」則不是閉合的圈圈,而是像馬蹄狀。
  • 《三教合一真論》
    行道之士,體天地心,曰儒曰釋曰道,三教非離於心:儒以謙和,釋以忍辱,伭以致柔。『精氣神』非柔莫得,『戒定慧』非忍莫守,『仁義德』非和莫涵,柔忍和厥中乃成。儒所以行,釋所以寂,伭所以存。寂者,寂於生老病苦死,指幻寂也;行者,行仁義禮智信,指行政也;存者,存金木水火土,存乎神也。生老病苦死以寂之,仁義禮智信以行之,金木水火土以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