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一個普通人的平凡故事 電影《來處是歸途》觀摩研討會在並舉辦

2020-09-07 山西經濟網

本報太原9月4日訊(記者 王媛)9月2日上午,由省作協主辦的電影《來處是歸途》觀摩研討會在太原舉行。全省50餘位作家、評論家、編劇、導演、影視文學愛好者參加研討會。

電影《來處是歸途》改編自我省新銳作家李燕蓉的中篇小說《等待》,由編劇、作家張衛平執筆改編,我省新銳導演劉澤執導。講述了主人公夏天一個普通人的平凡故事。在外地晉劇團工作的夏天經過一番周折後調回到本地工作,她以為這樣便可以幫助母親照顧已經患阿茲海默症十年的父親,隨著父親病情的發展,原本以為自己會給父母帶來溫情的夏天才慢慢體會到生活的重量,卻沒想到命運的鐘擺又向她襲來……該電影獲2019年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發展中電影計劃TID智捷裝科山西製作獎,併入圍2020年第44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製作人競賽單元。

研討會上,與會人員緊扣電影《來處是歸途》的精神內涵、社會意義和時代價值等主題踴躍發言。省作協黨組書記、主席,文學評論家杜學文做了總結髮言。杜學文首先肯定了該影片在豐富的現實基礎上突破常規、超越常態,力求真實還原現實、藝術再現生活的特色。

責任編輯:星星

相關焦點

  • 電影《來處是歸途》觀摩研討會在並舉辦
    本報太原9月4日訊(記者王媛)9月2日上午,由省作協主辦的電影《來處是歸途》觀摩研討會在太原舉行。全省50餘位作家、評論家、編劇、導演、影視文學愛好者參加研討會。電影《來處是歸途》改編自我省新銳作家李燕蓉的中篇小說《等待》,由編劇、作家張衛平執筆改編,我省新銳導演劉澤執導。講述了主人公夏天一個普通人的平凡故事。
  • 電影《來處是歸途》觀摩研討會在太原舉辦
    9月2日上午,電影《來處是歸途》觀摩研討會在太原舉行。該電影片長96分鐘,改編自我省新銳作家李燕蓉的中篇小說《等待》,由編劇、作家張衛平執筆改編,我省新銳導演劉澤執導。電影《來處是歸途》講述了主人公夏天普通人的平凡故事。
  • 山西本土製作電影《來處是歸途》觀摩研討會在並舉辦
    山西新聞網9月4日訊(記者 馮耿姝)今日,記者從山西省作協獲悉,我省本土製作的電影《來處是歸途》於9月2日在太原舉行了觀摩研討會。《來處是歸途》觀摩研討會現場據介紹,該電影曾用名《又一夏》,改編自我省新銳作家李燕蓉中篇小說《等待》,片長96分鐘,由編劇、作家張衛平執筆改編,我省新銳導演劉澤執導。
  • 等待又一夏,來處即歸途
    初秋時節,去看了2020年的第一場電影,卻不在電影院。由山西文學院、山西省作協影視部聯合主辦的電影《來處是歸途》觀摩研討會,9月2日,在山西文學院舉行。《來處是歸途》改編自山西新銳作家李燕蓉中篇小說《等待》,編劇、作家張衛平執筆改編,由山西省新銳導演劉澤執導。去歲盛夏,《來處是歸途》(曾用名《又一夏》)在太原開機,引來一波熱議。
  • 電影《來處是歸途》平遙電影節首映 探討家庭議題
    1905電影網訊10月12日,由新銳導演劉澤執導,孫京勇製片,徐志鵬監製的電影《來處是歸途》在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進行了全球首映並舉行了映後交流。導演劉澤電影《來處是歸途》講述了主人公夏天普通人的平凡故事。
  • 《來處是歸途》聚焦阿爾茲海默症,業界稱之「文學與影視的一次牽手」
    初秋時節,去看了2020年的第一場電影,卻不在電影院。由山西文學院、山西省作協影視部聯合主辦的電影《來處是歸途》觀摩研討會,9月2日,在山西文學院舉行。《來處是歸途》改編自山西新銳作家李燕蓉中篇小說《等待》,編劇、作家張衛平執筆改編,由山西省新銳導演劉澤執導。
  • 電影《來處是歸途》全球首映 溫情聚焦阿爾茨海默症
    《來處是歸途》主創參加電影映後交流。組委會供圖   中新網平遙10月13日電 (記者 胡健)聚焦阿爾茨海默病的電影《來處是歸途》13日在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舉行全球首映,電影以其真摯、客觀的影像,描繪出一個家庭的心酸煎熬,導演劉澤也希望社會給予阿爾茨海默症病人更多關注。
  • 《來處是歸途》亮相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陣陣掌聲過後,電影《來處是歸途》劇組主創走上舞臺,與觀眾分享了影片之外的故事。現場觀眾的「提問」,其實有很多都是在表達自己對影片的喜愛和內心的觸動。8日晚,山西導演劉澤接受了山西晚報記者的專訪。  「今年檔期已經不多,明年走院線,希望更多觀眾可以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影片。」導演劉澤說。
  • 談山西本土創作新秀《來處是歸途》導演劉澤15年的電影夢
    》是劉澤的電影處女作,去年第三屆平遙國際影展的時候入了WIP單元,今年也順理成章再次來到平遙,加入「從山西出發單元」,並於10月13日舉辦首映。導演劉澤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他的出生、成長、立業、成家都在家鄉,所以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也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取材家鄉,講述了一個本土家庭故事。
  • 描繪打工者的眾生相 講述轉型期普通人的命運故事 電影《七聲》觀摩研討會在昆明舉行
    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李悅春)12月22日,由雲南省電影家協會主辦的描繪打工者眾生相、講述轉型期普通人命運故事的電影《七聲》觀摩研討會在昆明新建設電影院舉行。韓君倩曾先後導演紀錄電影《鋼琴夢》,榮獲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和第8屆華表獎「優秀紀錄片獎」;紀錄電影《月是故鄉明》榮獲2016度「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社會類「入圍獎」,入選2016年第25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新片展映並獲得新片展參展表彰獎,2019年10月入圍了波蘭國際電影節。
  • 《來處是歸途》是如何從平遙電影展中脫穎而出的|導演劉澤專訪
    《來處是歸途》是劉澤的電影處女作,去年第三屆平遙國際影展的時候入了WIP單元,今年也順理成章再次來到平遙,加入「從山西出發單元」,並於10月13日舉辦首映。
  • 《來處是歸途》在平遙電影展首映引爆口碑
    「不同於等待希望,這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故事,每一個人物在現實中都有對標。」導演劉澤說。  觀眾:從山西出發的一匹黑馬  由唐小然、李坤棉、原文倩等主演的影片《來處是歸途》,講述了女主夏天從外地調回老家晉劇團工作,為了幫母親照顧患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進而生發出整個家庭圍繞父親而產生的焦慮和重壓,並重新審視著生存和死亡的意義。
  • 《來處是歸途》:這部紮實的處女作,為「從山西出發」的電影正名
    這些電影風格各異,當中也不乏爭議性極大的作品,但偶然看到的《來處是歸途》卻給了我一種久違的踏實感,那是一份在電影院的黑暗中才能獲得的安心。《來處是歸途》是本屆平遙影展「從山西出發」單元的參展作品,這部影片在去年的平遙影展獲得了「發展中電影計劃·山西製作獎」。
  • 山西影片《來處是歸途》亮相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正在三亞市舉辦。由山西導演劉澤執導的影片《來處是歸途》,12月8日、9日在電影節展映兩場,導演與觀眾分享了創作故事。《來處是歸途》改編自李燕蓉中篇小說《等待》,孫京勇任製片人、徐志鵬任監製,唐小然、李坤棉、張鴻敬等主演。影片中,女主角夏天回到老家工作,為了幫母親照顧患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生發出焦慮和重壓,開始重新審視生存和死亡的意義。
  • 《來處是歸途》在平遙電影展首映引爆口碑 導演謝飛點讚
    「不同於等待希望,這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故事,每一個人物在現實中都有對標。」導演劉澤說。 觀眾:從山西出發的一匹黑馬 由唐小然、李坤棉、原文倩等主演的影片《來處是歸途》,講述了女主夏天從外地調回老家晉劇團工作,為了幫母親照顧患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進而生發出整個家庭圍繞父親而產生的焦慮和重壓,並重新審視著生存和死亡的意義。
  • 《來處是歸途》導演劉澤:海南怎麼拍都好看
    《來處是歸途》通過一家人的生活場景的影像給出了答案,也表現了家庭成員的焦慮和壓抑,表達了對生存和死亡的思考。12月8日,《來處是歸途》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展映並舉行媒體見面會。12月8日,《來處是歸途》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展映並舉行媒體見面會。記者 李昊 攝《來處是歸途》中的許多場景都來自導演劉澤的生活。
  • 「山西造」影片《來處是歸途》亮相海南 業內外「共情」阿爾茲海默症
    導演劉澤參加電影交流活動。 受訪者提供中新網太原12月11日電 (記者 胡健)山西籍導演劉澤執導的電影《來處是歸途》正在海南三亞參加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展映過後不少觀眾對該片聚焦阿爾茲海默症的劇情所感動,也對導演細膩的鏡頭語言表示欣賞。
  • 電影《南哥》在京舉辦專家研討會,塑造平凡「暖男」質樸動人
    《南哥》,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舉辦了觀摩研討會。製片人兼主演孫洪濤在這次觀摩討論會上,總製片人兼主演孫洪濤說,創作之初的立意是講好「勞模英雄」郭建南的故事,但主創團隊隨著深入採訪郭建南的家人、同事、朋友深受啟發,打開思路。塑造一個「真實暖心」的普通人物的故事,成為他們在創作時期的「初心」。
  • 《來處是歸途》三亞展映溫情聚焦阿爾茨海默症
    12月8日,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萬象中國China Vista展映單元的電影《來處是歸途》在三亞海棠灣萬達影城展映。導演劉澤、監製徐志鵬和製片人孫京勇現身映後見面會,與現場的影迷們分享幕後故事。影片改編自李燕蓉的小說《等待》。
  • 西夏區舉辦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
    近日,西夏區舉辦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視頻觀摩研討會,推進創新素養教育與音樂學科教學深度融合。50餘名音樂教師齊聚西夏區第十小學,觀摩了三節不同風格、不同類型音樂課,消化吸收課堂教學的先進經驗。西夏區第十一小學音樂教師程銀萍以聲樂教學為主的綜合課《村晚》,採用了重複、變化重複、模進、自由模進等創作手法,讓學生體會音樂的美;西夏區第十二小學音樂教師毛倩音樂唱歌課《時間像小馬車》,通過聆聽、感受、對比,使學生在唱與動中充分感受音樂的美妙;西夏區興涇回民中學音樂教師馬淑琴的《非洲的靈感》,以學生喜聞樂見的非洲舞蹈為切入點,產生一種親切感,為後面的學習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