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作家喬治·馬丁的長篇史詩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裡,臨冬城公爵艾德·史塔克的私生子瓊恩·雪諾的身世一直是迷,有很多傳言說他是艾德與星墜城的亞夏拉·戴恩小姐之子,艾德則對國王勞勃·拜拉席恩說瓊恩的母親是一個叫薇拉的女子,而甜姐島伯爵高德瑞奇·波內爾則認為瓊恩是艾德和咬人灣一個漁夫的女兒所生。但是書迷群中許多讀者又推測瓊恩是雷加·坦格利安與萊安娜·史塔克之子。
《冰與火之歌》瓊恩·雪諾
看了以上長得跟裹腳布、又似繞口令的「媽媽你是誰」後,你可能想仰天長嘯:哥麼,你媽到底是誰?
雪諾的媽是誰,這不是咱們今天討論的重點,我們的重點是雪諾所持的那把劍。在書裡,瓊恩·雪諾曾多次被人挖苦:雜種拿著雜種劍——絕配。
雜種劍是啥?請聽古兵揭秘君慢慢道來。
《冰與火之歌》裡持手半劍的瓊恩·雪諾
所謂雜種劍,即手半劍,手半劍是十五世紀歐洲主流武器,一直統治中世紀戰場直到中世紀結束。它的全名叫做:一手半劍(hand-and-a-half sword),顧名思義,是介於雙手握持和單手握持之間的一種劍。
正確的握持方式如下圖所示:
握持一手半劍的盔甲騎士
在當時的歐洲,劍大致可以分為:單手劍、雙手劍、一手半劍。單手劍如騎士劍適合突刺,雙手劍適合劈砍,而一手半劍則集成了這兩種劍的優點,並且,它比單手劍重量大、長度長,因而威力和攻擊範圍也更大,同時,它又比雙手劍輕便,易於攜帶,出擊速度更快。
有人說一手半劍是單手劍和雙手劍的混血子嗣,因此得了個諢名「雜種劍」。
握持雙手劍的歐洲古代戰士
雙手劍劍術演習
雙手劍對抗演習
手半劍無論單雙手握持,還是配盾都效果拔群,可以說是最完美的劍。在十五世紀,西班牙蘭多士兵多使用手半劍配合盾牌,這種裝備讓他們在戰場上表現得極其出類拔萃。
西班牙蘭多士兵
另外,手半劍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設計:配重球在護手前3英寸,能夠有效平衡重心 ,利於用力靈活 。這種設計也使得劍技更多變,除強攻外還有防守攻擊並重的劍技——較重的劍身和十字護手可以用于格擋防守,同時劍尖攻擊。
《中世紀劍術入門》(The art of long sword combat )這本書裡就詳細記載了紛繁多樣的手半劍劍術要義:
《中世紀劍術入門》手半劍擊劍姿勢總結
手半劍一般長1到1.2米左右,劍身上有樋,頭部尖銳。其中最經典的是德式手半劍,外形優雅華麗,主要配合德式優雅的劍術。
手半劍
手半劍劍術展示
手半劍的形制並非始終如一,而是不斷改變改進的,在其最早出現的十三世紀,手半劍劍身有血槽,血槽使得劍身硬度更高,到了十四世紀初,此時劍身仍有血槽,但劍尖變得更加尖銳,到了十四世紀末,血槽被突出的劍脊取代,劍尖的尖銳程度和硬度有所增加。
早期帶血槽的手半劍
後期帶劍脊的手半劍
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可能有人會想問。
答案並不複雜:主要是當時歐洲戰場上的防禦裝備在改進,為了擊破防禦,不得不改進攻擊武器,就如俗語言見招拆招。
在十三世紀,當時的防禦裝備是鏈子甲,而在十四世紀,則是板甲(盔甲)。鏈子甲禁不住劈砍,而堅硬的板甲能夠經受住劈砍,但對於刺擊則束手無策(半手劍的劍尖可以輕易地刺入板甲縫隙裡),所以,後期的半手劍的設計是在不斷加強刺擊方面的效果。
穿鏈子甲的人
古代歐洲盔甲
古代歐洲盔甲
【古兵揭秘君有話說】
我們的目標是做集專業和趣味於一體的冷兵器科普平臺,若諸位朋友對我們的公眾號有什麼建議、疑問,可以在評論區暢所欲言。古兵揭秘君在此恭候~
歡迎轉發、評論、收藏,也期待與您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