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表演遠遠優於劇本和電影本身的電影。
講故事的能力不成問題,因為故事本身太簡單太直白了,完全不存在講不清楚的可能。因為觀眾看了開頭「改編自《長安盜》」的字幕和「西京」這個地名,直接就能猜出故事類型;看了第一場在醫院交代女一女二都死了的轉場,直接就能猜出人物關係;緊接著一群警察圍著範偉交代女一身份,這直接就能連故事鏈都猜出來了喂!
這到底是哪位的主意,先交代女主真實身份,再給她個穿成混混從監獄裡保釋出來給自己親爹當臥底的鏡頭啊。電視劇裡這麼演我沒意見,順序鋪開很正常,但是電影裡還這麼玩,我只能說太過時了。以現在觀眾閱片無數的智商,您就不怕有人聯想出盜墓集團大佬的女兒打入警察內部臥底順勢跟辦案人員展開情愫糾葛後又反殺親爹卻在最後時刻不忍下手死在親爹手裡等等等等的情節嗎。。。
什麼像電視劇一樣的鏡頭啊,拙劣的配樂啊,古墓壁畫裡飛出的麗影啊都不在此討論了,我想吐槽以下幾點:
第一,作為一個警匪懸疑片,全片沒有打鬥沒關係,可總共就只有一場高強度的戲,就是焦俊豔的追車戲,那就至少保證把這場戲拍好啊!但是,我只能靠腦補緝毒警多勇猛技術多過硬來給這場戲加分並緩解尷尬。就算受限於墓葬所處地形,沒法拍山路飆車或公路追襲戲份,您也不至於找個玉米田吧,怎麼說呢,就跟在遊泳池裡拍海上落水戲一樣,覺得特別跌份。總之,作為類型片,竟然全程不給觀眾一個腎上腺素飆升的機會,這真的很說不過去。
第二,還是那句話,警匪懸疑題材可以不打鬥,但好歹要燒腦懸疑啊,既然是打著盜墓、出土文物的擦邊球,這麼現成的氣氛烘託題材,順勢渲染一下盜墓這個行業的整體氛圍、技術手段、利益鏈條等不好嗎?僅就利益鏈條這一個話題展開去,就能讓觀眾腦袋被燒得雲霧瀰漫了啊。。。而且不是有個機器手稍微露了一小手了嗎,盜墓行業的技術飛躍這麼好的概念性話題就這麼生生放過了,多可惜啊。退一萬步說,你這個劇的核不就是範偉這個人物的虛偽和分裂嗎,他的虛偽和分裂不就是主導了盜墓嗎,結果您那麼大個棺槨,就被一句臺詞給盜出去了,真是讓人無語凝噎。導致在這個情節上既看不到萬教授的能力也看不到萬教授的陰險,至少在這一段裡,範偉淪為了跟個NPC也差不了多少的地位。
第三,是最最遺憾的點。本來看了預告知道題材後以為能寫一篇涉及歷史、情義和人性的深刻的觀後感,結果這幾個元素都表達地太淺薄了,甚至連影片開頭範偉在講壇上提到的關於歷史和女人的關係這個最淺顯的點都未能表達得讓人看完一聲嘆息。範偉反覆強調自己的教授和文人身份,其實演得挺到位的,足夠浪漫克制,也足夠矯揉造作,已經是在有限篇幅內能發揮到最極致的表演能力了。最後反覆提及的「爸爸除了體面什麼都沒有了」也讓我瞬間想到「文人無德」四個字,女兒氣絕的瞬間無縫銜接喊出的「救救我女兒」也真的夠自私,夠卑微也夠無恥。但是,「文人」這個身份在這個電影裡就只是一個身份標籤,就像很多都市言情劇打著律政劇的幌子談戀愛一樣,律師只是他們的身份標籤,跟劇情毫無瓜葛。。。其實,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歷史、文化、利益、人心的碰撞,這個男人為什麼會從爛漫的詩人變成無德的盜墓者,什麼時間節點開始拋棄了自己對文化和歷史的信仰轉而投向執著於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他的歷史解讀不僅僅著眼於對歷史的浪漫想像而開始出現對權力銅臭的嚮往,歸根結底又是什麼事件或什麼人的影響導致他從堅定的視金錢如糞土的清高文士變成了能眼睜睜看著親生女兒失血過多死亡的衣冠禽獸,這些從極善到偽善再到極惡的轉化蘊藏著巨大的戲劇張力,都能很好地呼應「道」和「盜」的寓意,但是影片卻像走馬燈一樣將這些值得挖掘和延伸的點匆匆帶過,非常可惜。是否有些類似情節被範偉演出來了卻被剪掉了,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成片上完全沒有涉及,整個故事從人性層面來講變得空洞乏力,層次轉換也很生硬。
第四,鏡頭太難受了。至此還上升不到剪輯的鍋,就是鏡頭彆扭,構圖彆扭,畫面彆扭。電影鏡頭語言的最起碼的職能就是在有限的時長篇幅內儘可能多地交代時空背景和人物情緒,而這部電影就是用反面典型給你上了生動的一課 —— 無論是焦俊豔到了佯裝的黑社會窩點,還是範偉帶著焦俊豔回到別墅,亦或者是在林濤的公司,但凡是進了一個空間裡必定讓你看不到所謂的景深,必定要讓你先看看空蕩蕩的承重牆、降低空間感的大屏風、以及房間門口突兀的轉角。。不知道導演和攝影師為什麼這麼喜歡這種空間感,就是明明很氣派很豪華的地方硬是給拍出了很狹仄很難調度甚至演員都轉不開身的感覺。反正絕大部分都挺難受的,其中印象尤其深的焦俊豔和宋洋的最後一面,一個在車裡一個在車外,倆人開著車門一碰拳。前面說了,現代觀眾閱片無數,焦俊豔之前臺詞暗示的那麼明顯,說要跟爸爸最後交代清楚,再加上電影一開頭就告訴你女主掛了的結局,那觀眾肯定會在這裡提前醞釀情緒為後面的情緒高點做鋪墊啊。所以這種場面註定了事後要反覆回放用以煽情,可攝像大哥居然用黑乎乎的車門框覆蓋了三分之二的畫面,人物情緒就只能在三分之一的畫面裡展開。到了後面,攝像大哥您要拍宋洋從車裡看到焦俊豔背影的視角那就徹底讓車窗邊框限制住這個視角不好嗎?這才能有此時置身事外未想自此竟晃晃然陰陽兩隔的別離感啊,結果鏡頭又切到車外自然光的全畫面,情緒全都被這樣一點一點切來切去切斷了。
第五,也是最最難受的地方,就是節奏。我不介意用插敘倒敘回憶旁白口述等來增加輔助故事敘述,但是我希望你用好,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每段插敘佔比都是相同時間間隔,沒有主次更沒有層次,就好像是看小說時一會兒看看結尾一會兒看看開頭一樣 —— 確實,最後我也看懂了,故事也都補全了,但換言之,你這部電影我先看哪後看哪根本沒有影響,劇情先鋪墊什麼後鋪墊什麼對觀影感受也沒有什麼積極作用。既然以刑偵題材為主線,那就應該有個有張有弛徐急並進的故事線,賣包子的還知道要在籠屜裡捂一會兒順勢賣個關子呢。
其實是衝著範偉和焦俊豔看的,他倆都很好,俊俊這個小名用在焦俊豔身上也特別可愛。我也很喜歡小時候和長大後的女一在手裡抓到兩顆糖的情節,很溫暖,很細膩。宋洋和陳數也很好,都特別好地完成了角色功能。但是整體而言,從劇本到拍攝手法到後期製作,都略顯過時了。海巖劇是個招牌,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是個質量和格調都過硬的文化品牌,但是如今的電影要麼有情節張力要麼有嶄新的世界觀支撐,很少會有年輕人會再相信、或試圖在紛雜而糾結的生存和使命之間找到一個中間點讓愛情在其上達到平衡,那麼海巖劇的套路可能就不那麼符合年輕人的口味了。當然,《長安道》選擇規避了愛情這個點,將感情線的矛盾集中在了親情這個命題上,但是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引導年輕人對價值觀進行探究的空間,畢竟影片中這種極端的親情關係和片尾才急速翻轉的人物設定是很難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並引發共鳴的。
一句話,《長安道》太單薄了,單薄到不足以支撐一部電影的容量和內核。除了演技這一塊,個人感覺這部電影的敘事水平跟《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不相上下,甚至鏡頭語言還不如後者。也許《長安道》整體質量高於其他同類型電影,但是我的失望僅僅也全部來源於這部電影對演員能力和題材的不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