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路遙,留給作家們的警示!》

2020-08-27 李郎觀點

《路遙,留給作家們的警示!》

—— 路遙文集(早晨,從中午開始。)讀後感。

時下,有路遙的著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正在各電視臺熱播之中,路遙這部轟動一時的收官之作,已經看過很多年了。而正當電視劇熱播之際,自己忍不住又重讀了一遍,讀完《平凡的世界》意猶未盡的我,又找出了一本《路遙文集》看了一遍,當讀到文集裡的那篇《早晨從中午開始》時,回憶路遙先生短暫的人生,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感觸頗深。復又讀了一遍後,頓時從反面有了醍醐灌頂的感覺。既然如此,那就再讀第三遍,當第三遍讀完了《早晨從中午開始》的時候,文中暗含的一種警示,迅速激活了想說點什麼的欲望,那種蠢蠢欲動想想法,那種寫點什麼的感覺,已經再也按奈不住了。那還猶豫什麼,打開電腦,那就開始吧。

《早晨從中午開始》一文,是路遙在完成《平凡的世界》創作以後的一篇總結性文章,主要談了一些《平凡的世界》的創作過程,還有他自己許多年的創作經歷。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獻給我的弟弟王天樂。當這個標題映入眼帘時,讓人頓時觸到了一種濃濃的親情,同時感到了一種沉重,而且還有一種生死訣別的味道。對於這篇文章的評價,應該說從情節上來講它是真實的,它實事求是地總結了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創作中的具體情況和自己在文學創作道路上的一些真實情況和真情實感。由於這篇文章的觀點的真實性毋庸置疑,所以現在看來,它可以稱之為是一篇價值連城的文章。筆者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篇文章的誕生,嘔瀝了作者臨別世界前的坦言。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一文中,路遙在仔細總結了《平凡的世界》創作過程的同時,無意中向我們透露了他的一些個人情況,譬如:為人性格、生活習性、生活細節、社交範圍、創作環境、經濟狀況等等。從這篇文章中,我們所了解的路遙的一些生活情況,不但不是樂觀的,而且有些地方是非常糟的。除此以外,這篇文章還向我們反向暗示了一種警示,那就是世界上文學創作者遺傳多年的痼疾:即工作起來廢寢忘食、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奮不顧身的通病。這種為名、為利、為責任、為事業而不顧個人安危的通病,也是文學作者壽命偏短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篇文章對我們反向暗含的警示,對於文學創作者來說,應該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的寶貴之處,就在於它的觀點是作者用生命來實踐的,用生命來驗證的,也是用生命來譜寫的。如果我們從這篇文章中領悟到了什麼,那將會使我們的創作生涯受益終生。所以,今天我們不談路遙為他的文學創作事業所表現出的艱苦奮鬥英勇獻身的精神;也不談他對文學事業無私奉獻的崇高思想境界;更不去談他為世人留下的那部鴻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今天我們只談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創作之時,他的飲食起居、生活環境、心理動態、自我保護等行為瑣事。因為,對於一位英年早逝而又令人扼腕痛惜的文學大家,我們有必要考究一下他早逝的因果。那麼,從哪裡入手呢?筆者認為,可以對《早晨從中午開始》這篇文章做一番透析和探討,因為這裡邊包含了作者對自己的客觀評價和在創作過程中的許多真實場面。

首先要說的是,關於創作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問題。俗話說:「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這就闡明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的一個道理。從《早》一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平凡的世界》創作初期開始,路遙的身邊除了帶了一些必要的資料之外,所帶的常用「乾糧」是十幾條香菸和兩大罐雀巢咖啡。就這樣輕裝簡行,簡簡單單地來到了陳家山煤礦醫院的一間多年空閒荒廢陰冷潮溼的房子裡,就在這間簡陋的房子裡,開始了他那篇鴻篇巨著的創作。

陳家山煤礦,是藏在深山裡的一座很閉塞的煤礦,這裡偏僻、閉塞、落後、物資極度睏乏。職工食堂的飯菜是極其簡單的,簡單的自己礦上的職工都不願意在哪裡吃中午飯。只要是離家不是太遠的職工,他們寧願騎車走上幾裡路回自己家裡吃飯,也不在職工食堂裡吃。由此可見,職工食堂了的飯菜質量是何等低劣了。而我們的文學創作者路遙,就是在天天吃了這樣的飯以後再伏案疾書的。

對於路遙在創作中的個人生活的評價,應該是極度糟糕的。第一是吃飯時間不定,吃飯多少沒規律,據他自己說:「一般來說,我對生活條件從不苛求。因為年輕時期一直是在飢餓中掙扎,所以只要填飽肚子就滿足了。寫作緊張之時,常常會忘記吃飯,一天有一頓也就湊合了。煤礦所在的地區物資極度匱乏,這裡沒有蔬菜、沒有雞蛋、連點豆腐都難搞到。早晨我不吃飯,中午一般只有饅頭和鹹菜,晚上有時吃麵條或是和中午一樣饅頭鹹菜。」看到這些真實的自述,我們就明白了路遙當時的創作環境條件是多麼的艱苦。這樣的飲食安排和飲食習慣,肯定會使人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現代科學已經作出了清楚的解釋:人每天所攝取的營養,70%是供給了大腦。所以,路遙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進行夜以繼日的文學創作,首先從營養學角度上講是很不科學的,他的大腦營養無論如何是不夠的。第二是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和嗜好。路遙每天的早晨是中午開始的,每天開始休息的時間總是在午夜或是凌晨。這種顛倒的作息時間,加上飲食上的營養不良,還有那令人咋舌的不良嗜好——大量吸食香菸和咖啡,是累垮他身體的幾個重要因素。據他自己敘述:「午飯前一小時起床,於是,早晨才算開始了。午飯前,首先要接連抽三到五隻煙。我一天要抽兩包煙,直抽得口腔舌頭髮苦發麻,根本感覺不出來煙味如何。睡眠後的幾支煙,簡直就是神仙般的享受。」這些毫無掩飾的敘述,讓我們在感嘆作者苦中作樂精神的同時,又感受到了一種悲慘。試想一下,繁重的創作任務,艱苦的生活環境,不良的生活嗜好,是一副多麼令人慘不忍睹場景。一個文學創作者,每天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即使再健壯的身體也承受不起這樣的折騰。這樣一種生活態度,久而久之就會燈幹油淨氣血耗盡,最終的結果就是身體走向枯萎、枯竭、枯斃。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作家鄭子健做的一期電視節目。在節目裡,在主持人的要求下讓她介紹一下自己每天創作的作息時間。鄭子健介紹道:「我每天的創作計劃大概在三千到四千字左右,完成當天的計劃以後,我便走出家門到超市或到集市去採購自己喜愛吃的東西。回家後給自己做一桌豐盛的飯菜犒賞自己,餘下的時間,或是看看電視,或是做做家務打打毛衣,或是看看書什麼的。總之,不會在創作上過於勞累了。」看看,這和路遙的作息時間有著多麼大的反差。由此,通過兩者的對比,我們會顯而易見的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由此,我們會感覺出勞逸結合的創作態度是多麼的重要。

其次是人的性格釋然和自律問題。俗話說:性格決定人生,細節決定成敗。一種沉不住氣、壓不住陣和放任自流不加自律的性格,往往是傷害自己的根源。從《早》一文中我們了解到,路遙是一位頗具西北漢子豪放性格的人,他敢於吃苦耐勞,敢闖敢幹無所畏懼。在創作上嚴謹苛刻一絲不苟,在生活上大大咧咧不拘小節。他在開篇的第一句是這樣寫的:「在我的創作生活中,幾乎沒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從中午開始的。這是多年養成的習慣,我知道這個習慣不好,也曾好幾次試圖改正,但都沒有達到目的。這應了那句古老的話:積習難改。既然已經不能改正,索性也就聽之任之。在某些問題上,我是一個放任自流的人。」看看,從作者自己的嘴裡流露出了一個人的性格特徵與事業拼搏是何等的重要。除去作息時間與常人顛倒以外,危害更大的是不良嗜好對他的威脅。他明知道自己身邊的人和認識的人,有的因為吸菸而得重病,有的因為吸菸甚至已經離世,但他還是克制不了自己吸菸,依舊是放任自己大量的吸菸。「對於我來說,飯可以湊合著吃,但煙絕對不可以湊合著抽。」這就是路遙性格下的行為準則。在《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創作期間,路遙的身體健康問題已經初露端倪。「體力在迅速下降,有時累得連頭也抬不起來。抽菸太多,胸脯隱隱作痛,眼睛發炎一直未好,痛苦不堪。」自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危險,但因為性格所致,他仍然沒有去限制自己。當《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殺青的時候,璐瑤完全病倒了。這時,病重中的路遙,開始想到了死亡。他「第一次懷著十分溫柔的心情想到要體貼自己」。但為時已晚,大病已經在體內形成了,或者說已經病入膏肓了。然而,桀驁不馴放任自流和不服輸的性格,沒有因為自己病重而遲滯了他的創作進程。在死亡面前,他沒有退縮,反而更激發了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所以,在休整了一個階段以後,他又奮不顧身地投入到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創作中去了。整個第三部的創作,路遙是在一邊治療疾病一邊激烈地創作中交替度過的,這雖然讓人感到很悲壯,但又覺得很痛惜。然而,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即使在這樣病重的情況下,他也沒有戒掉他的香菸和咖啡。每天依舊在營養匱乏作息時間顛倒中度過,每天在香菸和咖啡的刺激下提起精神,艱難地繼續著他那繁重的創作工作。不但如此,為了恢復自己的體力,他還採取了一套非常不科學的健身方法。找朋友借來了一副啞鈴,又買了一副擴胸器,在凌晨睡覺前進行大運動量的鍛鍊。這種不科學的大運動量健身方法,不但起不到健身作用,而且會加重體內病灶的病情加重,這不能不說又是一種讓人心疼的舉動。他這樣不顧個人安危奮不顧身地去完成創作的結果,只能是第一部文學巨著的誕生,也成了他最後一部文學作品的結束,實在是令人扼腕痛心。

最後一個問題是一個作者對於名利的認知和態度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名利觀往往是讓人發狂的誘因。對名利的態度,永遠是映照人靈魂的一面鏡子。俗話說:名利名利,名在利先。有些人即使能忍住利益的誘惑,但也不願放棄對名譽的追逐。當路遙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人生》引起轟動以後,他的人生也發生了重大改變。隨之而來的是社會上的各種應酬、各種榮譽、各種期待、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踵而至,這些應接不暇的瑣事,在滿足了一個人的虛榮心以後的同時,也給當事人帶來了分身乏術的壓力。他在《早》一文中苦惱地說:「小說《人生》發表以後,我的生活完全亂了套。信件處理、答覆問題、接待來訪、完成約稿、應付求助、借錢的、找工作的等瑣事,都蜂擁而來。各種電話不斷,常常在半夜裡被電話吵醒。」路遙的這些苦惱,在成名後只能自己承受,這對一個成功者來說是一個考驗,也是掌控自己命運的關鍵時刻。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創作中期,據路遙自述:寫作整個進入狂熱狀態,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幾乎就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變為機器人性質。試想一下,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激情?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創作方式?旁觀者一看就明白了,這是在玩兒命似的搞創作。更讓人為之心疼的是,在媒體的逼迫下,讓他不得不不顧一切的每天浸泡在創作的泥淖裡,不能自拔。就在《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還未完成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就已經開始了故事連播。這種等米下鍋的緊迫感,更使得路遙忘掉了自己,捨生忘我的投入到創作中去了。他在《早》一文中寫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這種非同尋常的信任,使我不能有任何一點懈怠。每天中午,當我從桌面上那架破收音機上聽到中央臺李野默用厚重自然的語調播送我的作品時,在激動中會猛然感到脊背上狠抽了一鞭。我會趕緊鼓足力氣投入工作。這種媒體督戰的情況,使作者已沒有閒暇去考慮自己的安危,這就是悲劇產生的隱患所在。從《早》一文中我們了解到,路遙是一位堅強、勇敢、放任、不服輸的性格。這種性格和責任感,使他忘我的不顧一切地衝了上去,這也是路遙的病情加重的一個推卸不掉的因素。

在這個世界上,成功以後榮譽的鼓勵和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往往會激勵成功者繼續奮進,繼續往更高的目標進發。應該說,成功者往更高的目標進發這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成功者對自己成功以後的人生計劃安排,還有怎樣對待榮譽帶來的壓力等問題,這也是一個比較現實、艱巨而複雜的問題。成功以後的人,洋溢在被人仰視的感覺裡流連忘返,大多不願意再回歸平淡。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往往都會害怕自己已有的光環黯淡下來,往往都會趁熱打鐵上升不斷,希望自己是一顆永不隕落的明星。就是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才導致了那些文藝圈兒裡悲劇的發生。文藝界過勞猝死的名流不乏其人,特別是那些大器晚成的人,因為和時間賽跑而導致生命率先到了終點的人大有人在。這種飛蛾撲火奮不顧身的追逐行為,應該是急功近利追逐者引以為戒的警世鐘。

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取決於存世的久遠與否。一時的轟動,不代表作品的生命力強。歷史證明,國內外許多文學巨著的初期,都沒有引起「洛陽紙貴」般的轟動,而是隨著時間的延長、朝代的更迭而逐漸興盛起來。像中國的四大名著,像國外的許多著名文學作品,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有的甚至被人們視為異端邪說,或遭到當朝權貴的禁毀。一部文學作品的優劣,不僅要看她是否與時代共鳴,而更要看她是否揭示了人類思想文化的真諦。這應該是每一位文學創作者所追求的,只有這樣,才能永恆!

關於路遙《早》一文的探討就到這裡。通過這篇文章的解析,至少我們從中感悟到文學創作與身體健康的緊密關係。如果我們從中得到了些許感悟和警示,那路遙留給我們的這篇文章將功德無量。願路遙先生的在天之靈感到欣慰。

《悟聊齋》閒話:一部作品的完成,與一個人的生命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作品的誕生,就意味著人的生命的終點,這讓人在讚嘆作者文學成就的同時,又感受到了一種令人扼腕的遺憾。誠然,路遙的病因也並不一定完全就是寫作太累而引起的,但一個人不科學的作息時間,生活上的不規律,性格上的孤傲和放任,名利觀和社會輿論的壓力,肯定是他病情加重的催化劑。從路遙的朋友的文章裡我們了解到,路遙在完成了《平凡的世界》以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的情緒依然沉浸在作品的故事情節裡不能自拔,真有點走火入魔的意思。路遙的文學創作的頑強、執著、敬業的精神值得敬佩,但他創作的作息時間和不顧一切的拼命做法是不值得大家提倡的。在創作中,當靈感沒有了的時候,要敢於離開案牘,走出室內,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在休息中重新找回靈感,找回激情,找回創作欲望。特別是文學這東西,靠生憋是不行的。雖然路遙的創作作息時間不可取,但他對自己實事求是地創作總結,卻給了我們一個沉重的警示:寫作是不能這樣拼命的。而且越這樣拼命,作家的創作青春期就越短暫。像路遙這樣,一部文學巨著的誕生,卻成了作者一生的最後一部作品,這實在是令人扼腕痛惜。假如他能適時地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假如他能認識到自己性格的危害,假如他對社會壓力和名利觀能有一個清醒的態度,我想他的身體是不會如此的,那他的作品就會源源不斷地公之於世,能贏的一個豐收的人生。

據最新消息報導:中國目前是世界上「過勞死」日益上升的國家,每年有六十萬以上的中青年人因過勞而死亡,這應該是一個令人悚然的消息。在作家這個群體裡,大多存在著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寫作習慣,這是危害作家身體健康的一個潛在隱患,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在這裡,筆者衷心的希望每一位文學創作者,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對自己多一些疼愛,多一些呵護。讓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以飽滿的熱情,充沛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熱愛的文學事業中去。每個人都保持健康快樂的心情,才思奔湧的靈感,在文學事業上取得優異成績,碩果纍纍,久傳於世,並獲得一個豐收的人生。

李郎2016.12.10於濰坊《悟聊齋》

相關焦點

  • 中國當代作家路遙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衛國,中國當代作家,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人生》等。路遙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陝北山區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
  • 林達:我承認路遙是一位偉大的作家,我不認同他是一個合格的丈夫
    路遙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他將美好留給了讀者,卻將陰影留給了妻子林達。當時,林虹變心和路遙分手後,路遙本就艱難的生活雪上加霜,差點就讓路遙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遭受雙重打擊的路遙在醒悟過來之後,重新找到了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那就是:詩歌。
  • 不會寫雜文的網絡作家肯定不是一個合格的網絡作家
    第二,正因為,這本書叫《網絡文學十六講》,我才要講講寫雜文。本質上,我這本書在題材上,網絡文學評論集,其實就是雜文集。而且,更重要的是,身為網絡文學作家,如果不會寫雜文的話,在你的網絡小說裡邊,那是沒辦法夾帶「私貨」,也就是你的獨特的想法和觀點的。所以,網絡文學作家,必須會寫雜文,這是一個網絡文學作家的基本功課。
  • 一代文學巨匠路遙,靠封筆之作享譽中國,離世後留給家人多少遺產?
    著名作家路遙曾經說:"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 因一本名為《平凡的世界》的圖書火遍大江南北,路遙這個名字被人們廣泛熟知。世人皆知路遙是一個光鮮亮麗的作家,然而他背後的辛酸卻不為人知。 路遙的一生貧困潦倒,靠封筆之作享譽中國,那在他離世後,究竟留給了家人多少遺產?
  • 呈現路遙一生,《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出版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路遙是從陝北大地上走出來的著名作家,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創作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多部有影響力的作品。由於身患絕症,路遙於1992年11月辭世。《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一書以年代為主線,採用大量一手資料,詳細記載了路遙一生的生活與創作軌跡,將新中國文壇、陝西文壇的重要事件與重要人物穿插其間,將路遙及其作品置於整個新中國文藝發展的脈絡中思考,為讀者提供了路遙及其作品得以生成的文藝環境與地理條件,進而為重新審視路遙及其作品在文學史上的位置打開了新的空間。
  • 作家路遙著名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重拍電視劇
    1988年5月,著名作家路遙(1949年-1992年)自1975年開始創作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最終完稿,這部小說全景式地描繪了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國城鄉生活改變和人們情感變遷的故事。小說曾在20世紀90年代風靡一時,堪稱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根據小說改編而成的廣播劇和電視劇也曾激勵了一代人對抗苦難,走出困境。
  • 讀過《人生》,讀過路遙的人生嗎?
    作家路遙,生於1949年12月2日,逝於1992年11月17日。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生,閃耀、輝煌,卻也短暫。42歲英年早逝,留給這個世界《人生》《平凡的世界》幾部作品,以及一個孤獨殉道者的背影。
  • 路遙的價值——《人生》給我的激動、困惑與迷茫
    我曾經指導學生做過關於路遙的碩士學位論文,現在也正在指導著另一篇同樣是關於路遙的碩士學位論文。我不是當代文學專業的教師,為什麼我會去講路遙,寫路遙,指導關於路遙的論文?現在想想,這既起因於我多年形成的一個情結,也出於我對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的敬重。路遙成名於上個世紀80年代中前期,那個時期正是我讀大學的時期。
  • 路遙:作家的勞動丨紀念
    作 家 的 勞 動 路遙 從工作特點來看,作家是個體勞動者。這種獨立性的勞動非常艱苦,不能指靠別人來代替。
  • 情感「小白」路遙,把工人資格讓給初戀,自己卻含淚成為偉大作家
    在遇到林虹之前,路遙的感情履歷是一片空白。作為初戀,路遙給了林虹自己當時可以給的一切。禮尚往來,林虹的一個決定,也成就了偉大作家路遙,成就了《平凡的世界》。路遙的初戀1969年,路遙認識了北京青年林虹。
  •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出版
    路遙是從陝北大地上走出來的著名作家,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創作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多部有影響力的作品。由於身患絕症,路遙於1992年11月辭世。賈平凹說:「路遙是一位像牛一樣進行創作的作家,他是陝西文學的英雄。」近日,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領讀文化策劃的《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一書與讀者見面。
  • 賣1800萬冊暢銷書的作家,生前貧病交加,留給獨女的遺產是疊欠條
    而說這句話的人,是一位用生命來創作的偉大作家, 在完成最後一部著作的時候倒下了。他就是「最後一位文學的殉道者」,《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路遙這一路可以說是非常的坎坷,直到他離開人間的最後一刻,留給女兒的卻是一堆欠條。路遙出生在一個陝西貧困家庭,兄弟姐妹居多,連基本的餬口都是問題,無奈之下,父親將路遙送給了伯父家收養。
  • 高嶽:路遙
    作家們每人分上一大套,有好房子住著,有花不完的錢,無衣食之憂,再來點貴族氣,他們能寫不出最好的作品……一縷光照著孫長安,他眯縫著眼,還昏迷著,斷斷續續地:路遙兄弟,俺當年在雙水村建窯廠,還是借的你的錢,後來辦公司,你又找關係幫俺貸款。孫少安能發家,多虧大哥你啊!這回賣畫的錢,俺一個子兒也不留,全都幫你建大廈。反正,俺還有這座茶樓哩。
  • 路遙的二弟:路遙的乳名叫「wei」,具體啥意思,我至今都不知道
    《平凡的世界》作者名叫路遙,他出生在陝北農村,他用6年的時間創作了《平凡的世界》,卻因創作累得油盡燈枯,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第二年,路遙因病去世,年僅42歲。一位偉大的作家,就這樣離我們而去,讓無數讀者扼腕。
  • 【文化評論】從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論路遙精神與路遙創作
    ,像土地一樣奉獻!無論農民父輩的代表孫玉厚,還是新一代農民孫少安;無論農村知識青年孫少平,還是城鄉交叉地帶的知識分子田潤葉;無論農民政治家田福堂,還是行政領導田福軍;無論充滿熱情的秀蓮還是蘭花,還是向前、曉霞、惠英等,他們的命運早已被時代、被社會、被國家政治註定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路遙不是寫人,是寫那個時代,寫那個時代的生活和那個時代的政治。
  • 【東方樂讀·雜文理論】楊東魯卷首語《雜文家的功夫》
    雜文是帶刺的玫瑰,是仙人掌,有觀點,味辛辣,重批判,故在用字用詞時應格外謹慎,既要準確又要鮮明生動。雜文家亦要有唐代詩人賈島「僧敲月下門」中「敲」字的推敲功夫;要有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鍊字功夫。據說,如果有人發現作家老舍作品的一個錯別字,他會請人吃烤鴨。可見,他的文字是過得起硬的。只有過得了硬,才有這種底氣。這種底氣,也正是雜文家們更應該具備的。
  • 《平凡的世界》有路遙初戀寫照:一半是田曉霞,一半卻是郝紅梅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人生路上的最後一部作品,可以說是絕筆之作,讀過這部小說的人一定能知道路遙把自己的真實人生也傾注其中了。在小說裡,孫少平的人生經歷貫穿始終,這也是小說的一條主線,而作家路遙在他的身上所著的筆墨也最多,孫少平可以說是路遙自己心裡理想的人物。
  • 朱文杰:追憶路遙二十年
    >2012年11月17日是作家路遙的祭日,轉瞬間已是路遙逝世二十周年了,但在我心中,總覺得路遙還活著,有時閉眼冥想,那總愛側身面對鏡頭,迷著眼,凝望中顯得有點空朦的,卻讓人感覺異常沉重的影像,會閃現在你的幻覺中。
  • 路遙去世前3個月,妻子提出離婚,弟弟道出原委!
    路遙憤憤的罵了一句文學。那也是路遙最後一次去北京領獎......路遙臨死前妻子堅決離婚,路遙弟弟:找個農民也不要找作家當丈夫。路遙四五歲就開始幫助家裡幹活,包括照看弟弟妹妹、尋豬草、砍柴等。林達當時的選擇在很多人看來就是「拋夫棄子」的行為,但是路遙的弟弟卻表示:「這事不怪嫂子,當一個作家的夫人十分不容易的。天下女子,就是找一個農民也不要找作家當丈夫。」他把最好、最大、最本質的一面獻給了社會,獻給了讀者,而把陰影留給了他的親人,特別是他的愛人林達。
  • 路遙在去世前發生的一幕,妻子林達將離婚協議遞給了路遙
    怎知路遙不甘心做一個農民,恢復高考的那一年,路遙提出考大學,這換作是別的女子定然不會同意的。只是林達也並非見識淺薄的女子,她甘願放棄自己讀大學的機會,讓路遙去。就這樣,她用每個月38元的工資,除去生活開銷,全部寄給了丈夫路遙。